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苕溪的诗词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年代: 宋 作者: 姜夔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苕溪杂兴四首》年代: 宋 作者: 苏泂斜风细雨转船头,夜半波平带月流。
行到下菰城畔望,水晶宫阙是湖州。《苕溪》年代: 宋 作者: 杜耒晚立苕溪溪上头,往来无数采菱舟。
采菱归去明朝卖,安识人闻乐与愁。《过苕溪》年代: 宋 作者: 释文珦苕溪发源自天目,一豀东之漾寒渌。
岸山续续相照映,原田每每资渗漉。祗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
来往舟航谩如识,到头若个曾知津。《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年代: 唐 作者: 刘长卿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苕溪道中》年代: 宋 作者: 曹勋秋日苕溪路,轻舟棹晚霞。
梦魂犹畏客,行李乍离家。细细来凉吹,娟娟有晚花。
平生云水兴,老境似难夸。《苕溪》年代: 宋 作者: 戴表元六月苕溪路,人看似若耶。
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
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苕溪道中》年代: 宋 作者: 邵棠上苑啼莺春事休,吴中山水暂淹留。
黄梅时候千门雨,老麦郊墟一望秋。村熟香醪清入脭,庭存修竹旧封侯。
数声牛笛长亭暮,试把羁情问马周。《苕溪舟次》年代: 宋 作者: 释斯植扁舟烟重冷渔蓑,两岸人家浸小河。
芳草自生春自老,落花随雨晚风多。《苕溪行》年代: 宋 作者: 叶茵吴松江头田舍翁,年年苕溪摇飞篷。
沿溪杨柳旧相识,问翁何事犹西东。心欲无言泪如洗,松楸正在西山裹。
余生五十五番春,七十为期春梦耳。追思畴昔谋亲茔,雁行差差三弟兄。
伯兮季兮不可作,老来只影嗟零丁。手种青杉愈百尺,藤花辟蔓笼台石。
一年一到一徘徊,此后徘徊几朝夕。九泉属望天潜知,寸草难报阳春晖。
教子一经答先志,买山傍墓终焉计。读书可大吾门闾,没世可从先大夫。
《苕溪》年代: 宋 作者: 朱继芳维舟古祠下,野饭就鱼羹。坐听篙人说,行逢牵路平。
居民难问姓,溪鸭自呼名。天目无由到,沿洄更几程。
《苕溪舟上怀蔡可泉》年代: 明 作者: 王慎中岸花夹水备芳鲜,愁思看时倍惨然。几欲将愁寄流水,苕溪又不到桐川。
2.描写苕溪的诗词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年代: 宋 作者: 姜夔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苕溪杂兴四首》
年代: 宋 作者: 苏泂
斜风细雨转船头,夜半波平带月流。行到下菰城畔望,水晶宫阙是湖州。
《苕溪》
年代: 宋 作者: 杜耒
晚立苕溪溪上头,往来无数采菱舟。采菱归去明朝卖,安识人闻乐与愁。
《过苕溪》
年代: 宋 作者: 释文珦
苕溪发源自天目,一豀东之漾寒渌。岸山续续相照映,原田每每资渗漉。
祗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来往舟航谩如识,到头若个曾知津。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年代: 唐 作者: 刘长卿
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苕溪道中》
年代: 宋 作者: 曹勋
秋日苕溪路,轻舟棹晚霞。梦魂犹畏客,行李乍离家。
细细来凉吹,娟娟有晚花。平生云水兴,老境似难夸。
《苕溪》
年代: 宋 作者: 戴表元
六月苕溪路,人看似若耶。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花。
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
《苕溪道中》
年代: 宋 作者: 邵棠
上苑啼莺春事休,吴中山水暂淹留。黄梅时候千门雨,老麦郊墟一望秋。
村熟香醪清入脭,庭存修竹旧封侯。数声牛笛长亭暮,试把羁情问马周。
《苕溪舟次》
年代: 宋 作者: 释斯植
扁舟烟重冷渔蓑,两岸人家浸小河。芳草自生春自老,落花随雨晚风多。
《苕溪行》
年代: 宋 作者: 叶茵
吴松江头田舍翁,年年苕溪摇飞篷。沿溪杨柳旧相识,问翁何事犹西东。
心欲无言泪如洗,松楸正在西山裹。余生五十五番春,七十为期春梦耳。
追思畴昔谋亲茔,雁行差差三弟兄。伯兮季兮不可作,老来只影嗟零丁。
手种青杉愈百尺,藤花辟蔓笼台石。一年一到一徘徊,此后徘徊几朝夕。
九泉属望天潜知,寸草难报阳春晖。教子一经答先志,买山傍墓终焉计。
读书可大吾门闾,没世可从先大夫。
《苕溪》
年代: 宋 作者: 朱继芳
维舟古祠下,野饭就鱼羹。坐听篙人说,行逢牵路平。
居民难问姓,溪鸭自呼名。天目无由到,沿洄更几程。
《苕溪舟上怀蔡可泉》
年代: 明 作者: 王慎中
岸花夹水备芳鲜,愁思看时倍惨然。几欲将愁寄流水,苕溪又不到桐川。
3.溪的诗句
千树梨花千树雪, 一溪杨柳一溪烟 赵蜚声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石上苔
净与溪色连,
幽宜松雨滴。
谁知古石上,
不染世人迹。
题胡氏溪亭
(朱庆馀)
亭与溪相近,
无时不有风。
涧松生便黑,
野藓看多红。
箬溪竹枝诗
清 潭肇基
草阁三间傍水涯,
箬溪溪上有人家,
青山绕岸船通港,
妆镜开时满绿莎。
苕草年年长白沙,
雉山山畔足生涯,
阿侬只怕山难走,
不及同郎去采茶。
黄犊家家蒲口眠,
寒宵榨得乳如泉,
一肩晓入县城里,
日暮归来尽换钱。
苕溪波与隔河连,
阳羡城边好放船,
载到长腰冬白米,
炊糕酿酒过新年。
4.苕溪诗的作品简介
巨匠的墨迹《苕溪诗》
宋 米芾(1051~1107年)
纵30.3厘米 横189.5厘米
全卷35行,共394字,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
时米芾38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书画学的博士
米芾是今江苏镇江人,只活了短短五十七年。宋徽宗时曾官至“书画学博士”,官位不是太高。官虽然做的不大,在书画上却是位盖世高手,其影响一直延伸到了现代。
文人体
米芾的书体很见文人的间适、优雅的通病。笔画粗细的变化,构成了米芾书体的美妙之处,因此字字皆有新法。笔画虽然相同,但到了米芾的笔下,同一字却有旷世之美,通篇的构筑,布局的安排,皆有让人惊叹之处。颇见文人内心独立,以高雅为己任的追求。
中年天真之作
《苕溪诗》是米芾中年的作品。书于元祐三年(1088年),当时已三十八岁。那时他在游历苏州、无锡,此卷是他出发造访无锡之前的手笔。虽中年已到,但字中却不乏天真之气,以胸中之美,贯注全篇,整个书风令人惊叹不已。
5.描写明月湖的诗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杜甫《秦州杂诗其七》).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崔橹《华清宫三首其一》).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杜甫《宿江边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星瓜洲”(张祜《题金陵渡》)
6.描写鱼鳜的诗句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赏析
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苏子瞻极爱此词,患声不可歌,乃稍损益,寄《浣溪纱》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鲁直闻而继作。江湖间谓山连亘入水为矶,太平州有矶曰新妇,池州有浦曰女儿。鲁直好奇,偶以名对而未有所付。适作此词,乃云:“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子瞻闻而戏曰:“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耶!”人皆传以为笑。前辈风流略尽,念之慨然。小楼谷隐,要不可无方外之士时相周旋。余非鲁公,固不能致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与游也。
山谷(黄庭坚)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因以宪宗遗像求玄真子文章,及玄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东坡笑曰: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也。
7.苕溪诗帖 米芾 翻译
米芾《苕溪诗帖》白话释义:我将要前往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戏作苕溪诗呈给各位朋友。
襄阳漫仕(米芾自称,祖籍太原,因其祖父徙居湖北襄阳,曾在襄阳居住)米黻。因为夏天的美好松竹我留在这里,如今为了领略秋天的美景,我要前往苕溪去看那儿的溪山。
平日总是歌咏白雪,现在我要到那里创作采菱的歌谣。鲈鱼摆在饭桌上好像一缕缕的玉一样,橘子开满洲头绽放团团的金光。
在这水宫的无限美景中,让我追随着前人谢灵运(旅圣)的足迹在这里尽情地游玩一番吧。半年的时光可以依傍在修竹林里歇憩,三个时节能够欣赏美丽的花朵。
慵懒地倾倒惠泉酒小酌,每每点杯壑源茶细细品尝。主人贤友良多,摆席开筵,环看四周的群峰,它们也被宴会的哗闹声打破了沉静。
早起去朋友家归还书简,便不由得因思念家乡而嗟叹不已。我在这里居住半年,接连与诸位胜友共饮。
可是我因为身体有恙,每次相约自己只是制备菜饭漫谈而已,时常还向刘、李、周三位朋友借书。喜好慵懒闲适的生活却无法推却朋友的盛情,自知穷困哪里希冀通达。
贫穷并非道理的拙劣,得病才发觉养心的功效。农家小院可以留客,青冥的天空任凭鸿雁们自由飞翔。
乘着秋帆追寻贺怀智的足迹,载着美酒乘船过江东。厌倦从仕的生活到处流落,不断地驱车四处游玩。
热的时候随便找个地方住下。快凉的季节就顺着河流往东边飘去。
到了新的地方亲近或是陌生的人聚在一块,身处异乡感觉也像在家乡一样。看着又能穿暖又能食饱的自己,便觉得心中有愧于贫穷但博学的古贤人梁鸿。
旅游饮食都因得遇相知而小驻,像在水上飘来飘去的渔家一般只因有兴致便去游玩。诗句写满了游玩荆水的感闻,迈向时卞峰胸襟甚为豁然开朗,胜句连篇。
渡过剡溪仿佛在追寻戴公的足迹,游览古梁国一定要赋上一篇。傍晚渔歌接连响起,情景如画,还有小船作陪,何等惬意!与密友从春天分开,红薇已经开过,万物繁茂的夏天也将过去。
成簇的枝头上鸟儿很是自得,似乎含情脉脉地看着我。漫野间兰花点缀出绚烂的颜色,漆黑的夜晚坐在船头只有岸边的石头与河水相碰对声,仿佛石头在与我对话一样。
却看那可怜的皎皎明月,依旧洒满船中,凄清如许。原文: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
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苕溪诗》是米芾元祐戊辰(1088年)八月八日从无锡去往苕溪(今属浙江湖州)时所作的六首诗,是米芾的经意之作。
诗题称“将至苕溪戏作呈诸友”,其中包括五律六首。从诗中的内容可知,这时侯米芾是在无锡,已经从春天住过夏天,到这八月(秋中)间才预备离开无锡到湖州去,此卷正是其将要离无锡时写的。
米芾自撰《头陀寺碑》里说道:“元祐戊辰,集贤林舍人,招为苕吾之游九月二日道吴门,以王维画古帝王易于龙图阁待制俞献可字昌言之孙彦文。翌日,与丹徒葛满、字季忧检阅审定。
五日吴江舟垂虹亭题。” 这时候米芾已经离开无锡,正从苏州下船,经行江向西出发。
到湖州约在重阳之前,其时应在书此卷之后不久。诗中又有“凉至逐缘东”和“句留荆水话”之句,那是指到江东——苏州、湖州之前,原曾旅居湖北。
林舍人是林希,万历《湖州府志》载,林希在元祐二年(1087年)就任湖州太守,到元祐四年(1088年)由吕温卿接任。此卷写于元祐三年戊辰,正是林希知湖州时。
唐颜真卿曾作湖州刺史,所以米芾以鲁公比林氏。这些就是米芾作此六首诗的情景。
米芾书《苕溪诗》时,年三十八岁,比他的另一个行书代表作品《蜀素帖》仅早四十余天,《苕溪诗》也是他的书法风格逐渐成熟时期的作品。文章赏析:《苕溪诗》中侧锋运用十分丰富,而且有些夸张,“看”中撇的笔画是夸张的侧锋运用,又有些飞白意味,毫无做作的嫌疑。
《苕溪诗》中横竖笔画大多重入轻收,以侧锋重按起笔,然后调为中锋,行笔迅速,显得痛快淋漓。每个字笔画的长短粗细、屈伸正侧,乃至整篇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空间的大小、疏密,都极富变化。
总之就是“锋势郁勃,挥霍浓淡如烟云,变怪多态”侧锋的使用,给米芾的字增添了千般风流,万种仪态。那种爽利超逸的气质在笔锋的肆意挥洒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苕溪诗》中用笔方圆并用,变化跌出,米芾习惯在用笔之中方和圆结合在一起使用,方中有圆,圆中寓方,张力十足。在《苕溪诗》中方圆的。
8.关于黄浦江的诗句
黄浦江之水何处来?历来众说纷纭。
前不久,“黄浦江源”的帽子忽然戴在了远离上海400公里以外的湖州安吉龙王山的头上。“黄浦江源”的争论又掀新一轮高潮。
认定龙王山为黄浦江源头的是上海地理学会专家组。
专家组主要成员陶康华教授自1998年以来,几十次进入龙王山考察。陶康华教授介绍说,关于黄浦江的源头,以前有的说在淀山湖,有的说在太湖。但以湖泊作为江河源头的在世界地理中很少见,况且太湖是个浅湖盆,有多方来水,不能算作完整的源。找到太湖的源头才能找到黄浦江真正的源。而经过考察考证,龙王山下的西苕溪以
145公里长度、18亿立方水量、28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供给量占太湖水的70%,为太湖水源之首。龙王山为黄浦江源头的结论便据此得出。
日前,记者专程前往龙王山的黄浦江源,看到几十米高的瀑布飞泻,落入清澈见底的潭中,潭边一块巨石上刻着由上海老市长汪道涵题写的“黄浦江之源”五个大字。
记者用竹筒舀了一点水送入口中,口感绵厚。在场的湖州市环保监测站水室主任李云凤说,这里的水各项指标均符合或超过国家一级水质标准,可直接饮用。
然而,龙王山为黄浦江源之说,受到太湖流域管理局、浙江省水利厅、原杭州大学的一些专家的质疑,因为太湖的水除了来自浙江的西苕溪还有江苏的荆溪。即便西苕溪是主干源,它还分为西溪和南溪两支,而南溪的发源地是狮子山。因此他们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黄浦江源头不是一个点,一条溪,而是由多个源头组成的水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