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天里的蕨菜现代文
蕨菜登上高级餐桌上的大雅之堂,成为一道美味的山珍,也就是近几年的事。
当吃惯了通常意义上的山珍海味、飞禽走兽之后,人们已经不能满足掠奇的心情,开始寻觅那种原汁原味的粗粮食物,于是番薯、芋头、玉米等五谷杂粮越来越被人们所推崇,而一些野菜,如荠菜、蕨菜、水芹菜等等,也开始受到更多城市人的欢迎。这些东西既是绿色食品,又无农药的侵害,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另一种可以享用的舌尖上的美味,成为另一类鲜美的菜肴。
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我们的先民就有采集野菜的记录: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回归回归,岁亦莫止。这里的薇,指的就是蕨菜之类的野菜。
蕨菜是一种书面语,各地有不同的叫法,有的地方称“狼蕨”,有的地方又称之为“孟菜”,我们临海本地人称之为“割鸡脑”。
本页地址:
这种蕨菜大多生长于江南一带的荒山坡地或草地上,长势高低不等。嫩芽有时候卷曲成抱状,极像是娇羞的姑娘。采摘也特别有讲究,只能采集那些没有长叶的刚刚从地上长出的十来公分的嫩芽,拿到手上,有一种毛茸茸的舒适感。每当找到一片采集地,人们往住会争先恐后地采啊采,挑那些最嫩的,那贪婪的眼神,怎一个爽字能够形容。每每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总会幻想着回家后,炒出的蕨菜炒肉丝的美味。
鲜蕨菜采回家后,是不能马上食用的,必须用滚水浸泡上一昼夜,去除其麻痹舌头的苦味儿,方能加瘦肉、香油、老酒、盐等,炒出一道美味可口的,令人馋涎欲滴的人间美味来。
当然了,野菜味好可口,也不能放久,更不能多吃。特别是那些皮肤过敏者,尽量少吃。同时,野菜性偏凉,还有一定的潜在毒素,只可尝鲜,不可久食。
2.关于佛手的诗句都有哪些
1、《杨柳枝二首》唐代:司空图
陶家五柳簇衡门,还有高情爱此君。
何处更添诗境好,新蝉欹枕每先闻。
数枝珍重蘸沧浪,无限尘心暂免忙。
烦暑若和烟露裛,便同佛手洒清凉
译文
陶工五柳簇衡门,还有高情爱这你。
何处更添诗境好,新蝉倾斜枕头总是先听到。
几枝珍重蘸沧浪,无限尘心暂时免除忙。
天气闷热如和烟露裛,就同佛手洒清凉
2、《观地狱图》唐代:贯休
峨峨非剑阁,有树不堪攀。佛手遮不得,人心似等闲。
周王应未雪,白起作何颜。尽日空弹指,茫茫尘世间。
译文
巍峨不是剑阁,有树不能攀登。
佛手遮不到,人的心就像等闲。
周王应不下雪,白起作何颜。
全部天空弹手指,茫茫尘世间。
3、《渔歌》宋代:李彭
万古黄龙真天矫。斩背后勘破台山媪。
佛手驴蹄人不晓。无关窍。
胡家一曲非凡调。
译文
万古黄龙真天假。将背后勘破台山老太太。
佛手驴蹄人不懂。没有诀窍。
胡家一段非凡调。
4.《佛手花》宋/董嗣杲
不能摩项过只园,幻作清芳与世传。
排叶爪痕分翠净,吐葩心骨耀丹妍。
但迷色界空华相,肯悟宗门直指禅。
谁汲野泉临晓浸,瓦瓶插供白衣仙。
译文
不能摩擦项超过只园,幻作清新芳香和传说。
排叶爪痕分翡翠净,吐葩心骨耀丹美丽。
但迷色境空花相,肯醒悟宗门直指禅。
谁从野泉在清晨泡,瓦瓶插供奉白衣仙女。
5.《颂古三十八首》宋/释从瑾
我手何似佛手,合掌面南看北斗。
兔推明月上千峰,引得寒山开笑口。
译文
我的手怎么样佛手,双手合十朝南看北斗。
兔子把明月上千峰,引到寒山开笑口。
3.形容好吃的古代诗句,能琅琅上口的,不要形容某个食物的诗句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
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 东坡肉作《食猪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后来,1085年苏东坡从黄州复出,经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开封,在朝廷里任职,没过多久,受排挤,1089年要求调往杭州任太守,这才将黄州烧肉的经验发展成东坡肉这道菜肴。
作为汉族佳肴,后流行于江浙。东坡肉据考是为纪念东坡所做,并不是苏东坡本人所创制。
东坡肉的原型是徐州回赠肉, 为徐州“东坡四珍”之一。 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秋,黄河决口,七十余日大水未退。
徐州知州苏轼亲率全城吏民抗洪,终于战胜洪水,并于次年修筑“苏堤”。百姓感谢苏东坡为民造福,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送至州府感谢苏公。
苏公推辞不掉,将这些肉加工成熟后再回赠百姓。 苏东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炖肉歌》中可见奥妙:“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
“回赠肉”的特点是鲜香醇厚,油而不腻。苏东坡在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回赠肉外还有金蟾戏珠、五关鸡、醉青虾、后人将这四道菜称之为“东坡四珍”。
如今在徐州街头的各家饭庄,您仍然可领略到东坡肉带给您的回味无穷的满口醇香。“东坡肉”最早在徐州创制,《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
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
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东坡肉”美名便慢慢传遍全国。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我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
回赠肉便是苏轼在徐州期间创制的红烧肉,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
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
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
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
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
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
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扩展资料:现在的东坡肉肉都是非常美味的,肥瘦结合,肥而不腻,软糯合口,入口即化,配上料酒和调料味道妙不可言。
不过苏东坡当时的东坡肉可不是这么美味的啊,当时的东坡肉也就是煮一下,弄点盐,没有那么多调料搁现在我是肯定吃不下去的,不过对于宋代的时候的那些人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东西了。所以真正的由苏东坡做的东坡肉就是市场上贱卖的廉价猪肉,然后用清水煮的。
有点味道的东坡肉也就是从明代的时候开始的,挑选上等的猪肉,要肥瘦相间,烹饪的时候也加入了很多调料,糖,酱油和料酒,不是寡淡的清水,口味比较重,明代时候的东坡肉才是我能接受的东坡肉。不过,如果没有宋代时候苏东坡解锁了猪肉,猪肉可能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