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瓦戈医生》的大意
《日瓦戈医生》是苏联当代作家帕斯捷尔纳克[1]的长篇小说。
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亚富商的儿子,但很小便被父亲遗弃。10岁丧母成了孤儿。舅父把他寄养在莫斯科格罗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让他同女儿东尼娅一起受教育。
日瓦戈大学医科毕业后当了外科医生,并同东尼娅结了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瓦戈应征入伍,在前线野战医院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日瓦戈从前线回到莫斯科。他欢呼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不义下了裁决书……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但革命后的莫斯科供应极端困难,日瓦戈一家濒临饿死的边缘,他本人又染上了伤寒症。这时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叶夫格拉夫·日瓦戈劝他们全家搬到乌拉尔去,在那儿至少不至于饿死。
1918年4月日瓦戈一家动身到东尼娅外祖父的领地瓦雷金诺村去。这里虽然能维持生活,但日瓦戈感到心情沉闷。他既不能行医,也无法写作。他经常到附近的尤里亚金市图书馆去看书。他在图书馆里遇见女友拉拉。拉拉是随同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到尤里亚金市来的。巴沙·安季波夫参加了红军,改名为斯特列利尼科夫,成了红军高级指挥员。他躲避拉拉,不同她见面。日瓦戈告诉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是旧军官出身,不会得到布尔什维克的信任。他们一旦不需要党外军事专家的时候,就会把他踩死。
不久日瓦戈被游击队劫去当医生。他在游击队里呆了一年多之后逃回尤里亚金市。他岳父和妻子东尼娅已返回莫斯科,从那儿又流亡到国外。随着红军的胜利,党外军事专家已成为镇压对象。首当其冲的便是拉拉的丈夫斯特列利尼科夫,他已逃跑。拉拉和日瓦戈随时有被捕的危险。他们躲到空无一人的瓦雷金诺去。坑害过他们两人的科马罗夫斯基律师来到瓦雷金诺,骗走了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也到这儿来寻找妻子,但拉拉已被骗走。斯特列利尼科夫悲痛欲绝,开枪自杀。瓦雷金诺只剩下日瓦戈一人。他为了活命,徒步走回莫斯科。他在莫斯科又遇见弟弟叶夫格拉夫。弟弟把日瓦戈安置在一家医院里当医生。日瓦戈上班的第一天心脏病发作,猝然死在人行道上。
2.日瓦戈医生简介500字
《日瓦戈医生》(俄语: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是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描述俄国医生尤利·安得列耶维奇·日瓦戈与妻子冬妮娅(Tonya)以及美丽的女护士拉拉(Lara)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被认为是一部带有自传体裁的作品,也是苏联文学继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后,又一篇经典之作。该书被好莱坞搬上银幕,拍成同名电影《日瓦戈医生》。
故事的背景是1901年,沙皇时代后期。尤利·日瓦戈 (Yury Zhivago)的父亲因为遭受事业伙伴陷害自杀身亡,所以尤利由舅父尼古拉 (Kolya) 扶养长大。尤利在莫斯科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在医学院研究细菌学,同时也是一名诗人。一天,尤利到女病人安娜 (Anna Gromeko) 家中看病,尤利告诉她不要担心,病情很快会康复,过了几天安娜的病情果然好转。安娜告诉尤利应该娶她的女儿冬妮娅 (Tonya)。
帕斯捷尔纳克在创作《日瓦戈医生》时曾说过:“我想在其中提供出最近45
年间俄罗斯的历史映像,……作品将表达对于艺术、对于福音书、对于在历史之中的人的生活以及许多其他问题的看法。“作家无疑出色地实现了这一目标。作品开
篇从1902年写起,“结局”写到1929年,“尾声”则已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年月,时间跨度前后约半个世纪。活动于上述历史时空中的,是俄罗斯
社会各阶层的60多个人物,其中最主要的是一批知识分子。作品表现了他们在这一历史变动年代的复杂情绪感受,他们对时代所进行的思考。
全书可以说是作家在战后岁月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20世纪前期俄国历史所作的一种回望,并涵盖着他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反思。
3.谁能说说《日瓦戈医生》哪个译本好
力冈、翼刚翻译的好1979年,《齐瓦格医生》,黄燕德译,远景出版社1986年,《日瓦戈医生》,力冈、冀刚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日瓦戈医生》,白春仁、顾亚玲译,湖南人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987年,《日瓦戈医生》,蓝英年、张秉衡译,外国文学出版社2001年,《日瓦戈医生》,雀新异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日瓦戈医生》,赵腾飞、曹文静译,凤凰出版社2014年,《日瓦戈医生》,黄燕德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日瓦戈医生》中译本译文的比较 本文是“《日瓦戈医生》的中文译本”的第二部分,专门谈谈几种中译本的译文比较。
《日瓦戈医生》是笔者最喜爱的外国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阅读过几种版本的译本,还在锡兵兄的帮助下,从俄文网站上下载了全部的原文。
只因看惯了铅字的印刷书,不大习惯于长时间在荧屏上阅读,因此,除偶而查对一下原文外,一直没有认真去阅读过原书。去年托人在莫斯科买到2007年出版的俄文本后,便化了几个月的业余时间慢慢阅读了一遍原文,并对好些段落进行了中文译本与原文的对比比较。
通过对比,也改变了原先对中文译本的看法。原先认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蓝英年、张秉衡译本同漓江出版社出的力冈、翼刚的译本可说是最好的译本,而现在则认为,它们只能说是比较好的译本,因为最好的译本迄今还没有人译出来也就还没有出版。
通过与原书对照,发现所有的中文译本,都没有能够把原书中那些精彩的描写给百分之百的翻译过来,缺少原书的那种韵味,没有做到既形似又神似。《日瓦戈医生》的作者是诗人和小说家,在他这部化了八年的时间呕心沥血写成的大部头著作中,有许多精彩的描写和神来之笔,而且在用词遣句上也下了功夫。
特别是书末所附的25首诗,既抒情又富于哲理,甚至还是对全书的最好的提示和解读。可惜的是,所有的中文译本不仅有些地方翻译得有错误,而且还有一些地方由于没有摆脱外文的框框而翻译得比较生硬和难懂。
现在,就从阅读时记下的一些扎记中选取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中文译本的问题。 对照阅读时,引用的中文译本是: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 《日瓦戈医生》插图本,蓝英年、张秉衡译。
这个译本曾多次印刷,还曾分别以“外国文学出版社”,“漓江出版社”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名义出版;②,漓江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诺贝尔文学奖丛书中的《日瓦戈医生》,力冈、翼刚译;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日瓦戈医生》,顾亚玲、白春仁译。 用来对照的原文是:④, Борис Пастрнак:《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莫斯科《ЭКСМО》出版社,2007年9月2日出版。
在以下的引文中,这三个译本将分别用①,②,③表示,而原文书则用④表示。 虽然手头还有台湾远景出版公司出版的黄燕德先生翻译的《齐瓦戈医生》,但是,经过查阅英译本,发现此译本是根据英译本转译的,所以就没有引用此译本的译文。
一, 没有弄懂原文而明显翻译有错的地方 令人遗憾的是,几种译本都有这方面的问题,只不过是有多有少而已。A, 第一章第5节1,“每走同样距离的一段路,前方绣球花丛里就有数量相同的一群麻雀飞出来,使这道篱笆荡起一片和谐的啁啾声”(①第16页第1行)。
2,“他们每走几步,在间隔相同的时间里,就从绣球花丛里飞出大小相同的一群麻雀,树丛里到处是麻雀,一片平和的啁啾声”(②第10页倒7行)。 3,“每隔几步,树丛里就会飞出数量相同的麻雀,里面的鸟儿多得难以数计。
绣球树花丛里一片啁啾声”(③第8页倒5行)。 这三个译本,有的译为“数量相同的一群麻雀”;有的译为“大小相同的一群麻雀”;有的译为“数量相同的麻雀”。
真叫人有些莫名其妙。难道说,作者曾去数过每群飞出去的麻雀?能够数得过来吗?还能看出麻雀的大小都一样?难道说,麻雀也是军队,按班,排,连编队的?每次都得飞出那么多支?而其个头全是一米七的个儿?作者如真的这么写,就肯定是败笔。
其实,这段的原文是:“перед ними,равным стай-ками наравыхпромёжутах,выле-тал воробьа,которым кишела калина, это наполняло ее равным шумов。”(④第24页第2行),作者在这段里面使用了3个равный,但是,却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义,而且第二个似大可不译出。
以下是参考译文: “当二人走过相近的一段路时,前边绣球花丛里就总会飞出一小撮麻雀来。花丛里躲藏了好多的麻雀,一片鸟儿的啁啾声”。
B, 第二章第19节 1,“她们来到街上,就像大病初愈一样,一下子适应不了新鲜的空气。凛冽澄澈的空间,把圆形的,仿佛经过车床加工的光滑的声音,轻轻地散向四方。”
(①第52页第6行)。 2,“她们走到大街上,就像揪病之后那样,觉得空气完全变了。
寒冷的,好像被驯服了的广阔的空间,乖乖地把圆润,请脆,好像在车床上刨过的枪声,朝四面八方传了开去。”(②第64页第8行)。
3,“她们来到街上,外面空气大不一样,她们仿佛是久病之后刚出门。冰雪把四周装点成玉宇琼楼。
声音好像是一颗颗金属珠子,在冷崤的空中向四方滚去。”(③第63页第10行)。
三种译本的前两句翻译得都没有什么。
4.如何评价《日瓦戈医生》这部小说
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亚富商的儿子,但很小便被父亲遗弃。10岁丧母成了孤儿。舅父把他寄养在莫斯科格罗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让他同女儿东尼娅一起受教育。日瓦戈大学医科毕业后当了外科医生,并同东尼娅结了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瓦戈应征入伍,在前线野战医院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日瓦戈从前线回到莫斯科。他欢呼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不义下了裁决书……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但革命后的莫斯科供应极端困难,日瓦戈一家濒临饿死的边缘,他本人又染上了伤寒症。这时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叶夫格拉夫·日瓦戈劝他们全家搬到乌拉尔去,在那儿至少不至于饿死。
1918年4月日瓦戈一家动身到东尼娅外祖父的领地瓦雷金诺村去。这里虽然能维持生活,但日瓦戈感到心情沉闷。他既不能行医,也无法写作。他经常到附近的尤里亚金市图书馆去看书。他在图书馆里遇见女友拉拉。拉拉是随同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到尤里亚金市来的。
巴沙·安季波夫参加了红军,改名为斯特列利尼科夫,成了红军高级指挥员。他躲避拉拉,不同她见面。日瓦戈告诉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是旧军官出身,不会得到布尔什维克的信任。他们一旦不需要党外军事专家的时侯,就会把他踩死。不久日瓦戈被游击队劫去当医生。他在游击队里呆了一年多之后逃回尤里亚金市。他岳父和妻子东尼娅已返回莫斯科,从那儿又流亡到国外。随着红军的胜利,党外军事专家已成为镇压对象。首当其冲的便是拉拉的丈夫斯特列利尼科夫,他已逃跑。拉拉和日瓦戈随时有被捕的危险。他们躲到空无一人的瓦雷金诺去。坑害过他们两人的科马罗夫斯基律师来到瓦雷金诺,骗走了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也到这儿来寻找妻子,但拉拉已被骗走。斯特列利尼科夫悲痛欲绝,开枪自杀。瓦雷金诺只剩下日瓦戈一人。他为了活命,徒步走回莫斯科。他在莫斯科又遇见弟弟叶夫格拉夫。弟弟把日瓦戈安置在一家医院里当医生。日瓦戈上班的第一天心脏病发作,猝然死在人行道上。
5.日瓦戈医生形象
我摘录了以下资料供参考.我很喜欢此书,也喜欢由此改编的电影.
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中的尤拉·日瓦戈形象:
具有自传性,相当大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本书正确的和错误的思想都从他身上体现出来。概括地说,他是一个受过旧教育、但热爱祖国和人民、富有正义感,而又多才多艺具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但因为其没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因而越来越跟不上时代步伐。
①他出身破产的资产者家庭,10岁后又成了孤儿,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养成了他同情不幸者和独立思考的性格。和人道主义人生观。
②基于这种人道主义,在一次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后的日子里,他是反对旧世界而同情拥护革命的。(人道主义人生观受其舅舅尼古拉影响,成为其性格核心)。
③随着十月革命后出现的困难和挫折,随着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两个阵营使用暴力越来越严重,他仍坚持人道主义的博爱立场,越来越同时代争论,并且越来越形成了在时代夹缝中求生存的倾向。首先他对革命后的混乱破坏震惊,其次,他逃避革命和无产阶级统治。
④日瓦戈既不是反革命分子,也不是“多余的人”、“凡夫俗子”。
总之,日瓦戈是一个正直的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俄国旧知识分子,是一个多才多艺热爱国家的技术专家,他能坚持自己的正确认识,他的错误也不是不可改变的。如果他不是猝死于街头,在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相信他会成为一位苏维埃政权所信赖的技术专家。他的悲剧是知识分子因其世界观的缺陷,赶不上时代的个人悲剧;也是革命时期因极左政策的失误和挫折而造成的社会悲剧(有人说,他的悲剧是他的思想超前的悲剧,我们觉得恐难成立。)
6.急求《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最近对俄罗斯特别感兴趣,买了好几本书,因此又想起《日瓦戈医生》这部名著。
多年来,我的人文阅读始终处在补课阶段,因此,这样的长篇小说始终排不上班。80年代末风行时我没买,没读,现在想买、想读了,却找不到。
两年来,所有的书店都搜了,没有。 看来,又被列入禁书了。
终于在网上淘到,近十成的品相,才15元,喜出望外,赶劲捧读。接着,又下载、观看了美国人拍的同名电影。
关于这部书的来龙去脉,学界多有介绍,此不赘。总之是如雷贯耳。
然而一旦捧读,感觉如何呢,大概又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以往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著作的经验告诉我,越是博大精深的著作,对我越是如隔靴搔痒。
徒唤奈何! 然而读此书情形稍好,虽然不明白的地方仍很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读后感,就是:应该用全人类的利益代替阶级的利益;在一个国家内,则是用全民族的利益代替政党的利益。
我以为,每一个自以为是知识分子的中国人,读读此书都有好处。即使一时不理解,时间长了,就会理解的。
7.日戈瓦医生作者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890年——1960年),俄罗斯诗人。所著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为他赢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受到国内的反对,他谢绝了这项荣誉。该书描写俄国人在革命时期的徘徊、苦闷和爱情,以及革命带来的后果,小说成为国际畅销书,但在苏联只能以译本秘密流传。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瑞典学院常务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学院颁给了苏俄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因为他不论在当代诗歌上还是在俄国的伟大叙述传统领域中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8.求 霍乱时期的爱情 日瓦戈医生 txt电子书
参考资料 :福哇小说下载网 《霍乱时期的爱情》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摈弃了《百年孤独》时期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这部小说里,“一切都是严肃的,有分寸”。
日瓦戈医生 作者:帕斯捷尔纳克 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亚富商的儿子,但很小便被父亲遗弃。10岁丧母成了孤儿。
舅父把他寄养在莫斯科格罗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让他同女儿东尼娅一起受教育。
日瓦戈大学医科毕业后当了外科医生,并同东尼娅结了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瓦戈应征入伍,在前线野战医院工作。
十月革命胜利后日瓦戈从前线回到莫斯科。他欢呼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不义下了裁决书……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但革命后的莫斯科供应极端困难,日瓦戈一家濒临饿死的边缘,他本人又染上了伤寒症。
这时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叶夫格拉夫·日瓦戈劝他们全家搬到乌拉尔去,在那儿至少不至于饿死。 1918年4月日瓦戈一家动身到东尼娅外祖父的领地瓦雷金诺村去。
这里虽然能维持生活,但日瓦戈感到心情沉闷。他既不能行医,也无法写作。
他经常到附近的尤里亚金市图书馆去看书。他在图书馆里遇见女友拉拉。
拉拉是随同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到尤里亚金市来的。巴沙·安季波夫参加了红军,改名为斯特列利尼科夫,成了红军高级指挥员。
他躲避拉拉,不同她见面。日瓦戈告诉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是旧军官出身,不会得到布尔什维克的信任。
他们一旦不需要党外军事专家的时侯,就会把他踩死。不久日瓦戈被游击队劫去当医生。
他在游击队里呆了一年多之后逃回尤里亚金市。他岳父和妻子东尼娅已返回莫斯科,从那儿又流亡到国外。
随着红军的胜利,党外军事专家已成为镇压对象。首当其冲的便是拉拉的丈夫斯特列利尼科夫,他已逃跑。
拉拉和日瓦戈随时有被捕的危险。他们躲到空无一人的瓦雷金诺去。
坑害过他们两人的科马罗夫斯基律师来到瓦雷金诺,骗走了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也到这儿来寻找妻子,但拉拉已被骗走。
斯特列利尼科夫悲痛欲绝,开枪自杀。瓦雷金诺只剩下日瓦戈一人。
他为了活命,徒步走回莫斯科。他在莫斯科又遇见弟弟叶夫格拉夫。
弟弟把日瓦戈安置在一家医院里当医生。日瓦戈上班的第一天心脏病发作,猝然死在人行道上。
9.《日瓦戈医生》有何文学价值
《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一生诗歌与散文创作的总结。
小说上下部共17章。“尾声”之后的第17章是主人公日瓦戈的二十多首诗作。
对这部作品的艺术特 色,长期以来分歧颇多。不赞同者认为,读这部小说给人的感觉是,除了日瓦戈和 拉拉的曲折爱情故事外并没有什么令人震撼的东西。
从主题上看,小说通过日瓦戈 医生一生的命运,尤其是十月革命前后的种种遭遇,反映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 从叙事上看,事件叙述结构陈旧,头绪繁多,几乎完全采用了传统手法;从情节上 看,牵强而拖沓:主人公的相遇,都巧合似的赶在了作者需要的时候,事态的发展 也完全按照作者个人的意愿;就主人公形象而言,如果习惯了传统的英雄主义作 品,那么日瓦戈无疑是一个渺小、软弱、遇事无能为力的知识分子,他不是革命的 斗士,从未与邪恶势力展开正面交锋,既不能保护家人,也不能救助心爱的人。 但 这只是一种声音。
《日瓦戈医生》是一部独特的“心灵自传”。自传性作品不等于严格意义上的 传记,后者必须尊重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事实,其价值一般首先体现在伦理 方面,而自传性作品则首先在审美方面。
从作者真实的人生经历看,他与主人公没 有相同之处,但作者却把70年的人生感受浓缩在了日瓦戈不到40年的短暂人生中, 通过这个形象抒发出自己的生命感悟。 这个生命感悟其实也是小说关于个人与历史 关系的主题所在。
对个人来说,发生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 在事件中选择了怎样的立场。作者看待历史事件的视角是以永恒为出发点的:如何 在事件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和精神面貌,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日瓦戈为保持 这种本色,极力退出战争游戏,不想加入红白两个阵营的任何一方。
10.谁能评论日瓦戈医生的个性形象意义吗
1955年,帕斯捷尔纳克写成了至今仍能证明他艺术生命力之恒久的著名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习惯了传统的英雄主义作品的读者对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会有许多的失望:日瓦戈医生不是那种力挽狂澜、主宰历史的伟大人物,而常常是软弱、渺小、无能为力的,他既没有顺应革命的洪流成为前沿斗士,更没有与邪恶的势力展开正面的交锋,他既不能保护自己的家人,也不能救助自己爱的人。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在另一场看不见的战争中--维护自己的心灵不为时代的风潮所左右的战争中,表现出了罕见的胆量。
小说发表之后,人们普遍认为在《战争与和平》之后,这一部作品是惟一能够在精神上作为一个如此广阔和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的概括与写照。《日瓦戈医生》是一部不朽的史诗,在西方得到了高度评价,但在俄国国内却被指责为是"仇视社会主义"的作品,被称为"世界第一本政治禁书"。
《日瓦戈医生》体现的是革命-历史-生命哲学-文化恋母情结,它是人类文学史和道德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与20世纪最伟大的革命相辉映的诗化小说。--美国评论家 威尔逊 《日瓦戈医生》这一伟大的著作是一本充满了爱的书,并不是反苏的。
它并不对任何一方不利,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俄国只要记住这次诺贝尔奖金是授予了一个在苏维埃社会里生活和工作的、伟大的俄罗斯作家这样一件事就行了。
--法国作家 阿尔贝·加缪 2001年1月9日这一段时间又读了一遍《日瓦戈医生》。最早读它,是在北京鲁迅文学院求学期间。
那时这本书刚刚被翻译过来,风靡一时。我记得班级许多人在传阅和谈论它。
老实说?当时读它时并没有像今天这般激动,也许是十几年过去后,岁月流转,使我多了某种沧桑感,所以对它尤为钟爱了。我喜欢拉拉和日瓦戈医生之间的那种爱情。
那是一种受压抑的、高尚的、纯洁的爱情。他们之间那种内心热烈如火而外表却竭力克制的爱情令人同情和钦佩。
其实真正的幸福总是和痛苦相依相伴,而倍受折磨的爱情就像含露的花一样惹人怜爱。评论家们都喜欢把这部书当做一部"政治"书来看,因为它写到了十月革命,写到了一代知识分子对革命的态度。
但我今天宁愿把它当做一部辛酸的爱情小说来看待,因为哪个时代没有哪个时代的悲剧呢?帕斯捷尔纳克因为这样一部书,在西方获得了极大的荣誉。虽然瑞典文学院宣布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他对俄罗斯诗歌所做的巨大贡献,但谁都知道,他是因为《日瓦戈医生》赢得了更广泛的国际声誉。
这部书在给他带来荣誉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苏联认为作者在书中诋毁了十月革命,称这是一部反动的书,帕斯捷尔纳克为了表示对祖国的忠诚,他放弃了诺贝尔文学奖,即便如此,苏联文学界对他的排斥一直都没有终止,直到他在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孤独地死去。
事过境迁,如今的俄罗斯人谁还会对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抱有敌意呢?可是在当时,高尔基文学院的学生竟然激愤地到帕氏住宅前闹事,他们砸毁了门窗,称作者是苏联的"叛徒"。其实任何的革命在其成功的同时,都存有它的弊端,应该允许人民进行反思。
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它的航船才能驶入更深、更广处。这是一个寂寞的周末,我一边听着马勒的《大地之歌》,一边写这则日记。
我觉得它的旋律很适合《日瓦戈医生》,这部音乐作品和这部文学作品在精神中是相通的,因为它们同样地质朴,同样地富有激情和诗意,同样地苍凉和悲壮。如果没有这些伟大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不时地给我们带来灵魂的震撼,俗世的生活将是如何令人窒息和乏味啊日瓦戈在知识分子的环境中长大,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家道中落,靠舅舅抚养,使他养成内向的性格和对不幸者的同情。
大学后读过许多哲学历史和文学著作,再加上宗教的影响,使他的同情心发展成强烈的博爱精神。他是外科医生,外科手术的的实践又养成他对人和事都过分的严谨,客观冷静的态度。
他喜欢思考,对任何现象都独立判断,但他判断事物的出发点往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阅读的著作。日瓦戈是个诚实,正直的旧知识分子。
但他并不是出于资产阶级本性而反对十月革命的人。相反,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军医期间,看到俄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忠心欢迎十月革命。
他曾说:“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的割掉腐臭的旧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界以来的不义下了判决书。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
日瓦戈对革命的立场是奇怪的,包含了对革命的热情但又像痛恨旧俄国一样痛恨革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革命并不是如同进步青年们想象的那样:能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把旧的落后的不合理的制度丢弃。这点和现在的我以及与我一样的年轻人是近似的。
希望世界革新充满了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希冀。以为只要革新就是正确,革新就是希望。
每个人都有对前途的思考,但很多人却不知道怎么思考,对未来茫然未知。或许你读完这本书后并没有太多感觉,它确实不如诸如《静静的顿河》等十月革命宏大的场景,也不会动不动就让你感动的热泪盈眶。
它只是一本平淡无奇的小说,平凡人的生活,小人物的思考。但它就代表了每一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