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角度写一段话
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的凄切的叫声.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织成了一个柔软的网,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里面.眼睛所接触到的都是罩上这个柔软的网的东西,任是一草一木,都不是像在白天里那样地现实了,它们都有着模糊、空幻的色彩,每一样都隐藏了它的细致之点,都保守着它的秘密,使人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这句话是从触觉角度来描绘的.海水发出温柔的刷刷声.这句话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绘的.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这句话是从嗅觉的角度来描绘的.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这句话是从视觉的角度来描绘的.。
2. 含有通感手法的句子
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例如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2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
“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3. “嗅觉”、“视觉”、“听觉”、“味觉”的句子有哪些
一、视觉: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嫩嫩绿绿的园子里有很多彩色的花。
3.向田野里瞧去有大片大片金黄的稻子。
二、嗅觉:
1.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
2.各种花香都微微混合在润湿的空气里。
3.你身上有种清新的花香。
三、听觉:
1.鸟儿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曲子。
2.背上牧童短笛这个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3.这首歌的转动听打动了我。
四、味觉:
1.蟹鳌即金液。槽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李白
2.传方那鲜烹羊脚,破戒尤惭擘蟹脐。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陆游
3.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苏轼
视觉:视觉是一个生理学词汇。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vision)。
味觉: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
听觉: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发放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
嗅觉:嗅觉是一种感觉。它由两感觉系统参与,即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
4. 【描写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的段落要求300字以上,不要分开,
走过路边的小摊,他的目光被一只棕色的小葫芦吸引了.停下脚步,伸手拿起那个小葫芦,很轻,上面是镂空的花纹,是简易的龙凤图,摸上去凹凸有致.葫芦身上还有四个字“出入平安”,底部挂着十厘米左右的穗子,是个平安符.他有端详了一会,拿到鼻子下嗅了嗅,很清香的樟木味道,很明显是刚加工好不就的,那是原本的木头味道,不掺加任何人造香料的味道.他很开心的拿在手里把玩,有清脆的铃铛声传出来,原来葫芦里面是空的,两个圆的葫芦瓣中间是可以打开的,他小心的拔开,里面是一串小巧的铃铛,一摇动,发出动人清脆的声响.他开心的买下了这个小葫芦.。
5. 求几句不是作家写的通感的句子
白居易《琵琶行》里说:“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声音从高到低,从低到像泉水因冷而凝结那样越来越低沉,低沉到好像要停止那样,这就是如枯木之止而不动,但并不真的停止,在低沉中发出一种幽愁暗恨,所谓“无声胜有声”。这就从听觉引起视觉如槁木,引起触觉,如泉的冷涩。
李白有“瑶台雪花数千点,片吹落春风香”之句;李贺有“依微香雨青氛氲”之句;云初无香,卢象有“云气香流水”之句。像林逋的《梅花》诗:“小园烟景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
“香”是嗅觉,“压”是触觉,是嗅觉通于触觉,用的也是通感手法。杨万里《怀古堂前小梅渐开》:“绝艳元非着粉团,真香亦不在须端。”
“真”是意觉,是嗅觉通于意觉。如韩愈《芍药歌》“翠叶红蕊天力与”,“温馨熟美鲜香起”,翠红是视觉,“温”是触觉,这是视觉通于触觉。
韩愈的《南山诗》写南山的石头的各种形象,“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雊(雉叫)”,“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或如火熺焰”。这就把写石头的视觉同听觉(惊雊)、触觉(火熺)、意觉(相恶)相通,不光写出各种石头的形状,也写出诗人对各种石头的感情了。
6. 通感句子及赏析
你好,通感修辞手法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赏析: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
赏析:“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视觉和嗅觉通感的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