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词的出现始于什么时候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2.长短句产生于什么代
中晚唐时,由于乐曲的愈趋于淫靡曲折,配合乐曲的歌诗产生了五七言句 法混合的诗体,这种新兴的诗体,当时就称为“长短句”。
韩偓的诗集《香奁 集》,是他自己分类编定的,其中有一类就是“长短句”。这一卷中所收的都 是三五七言歌诗,既不同于近体歌行,也不同于《花间集》里的曲子词。
这是 晚唐五代时一种新流行的诗体,它从七言歌行中分化出来,将逐渐地过渡到令 慢体的曲子词。三言句往往连用二句,可以等同于一个七言句;或单句用作衬 字,那就不属于歌诗正文。
故所谓“长短句”诗,仍以五七言句法为主。胡震 亨《唐音癸签》云:“宋元编录唐人总集,始于古律二体中备析五七等言为次, 于是流委秩然,可得具论。
一曰四言古诗,一曰五言古诗,一曰七言古诗,一 曰长短句。”这里,胡氏告诉我们,他所见宋元旧本唐人诗集,常有“长短句” 一类。
我曾见明嘉靖刻本《先天集》,也有“长短句”一个类目,可知这个名 词,到明代还未失去本意,仍然有人使用为诗体名词。
3.诗词起源于什么时候
乐生诗,诗蜕变成词。诗人为追求诗完美音节组合以产生优美的音切,当达登峰造极时,发生了自身否定,格律式诗变成声律式的词。前人说,诗到西昆,其技法己穷,其不得不变为词者,势也。(易),一阴一阳谓道。化而裁之存乎通,推而行之存乎变。是道之通变,亊物能健康发展,这也是有古文明之称的中华民族永葆青春的所在,沈约考乐经云,乐经亡于秦,考诸古藉,惟礼记有乐敎之文,他书不云有乐经,大抵乐之纲目具于礼,其歌词具于诗,其铿锵鼓舞则传于伶官,非别有经为圣人手定也。可见,古代诗礼乐是一体,沈约为提高诗的质量,分汉字为四声,因之出现了声律,加以汉乐府的 音律,六朝出新体诗,唐出现近体诗,中唐出现曲子词。词诗同源,均同于总乐。是乐变化发展的结果。故前人总结
自古诗变乐府,又自乐府变长短句。词出现于中唐。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典盛,传统的诗歌清乐吸收了西域胡乐优奌,成大众喜爱的燕乐,亦称俗乐,为适合这种节拍长短不一的新乐,出现了倚声制作的长短句。
倚声是按曲子节拍中音节声而填上音义与之相近的文字,制词亦称填词
古诗起于人们热爱生活,抵御生老病死,水早风虫的劳动之中,是人类自我权能的表现,真情的流露,它是斐然成章的。如尧世击埌老人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掘井而渴,耕田而食。、
舜帝操五弦琴以歌南风云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随后,古人类与自然抗争中,其思想感情,感于心,发于口有!
祈求风调雨顺的祭天地之郊祀歌。兄弟欢燕有棠棣之歌。感政德的有甘棠之歌
歌乐创于黄帝。。。。
4.谁知道诗词的“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前人讨论词的起源问题,大约从三个角度入手:诗与词的关系、词的长短句样式之渊源、音乐与词的关系。
从时间上往前追溯,前人则分别认为词起源于远古诗歌、《诗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近体诗等等。以下根据诸说上溯年代的远近,分别一一介绍。
1、起源于远古说 清人汪森等根据词的句式长短参差错落的文体特征,追溯词的起源。他们发现,自从有了诗歌也就有了长短不一的句式,那么,词的源头自然可以推溯到上古。
汪森的《词综序》说: 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汉《郊祀歌》十九篇,长短句居其五;至《短箫铙歌》十八篇,篇篇长短句,谓非词之源乎? 迄于六代,《江南》、《采莲》诸曲,去倚声不远,其不即变为词者,四声犹未谐畅也。
自古诗变为近体,而五七言绝句传于伶官乐部,长短句无所依,则不得不更为词。当开元盛日,王之涣、高适、王昌龄诗句流播旗亭,而李白《菩萨蛮》等词亦被之歌曲。
古诗之于乐府,近体之于词,分镳并骋,非有先后。 编辑《词综》且时与汪森讨论的朱彝尊,词学观点与汪森完全一致。
他在《水村琴趣序》中说: 《南风》之诗,《五子之歌》,此长短句之所由昉也。汉《铙歌》、《郊祀》之章,其体尚质。
迨晋、宋、齐、梁《江南》、《采菱》诸调,去填词一间耳。诗不即变为词,殆时未至焉。
既而萌于唐,流演于十国,盛于宋。 相传虞舜作五弦琴,歌《南风》。
《五子之歌》则出自《尚书·夏书》,后人相传其为夏时的歌曲。朱、汪二人从远古的《南风》、《五子》等诗歌开始,又延及《诗经》及以后其他诗歌中的长短句,认为词中长短句的源流既广且长。
朱、汪二人纯粹从句式的长短出发,推溯词的源头,忽略了词的音乐特征,引来其他词论家的批评。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一引王述庵《词综序》说: 汪氏晋贤,序竹垞太史《词综》,谓长短句本于三百篇,并汉之乐府。
其见卓矣,而犹未尽也。盖词实继古诗而作,而本于乐。
乐本乎音,有清浊、高下、轻重、抑扬之别,乃为五音十二律以著之。非句有长短,无以宣其气而达其音。
故孔颖达《诗正义》谓风、雅、颂有一二字为句,及至八九字为句者,所以和人声而无不均也。三百篇后,楚辞亦以长短为声。
至汉郊祀歌、铙吹曲、房中歌,莫不皆然。苏、李画以五言,而唐时优伶所歌,则七言绝句,其余皆不入乐府。
李太白、张志和以词续乐府,不知者谓诗之变,而其实诗之正也。由唐而宋,多取词入于乐府,不知者谓乐之变,而其实所以合乐也。
王氏之意,认为讨论词的起源之着重点在合乐而不在句式长短,这无疑是正确的。明人俞彦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古人凡歌,必比之钟鼓管弦,诗词皆所以歌,故曰乐府。
……故盈天地间,无非声,无非音,则无非乐。”从诗与词皆可以配乐演唱的特征出发,俞彦也认为词起源于上古,他说:“词于不朽之业最为小乘,然溯其源流,咸自鸿蒙上古而来。
如亿兆黔首,固皆神圣裔矣。”(皆见《爰园词话》) 2、起源于《诗经》、《楚辞》说 诗三百经孔子删整,被后人奉为经典;楚辞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达、比兴手法的完整运用,影响后代诗歌创作,形成创作传统。
《诗经》与《楚辞》因此也时常被认作古代诗歌的源头。讨论词的起源,许多词学家自然将源头追溯到《诗经》与《楚辞》。
词乃“小道”、“小技”,为体不尊,向来不受文人士大夫重视。南宋以后,由于苏轼词的影响与词坛风气的转移,词人们开始要求歌词也能寄托更多的社会内容,抒发个人的性情怀抱,即要求以重大题材入词。
如此以来,必须提高词的社会地位,为词在正统文坛中争得一席之地,于是,词坛上出现了“尊体”的呼声。最初将词的源头追溯到《诗经》、《楚辞》,就是这种“尊体”的一种具体措施。
胡寅《题酒边词》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古乐府者,诗之傍行也。
诗出于《离骚》、《楚词》,而《离骚》者,变风变雅之怨而迫、哀而伤者也。其发乎情则同,而止乎礼义则异。”
张镃《题梅溪》说:“《关雎》而下三百篇,当时之歌词也。圣师删以为经。
后世播诗章于乐府,被之金石管弦,屈、宋、班、马由是乎出。而自变体以来,司花傍辇之嘲,沉香亭北之咏,至与人主相友善,则世之文人才士,游戏笔墨于长短句间。”
“尊体”的呼声,到清代登峰造极。词起源于《诗经》与《楚辞》的说法,更加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碧鸡漫志提要》说:“宋词之沿革,盖三百篇之余音,至汉而变为乐府,至唐而变为歌诗。及其中叶,词亦萌芽。
至宋而歌诗之法渐绝,词乃大盛。”清成肇麐《唐五代词叙》说:“十五国风息而乐府兴,乐府微而歌词作。”
清许宗彦《莲子居词话序》说:“自周乐亡,一易而为汉之乐章,再易而为魏晋之歌行,三易而为唐之长短句。要皆随音律递变,而作者本旨无不滥觞楚骚,导源风雅,其趣一也。”
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五引郭麐之语云:“词家者流,源出于《国风》,其本滥于齐梁。”清丁炜《词苑丛谈序》说:“诗与词,均《三百》之遗也。”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