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常识填空和翻译句子(共13分)(每空1分,每句2分)br
【答案】【小题1】《孟子 告子上》举例和对比 鱼和熊掌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题2】(1)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2)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想法),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丢掉(不丧失)罢了。 (3)这样以后,(人们才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本段中有三种论证方法,举“鱼”“熊掌”来说理,是举例论证,用“鱼”“熊掌”的关系喻“生”与“义”的关系,是比喻论证,将“生”与“义”做比较,是对比论证。 考点:论点、论证方法了解点评:本题有难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学生学习古文关注语句的意思,而对写法关注不多,虽然本文是所学课文,但学生对其中的论证方法记忆理解不清,所以平时学习论说性的古文,还要在写作方法上多学习,多理解掌握。 【小题2】试题分析:注意把关键字理解清楚,比如“生”“甚”“欲”“用”“贤”“心”“丧”“忧患”“安乐”,还要注意句式和句气,第一句是疑问语气,第二句是陈述语气,第三句是感叹语气。
考点:古文句子翻译点评:本题有难度,三句都不好翻译,难解字很多。 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不可漏译,要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译句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为此,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2.关于翻译的名句
译事三难:信、达、雅。
清·严复《天演论·译例言》。译事:翻译工作。
信:准确,指忠实于原文。达:通顺,措文字通顺、薏息表达得充分详尽。
雅:精美,指富于文采。本句大意是:从事翻译工作有三难:准确,通顺、精美。
不同的语种之间,不仅语序、句法各有不同,而且不一定有一一对应的文字、诃汇。同时,即使同一语种,古代语言与当代语言也往往存在上述问题.因此,将外文译成本国文字,或将古文译成现代文,既要做到忠实于原文,又要文字通顺,意思详尽,还要语言精美,富于文采,诚非易事。
这里严复不仅强调了翻译工作的困难,还道出了自己翻译外文的甘苦,也提出了翻译工作应有的要求。可供引用说明翻译工作的困难和做好翻译工作的标准。
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严复 《天演论·译例言》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文学。 翻译名言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 马悦然过去我一翻译什么作品,人们就会猜测那位作家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 马悦然就是文学价值,文学质量。不一定。
文学价值,就是说质量是唯一的标准。翻译的质量也很重要。
记者:原则上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条件是什么?跟数量有关系吗?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 马悦然我觉得他(有些作品)真的写的太长了。2004年,《上海文学》刊登了莫言的短篇小说《小说九段》,我看完后,立刻就翻译成瑞典文,还开始尝试自己写微型小说,从这篇文章开始,我就觉得莫言对文字的掌握能力非常好。
他的《船》还让我想起沈从文30年代写的短篇,非常像。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 马悦然能创造发明的和在自然与人类之间做翻译的人,比起那些只会背诵旁人的书本而大肆吹嘘的人,就如同一件对着镜子的东西,而比起它在镜子里所产生的印象,一个本身是一件实在的东西,而另一个只是空幻的。
那些人从自然那里得到的好处很少,只是碰巧具有人形,如果不因为这一点,他们就可以列在畜生一类。 关于翻译的名言雷达芬奇瑞典学院一共包括18个院士。
我是他们里头惟一会中文的院士。除了用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俄文写的文学作品以外,院士们需要依靠译文。
幸好,最近几十年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译成院士们所懂的外文。学院常常托有名的翻译家翻译个别作品,也请专家写报告,讨论某一个国家的最突出的作家。
记者:语言障碍是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相互隔绝的原因吗?瑞典文学院的18名院士只有你一个人可以直接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其他人都要借助翻译,这种语言转换和转换中的障碍、误差甚至变质会成为主要障碍吗?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 马悦然《水浒传》是七十年代译的,但是《西游记》是九六年出的,一共五册,比较厚,所有的诗词都包括在内。因为吴承恩的词填得非常好,他是一个很大的词人。
除了这两部以外,我最近十几年翻译的就是七十年代以来,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小说、诗歌什么的。我希望西方人,尤其是瑞典人能够欣赏中国文学。
这是我的责任。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 马悦然我不懂。
我不明白。因为我认识好些个汉学家对中国文学很感兴趣。
他们有的也是自己翻译文学作品。但是问题是:不懂中文的、需要依靠译文的西方读者能不能欣赏中文文学作品?当然要看译文的质量。
所以翻译家的责任是非常重的。我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批评过中国的外文出版社所出的那些当代小说或者古代小说,那时的翻译质量不够好。
记者:您能否分析一下,为什么不少中国作家认为汉学家不可能懂得中文文学,他们为什么这样想?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 马悦然以我个人的经验,执著身相的人非常多;过份著相的人,在医学上叫作宗教心理病,没有办法治疗。不仅是佛教方面这类人多,所有的宗教,都有些信徒并不追求教理,只是盲目的信仰,变成宗教心理病。
佛法里一句话,就是太著相。所以金刚经翻译成「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就是说是智慧的成就,不著相,不能以身相见如来就是这个意思。
翻译名言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因为命运让我学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让我阅读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所以我早就认识到:我有责任让我的同胞们阅读我自己所爱读的中国文学作品。所以,我四十年前就开始翻译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的作品。
以前,搞上古、中古文学作品多一些,但是最近二十年我可以说是专门搞当代。啊!当代的作品,我也翻译过《水浒传》跟《西游记》。
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 马悦然。
3.我要古典文学中的,好句要翻译
春的好词: 春天 早春 初春 阳春 春节 春联 春雷 春季 春意 春蚕 春色 春装 新春 春光 春雨 春光 春潮 春游 春播 春笋 春花 春树 暮春 春景 早春时节 早春季节 初春时节 仲春时节 仲春季节 阳春时节 正当春初 已届春残 残冬已过 冬残春近 冬去春来 冬尽春来腊尽春回 时当暮春 早春三月 暮春三月 阳春三月 烟花三春 时当三月 春寒时节 春寒季节 春天渐近 春天来临 春天降临 春令已到 春回大地 春归大地 春到人间 春满人间 大地加春 天地加春 春回地暖 天加地转 冰雪消融 冰融雪消 冰消雪化 冰消雪融 天地回转 冰雪融化 雪化冰消 万物解冰 风和日丽 风和日暖 风暖日丽 日暖风清 风清日暖 料峭春寒 乍暖乍寒 春寒料峭 乍暖还寒 暮春气暖 和暖如春 春光融融 春日融融 春意融融 春光溶溶 春水盈盈 春水淙淙 春水湍湍 春水潺潺 春雨绵绵 春草如丝 春草繁茂 春草发芽 春芽破土 春花怒放 春花盛开 春花万朵 春木发枝 春大蔚然 春树萌芽 春树葱茏 春树繁茂 春阳和煦 春光初露 春光荡漾 春光明媚 春光无限 春光万里 春光勃发 春光艳丽 春风送暖 春风得意 春风和煦 春风轻拂 春风瑞雪 春山如笑 春山如黛 春意正浓 春意甚浓 春色怡人 春色迷人 春色正浓 春江如练 春山如妆 春和景明 春景优美 春燕回巢 春满人间 春露秋霜 春种秋收 春暖花开 满园春色 百草萌动 百草权舆 百花争春 百花争艳 百花盛开 百花齐发 百鸟争鸣 万物照苏 万物复苏 万物苏醒 万物萌生 万物蓬发 万木竞秀 万紫千红 草木知春 草木复苏 草木新绿 草春桃艳 草长莺飞 花红柳绿 红桃绿柳 柳绿花红 李白桃红 柳绿花香 红情绿意 绿肥红瘦 流水桃花 桃花流水 飞花喷绿 枝叶纷披 寸草春晖 绿意盎然 绿茵遍地 鸟语花香 莺舞蝶飞 枯木逢春 山色返青 冬令春行 万物生春 大雁北归 大地苏醒 蛰虫昭苏 欣欣向荣 生机勃勃 朝气逢勃 人勤春早 梅雪争春 莺啼燕语 明媚春天 遍地皆春 满目春光 暮春风光 描写太阳的好句: 满天红云,满海金波,红日像一炉沸腾的钢水,喷薄而出,金光耀眼。
早晨,太阳像个刚出门的新媳妇,羞答答地露出半个脸来。 太阳落山了,它那分外的强光从树梢头喷射出来,将白云染成血色,将青山染成血色。
太阳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胀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 灿烂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透过早雾,一缕缕地洒满了校园。
太阳更低了,血一般的红,水面上一条耀人眼睛的广阔的光波,从海洋的边际直伸到小船边沿。 天空被夕阳染成了血红色,桃红色的云彩倒映在流水上,整个江面变成了紫色,天边仿佛燃起大火。
春天,那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 阵阵春风,吹散云雾,太阳欣然露出笑脸,把温暖和光辉洒满湖面。
炎炎的烈日高悬当空,红色的光如火箭般射到地面上,地面着了火,反射出油在沸煎时的火焰来。 没有敢抬头看一眼太阳,只觉得到处都耀眼,空中、屋顶、地上,都是白亮亮的一片,白里透着点红,由上到下整个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条都是火镜的焦点,仿佛一切东西就要燃烧起来。
晚秋了,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像个老公公露着笑脸在打瞌睡。 深秋的太阳像被罩上橘红色灯罩,放射出柔和的光线,照得身上、脸上,暖烘烘的。
太阳一到秋天,就将它的光芒全撒向人间。瞧,田野是金黄的,场地是金黄的,群山也是金黄的。
冬天的太阳像月亮一样苍白无力。 太阳正被薄云缠绕着,放出淡淡的耀眼的白光。
太阳一年操劳到头,忙到冬天,就筋疲力尽,几乎放不出热力来了。 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
远处巍峨的群山,在阳光照映下,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显得格外美丽。 阳光被层层叠叠的树叶过滤,漏到他身上变成了淡淡的圆圆的轻轻摇曳的光晕。
这时候正是早上八九点钟,明亮的阳光在树叶上涂了一圈又一圈金色银色的光环。 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照耀着白茫茫的大地,反射出银色的光芒,耀得人眼睛发花。
金灿灿的阳光倾泻下来,注进万顷碧波,使单调而平静的海面而变得有些色彩了。 红艳艳的太阳光在山尖上时,雾气像幕布一样拉开了,城市渐渐地显现在金色的阳光里。
那刺穿云块的阳光就像根根金线,纵横交错,把浅灰、蓝灰的云朵缝缀成一幅美丽无比的图案。 太阳刚刚升上山头,被鲜红的朝霞掩映着,阳光从云缝里照射下来,像无数条巨龙喷吐着金色的瀑布。
金色的阳光透过缝隙,洒在褐色土地滋生的小草上。 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得通亮。
太阳泛起火红的笑脸,使朦胧的校园豁然揭去纱帐。 天际出现了一抹紫红色的朝晖,像绽开的红玫瑰。
刚刚起身的太阳呵,精神抖擞,红光四溢,把整个世界照得通亮。 火红的旭日刚刚透出海平面,给美丽恬静的大海抹上一层玫瑰色。
朝阳把它的光芒射向湖面,微风乍起,细浪跳跃,搅起满湖碎金。 忽然,迎面升起一轮红日,洒下的道道金光,就像条条金鞭,驱赶着飞云流雾。
海面上跃出一轮红日,鲜艳夺目,海空顿时洒满了金辉,海面由墨蓝一变而为湛蓝。 金灿灿的朝晖,渐渐染红了东方的天际,高高的黄山主峰被灿烂的云霞染成一片绯红。
4.文学翻译的策略有哪些
1 文体对等 不同文体的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面对不同文体的作品,译者要自动“切换”至不同的“翻译模式”。
即译员在着手翻译作品之前,首先要定位源语文本的文体,从而确定目的语文本的文体,即达到源语文本的文体和目的语文本的文体对等。此外,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其承载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
优秀的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会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差异。既然存在差异,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就不可能完全传达或体现在目的语文本中,译者能做的是尽量减少译文中的文化缺失。
在翻译前,首先通读源语文本,将文章定位为文学类作品。相应地,种瓜得瓜,译文也一定是文学类作品。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要以“文绉绉”的口吻去措辞、译句、谋篇,而非口语化的表达,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打上文学的“烙印”。2 篇章对等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
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仅单分析语言本身,还要看语言是怎样在特定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上下文语境指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在上下文的特定语境下确定其特殊的内涵。其语义单位和语义成分要在上下文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语义的翻译转换。
例:Often, as his letters show, his powers of expression overflowed the bounds of the medium which he mastered.从字面意思来分析原文,得出的译文是“通常,正如他信中显示的,他的表达力超过了他所掌握的媒介的界限”。但是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the medium which he mastered”实际上指的是钢琴,而非其他表达媒介或工具。
从下文得知他抒怀的方式不止弹琴这种方式,他的写作能力也非常好。因此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深挖出了原文的深层涵义。
经过对译文的转化和润色后,得出的译文是“只要读一下他的信件就不难发现,贝多芬不仅只会借曲抒怀。”由此可见,上下文语境对翻译的帮助和制约作用。
情景语境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下,根据语境中交际的人际关系和内容来确定语言现象中的语言的确切涵义,从而判断译文的选词。例:Once, when walking through the streets of Weimar, Beethoven and Goethe became aware that the Imperial family, accompanied by a glittering cavalcade of courtiers, was approaching them.这段话描写的是贝多芬和歌德走在威玛街上偶遇到“accompanied by a glittering cavalcade of courtiers”的皇室人员,这里的“glittering”和“cavalcade”基本呈现出了街上列队整齐、臣伴左右的景象。
根据当时的情景,我们不难想象得到当时庄严肃穆的盛况。因此,根据当时情景“accompanied”应翻译为簇拥,而非伴随、陪伴,因为簇拥一词更能再现当时的情景。
因此译文应为“一次贝多芬和哥德走在威玛的街上,见到一队皇家人马在众大臣的簇拥下走来”。文化语境指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文化及社会心理等。
翻译的内容不仅仅是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而且不同语言符号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中,尤其是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地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谈到翻译中的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就涉及到翻译时是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归化策略,还是让读者向作者靠拢,采用异化策略。就本文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前者。
例:Men who possess great character as well as genius have always been sure of their worth to the world.这句直译为:拥有伟大人格和天才智慧的人总坚信他们对世界的价值。这种译法显然是可取的,毫无诟病。
但是在文学翻译中要获得精彩的译文的话,不只是传达原文的直观意思。能把原文的含义用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或目标语习惯的俗语或诗句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就能变成更加地道的本国语言。
译文如果意译为:“拥有伟大人格和天才智慧的人总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则更能深入目标语的文化习惯。3 句法对等 英汉翻译中如果句句皆能达到对等的话,那全文的也就相对做到了文体对等和篇章对等。
例:there would have remained the life-story of a man whose character was supreme in resistance of evil, and in defiance of the blows of fate.译文:他的一生仍然光辉灿烂,他不向邪恶妥协、不向厄运低头的人格魅力也已可圈可点。原文为“in the resistance of evil, and in defiance of the blows of fate译文为“不向邪恶妥协、不向厄运低头”,笔者认为这已经做到了句法对等,原文和译文句式形成了对仗。
但是汉英语言在句法上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汉语没有关系代词,这就意味着在英汉翻译时,需要考虑定语从句的次序和组合。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句法重组也是翻译的一大难题。
例:Perhaps it was this last trivial circumstance that set off the fiery spark of indignation in Beethoven, who under ordinary conditions would have acted just as one of the crowd.原句中将“circumstance”的定语后置,同时贝多芬的定语也后置了,直接逐字逐句的翻译的话,显然不符合汉语句法结构。汉语中定语在核心词前面。
在翻译中遇到后置定语的句子,就需要重新调整句子,这时就不能做到。
5.有关文学的名言
张爱玲的《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诗样的文章,一个女人在旧社会被人拐卖做他人妾,其后又被转卖身世凄凉,但是对于那个年老的女人而言,不能忘记的就是那个晚上的男孩,对她的话语。
首先,我们不要看后面那个女孩的遭遇,一见钟情的爱情是非常美好和令人惊讶的不是吗?那种浓烈得化不开的爱,堆积在胸口,激荡的情怀让人觉得有很多的话就在嘴边,但是我们又能选择哪一句呢?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在期盼着那份一见钟情的爱!当你那么那么幸运的见到了,那个人—惊喜、欢悦、兴奋一涌而至,反而获得另一种宁静。 没有话可说,是因为不知选择哪一句;惟有,是难以相信的幸福降临,人们还是会怀着一点点地敬意和谨慎的吧;噢,你也在这里吗?跟那个“惟”字一起就反映了极致的繁华是会归于平淡的! 然而,张爱玲并没有结束,她要赋予喜剧一个悲剧的结尾。
当那个女人历尽人间的苦难,仍念念不忘这句话,这句话也就有了更沉重的含义,或许张爱玲认为真正的爱情就是这样的美丽,但却只能在尘世中回忆回味,而无法实现吧。 成佛的境界正是我心既佛心,众生皆是佛。
佛教认为万物具足备圆满佛性。一朵花,一棵树也是具有佛性的,具备了四大皆空的境界,就可以包容万事万物,通晓世间的法理。
从花与树的自身着眼:花与树虽法相不同,但因自身具足佛性所以也可成佛,芥子能纳须弥,更何况花、树。 花中自有世界,树中也有佛道(菩提即佛道,旧译为道,新译为觉。
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道。
’止观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大乘义章十八曰:‘菩提胡语,此翻名道。
果德圆通,名之为道。’安乐集上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
’) 从我们的角度看花与树:一花一树,也是因缘;之所以能够看到花树也只是因缘所致,如同呈现于众人眼中的世界一般。 张爱玲的文章自己看了多遍,只是自己的一点粗陋的见解,不到之处请斧正,而佛学连说是自己的见解都谈不上,是综合了网上的见闻陈列于此,还请精于佛道的朋友不吝赐教!参考:佛音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