1.拟行路难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篇,抒写的是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十分切合乐府诗原题《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作品开篇便巧妙地从水泻地面四方流淌这一现象入手,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以其超常的感悟诠释了人生的某种哲理,即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似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由此可见,这两句开篇语,通过“泻水”这一寻常物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当时社会门阀等级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悲愤、抑郁的心情一泻无余.
接下来四句,诗人转向对自己心态的剖白.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在这两句诗里,诗人对眼前这些人间不平事不是去直接呼吁和呐喊,当然,这也是像诗人这等社会地位低微之人的呼吁和呐喊所不能起改变的.因此,诗人只能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不正常现象,并渴望从不能像他人那样“行叹复坐愁”的追求之中求得心灵深处的慰藉和解脱.从“人生亦有命”一句看,诗人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而从“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看,诗人的思想意识深处又蕴藏着不甘寂寞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因素.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酌酒以自宽”表现出来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不平衡,一种无法改变现实的可奈.面对不平又无可奈何才借酒消愁,聊以自慰.然而,自古有道“借酒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诗句写得含蓄蕴藉,寓意深厚,这一处理方式比起直接诉说心中的悲哀和苦闷的正面描写手法来,表达程度和艺术效果都要好得多.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作品写到这里,诗人的情绪已经积蓄到了一定程度,再也抑制不住愤懑的情怀.人不是草木,不是石头,长期处在这种门阀等级社会制度的压制下,面对眼前社会的重重黑暗,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啊?作品写到这里,按常理说下文中的诗人应该是笔如刀枪,是满怀激愤地去评击时弊,去控诉世道的不公平,然而笔锋一转,确是令读者瞠目的“吞声踯躅不敢言”.“吞声”,话到舌前又咽回去了;“踯躅”,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的样子.前句说“岂无感”?此处却“不敢言”,可见当时的现实社会黑暗到了极点.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忍气吞声,打掉门牙往肚里咽.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重新品味前文的“人生自有命”的深刻内涵了.
站在历史的角度品读这首诗,不难看出诗人在作品中流露了一定程度的消极思想成分,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生亦有命”,带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另一方面,字里行间还流露了对残酷、不平等的社会现实的妥协情绪.当然,诗人反映于作品中的这些消极思想情绪,是与其所处的时代和所受教育的历史局限分不开的.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品最值得回味的一点应该是含蓄蕴藉,用清代沈德潜前辈的话来说就叫做“妙在不曾说破”,这一巧妙的艺术处理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与想象空间.
2.《拟行路难》是一首什么诗
鲍照《拟行路难》18选4原文注释及赏析二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①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②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③内含麝芬之紫烟。
④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注释】 ①博山:香炉名,形状象海中的博山。
②秦女携手仙:指弄玉和萧史。相传弄玉是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嫁给箫史,夫妇骑龙凤飞升而去。
这里有意以仙侣携手和情人变心相比照。 ③此句言香炉在烛前光彩炫耀,有如龙鳞。
④此句言炉内烧麝香。【赏析】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第二首,设为闺怨,叹人心易变。
诗人采用以物写人和“睹物生情”的手法来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诗中描写一位被遗弃的美女,孤独地注视着香炉,往事就象缕缕青烟,浮现在她眼前……。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把重点放在“物”——香炉上,工笔重彩,精心描画。这只香炉是京师名匠制成,上面雕刻着一对恩爱的仙人携手跨凤图。
这只象征着爱情和幸福的香炉曾伴随她度过美好时光。 接下去, 笔调陡然一变: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曾几何时,丈夫变心了,她只好对着这只被闲置的香炉低嘘长叹……。这明明是一首弃妇诗,却从香炉着墨;明明是写人,却不惜笔墨去写物。
诗人用那只精美的香炉来象征女主人公,香炉的始爱终弃也象征着女主人公不幸的命运。 诗歌的情调婉转而深沉。
女主人公虽然怨情郁结,却只是对炉孤坐,徐徐“长叹”,并无激愤之语,然而凄楚之情溢于纸面。四泻水置平地,①各自东西南北流。
②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觉,举杯断绝歌路难。③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④【注释】 ①泻:倾也。 ②首二句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不齐。
③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④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赏析】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的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
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飞致!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六对案不能食,①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叠燮垂羽翼?②弃檄罢官去,③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恻。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④【注释】 ①本篇原列第六首,言孤直难容,只得退出仕途。
这诗见出一个才高、气盛、敏感、自尊的诗人在贵族统治社会压抑下的无可奈何之情。 ②叠燮:即“蝶 躞”,小步走路。
③檄:文书。一作“置”。
④孤:孤寒,谓身世寒微。【赏析】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六首,主要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
诗歌的开头两句,诗人通过“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外形动作来表现内心的焦虑不安。尤其是第二句中三个连贯一气的动作非常精确而传神地刻画出壮士失意的内心痛苦。
接下去的“丈夫生世”二句,将压抑的情感尽情倾泻出来。一个“几时”、一个“安能”,说得分外沉痛,分外激愤。
以上四句写诗人备受压抑的精神状态和内心反抗。下半段则用亲切的语调描绘“弃檄罢官去,还家自休息”的情景。
最后诗人由古代圣贤的厄运联想到自己的不幸,不禁扼腕长叹:“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激愤中又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怅恨,显得异常沉痛。
此诗不以文辞取胜,而以真情动人。诗歌的格调悲怆而不颓唐,失望而不消沉,沉郁中有关洒脱,悠闲中透出不平,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自尊而孤做的精神状态。
十四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故乡窅窅日夜隔,①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②胡前哀急边气寒。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③将死胡马迹,能见妻子难。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④绵忧摧抑起长叹。
⑤【注释】 ①窅窅:(音杳):遥远。 ②朔风:北风。
③留颜:留住容颜不使。
3.《拟行路难》为了表达主旨用了什么方法
“别鹤”。
她到底为什么而长年“抱愁”,整个诗章也就于此戛然休止,其利断金,凫则低贱得多,体被绫罗。“双凫”,却总是含歌未发,带有人物主观心理的印记。
贫贱而充满爱情的生活。作者特地给主人公取了这么个芳名。
人生的乐趣究竟在哪里。无怪乎她尽管身居华屋,我们这位女主人的手采芳藿,来自一个空虚而又干渴的灵魂。
佩用香草。那末,它并非纯客观的报导?又把什么样的乐趣看作人生追求的目标呢。
最初呈露在我们眼前的。她掀开帏幔。
而我们的女主人却用决绝的语气表白、枝桠上的鸟雀(“爵”同“雀”)来,仍采用了喻体修辞手法,悒悒寡欢,指失去伴侣的孤鹤。镜头逐渐由室外转向室内,是任何美食甘旨也填补不了的?诗中还点出她的名字叫“金兰”,不愿如别鹤高翔云间,但为了避免过分裸露,是主人公居处的整个外景——一所豪华富丽的建筑物,犹如闪电一般照亮了前文各个意象的底蕴,不也是极富于启示性的吗、白玉的台阶,而是爱情渴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
漂亮的宅门?最后两句单刀直入、挣扎与向往。这显然是一个贵家妇女的卧室,精绣的门户。
那气派与房屋的外观一样。果然,是否也另有所指呢;同心之言?。
4.拟行路难其四3.4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此句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来宽慰自己。
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此句(安能行叹复坐愁)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来宽慰自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拟行路难·其四 作者: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作者简介鲍照(412——470),字明远,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形式上,鲍照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
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
在作品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诗作今存204首,有《鲍参军集》。
5.“行路难”与“拟行路难”的区别是什么
一、年代、作者不同。
1、《行路难三首》,是唐代李白的组诗作品。
2、《拟行路难》,是南朝宋鲍照的组诗作品。
二、体裁不同。
1、《行路难三首》,是七言古诗。
2、《拟行路难》,是乐府组诗,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三、思想境界不同。
1、《行路难三首》,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深刻而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
2、《拟行路难》,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拟行路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路难三首 (李白组诗作品)
6.《拟行路难》中如何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泻
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确士(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如此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7.“行路难”和“拟行路难”的区别是什么
李白不仅在诗歌的豪迈奔放上借鉴了鲍照的创作经验,与其有着共同的诗风,而且还能巧妙地化用鲍诗的意境。如李白的《出自蓟北门行》,就明显地保留着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的胎记。且看下面一段比较:“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鲍)“,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李)“;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鲍)“,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李)“;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鲍)“,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李)“;箫鼓流汉思,旌甲披胡霜”(鲍)“,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李)“;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鲍)“;途冬风沙紧,旌旗冻凋伤”(李)“;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李)。从这些诗句的对比中不难看出:两诗不但主题相同,篇章结构完全一致,甚至连使用的词语,创造的意象都何其相似。此类影响在其他诗中也不乏例证。鲍照:“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拟行路难》其四),李白:“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拟行路难》其六),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其一)等等。从以上诗句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李白无疑是接受了鲍诗的启迪和沾溉,而李白对鲍诗的学习创新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
其次,鲍照和李白的诗歌在体裁和语言表达的特征上,也有着相同之处。李白是盛唐大家,他“得古今之体势”,兼采各家之长。当时的各种诗体,他都能够运用自如。但他最擅长的体裁是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他吸取了鲍照乐府音节高亢、气势凌厉、风力遒劲的特点,形成自己天才纵逸、落笔惊挺、跌宕有序、酣畅自如的格调。可以说,李白的歌行体是对鲍照诗歌体裁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将进酒》、《行路难》等诗风韵调都近于《拟行路难》组诗,而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杜甫赞赏李白的歌行体:“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指出李白的歌行体深受鲍照的影响,这是后来人们所公认的。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说:“太白乐府,杳冥变幻,极才人之至。”可谓切中肯綮。鲍照在诗歌语言运用上,既有“运语极拙,述情颇尽”〔2〕之妙,又有语言丽辞彩赡华之美。二者有机地结合在鲍照所要表达的内容之中,因而形成俊逸遒丽,奔放流畅的语言风格,其遣词造句之功是不朽的。李白的诗歌语言是真率自然,音节和谐,浑然天成,呈现出清水芙蓉之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将进酒》),气势何等雄伟;“长啸《梁甫吟》,何日见阳春”(《梁甫吟》),情感何等激愤;“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遣词造句又是多么的清新隽永,通体光华。当然,李白的诗歌因描写内容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风格,特别是他那重于气势和自然的语言,充满了火热的激情,如龙吟虎啸,则又发展了鲍诗俊逸的风神。
还有值得一提的一个共同处,这就是两位诗人都注意向民歌学习,从民歌中汲取营养。鲍照在当时吴歌西曲被视为里巷歌谣的情况下,却十分推崇这些自然天成的作品,吸取乐府民歌质朴自然的特点,创作了大量生动活泼别致新颖的诗篇,如《采莲歌》七首之二《,吴歌》三首之二等,都写得细腻优美,深得南朝民歌妙处。其诗作虽然“零落者多”,今存乐府仍有86首〔3〕。他的艺术风格与当时“典正可彩,酷不入情”(《南齐书·文学传论》)的形式主义倾向大异其趣,从而在刘宋诗坛大放光彩。高评李白诗歌“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辞咸善”,指出了李白善于学习民歌语言的成就。从重视向民间文学学习这一点讲,李白是继承并发展了鲍照的精神的,从而使他的诗歌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李白诗歌“十丧其九”(李冰阳《草堂集》),现仍存乐府149首〔4〕,为乐府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鲍照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曾影响过众多的诗人。永明体的代表人物谢眺、沈约,梁代的江淹、吴均,唐代的杜甫、韩愈、白居易莫不从中吸取营养。同样,鲍照的创作风格,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李白。胡应麟《诗薮》说鲍照“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张溥在《鲍参军集题辞》中亦说:“诗篇创绝,乐府五言,李、杜之高曾也。”这些评论,的确很有见地。李白正是从鲍照的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沾溉和启迪,因此,两人的诗歌就出现了本文论及的那些共同之处,而后者又把前者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李白对旧题乐府作了最辉煌,更伟大的发展和完善,使其乐府诗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拟行路难是不是用了长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