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容刻苦著书的名言
黄侃(1886-1935),字季刚,湖北蕲春青石岭大樟树人。
原名乔馨,字梅君,后改名侃,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35年月10月8日殁于南京,年仅49岁。
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他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常以“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以自警。
虽是名声赫赫之学者,且身体虚弱,仍致力学术而不倦,“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发愿50岁后才著书。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多有创见,自成一家。
在音韵学方面对古音作出了切合当时言语实际的分类。晚年主要从事训诂学之研究。
黄侃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 ☆在民国学人中有三个著名的“疯子”,一个是被黄兴称之为“章疯子”的章太炎,一个是刘师培,还有一个就是被称作“黄疯子”的黄侃。
其中黄侃的脾气之大、性格之怪更是学界闻名,几与他的学问成正比。 ☆ 幼承家学而聪颖过人。
七岁时即作诗曰:“父为盐茶令,家存淡泊风”,(其父曾任四川盐茶道、成都知府等职,为官清正廉明,有“黄青天”之誉),可谓语出惊人。 ☆ 早期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0年,在湖北革命党人邀请下,黄侃回到老家蕲春组织孝义会,发表演说,鼓动革命,响应者达万人。因系名门之后,又善演讲,大家推他为首,称他为黄十公子,俨然一名年轻的革命活动家。
1912年, 弃政从文,埋头国学。 ☆ 黄侃是有名的孝子。
不管他母亲是从北京回老家蕲春,还是由蕲春来到北京,他都要陪伴同行。而他母亲又离不开一具寿材,他也就千里迢迢带着寿材旅行了。
☆ 黄侃脾气坏,自视高,自然得罪不少人,但惟独对恩师章太炎执礼甚恭,汪辟疆说他“二十余年间执弟子礼始终甚谨。” ☆ 1935年,黄侃过50岁生日时,章太炎亲赠他一副对联云: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成好著书。
对联内无意中藏了“绝命书”3字,黄侃愕然。当年10月8日,黄侃因饮酒过量,吐血而死。
章太炎因联句竟成谶语,悔痛不已。 这就是一代国学大师、时人称为“黄疯子”的黄侃!☆☆黄侃的为人与治学☆☆黄侃手书历太鸿诗轴 章门“天王” 黄侃素有章门第一高足之称。
关于黄侃与章太炎的相识,有不同的版本,有种说法很有戏剧性——据说一天晚上,章太炎正在民报寓所写作,忽闻窗外响起哗哗之声,接着从窗外飘进一股难闻的尿骚味,章太炎遂对着楼上破口大骂:哪个王八蛋,这么没教养,往楼下撒尿?骂声未止,楼上冲出一青年与他对骂,两人各不相让,吵成一团。骂了不久,两人竟然停下来互相攀谈起来,此时楼上的青年才知道对方竟是大名鼎鼎的章太炎,两人由此相识。
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一次黄侃随众人往章处拜谒,看到章在墙上用大字写着东汉戴良的四句话:“我若仲尼出东鲁,大禹长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黄觉得章为人太狂,恐难接近,萌生退意。后章在报上看到黄的文章,惊为奇才,投书约见,二人遂得以相识。
后黄侃叩拜章太炎为师,执弟子礼,受业于章氏,学业精进。 章氏门人无数,但最得意的弟子也仅几人。
据章门弟子吴承仕回忆,章晚年在苏州时,一日闲话,说道:“余门下当赐四王”,即“天王”黄侃、“东王”汪东、“北王”吴承仕、“翼王”钱玄同。半年后又封朱希祖为“西王”,合称五大天王。
其中黄侃最得章氏青睐,章称其“清通之学、安雅之词,举世罕与其匹……” 罗常培上世纪40年代就把黄侃与章太炎并称,认为“周秦古音之研究导源于宋,昌明于清,至章炳麟、黄侃乃总集前人之大成”。〔详细〕魏晋风骨 尤重气节 季刚先生虽不再过问政治,但刚正不阿,尤重气节,坚守革命立场,始终不渝。
他在学问上除尊重章太炎外,还非常钦佩刘师培,曾以师礼事之。刘师培为人有才无行,早年曾参加同盟会,不久就叛变革命堕落成为两江总督端方的密探,后来又投靠袁世凯,成为“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1915年刘师培在北京召集学术界知名人士开会,动员大家拥戴袁世凯称帝。到会的人慑于袁世凯的淫威,又碍于刘师培的侍面,彼此面面相觑,默不出声。
只有季刚先生怒斥刘师培:“如是,请刘先生一身任之”。说罢拂袖面去,众人亦随之退场。
刘师培原认为季刚先生对自已极为尊重,届时一定会带头捧场,没想到季刚先生坚决反对,弄得他十分狼狈。章太炎知道此事非常称赞,曾有“是时微季刚众几不可得脱”之语。
如此高风亮节实属民族英杰矣。 〔详细〕严谨治学 刻苦求研 黄侃先生作为国学大师,他的严谨治学、刻苦求研精神也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他常对人说:“学问须从困苦中来,徒恃智慧无益也。”他以为“治学如临战阵、迎敌奋攻,岂有休时!所谓扎硬寨、打死仗,乃其正途”。
每读,必正襟危坐,一丝不苟,白天不管如何劳累,晚上照常坚持鸡鸣始就寝,从不因人事、贫困或疾病而改变。有时朋友来访,与之纵谈至深夜,客人走后,他仍要坐在灯下校读,读毕才就寝。
民国二年(1913年),他旅居上海时,穷困特甚。除夕之夜,街里爆。
2. 形容学者的诗句有哪些
1. 晋·陶渊明《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 宋·刘过《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书院》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便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3. 唐·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 宋·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5. 宋·王安石《劝学文》
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
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
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延伸出这么一句话: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贵者因书而守成。
3. 怎么形容关于图书阅览室的名言佳句
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 早起多长一智,晚睡多增一闻。
汗水换来丰收,勤学取得知识。 人不劳动没出息,人不学习没长进。
刀不快,石上磨。人不会,世上学。
勤奋是聪明的土壤,勤学是聪明的钥匙。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靠父亲的学识成不了学者。 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
聪明靠努力学习,知识靠平日积累。 刻苦学习的人总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灵感是从来不拜访懒汉的。 学成巧,总是巧;装成巧,惹人笑。
平时不好学,临考悔已迟。 不怕学不会,只怕不肯钻。
不怕学不成,只怕心不诚。 愈学习,愈发现自己无知。
4. 赞美古运河的佳句古诗
行走于古运河畔,迎面而来的是阵阵清风。白天的景色总在车上匆匆走过,而当夜里踏上河边小路的时候,运河变得无比妩媚起来。 是的,运河在灯光的装点下如盛装出席的贵妇,雍容华贵。对岸林立的建筑反衬着运河的沧桑,水中的倒影随波摇曳,无比婀娜。几支细柳垂落在镜头前,更是增添了几许生机。
河道里游览的船只如流,来往的乐此不疲。只是多数的船只没有灯光的点缀,作为一个夜的精灵来回游荡。若不是马达声阵阵和水面荡起的波浪层层暴露了目标,总觉得一切都本该在那的。而夹杂其中的,红色灯笼点缀的游船则完全溶入到这片妩媚之中。
远远近近的三座桥依次在河道上排开,或许由于职业病的原因,看到桥的第一刻,其结构形式在脑子里显现开来。绿的妖娆,黄的典雅,水中的倒影更如一条玉带在随波摇摆。
运河美,还美在周边的景致都着上灯装。沿河的一片光明,呼应着摇曳在水面的灯光。亭台楼轩被灯带勾勒出轮廓,如一副副华丽的白描。如若看累了荡漾的灯光,回头看看岸上的一片光明,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白天穿梭的小巷,在灯光的点缀下又是另外一番味道。宁静之处更显宁静,出彩之处更加出彩。房门前的灯笼,在清风的吹抚下,轻轻摇摆。犹如夜风轻唱摇篮曲,哄着这片灯光入眠。运河是悠远的,运河边上的路灯更是经典的。白天的时候便发现,杵在路边的路灯以宫灯的造型依次排开。泛黄的灯光透过灯罩在风中四处飘荡,洋洋洒洒的沐浴着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在这样一片温暖之中,或行走,或小憩,都是一种享受。踏着小道,看岸边垂柳依依,绿叶更绿,夜风更柔;坐在廊中,倾听河水拍打堤岸的声响,波光更碎,夜曲更浓。
5. 关于文学和生活的古文名言警句
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赞美学者著书留史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