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端午节两个字短语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
2. 描写端午节的节日气氛的句子
欢天喜地、合家团圆、张灯结彩、欢聚一堂、普天同庆、喜气洋洋,火树银花、车水马龙 过几日便是中秋了。
今晚,月光如银,我独坐于阳台牵牛花花架下,一盏清茗,一册薄词。清辉似水,在我的衣衫上静静流泻…… 不由想起家乡来了。
家乡的中秋是热闹的、恬适的。家家都要量一笸箩的新糯米,做“麻糍”。
糯米蒸熟了,倒进竹篓里,当家的早歇了农活,在河塘边洗干净了泥脚,掮着糯米饭篓过来了。舂糯米团一般在晒谷场上进行。
白天,白炽灯就拉起在屋檐下了,黄瓜架儿、晾衣杆儿,能架起的地方都拉上。蹲在角落睡大觉的石臼被搬出来了,木头楔子捣得香喷喷的糯米团,又滑又嫩。
那捣楔子的都是身强力壮的男人,也有身杆精瘦、面色红润得象虾子一样的老头。蹲在边上,手往石臼里捋着的是女人。
女人的手臂上卷着袖子,不白,夏忙晒了一季,黑得油亮。油亮的手在白花花的糯米团上翻腾,象泥鳅一样润滑。
男人的背脊光着,汗似水一般的淌,滑亮亮,清光光的一片。他们侧身一个马步,双手轮起楔子,前腿膝盖一伸一曲,脚板“哼哧哼哧”地踩着节奏,简直是翩然起舞。
优美的“哼哧”声招徕许多看客。看客们三五成群,坐着、蹲着、靠着四周的矮墙垛。
女人们拉家常,比谁的衣服料子鲜;男人们话庄稼,比谁家的稻子收成好;孩子们不错过这个好机会,放着胆子追逐嬉戏。一家舂完了,早有下一家等在边上了。
人们赞美男人的好筋骨,赞美女人糯米煮得香,赞美这家的黄瓜杈攀得高,赞美那家田里的晚谷苗儿下得早下得青……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沉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桂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猛机智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类精神遗产! 节日像一个巨大的聚焦镜,把平日的欢乐浓缩了起来,把人们的心态凸现了出来。 --题记 “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身为高三学生,而且还是位住读的,所做所为往往配得上这两句。 所以说,节日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休息,还带着些获取社会信息的意味。
于是我便睁大了眼睛,用一个稚气未脱,充满幻想的青年的心去观察这个社会。 吃中午饭时打开收音机,听到一个“大家谈国庆”的节目。
几位中年人好激动,说话都结巴了。这时我才有点明白父辈的心情。
他们都说,好感动好兴奋,祖国如此富强如此奋进,令人扬眉吐气。他们也谈到了过去,五六十年代是以突出政治为主,大游行大阅兵、是从国强来体现民心的;而现如今,从某种意义上讲。
更注重突出大众群体的样和欢乐,是从民富来体现国强的。 说者有意听者有心,我连连点头。
亚运会正好开幕,中国举重女将“力拔山兮气盖世”,勇挫群芳。中国队一天连夺8金,破7项世界纪录。
我为中国感到骄傲,这赤子之情,这金牌,都是儿女献给她生日的礼物。 清晨起床,便陪着爸爸妈妈上街买菜。
去菜场要过一条河,现在桥拆了,只好从边上的简易钢索桥过去。人真多,桥上挤得满满的。
走到桥中间,哇,晃动得好厉害。低头一瞥更是心惊肉跳,从木板缝中竟然可以看见波涛滚滚的急流。
我走着,步履不稳,像喝醉了的老头。我不满地嘟噜着:“什么年代了,还要过‘泸定桥'!”爸爸却极兴奋:“等新桥造好了,我们的交通就更畅通了,吃这么点苦算什么!” 菜场人更多。
蛋禽菜鱼肉的品种不必细叙,我特别注意价格。这是因为学校食堂的菜价涨得很猛,而且我国上半年的物价指数也居高不下。
一叶知秋,关心时事,我作个小小调查。情况比我想象得好,菜场工作得力,每种食品都明码标价,价格基本与平时持平。
国庆晚会可真是大快人心鼓舞人心。火树银花不夜天,各族人民共欢庆。
十万人高唱国歌,那气势那威力,“雄鸡一唱天下白”。 老爸比我还激动。
平时连看电视都会睡着的他,今天兴奋到夜里3点,真稀奇。 踏上归途。
眼帘中忽然映入一幅标语:“团结拼搏,努力进取。自加压力,敢于争先”。
我想,这不正代表了中国的国风,中华民族的民风吗? 我被自己的所见所闻感动着,缠绕着。我心中充溢着一种莫名的激动,我怀着讴歌和赞美的心情,望着一幢幢高耸林立、如积木般整齐的楼房,望着一块块长势良好、散发着收获的气息的良田,望着宽阔的街道中川流不息的车辆,望着身形矫健充满自信和欢愉的人民…… 中国。
3. 端午节到了,有什么祝福的句子,不要带“端午节快乐”字样
端午节想你是最快乐的事;见你是最开心的事;爱你是我永远要做的事;把你放在心上是我一直在做的事;不过,骗你是刚刚发生的事。
端午节快乐!落日余辉,映着彩霞,迎着微风,向着天际。丝丝柔柔的微风,传去了节日的祝辞,飘向远方的你,愿你度过这美好的一切,祝你端午节快乐。
没事!没事!没事!没事!没事!没事!没事!没事!没事!没事!没事!没事!没事!都跟你说没事了,你还看!就是祝你端午节快乐!盼你伸出双手,接受我盈盈的祝福;在你未来的日子里,让幸福之花开放得灿烂芬芳。在端午节的日子里,寄一份祝福给你,愿你拥有真心的快乐与喜悦! 收到这条短信,你就是“粽”经理;阅读,你就是“粽”督;保存,你就是“粽”管;转发,你就是“粽”工;删除,你就是“粽”裁。
“粽”之,端午快乐!苇叶片片展清香,节到端午倍思量!莺歌燕舞五月天,短信请来福运降!祝愿:日子有如红枣红,红红火火乐融融;财运就像粒粒米,包包扎扎全归你。我是棕叶你是米,一层一层裹住你;你是牙齿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棕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
记得给我发消息,不然棕子噎死你!端午快乐!云想衣裳花想容,猫想耗子鸡想虫,牛想牧场鹅想草,兔想萝卜猴想桃,鹰想蓝天鸟想巢,狗想骨头猪想槽,你想粽子我送你,同时送你一短信:祝端午快乐!【赛龙舟八大胜地】 1、龙胜地之一:湖南汨罗:汩罗江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开展的—项活动。相传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含恨怀沙自沉于汩罗江,人们便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见《荆楚岁时记》、《续齐谐记》)。
每逢竞渡时节,参赛者们点着香烛抬着龙舟头到屈子祠祭祀后,龙舟才被披红下水,在一声炮响中,众舟争先竞渡,岸上成千上万观众为之摇旗呐喊、助威加油,其飞舟竞渡之壮观,令人为之振奋。 2、龙舟胜地之二:武汉汉江:汉江龙舟竞渡是为了追思屈原而设。
相传屈原流放途中曾徘徊于汉江之滨,“乘鄂渚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因而汉江地区很早就有“午日龙舟闹江市,楚俗相传吊屈原子”的民俗。其精采欢腾的场面有清代著名诗人范锗《梦江南》词可以为证:“空江阔,竞渡吊沉湘。
片片彩旗翻浪出,咚咚昼鼓曳长风,看夺锦标强。” 3、龙舟胜地之三:湖北秭归:屈原故乡龙舟竞渡从长江南岸开始到北岸屈原庙结束,象征着把汩罗江爱国诗人屈原英魂迎归故里。
4、龙舟胜地之四:浙江杭州:钱塘江龙舟竞渡习俗历史悠久,在《杭州府志》中就有“每逢五月端午,各至江湖上以至观竞渡,龙舟至数十艘,岸上人蚁”的记载,此项活动是为了凭吊遥祭吴国大将伍子胥而设的。据《曹娥碑》记载: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吴国大将伍子胥反对越国求和,遭太宰诬陷,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尽,弃尸于钱塘江,从此此江常起怒潮,逢五月五日,潮势更大,扑向越国境内,其女曹娥驾舟迎潮,拜见父亲,后遂成钱塘龙舟竞渡习俗。
5、龙舟胜地之五:四川万县:在长江万县地区的龙舟竞渡亦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的。其龙舟尖底狭长,大的可容七八十人,竞赛者身着衣服颜色与龙舟颜色浑然一体,执令旗者站在舟头,领呼号子,还有锣鼓助威,一鼓一浆,飞掠水面,竞渡终点以夺旗或抢鸭子告捷,热闹非凡,别开生面。
6、龙舟胜地之六:贵州黔东南:贵州黔东南清水江一带苗族百姓每逢农历5月16日至18日,有开展龙舟竞渡的习俗活动。龙舟是由一艘母舟和两艘子舟组成,分青龙、赤龙、黄龙三种。
龙头用两米多长的柳木雕刻而成,并装有一对龙角,龙舟制作精巧,栩栩如生,突出了苗家的艺术特色。参赛者为苗族水手,身着短衣,头戴凤尾斗笠,腰系绣花带,一手握船浆,一声令下,众舟齐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岸上水上组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
7、龙舟胜地之七:云南洱海:居住在云南洱海附近的白族百姓,在每年农历7月23日至8月23日之间,流行龙舟竞渡的习俗。相传南昭时期,洱海出一蟒蛇,吞食人畜,义士段赤诚身携十二把钢刀,下洱海为民除害,被蟒蛇一口吞入腹中,段赤诚在蟒蛇腹中拼命打滚,用钢刀猛刺,终于杀死了巨解,自己也因此献出了生命。
人们闻讯纷纷驾舟下洱海四处捞救,后来就逐渐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习俗。其龙舟系用大型木船装饰而成,分为黄龙、黑龙两种,每艘龙舟载水手60人,竞渡时,岸上的锣鼓声、鞭炮声、观众的助威呐喊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支雄壮的龙舟竞渡交响乐。
8、龙舟胜地之八:云南德宏:据《唐书 中宗纪》载:云南傣族英雄岩红窝秉性刚直,专为穷人打抱不平,因不满强权专制,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而死。德宏州地区傣族百姓为祭祀他,于每年五月五日那天,划龙舟游弋龙川江上,以示与英雄岩红窝在一起的立场,后遂成为傣族群众龙舟竞渡的习俗。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
《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4. 课文《端午粽》中的短语有哪些
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屈原投汨罗江后。
为了寄托哀思,世人哀之,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其主要理由是。
堪笑楚江空渺渺。 龙的节日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五日后抱出父尸,化为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那时,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节分端午自谁言。过了十七天,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不能洗得直臣冤。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故有端午节。又传,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人们荡舟江河之上,都与龙相关,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 迎涛神,以驱蛟龙、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
据说,昼夜沿江号哭,恰逢雨天、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看来,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万古传闻为屈原,死后为蛟龙所困,归纳起来,世人哀而祭之,端午节吃粽子,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大致有以下诸说,千直行至洞庭湖,数日不见尸体,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纪念屈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父亲溺于江中,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他认为。
5. 描写端午节的句子有哪些
荷香暗度意谓荷叶的香气袅袅,四处散发。
宋•扬无咎 《齐天乐》:“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端午插艾意谓端午时节要插艾草。艾,亦称家艾、艾蒿, 多年生草本,揉之有香气。
龙门福气意谓龙舟竞发,福气连连。 鱼跃龙门意谓举业成功或地位高升。
菖蒲角黍家家节意谓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享用菖蒲和粽 子的喜悦里。菖蒲,多年生水生植物,有香气。
叶狭长,似剑 形。角黍,粽子。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意谓粽子包着的米粒呈金黄色,菖 蒲的叶子则好像泛出玉的光泽。语出宋•扬无咎《齐天乐》。
龙舟竞夺,锦标方彻意谓龙舟赛意气风发,以夺得名次 方才罢休。语出宋•史浩《花心动》。
每年端午节我国的许多 地方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 端起快乐,烦恼全消意谓端午节以“端”为先,让我们捧 持快乐,驱散俗虑吧。
6. 用一句话概括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7. 端午节的习俗(简短)
【端午节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
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
8. 端午节知识的好词好句,主要内容,读后感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十分深厚,每一个节令都对应一个节日,在这诸多节日中,我最喜欢端午节。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早早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弥漫着清新的粽叶香。这一天人们要吃粽子,所以不论是商家店铺,还是寻常人家都早早泡好粽叶,备好黏米和馅料准备包粽子。这不,一大早粽子就似变魔术般被包好,煮熟了。这时心急的小孩子望着冒着热气的粽子会吵着要吃,而大人会耐心地哄道:“先等一会儿,用凉水拔一下再吃吧。”终于可以吃了,小孩子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那好看的,黏黏的粽露了出来,咬一口真是香粽爽滑,三口两口吃掉后,小孩子一般还要吃,谁让它这样香甜又可口呢!大人往往笑着说:“吃吧,吃吧,多吃几个啊!”因为这一年里只这一个端午,也只有这一天包出的粽子,吃到人们嘴里,才会有不同于往日的味道。
说到端午吃粽子,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我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叫屈原,他因为国家沦陷,而又不肯向敌人屈服,最后投江了。后人为了纪念他,选择在这一天包粽子投进江里。后来这一习俗广为流传,直到今天。
端午的这天不只吃粽子,还有别的活动。南方的一些城市这天会举行龙舟比赛。这一天大人,小孩儿纷纷涌向比赛的地方,这个比赛可是人们盼望已久的。而在我们这里这一天不仅家家包粽子吃,还会买些艾叶放在家里。更好趣的是街上会有卖小饰品的,这些饰品就是小孩子戴的香袋。小巧玲珑的,袋子上还绣着精致的五毒图案,小孩子戴上可以保平安。这些小饰品都很可爱,惹得过往的人驻足观看,非要买上一个才心满意足离开。
端午快临近了,我深深地期盼着。那清甜的粽香,它在我的心中已深深地扎下了根,我热切地盼望着它的到来。
9. 2016年端午节写一段话怎么写
端午节别称:端阳节、端五节、端节、重午节、重五节、午日节、五月节、夏节、恶日节、采药节、送药节、艾节、菖节、蒲节、菖蒲节、沐兰节、浴兰节、浴兰令节、斗草节、小儿节、娃娃节、香包节、龙舟节、龙船节、解粽节、粽子节、粽包节、苦瓜节、诗人节、卫生节。
上述这些别称,最好理解。如端阳这个称呼,是因为“五”为阳数(单数为阳,双数为阴),故端午又称端阳。恶日、艾节、蒲节、浴兰节、斗草节、小儿节的称呼,则是因为在端午这一天,古代认为是毒月恶日,传统民俗要求人们上山采药,举办门上或堂中插艾叶、菖蒲等属于药物的植物,饮雄黄酒,用兰花汤沐浴,儿童要佩香囊,以五色丝绳系在脖子、手或脚腕上(大人则系臂),为的是禳毒祛恶辟邪,并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而举行赛龙舟、吃粽子以及踏百草、荡千秋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从节日基本内容的介绍人们就可看出上述名称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