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鲁迅《铸剑》全文和赏析
一眉间尺〔2〕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
他轻轻地叱了几声,最初还有些效验,后来是简直不理他了,格支格支地径自咬。他又不敢大声赶,怕惊醒了白天做得劳乏,晚上一躺就睡着了的母亲。
许多时光之后,平静了;他也想睡去。忽然,扑通一声,惊得他又睁开眼。
同时听到沙沙地响,是爪子抓着瓦器的声音。 “好!该死!”他想着,心里非常高兴,一面就轻轻地坐起来。
他跨下床,借着月光走向门背后,摸到钻火家伙,点上松明,向水瓮里一照。果然,一匹很大的老鼠落在那里面了;但是,存水已经不多,爬不出来,只沿着水瓮内壁,抓着,团团地转圈子。
“活该!”他一想到夜夜咬家具,闹得他不能安稳睡觉的便是它们,很觉得畅快。他将松明插在土墙的小孔里,赏玩着;然而那圆睁的小眼睛,又使他发生了憎恨,伸手抽出一根芦柴,将它直按到水底去。
过了一会,才放手,那老鼠也随着浮了上来,还是抓着瓮壁转圈子。只是抓劲已经没有先前似的有力,眼睛也淹在水里面,单露出一点尖尖的通红的小鼻子,咻咻地急促地喘气。
他近来很有点不大喜欢红鼻子的人。但这回见了这尖尖的小红鼻子,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就又用那芦柴,伸到它的肚下去,老鼠抓着,歇了一回力,便沿着芦干爬了上来。
待到他看见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随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慌忙将芦柴一抖,扑通一声,老鼠又落在水瓮里,他接着就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 换了六回松明之后,那老鼠已经不能动弹,不过沉浮在水中间,有时还向水面微微一跳。
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好容易将它夹了出来,放在地面上。老鼠先是丝毫不动,后来才有一点呼吸;又许多时,四只脚运动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来逃走。
这使眉间尺大吃一惊,不觉提起左脚,一脚踏下去。只听得吱的一声,他蹲下去仔细看时,只见口角上微有鲜血,大概是死掉了。
他又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他蹲着,呆看着,站不起来。
“尺儿,你在做什么?”他的母亲已经醒来了,在床上问。 “老鼠……。”
他慌忙站起,回转身去,却只答了两个字。 “是的,老鼠。
这我知道。可是你在做什么?杀它呢,还是在救它?” 他没有回答。
松明烧尽了;他默默地立在暗中,渐看见月光的皎洁。 “唉!”他的母亲叹息说,“一交子时〔3〕,你就是十六岁了,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看来,你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仿佛身体都在颤动;低微的声音里,含着无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转眼间,又觉得热血在全身中忽然腾沸。
“父亲的仇?父亲有什么仇呢?”他前进几步,惊急地问。 “有的。
还要你去报。我早想告诉你的了;只因为你太小,没有说。
现在你已经成人了,却还是那样的性情。这教我怎么办呢?你似的性情,能行大事的么?” “能。
说罢,母亲。我要改过……。”
“自然。我也只得说。
你必须改过……。那么,走过来罢。”
他走过去;他的母亲端坐在床上,在暗白的月影里,两眼发出闪闪的光芒。 “听哪!”她严肃地说,“你的父亲原是一个铸剑的名工,天下第一。
他的工具,我早已都卖掉了来救了穷了,你已经看不见一点遗迹;但他是一个世上无二的铸剑的名工。二十年前,王妃生下了一块铁〔4〕,听说是抱了一回铁柱之后受孕的,是一块纯青透明的铁。
大王知道是异宝,便决计用来铸一把剑,想用它保国,用它杀敌,用它防身。不幸你的父亲那时偏偏入了选,便将铁捧回家里来,日日夜夜地锻炼,费了整三年的精神,炼成两把剑。
“当最末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地骇人的景象呵!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
我家的漆黑的炉子里,是躺着通红的两把剑。你父亲用井华水〔5〕慢慢地滴下去,那剑嘶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
这样地七日七夜,就看不见了剑,仔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 “大欢喜的光采,便从你父亲的眼睛里四射出来;他取起剑,拂拭着,拂拭着。
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他将那两把剑分装在两个匣子里。
“‘你只要看这几天的景象,就明白无论是谁,都知道剑已炼就的了。’他悄悄地对我说。
‘一到明天,我必须去献给大王。但献剑的一天,也就是我命尽的日子。
怕我们从此要长别了。’ “‘你……。
’我很骇异,猜不透他的意思,不知怎么说的好。我只是这样地说:‘你这回有了这么大的功劳……。
’ “‘唉!你怎么知道呢!’他说。‘大王是向来善于猜疑,又极残忍的。
这回我给他炼成了世间无二的剑,他一定要杀掉我,免得我再去给别人炼剑,来和他匹敌,或者超过他。’ “我掉泪了。
“‘你不要悲哀。这是无法逃避的。
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我可是早已有准备在这里了!’他的眼里忽然发出电火随的光芒,将一个剑匣放在我膝上。
‘这是雄剑。’他说。
‘你收着。明天,我只将这雌剑。
2. 如何评价鲁迅的《铸剑》
1、《铸剑》主要是对专制暴君的进一步的鞭笞和嘲弄,同时又对宴之敖者乃至作者自身的清醒的自嘲。
残害百姓的专制暴君尽管已经在一场正义的复仇行动中丧命,但百姓们依旧木然地对着暴君的棺木跪拜不已;几个“义民”更是“很忠愤,抄咽着泪,怕(黑色人、眉间尺)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鲁迅歌颂复仇,又质疑着复仇。
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悲壮的与嘲讽的,崇高的与荒谬的。这两种调zd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表现了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2、《铸剑》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载1927年4月25、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两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编》。
3. 《呐喊》的好词好句摘抄 以及赏析,必须要赏析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一件小事》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药》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阿Q正传》
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判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4. 对鲁迅的铸剑里面的两个主人公的评价和体会
《铸剑》是鲁迅复仇主题的总结性作品。
在这部作品里塑造了黑衣人、眉间尺和他的父亲这样三个人物形象。关于眉尺间:文章的开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眉间尺戏弄老鼠的情节,充分展现了眉间尺优柔寡断的性格。
面对着落入水缸的大老鼠,眉间尺想杀又不忍杀,欲放又不甘放,多次的徘徊犹豫,最后却在无意中一脚将老鼠踏死。杀了老鼠后,又“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
这样一个缺乏果断的人,要完成杀死国王为自己的父亲复仇的重任,简直是不可能的,难怪眉间尺的母亲要失望了。毕竟眉间尺身上流淌的是英雄的血,是伟大的坚强的母亲抚养大的。
当他听完父亲的故事后,“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根毛发都仿佛闪出火星来。他的双拳,在暗中捏的格格地作响”但对于一个没有经过生活的磨难,年仅16岁的少年,他的性格无疑是不稳定不成熟的。
虽然他有勇气,但一到具体的行动,缺陷就马上暴露了出来。听完母亲的叙述后,他决心要“如无心事一样,倒头便睡……可翻来覆去,总想坐起来”。
面对着仇人,他顾虑重重,既担心伤了无辜的群众,又害怕踏伤围观的儿童,动手时被“这样的少年”一搅和,便束手无策了。想走,走不了;决战,没有对手。
万般无奈下,只好眼睁睁看着仇人从自己的眼皮底下逃脱,他的身份也被暴露。眉间尺的复仇,注定要由另外的人来完成。
关于眉尺间之父:与眉间尺相比,眉间尺的父亲无疑更加成熟,更富有复仇精神。在接受铸剑的任务时,他就预感到,剑成之日,也就是自己的死期。
因此,他并没有按照国王的要求只铸一把剑,而是暗中铸造了一雄一雌两把剑,雌剑交给国王,雄剑给自己的儿子,让他用雄剑为自己复仇。血债一定要用血来还,仇一定要报,自己死了还有儿子,这就是眉间尺的父亲,他身上流露的血性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鲁迅高度赞扬了眉间尺父亲身上的这种血性。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眉间尺父亲复仇的原因在于自己受了不公平的对待,他所要复的,只是自己个人的私仇,也就是说,他是个人性质的,而非社会性质的。
从这一点来看,只为一己复仇的人,绝不是鲁迅心目中理想之人物,在鲁迅看来,真正的复仇之人是黑衣人,他便是鲁迅心目中的复仇之神。关于黑衣人:他要报的不是自己的私仇,而是社会的仇。
“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黑衣人的复仇,与中国传统的侠义文化是有联系的,然而,他决不是古代侠客的翻版,而是有着更为深刻复杂的美学内涵。
他不再是中国传统的侠义形象,也就是说,他们的行动指南已不再是劫富救贫、替天行道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而是带有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因子,其中的核心是西方19世纪以来的个性主义,正如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所推崇的“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1](P31)的摩罗精神,它既带有尼采式的超人哲学的思想,又拥有墨子的为民效命的情怀,它是中西文化混合后的产物,是鲁迅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的理想人物,同时也是鲁迅自己精神的写照。总结:中国是一个重幻想的国度,它注重的是复仇的正义性,换一句话说,传统的复仇观念认为,只要伦理上是合理的,就能够复仇成功,因此,在具体的复仇过程中,它往往将复仇的过程美化、艺术化,将非现实的东西现实化,这样的一种模式,使我们不能正视现实的黑暗,陷在自欺欺人的幻想中。
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坚决反对这样一种“瞒”和“欺”的文化,因此,在《铸剑》中,鲁迅毫不犹豫的打破了这样一种神话,以黑衣人帮助眉间尺复仇这一情节还原了生活的真实。鲁迅对眉间尺的父亲和黑衣人复仇形象的塑造,同样是立于现实的结果。
5. 鲁迅写《铸剑》的目的~~~急~~急
鲁迅的《铸剑》收录在1936年1月出版的《故事新编》。
鲁迅曾说自己写《故事新编》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免信口开河"。但谈到《铸剑》却说自有出典,而且"我是只给铺排,没有改动的"。
鲁迅自己回忆说"是取材于幼时读过的书","也许是在《吴越春秋》或《越绝书》里面"。据查,在《吴越春秋·阂闾内传》与《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里均有《铸剑》故事的记载,而在鲁迅辑《古小说钩沉》中所收录的相传为魏晋时曹丕所著的《列异传》中也有记载—— 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
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谓其妻日:"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
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觉,杀干将。
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
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
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镬。
三头悉烂,不可分镬,分葬之,名日三王家。 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一,也有内容大致相同的记载,而叙述更为细致,这里就不多引了。
对照鲁迅的重写,可以看出,故事情节与原本大体上没有多大出入,鲁迅说他的《铸剑》"写得较为认真",就是指的这一点。参考资料:摘自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鲁迅 铸剑 读后感
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一部《狼图腾》,穿过了历史的千年迷雾,向我们展现出关人与自然、人性与狼性、狼道与天道的种种辩思,进而思考了华夏民族的病根,就在于农耕和农耕性格的软弱。
认为必须对这种软弱的性格进行历史的、系统的分析、批判和清算,最关键的是必须使用比农耕历史更悠久、更有生命力、更有战斗力的游牧精神武器。 书中所说的游牧精神,是一种大游牧精神,不仅包括草原游牧精神,包括海洋“游牧”精神,而且还包括太空“游牧”精神。
作者提倡的是一种在世界历史上从古至今不停奋进,并仍在现代世界高歌猛进的开拓进取精神。在历史上,这种大游牧精神不仅摧毁了野蛮的罗马奴隶制度和中世纪黑暗专制的封建制度,开拓了巨大的海外市场和“牧场”,而且在当前还正在向宇宙奋勇进取,去开拓更巨大更富饶的“太空牧场”,为人类争取更辽阔的生存空间,而这种游牧精神是以强悍的游牧性格、特别是狼性格为基础的。
看完这部倾作者半生心血的鸿篇巨制,对作者的评价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呕与血。 对这部书的评价只用八个字概括:博大精深,鸿篇巨制。
读后的感受吗,嘿嘿,也只有八个字:忧国忧民,激情澎湃。 到底如何,只有看过才知道哦! 忧国忧民,是作者的一切出发点。
无论是人与自然、人性与狼性、狼道与天道的种种辩思,进而思考华夏民族的病根,提倡以狼性格为本质的游牧精神和性格都是紧紧围绕这个点为基础的。当然,要想弄明白作者的思路与种种思考,除了小说本身,《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是必须要认真看、认真想的。
我以为,《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的价值要远远超出小说本身的思考,更能够深刻反映作者的思想与思辩,也更能够突出忧国忧民的本质内涵。 作者察研究狼图腾或者说是狼文化近30年,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寻找中国落后的病根,寻找中国的出路,对症下药,把握民族的命运。
作者的结论是:首先,要想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把中华的民族存在尽快地转变为经济政治上具有充分竞争性的民族存在,尽快培养出强悍进取、永不满足的民族性格。这是决定中华民族命运之根本;其次,在民族性格上,坚决走“现代文明狼”的道路;其三,狼性不强的民族永远不会去争取民主和使用民主,民主是强悍民族对统治者反抗和讨价还价的结果。
其四,是要在国人的心里树立狼图腾的精神图腾柱。其五,还其华夏民族图腾的本来面貌——狼图腾精神。
《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或者说作者在小说中反映的那些思辩,有些我是认同的: 1、人类脱胎于野兽,远古时期人类的兽性狼性极强,这是人类在几十万年残酷竞争中赖以生存下来的基本条件。没有这种凶猛的性格,人类早就被凶残的自然环境和兽群淘汰了。
但是兽性狼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危害也极大,如果一个国家里的人群全像狼群一样,这个国家的人群就会在互相厮杀中同归于尽、彻底毁灭。人类的文明就是在不断抑制和驾驭人类自身的兽性和狼性才逐步发展起来的。
2、没有人类的半野蛮,就没有人类持续灿烂,不断跃进的文明。西方民族走的就是一条保留人性半野蛮的文明发展道路,形象地说,西方走的是一条“文明狼”的道路,从“古代野蛮狼”走到“古代文明狼”,再一直走到“现代文明狼”,现在正朝着未来真正大写的“文明人”演进。
而华夏民族力图走一条人性“无野蛮”的农耕式文明发展道路。 3、华夏先圣,受到历史发展阶段限制,力图实现克己复礼,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铲除人性中的狼性,在性格教化方面,儒家孔学千年淳淳教导:“其为人也,温柔敦厚”,到宋明理学大力鼓吹“存天理,灭人欲”。
在农耕民族存在的基础上,经过千年的教化驯牧,华夏的知识层充满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华夏下层布满了软弱可欺的良民顺民,羊性几乎成了华夏的国民性。这条道路走得太极端,后来敦厚的羊群一旦遇上了凶悍的草原狼群,其结果,二十四史早已记录得血流成河。
再后来,世界变小,敦厚的华夏“文明羊”遇上了凶悍的西方“文明狼”,两种文明相撞,撞翻的当然是羊。 4、世界上从古到今大致有狩猎、游牧、农耕、商业、航海、工业这六种行业和六种民族。
其中,农耕最特殊,因为只有农耕可以自给自足,自我封闭,自花授粉,自行退化,基本上可以不需要竞争、交换和杂交。除了农耕以外,其他五种行业都不是“和平”的行业,不能自给自足,必须竞争交换搏杀才能生存发展。
这五种行业都是竞争激烈,风险巨大,环境险恶,你死我活的行业。如果这五种民族没有像狼一样凶悍顽强进取的性格,就不能生存。
因此,这六大行业中产生出来的六种民族,除了农耕民族以外,狩猎民族、游牧民族、经商民族、航海民族和工业民族这五个民族,都是世界上强悍进取的族。 。
还有许多哦,三天三夜怕是说不完了,想做深入研究的还是自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