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洋务运动的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他们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他们冲破顽固派的阻挠,掀起洋务运动。
1.影响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特别是近代化的工矿交通企业的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开始沟通了个体农民与近代企业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联系现代社会,应该就可以写以上面那段总结为中心,它做出的一系列举动使了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2. 洋务运动有关知识
产生原因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编辑本段持续时间 1861开始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编辑本段产生过程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页)。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
奕欣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奕䜣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更多在/view/14876.htm。
3. 关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在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后,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所开展的富国运动。
其主要领导认为,中央集团由时任摄政王的恭亲王奕昕领导,地方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等人。洋务派前期的口号为“自强”,先后创办了安庆军械所,福建造船厂等近代工业部门,并且开设了诸多的煤矿,铁矿等原料产地,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以至于清王朝在洋务派的带动下出现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
然而到了后期,随着顽固派的阻挠,洋务派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口号也由自强变为了求富。
恭亲王奕忻,受到慈禧太后的压制逐渐丧失了政坛地位,洋务派遭遇极大挫折。加之洋务派中有许多大臣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克扣军械生产经费,偷工减料,使得炮弹打不响,子弹膛中爆,这种现象时有发生,海军得不到军费和修正费用,军舰老化。
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王朝军队在海陆两线的作战中节节败退,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洋务运动也最终因为这次战争的失利而逐渐寿终正寝。
4. 有关洋务运动的历史素材
洋务运动
中国清政府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地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等多方面的活动。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 。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决定首先把“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国和捻军镇压下去,而后再设法抵御被认为是“肢体之患”的外国侵略。为此,它开始实行“自强新政”,主要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以对外国侵略者妥协退让的策略,争取其军事上的支援,加强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军事力量。当时主张办洋务的一批贵族和官僚,被称为洋务派。其中主要人物,在中央有奕
5.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创办军事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军、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第二,创办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和汉阳铁厂;第三,筹划海防,创办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第四,培养近代人才,开办新式学堂和派出留学生,主要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性质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专制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第四,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如果您对我的回复满意,请给个好评,谢谢。
6. 洋务运动的有关问题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原因: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之下,清朝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接触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过程: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业,如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等。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再继续经营军事工业的同时,有兴办了一批民用企业。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等。
洋务派还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送了几批学生出国留学。
可是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工人,客观上刺激了当时中国名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地的抵抗作用。洋务运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7. 关于借鉴的例子洋务运动
一、经济
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继洋务派人物后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需将革命从物质技术层面引入政治思想文化层面。洋务运动的真正历史作用不在于它的正面作用,而在于它的反面作用,即这种反面作用折射出中国要现代化就必须在发展生产力时要进行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同时提高国民素质,树立国民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奋发进取、勇于吸收外国一切先进的文明为我服务的思想。
二、军事
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方法,先后建立起一批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军事工厂,使中国的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以军事工业的开展为契机,洋务运动开设了一些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通过西方新的洋枪洋炮的使用,西方近代化的军制与练习方法开始进入中国;同时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新形势下,随着西方近代战防思想的不断介绍,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不断被注入近代化的内容。通过器物、教育与制度层面的互动,洋务运动在物质与制度、人力资源等方面为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
洋务学堂是我国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一些和西方接触较多而且主持洋务运动的官僚按照“中体西用”的办学指导思想举办的旨在为洋务自强运动培养专门人才的各类教育机构。它对中国近代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政治
反思洋务运动,假如中国的改革仅停留在经济层面,是不能给中国带来真正进步的,中国的改革仅仅依西方之“用”嫁接到中国之“体”上,是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的。洋务运动失败了,“中体西用”破产了,却带给中国政治现代化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它对于当今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也有着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