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年级寓言两则的故事有哪些还有课文
本课本是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两则寓言故事内容,语气都符合儿童的口味,作些简单的点拨,寓言、童话也是文章的一种体裁。但本课的学习效果很不好,本人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由于学校今天正在演练突发事故的演习,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会儿失火警报拉响了,一会儿地震前照学习警报响了,一会儿房屋倒了……老师、学生都搞得像真有那么回事。绕乱了所有的教学程序与教学思路,只好顺其自然,干脆改变教学思路,零时出示了阅读要求,让学生完全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因为演习的干扰,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最后本人干脆从课文内容的表面结束了新课内容。
但在改变教法的过程中,阅读感悟写法,本人并没有忽视。本文是两则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使人们受到教育,那么又如何写寓言呢?(学文致用这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精神)。点拨(写寓言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一般方法。写寓言时,一般先确定寓意,也就是确定要讽刺和劝诫人们什么。然后从生活中选取能够表达寓意的材料,再写作。比喻法。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或借此喻彼,或借远喻近,或借古喻今,或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会出来。例如,《龟兔赛跑》。夸张法。就是用夸张的方法写,或把事情夸大,或把事情缩小,借此,给人以劝诫或讽刺。例如《刻舟求剑》。拟人法。就是用拟人的方法。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本不具有人的情感,但写寓言时,给它们赋予人的言行,心理活动和情感等,把它们当作人来写。例如、《小槐树和小柳树》
鼓励把文中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自编一则寓言。积累寓言故事,借鉴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主要抓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的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提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教。(如、1、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3、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三个句子去掉“好像、焦急地、整天”等词后,意思和原句就不一样了。第一句去“好像”就是肯定没有长高的意思,与原句违背。第二名、去掉“焦急地”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句、去掉“整天 ”种田等待的时间就不具体了。)为了突破文本难点,最好引导学生参与动作,加以肢体语言好一些。比如、被拔高的禾苗为什么会枯死?(结合生活实际,植物的生长规律,突破难点,点出主题,不能违背禾苗的生长规律。)
2.29 寓言两则
1、《扁鹊治病》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是(B)。(A童话 B寓言 C神话)2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
扁鹊是(春秋)时期的名医,他(四)次要给(蔡恒公)治病。二、课内语段阅读。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蔡桓公觉得(奇异 奇怪)(划掉奇异),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什么意思)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什么意思)力了。
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 要求)(划掉要求)给他医治!”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2用“/”画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词。
3这是扁鹊第(四)次看见蔡桓公,他为什么掉头就跑?(因为扁鹊知道,蔡恒公不肯治病,现在病已经深入骨髓了,名医也无能为力)。4读书中画“_______”(虽然我不知道画线的地方在哪里,但我还是明白了题目)的部分,联系上下文说说扁鹊几次指出蔡桓公病时,蔡桓公态度的变化。
A皮肤:(不相信)B皮肉之间(不理睬)C肠胃里:(非常不高兴)《纪昌学射》细读课文深感悟。1、纪昌成为神箭手,除了基本功扎实外,还有(坚持)和(决心等)这几种原因。
2、《扁鹊治病》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听别人的劝告,不要一昧坚持自己的意见),如果跨越时空,面对蔡桓公,你想对他说:(蔡恒公,扁鹊说的是对的,你应该听从医生的意见,不要顽固)。课内语段阅读。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1在文中找出表示“看”的词语。(应该是字词吧)(盯、眨、注视)2找出纪昌练习眼力的句子用“ ”画出来。
从中可以看出纪昌学习的(持之以恒)和(耐心)3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转折到另外一个意思)。
3.古代寓言两则
25 古代寓言两则 一、教材说明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
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
《郑人买履》也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
两则寓言都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第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 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
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每课时可以集中学习一则寓言。两则寓言除具体内容不相同外,有许多相同之处。
现以《矛与盾》为例,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3.指导朗读和背诵是教学重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
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
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须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嘘自己的盾和矛的两句话,要适当突出对应的部分,语气语调比较张扬;后面部分“其人弗能应也”则语气改缓变沉,与之形成对照。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读出问句的语气(尾音稍上扬)。还可以设想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语气、节奏:年轻气盛者问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问得舒缓些……都可表现一定的幽默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思考·练习”第二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此题目的在于将文中较难的句子列出来重点理解。引导关注文言文的词句运用特点,领悟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
做这一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注释理解句意并结合指导朗读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读好课文、理解寓意之后进行。但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这项练习,都宜采用整体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
千万不要讲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的知识。以下是列出的五个句子的大意,供参考。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别)坚固(结实),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
或: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意思是:我的矛(特别,非常,很)锋利,对于物体(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
4.古代寓言两则
25 古代寓言两则一、教材说明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
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
《郑人买履》也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
两则寓言都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第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1.学会七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
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每课时可以集中学习一则寓言。两则寓言除具体内容不相同外,有许多相同之处。
现以《矛与盾》为例,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3.指导朗读和背诵是教学重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
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
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须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嘘自己的盾和矛的两句话,要适当突出对应的部分,语气语调比较张扬;后面部分“其人弗能应也”则语气改缓变沉,与之形成对照。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读出问句的语气(尾音稍上扬)。还可以设想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语气、节奏:年轻气盛者问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问得舒缓些……都可表现一定的幽默感。
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4.“思考·练习”第二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此题目的在于将文中较难的句子列出来重点理解。引导关注文言文的词句运用特点,领悟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
做这一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注释理解句意并结合指导朗读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读好课文、理解寓意之后进行。但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这项练习,都宜采用整体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
千万不要讲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的知识。以下是列出的五个句子的大意,供参考。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别)坚固(结实),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
或: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都穿不透。(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意思是:我的矛(特别,非常,很)锋利,对于物体(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
5.四年级下册29课寓言两则里面有哪些看的词语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
这则寓言讲的是纪昌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
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故事以生动的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对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这样一个道理。
6.七上寓言两则原文急
一、《白兔和月亮 》 在众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
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每天夜晚,她来到林中草地,一边无忧无虑地嬉戏,一边心旷神怡地赏月。
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于是,诸神之王召见这只白兔,向她宣布了一个慷慨的决定: "万物均有所归属。
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的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
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 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
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灭,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二、落难的王子 有一个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最听不得悲惨的故事。
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可是,厄运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 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他的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他自己也被敌人掳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
当他终于逃出虎口时,他已经身罹残疾,从此以后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我是在他行乞时遇到他的,见他相貌不凡,便向他打听身世。
听他说罢,我早已泪流满面,发出了他曾经发过的同样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谁知他正色道-- "先生,请别说这话。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落难的王子撑着拐杖远去了。
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
7.寓言两则的文章
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
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8.寓言俩则
古代寓言两则一、教材说明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
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
《郑人买履》也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
两则寓言都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第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1.学会七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
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每课时可以集中学习一则寓言。两则寓言除具体内容不相同外,有许多相同之处。
现以《矛与盾》为例,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3.指导朗读和背诵是教学重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
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
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须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嘘自己的盾和矛的两句话,要适当突出对应的部分,语气语调比较张扬;后面部分“其人弗能应也”则语气改缓变沉,与之形成对照。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读出问句的语气(尾音稍上扬)。还可以设想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语气、节奏:年轻气盛者问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问得舒缓些……都可表现一定的幽默感。
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4.“思考·练习”第二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此题目的在于将文中较难的句子列出来重点理解。引导关注文言文的词句运用特点,领悟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
做这一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注释理解句意并结合指导朗读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读好课文、理解寓意之后进行。但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这项练习,都宜采用整体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
千万不要讲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的知识。以下是列出的五个句子的大意,供参考。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别)坚固(结实),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
或: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都穿不透。(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意思是:我的矛(特别,非常,很)锋利,对于物体(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