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除了贾岛和王安石还有谁关于“推敲”的故事
是韩愈,不是王安石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2. 除了贾岛和王安石的“推敲”故事以外,还有什么关于“推敲”的故事
北宋汴京有个陈舍人,偶然得到一部旧本的《杜甫诗集》,他如获至宝。但由於这本书保管不善,致使有不少诗句中的字都脱落了。有一次,陈舍人读到《送蔡都尉诗》时,发现"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一句的"鸟"字后面少了一个字,他反复斟酌,始终不能断定那是什麽字。
有一天,他和几位诗友谈论诗文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补上一个最恰当的字。有人写出一个"疾"字,认为"疾"字最能表现蔡都尉轻快迅速的纵跳功夫。有人认为不好,因为"身轻一鸟疾,枪急万人呼"上句的"疾"字与下句的"急"字,无论在读音或意思上都太接近,显得有点重复。又有人写出"度"字,但陈舍人认为"度"字用在此处显得太生硬,也显不出身轻如鸟的特点。有人更提出用"落"、"起"、"下"等字,但大家都不满意。
后来,陈舍人在别处找到了一本比较完整的《杜甫诗集》,翻到《送蔡都尉诗》一看,原来那句是"身轻一鸟过"。用"过"字来形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只鸟在眼前飞过一样,确实恰当不过。
3. 除了贾岛之外有谁还知道关于“推敲”的故事,并用简短的语言阐述“
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
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4. 你还知道文学史上除了贾岛“推敲”的故事还有哪些其他“推敲”的故
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绿”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
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全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
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诗歌开篇写景,既兼具比兴,更通过夸张将空间的近与时间的久构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末尾“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情感迸发,大有银瓶乍破之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泊船瓜洲》
5. 请告诉我文学史上的"推敲"故事(除贾岛)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6. 除了泊船瓜洲还有那些诗人推敲炼字的故事吗有关诗人
你好! 《泊船瓜洲》作者:王安石原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作者:张先原词: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
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云破月来花弄影”,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以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辛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个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轻轻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润,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原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是大文豪苏轼游庐山所作,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但据《东坡志林》,第二句原为“到处看山山不同”,后来才改为“远近高低各不同”.“到处看山”,不仅意思与第一句重复,而且语言平平,读来乏味,改为“远近高低”,既再现了庐山的特点,又代表了不同的角度,意蕴无疑丰富得多,诗意也更加浓厚宋人炼字的故事——苏东坡。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希望对你有帮助。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除了贾岛关于诗人推敲诗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