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记中太史公自序有哪些名句
太史公自序中只有一句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但其史记中其他本纪列传中有很多,比如:名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 列传)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功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太史公自序》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报任安书》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鲁周公世家》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祖本纪》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著名的有:轩辕天子 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网开一面 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 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 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 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拔山扛鼎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先发制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别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面楚歌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无颜见江东父老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一败涂地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约法三章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鸟尽弓藏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记·赵世家》 招摇过市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鸿鹄之志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积毁销骨 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毛遂自荐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脱颖而出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歃血为盟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因人成事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一字千金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奇货可居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图穷匕见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鸡鸣狗盗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拔山扛鼎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先发制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别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面楚歌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无颜见江东父老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一败涂地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约法三章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招摇过市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鸿鹄之志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完璧归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胶柱鼓瑟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图穷匕见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肝脑涂地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多多益善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狡兔三窟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2.太史公自序重点句子翻译
1.其在卫者,相中山 2.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3.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4.则学者至今则之
5.忠臣死义之士 6.上明三王之道
7.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8.拨乱世反之正
9.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10.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11.使复典之 12.绍重黎之后 13.世序天地
14.司马氏去周适晋 15. 维我汉继帝末流
16.惠王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17.以其地为河内郡
18.耕牧于河山之阳19.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南略邛笮,还报命
20.迁适使反、司马氏去周适晋 21.不韦迁蜀
22. 汝其念哉 23. 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24.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5. 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26. 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27. 俟后世圣人君子 28.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29.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3.史记中太史公自序有哪些名句
《太史公自序》
1.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2.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
3.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
5.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6.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使来者思考。
4.【译太史公自序的几句话,1.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
1、我家前辈(先,已亡故的)是周朝廷的太史(也,肯定,译为是).从很古前辈曾经展示功绩声名在虞夏之代,编辑记录理天衙门的工作.后辈人历代逐渐衰落,断绝在我这里啊!2、何况啊孝行开端在侍奉父母老人,发展到工作为君主,完成在树立自身(道德修养),(.x)弘扬名誉到未来的时代,凭此凸现父母的成就,这才是孝行达成的大处.(者,限定字前的内容范围,)3、我作为太史却没有编录(论,条理清晰的表述与记录;载,记载),荒弃天下(人类社会及依存的自然界)的历史文化(文,文饰,与质相对),我极度耽心呀,你对此(其,指代前事或具体人,此指废史文及甚惧的全部内容)牢记啊!4、伏羲极端纯粹宽厚,开创《易》八卦.尧舜达成鼎盛,《尚书》记载着,礼乐制作啦.(商王)汤(周王)武达成兴旺,世人唱诵着(,x).《春秋》收集嘉言懿行驳斥卑劣品行,彰显三代(夏商周)达成的道德,表扬周朝廷,不是仅仅讽刺挖苦就拉倒了(结束).5、何况士人(四民之首的职业人)品行高尚成效显著却不任用(任命适宜职务),执掌国家权力的领导形成的耻辱;君主上级圣明却道德的功绩没有广泛流传,是具体办事执行机构的失误.。
5.名人评价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力求真实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
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
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
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
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2、爱憎分明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记当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
陈涉出身贫农,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可司马迁却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对于一个封建史学家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将陈涉和古代有名的帝王--商汤和周武王相提并论,同时明确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无道,人民就有权利起来推翻他。陈涉领导的这支农民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无道统治。
对陈涉首先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功绩,司马迁是完全持肯定态度的。 对于历史上许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也大加赞赏。
他当年游历时,曾到过湖南长沙北面的汨罗江,并在江畔凭吊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次凭吊极大地影响了司马迁,他的心灵中深深地印入了屈原的诗篇和一生的遭遇。
在给屈原作传时,他认为屈原可以同日月争辉,并愤怒地谴责了楚国贵族统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恶行径。当年,司马迁还曾到湖南零陵郡瞻仰舜的葬地,对舜的事迹作了实地考查。
后来在写史记时,他便把舜的事情写在《五帝本纪》里,赞扬他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司马迁也非常推崇"。
6.译太史公自序的几句话,一句10分
1、我家前辈(先,已亡故的)是周朝廷的太史(也,肯定,译为是)。
从很古前辈曾经展示功绩声名在虞夏之代,编辑记录理天衙门的工作。后辈人历代逐渐衰落,断绝在我这里啊!2、何况啊孝行开端在侍奉父母老人,发展到工作为君主,完成在树立自身(道德修养),(。
x)弘扬名誉到未来的时代,凭此凸现父母的成就,这才是孝行达成的大处。(者,限定字前的内容范围,)3、我作为太史却没有编录(论,条理清晰的表述与记录;载,记载),荒弃天下(人类社会及依存的自然界)的历史文化(文,文饰,与质相对),我极度耽心呀,你对此(其,指代前事或具体人,此指废史文及甚惧的全部内容)牢记啊!4、伏羲极端纯粹宽厚,开创《易》八卦。
尧舜达成鼎盛,《尚书》记载着,礼乐制作啦。(商王)汤(周王)武达成兴旺,世人唱诵着(,x)。
《春秋》收集嘉言懿行驳斥卑劣品行,彰显三代(夏商周)达成的道德,表扬周朝廷,不是仅仅讽刺挖苦就拉倒了(结束)。5、何况士人(四民之首的职业人)品行高尚成效显著却不任用(任命适宜职务),执掌国家权力的领导形成的耻辱;君主上级圣明却道德的功绩没有广泛流传,是具体办事执行机构的失误。
7.古文翻译《太史公自序》中:
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翻译:这时汉朝兴起,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于是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不断地在各地发现。
於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
【集解】:如淳曰:“章,历数之章术也。程者,权衡丈尺斛斗之平法也。”瓒曰:“茂陵书‘丞相为工用程数其中’,言百工用材多少之量及制度之程品者是也。”
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彬彬:既有文采又有好品德。稍:逐渐。
8.名人评价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力求真实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
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
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
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
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2、爱憎分明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记当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
陈涉出身贫农,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可司马迁却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对于一个封建史学家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将陈涉和古代有名的帝王--商汤和周武王相提并论,同时明确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无道,人民就有权利起来推翻他。陈涉领导的这支农民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无道统治。
对陈涉首先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功绩,司马迁是完全持肯定态度的。 对于历史上许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也大加赞赏。
他当年游历时,曾到过湖南长沙北面的汨罗江,并在江畔凭吊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次凭吊极大地影响了司马迁,他的心灵中深深地印入了屈原的诗篇和一生的遭遇。
在给屈原作传时,他认为屈原可以同日月争辉,并愤怒地谴责了楚国贵族统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恶行径。当年,司马迁还曾到湖南零陵郡瞻仰舜的葬地,对舜的事迹作了实地考查。
后来在写史记时,他便把舜的事情写在《五帝本纪》里,赞扬他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司马迁也非常推崇"完璧归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