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实秋散文好词好句
梁实秋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以散文,翻译,批评闻名于世。
而我对梁实秋的了解其实并不多。知道梁实秋也是因为知道有那么一位言辞犀利的文人曾经和鲁迅来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他在《雅舍小品》写的都是生活而他最为世人珍视的是一批打上“雅舍”称号的小品和杂文。琐事。
<孩子>便是《雅舍小品》一篇讥讽性比较强的杂文。在<孩子>文中,梁揭示了在不少家庭中 “孝”的含义被颠倒,却被冠以了“发展个性”的美名。
在写<孩子>的时候,梁正直不惑之年,思想等都比较成熟,各方面修养也较深厚。于是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上写起小孩的表现和为人父母的心态时就更加入骨三分。
他认为,但做父母不应该以孩子为中心,事事依著孩子;孩子小时候不好好教育,长大后必然是没有好的结果的。 梁在文章开头用兰姆引出有孩子的家才像家的观点。
这里是我比较认同的,虽然没有为人父母,但是深刻体会到我母亲对于我离开的感受。有一次回家的时候她告诉我,其实我不在家,她就觉得家里空空的,像少了什么东西似的。
当时突然意识到,我作为一个孩子,对一个家庭是比较重要的。虽然有时候给家里增添烦恼,但同时也增添欢乐。
像妈妈说的,有孩子的家才有家的气氛。 其实有孩子的家庭,家长都会不自觉的以孩子为中心,事事依著孩子。
正如文中所说,“这种风气,自古已然,于今为烈。”现在,特别是中国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后,孩子显得尤为珍贵。
一个家庭,不仅仅是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有的爱都集中在孩子的身上。孩子的地位顿时提高了,不少孩子变成了一家之主,成了家中的小皇子,小祖宗。
这就难怪梁在文中很调侃道:“以前的‘孝子’是孝顺其父母之子,今之所谓孝子乃是孝顺孩子之父母。” 关于“孝子”说,梁自己解释说他写的并不偏激。
他坦言说,自有小家庭制以来,见过不少很偏激的孩子的各种“恶行”,调皮捣蛋、胡搅蛮缠、没有礼貌,但家长依然任由其性子,所谓“泰然处之”。当今的社会下,的确是有的家庭把孩子当成了小祖宗,骂不了,打不得。
然而,我身边的独生子女,包括我自己,虽然有过类似的“恶行”,但是家长绝对不是听之任之,而是很严厉的批评教育。其中的威吓也绝对不是我们笑笑就可以敷衍过去的的“哀怨乞怜”。
相信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一定都有自己不听话挨打的历史吧。记得我小的时候,开始乱骂粗口,爸爸教育几次,仍然没凑效后,我就真的如他所说的挨罚站。
现在的中国,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的问题也好像没有梁老当年叙述的那么严重吧。当时的小家庭制下的孩子真有梁说的那么难管教吗? 梁老引用了论语中的“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文中说,“今之‘孝子’深韪是说。”“近代儿童教育心理学者又有‘发展个性’之说,与‘无违’之说争相符合。
其实论语中的原文是这样的: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意思是说,不要违背礼教,父母活著按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去世了按照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样看来,这里的“无违”与梁老的“无违”有一定的出入了。
我想,在这里,梁老想要说的是“不要违背他们的意念”的意思吧。 梁老在文中举了个外国故事,很吸引读者。
故事中,一个专家走到调皮捣蛋的孩子跟前威吓他说要打碎他的脑壳,那小孩才乖乖跳下商店陈设用的骂,跟母亲离开。梁说如果没有体罚,这样的恐吓就不被小孩接受了。
但是,理性的想一下,体罚还是要分程度的,适当的罚站,罚跑步,罚跪搓衣板之类的当然是可以的。但太暴力的体罚就不能施用在天真无邪的孩子身上了。
我的成长中确实是伴这体罚的。当然,那样的体罚绝对不是暴力。
罚站,罚做下蹲,罚打屁屁,这些“家法”都在我身上使用过了。我个人也不觉得体罚伤害了我,有损我身心健康。
另外我虽然是同意不应该废除体罚,但个人觉得体罚是不能滥用的,若是能用其他循循善诱的办法教会孩子的,就尽量不要用体罚。一个小孩要是习惯于奇形怪状的体罚,那就十分可怕了。
体罚只能是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用。这一点,我就很感谢我的父母,我的成长过 程中,大部分的教育还是母亲温和的教导。
伴随著心灵沟通的家庭教育总比挥舞著皮鞭的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吧。 梁将运动分类举例表述不同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
一类是极度悲观型,觉得被喻为珍珠宝贝的小孩长大终至草木同朽;一类是极度乐观的,时刻幻想孩子长大必成大器。当代就是前一类的比较多。
梁用了漫画的例子,讽刺了那些盲目溺爱孩子的家长。无论孩子做什么都找到其中显示孩子很好的理由,还乐此不疲。
我对这样的家长深有体会。他们不承认自己孩子的错误,还帮著孩子找各种理由。
比如,我曾经有一位同学,自己不认真学习,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认为是老师水平差的缘故。
换了班级,成绩还是不好,家长觉得是老师没有耐心教他的孩子。这样的家长,不就是对孩子盲目乐观,时刻对孩子充满美好的幻。
2.梁实秋散文好句点评
梁实秋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以散文,翻译,批评闻名于世。
而我对梁实秋的了解其实并不多。知道梁实秋也是因为知道有那么一位言辞犀利的文人曾经和鲁迅来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他在《雅舍小品》写的都是生活而他最为世人珍视的是一批打上“雅舍”称号的小品和杂文。琐事。
便是《雅舍小品》一篇讥讽性比较强的杂文。在文中,梁揭示了在不少家庭中 “孝”的含义被颠倒,却被冠以了“发展个性”的美名。
在写的时候,梁正直不惑之年,思想等都比较成熟,各方面修养也较深厚。于是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上写起小孩的表现和为人父母的心态时就更加入骨三分。
他认为,但做父母不应该以孩子为中心,事事依著孩子;孩子小时候不好好教育,长大后必然是没有好的结果的。 梁在文章开头用兰姆引出有孩子的家才像家的观点。
这里是我比较认同的,虽然没有为人父母,但是深刻体会到我母亲对于我离开的感受。有一次回家的时候她告诉我,其实我不在家,她就觉得家里空空的,像少了什么东西似的。
当时突然意识到,我作为一个孩子,对一个家庭是比较重要的。虽然有时候给家里增添烦恼,但同时也增添欢乐。
像妈妈说的,有孩子的家才有家的气氛。 其实有孩子的家庭,家长都会不自觉的以孩子为中心,事事依著孩子。
正如文中所说,“这种风气,自古已然,于今为烈。”现在,特别是中国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后,孩子显得尤为珍贵。
一个家庭,不仅仅是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有的爱都集中在孩子的身上。孩子的地位顿时提高了,不少孩子变成了一家之主,成了家中的小皇子,小祖宗。
这就难怪梁在文中很调侃道:“以前的‘孝子’是孝顺其父母之子,今之所谓孝子乃是孝顺孩子之父母。” 关于“孝子”说,梁自己解释说他写的并不偏激。
他坦言说,自有小家庭制以来,见过不少很偏激的孩子的各种“恶行”,调皮捣蛋、胡搅蛮缠、没有礼貌,但家长依然任由其性子,所谓“泰然处之”。当今的社会下,的确是有的家庭把孩子当成了小祖宗,骂不了,打不得。
然而,我身边的独生子女,包括我自己,虽然有过类似的“恶行”,但是家长绝对不是听之任之,而是很严厉的批评教育。其中的威吓也绝对不是我们笑笑就可以敷衍过去的的“哀怨乞怜”。
相信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一定都有自己不听话挨打的历史吧。记得我小的时候,开始乱骂粗口,爸爸教育几次,仍然没凑效后,我就真的如他所说的挨罚站。
现在的中国,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的问题也好像没有梁老当年叙述的那么严重吧。当时的小家庭制下的孩子真有梁说的那么难管教吗? 梁老引用了论语中的“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文中说,“今之‘孝子’深韪是说。”“近代儿童教育心理学者又有‘发展个性’之说,与‘无违’之说争相符合。
其实论语中的原文是这样的: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意思是说,不要违背礼教,父母活著按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去世了按照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样看来,这里的“无违”与梁老的“无违”有一定的出入了。
我想,在这里,梁老想要说的是“不要违背他们的意念”的意思吧。 梁老在文中举了个外国故事,很吸引读者。
故事中,一个专家走到调皮捣蛋的孩子跟前威吓他说要打碎他的脑壳,那小孩才乖乖跳下商店陈设用的骂,跟母亲离开。梁说如果没有体罚,这样的恐吓就不被小孩接受了。
但是,理性的想一下,体罚还是要分程度的,适当的罚站,罚跑步,罚跪搓衣板之类的当然是可以的。但太暴力的体罚就不能施用在天真无邪的孩子身上了。
我的成长中确实是伴这体罚的。当然,那样的体罚绝对不是暴力。
罚站,罚做下蹲,罚打屁屁,这些“家法”都在我身上使用过了。我个人也不觉得体罚伤害了我,有损我身心健康。
另外我虽然是同意不应该废除体罚,但个人觉得体罚是不能滥用的,若是能用其他循循善诱的办法教会孩子的,就尽量不要用体罚。一个小孩要是习惯于奇形怪状的体罚,那就十分可怕了。
体罚只能是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用。这一点,我就很感谢我的父母,我的成长过 程中,大部分的教育还是母亲温和的教导。
伴随著心灵沟通的家庭教育总比挥舞著皮鞭的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吧。 梁将运动分类举例表述不同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
一类是极度悲观型,觉得被喻为珍珠宝贝的小孩长大终至草木同朽;一类是极度乐观的,时刻幻想孩子长大必成大器。当代就是前一类的比较多。
梁用了漫画的例子,讽刺了那些盲目溺爱孩子的家长。无论孩子做什么都找到其中显示孩子很好的理由,还乐此不疲。
我对这样的家长深有体会。他们不承认自己孩子的错误,还帮著孩子找各种理由。
比如,我曾经有一位同学,自己不认真学习,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认为是老师水平差的缘故。
换了班级,成绩还是不好,家长觉得是老师没有耐心教他的孩子。这样的家长,不就是对孩子盲目乐观,时刻对孩子充满美好的幻想,对孩子的过错视而不见的典型例子吗?这样的。
3.梁实秋散文摘抄赏析
九篇1.《时间即生命》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
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因为时间即生命。
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成为有意义,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浪费光阴。
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积极不懈的善于利用他的时间。我自己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
我不打麻将,我不经常的听戏看电影,几年中难得一次,我不长时间看电视,通常只看半个小时,我也不串门子闲聊天。有人问我:“那么你大部分时间都做了些什么呢?”我痛自反省,我发现,除了职务上的必须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动之外,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了。
我应该集中精力,读我所未读过的书,我应该利用所有时间,写我所要写的东西,但是我没能这样做。我的好多的时间都糊里糊涂的混过去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于课余之暇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即可完成,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翻译之所以完成,主要的是因为活得相当长久,十分惊险。
翻译完成之后,虽然仍有工作计划,但体力渐衰,有力不从心之感。假使年轻的时候鞭策自己,如今当有较好或较多的表现。
然而悔之晚矣。再例如,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
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自修的重要。我披阅,我圈点,但是恒心不足,时作时辍。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如今年过八十,还没有接触过易经,说来惭愧。史书也很重要。
我出国留学的时候,我阿亲买了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塞满了我的行箧的一半空间,我在外国混了几年之后又把前四史原封带回来了。直到四十年后才鼓起勇气读了“通鉴”一遍。
现在我要读的书太多,深感时间有限。无论做什么事,健康的身体是基本条件。
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所谓“强迫运动”,我踢破过几双球鞋,打断过几只球拍。因此侥幸维持下来最低限度的体力。
老来打过几年太极拳,目前则以散步活动筋骨而已。寄语年轻朋友,千万要持之以恒的从事运动,这不是嬉戏,不是浪费时间。
健康的身体是作人做事的真正的本钱。2.《骂人的艺术》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
骂人就是有道德观念的意思,因为在骂人的时候,至少在骂人者自己总觉得那人有该骂的地方。何者该骂,何者不该骂,这个抉择的标准,是极道德的。
所以根本不骂人,大可不必。骂人是一种发泄感情的方法,尤其是那一种怨怒的感情。
想骂人的时候而不骂,时常在身体上弄出毛病,所以想骂人时,骂骂何妨。但是,骂人是一种高深的学问,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试的。
有因为骂人挨嘴巴的,有因为骂人吃官司的,有因为骂人反被人骂的,这都是不会骂人的原故。今以研究所得,公诸同好,或可为骂人时之一助乎?(一)知己知彼骂人是和动手打架一样的,你如其敢打人一拳,你先要自己忖度下,你吃得起别人的一拳否。
这叫做知己知彼。骂人也是一样。
譬如你骂他是“屈死”,你先要反省,自己和“屈死”有无分别。你骂别人荒唐,你自己想想曾否吃喝嫖赌。
否则别人回敬你一二句,你就受不了。所以别有着某种短处,而足下也正有同病,那么你在骂他的时候只得割爱。
(二)无骂不如己者要骂人须要挑比你大一点的人物,比你漂亮一点的或者比你坏得万倍而比你得势的人物总之,你要骂人,那人无论在好的一方面或坏的一方面都要能胜过你,你才不吃亏的。你骂大人物,就怕他不理你,他一回骂,你就算骂着了。
在坏的一方面胜过你的,你骂他就如教训一般,他既便回骂,一般人仍不会理会他的。假如你骂一个无关痛养的人,你越骂他他越得意,时常可以把一个无名小卒骂出名了,你看冤与不冤?(三)适可而止骂大人物骂到他回骂的时候,便不可再骂;再骂则一般人对你必无同情,以为你是无理取闹。
骂小人物骂到他不能回骂的时候,便不可再骂;再骂下去则一般人对你也必无同情,以为你是欺负弱者。(四)旁敲侧击他偷东西,你骂他是贼;他抢东西,你骂他是盗,这是笨伯。
骂人必须先明虚实掩映之法,须要烘托旁衬,旁敲侧击,于要紧处只一语便得,所谓杀人于咽喉处著刀。越要骂他你越要原谅他,即便说些恭维话亦不为过,这样的骂法才能显得你所骂的句句是真实确凿,让旁人看起来也可见得你的度量。
(五)态度镇定骂人最忌浮躁。一语不合,面红筋跳,暴躁如雷,此灌夫骂座,泼妇骂街之术,不足以骂人。
善骂者必须态度镇静,行若无事。普通一般骂人,谁的声音高便算谁占理,谁来得势猛便算谁骂赢,惟真善骂人者,乃能避其而击其懈。
你等他骂得疲倦的时候,你只消轻轻的回敬他一句,让他再狂吼一阵。在他暴躁不堪的时候,你不妨对他冷笑几声,包管你不费力气,把他气得死去活来,骂得他针针见血。
(六)出言典雅骂人要骂得微妙含蓄,你骂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觉得是骂,等到想过一遍才慢慢觉悟这句话不是好话,让他笑着的面孔由白而红,由红而紫。
4.推荐一些梁实秋散文的经典片段
这儿有梁实秋语录,楼主可以看看 外国的风俗永远是有趣的,因为异国情调总是新奇的居多。
新奇就有趣。不过若把异国 情调生吞活剥地搬到自己家里来,身体力行,则新奇往往变成为桎梏,有趣往往变成为肉 麻。
基于这种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与牛奶。——《雅舍小品•洋罪》 诗不能卖钱。
一首新诗,如拈断数根须即能脱稿,那成本还是轻的,怕的是像牡蛎肚里 的一颗明珠,那本是一块病,经过多久的滋润涵养才能磨练孕育成功,写出来到哪里去找顾 主?——《雅舍小品•诗》 鲁迅死前遗言“不饶怒人,也不求人饶恕。”那种态度当然也可备一格。
不似鲁迅那般 伟大的人,便在体力不济时和人类容易妥协。我僵卧了许多天之后,看着每个人都有人性, 觉得这世界还是可留恋的。
不过我在体温脉搏都快恢复正常时,又故态复萌,眼睛里揉不进 沙子了。——《雅舍小品•病》 “褴褛的衣衫,是贫穷的罪过,却是乞丐的袍褂,他的职业的优美的标识,他的财产, 他的礼服,他公然出现于公共场所的服装。
……没有人肯过问他的宗教或政治倾向。他是世 界上唯一的自由人。”
话虽如此,谁不到山穷水尽谁也不肯做这样的自由人。只有一向做神 仙的,如李铁拐和济公之类,游戏人间的时候,才肯短期的化身为一个乞丐。
——《雅舍小品•乞丐》 莎士比亚有一名句:“‘脆弱’呀,你的名字叫做‘女人!’”但这脆弱,并不永远使 女人吃亏。越是柔韧的东西越不易摧折。
——《雅舍小品•女人》 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 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
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 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 可能。
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雅舍小品•中年》 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 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
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 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
他们 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雅舍小品•中年》 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
我感觉兴味的 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 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雅舍小品•鸟》 理想的退休生活就是真正的退休,完全摆脱赖以糊口的职务,作自己衷心所愿意作的 事。
有人八十岁才开始学画,也有人五十岁才开始写小说,都有惊人的成就。“狗永远不会 老得到了不能学新把戏的地步。”
何以人而不如狗乎?——《雅舍小品续集•退休》 希腊哲学家哀皮克蒂特斯说:“计算一下你有多少天不曾生气。在从前,我每天生气; 有时每隔一天生气一次;后来每隔三四天生气一次;如果你一连三十天没有生气,就应该向 上帝献祭表示感谢。”
减少生气的次数便是修养的结果。——《雅舍小品续集•怒》 每一个破落户都可以拿了几件旧东西来,这是不足为奇的事。
国家亦然。多少衰败的古 国都有不少的古物,可以令人惊羡,欣赏,感慨,唏嘘! ——《雅舍小品续集•旧》 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
这种沉默,不是 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 华示众,众皆寂然,惟迦叶破颜微笑,这会心向笑胜似千言万语。
——《雅舍小品续集•沉默》 “蒙娜丽莎”的微笑,即是微笑,笑得美,笑得甜,笑得有味道,但是我们无法追问她 为什么笑,她笑的是什么。……会心的微笑,只能心领神会,非文章词句所能表达。
——《雅舍小品续集•读画》 又有一位诗人名Kilmer,他有一首著名的小诗——《树》,有人批评说那首诗是“坏 诗”,我倒不觉得怎么坏,相反的“诗是像我这样的傻瓜做的,只有上帝才能造出一棵 树”,这两行诗颇有一点意思。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侈言创造,你能造出一棵树来么? ——《雅舍小品续集•树》 我曾面对着树生出许多非非之想,觉得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 也有荣枯,它也晓得传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
……总之,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 路,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雅舍小品续集•树》 有人只看见和尚吃馒头,没看见和尚受戒,遂生羡慕别人之心,以为自己这一行只有苦 没有乐,不但自己唉声叹气,恨自己选错了行,还会谆谆告诫他的子弟千万别再做这一行。
这叫做“吃一行,恨一行”。 ——《雅舍散文二集•流行的谬论》 艺术与自然本是相对的名词。
凡是艺术皆是人为的。西谚有云:Ars est celare artem (真艺术不露人为的痕迹),犹如吾人所谓“无斧凿痕”。
——《雅舍散文二集•盆景》 我看过一些盆景,铅铁丝尚未除去,好像是五花大绑,即或已经解除,树皮上也难免皮 开肉绽的疤痕。
5.梁实秋作品越多越好摘录急需最好有6篇
他对英国文学很有研究,著有《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由他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深受广大英语爱好者的欢迎。
梁实秋晚年,曾准备移居美国,并取得长期居留证,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美国籍。爱国思乡的情怀,使他放弃了美国的"绿卡",回到了台北安度晚年。
此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故乡的散文,以表达他对大陆的眷恋之情。 答案补充 冬夜草儿评论》(评论)与闻一多合著,1923(自费刊印)《浪漫的与古典的》(评论集)1927,新月《骂人的艺术》(杂文集)1927,新月《文学的纪律》(评论集)1928,新月《偏见集》(评论集)1934,台.正中《。
6.梁实秋《雪》的好词好句
雪 梁实秋 李白句:“燕山雪华大如席”。
这话靠不住,诗人夸张,犹“白发三千丈”之类。据科学的报导,雪花的结成视当时当地的气温状况而异,最大者直径三至四吋。
大如席,岂不一片雪花就可以把整个人盖住?雪,是越下得大越好,只要是不成灾。雨雪霏霏,像空中撒盐,像柳絮飞舞,缓缓然下,真是有趣,没有人不喜欢。
有人喜雨,有人苦雨,不曾听说谁厌恶雪。 但雪虐风号之际,饥寒交迫,就许一口气上不来,焉有闲情逸致去细数“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梅花都不见”?晋王子猷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远在剡的朋友戴安道,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假如没有那一场大雪,他固然不会发此奇兴,假如他自己饘粥不继,他也不会风雅到夜乘小船去空走一遭。至于谢安石一门风雅,寒雪之日与儿女吟诗,更是富贵人家事。
一片雪花含有无数的结晶,一粒结晶又有好多好多的面,每个面都反射着光,所以雪才显着那样的洁白。我年轻时候听说从前有烹雪论茗的故事,一时好奇,便到院里就新降的积雪掬起表面的一层,放在瓶里融成水,煮沸,走七步,用小宜兴壶,沏大红袍,倒在小茶盅里,细细品啜之,举起喝干了的杯子就鼻端猛嗅三两下��我一点也不觉得两腋生风,反而觉得舌本闲强。
我再检视那剩余的雪水,好像有用矾打的必要!空气污染,雪亦不能保持其清白。有一年,我在汴洛道上行役,途中车坏,时值大雪,前不巴村后不着店,饥肠辘辘, 雪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广被大地,覆盖一切,没有差别。
冬夜拥被而眠,觉寒气袭人,蜷缩不敢动,凌晨张开眼皮,窗棂窗帘隙处有强光闪映大异往日,起来推窗一看,——啊!白茫茫一片银世界。竹枝松叶顶着一堆堆的白雪,杈芽老树也都镶了银边。
朱门与蓬户同样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栏玉砌与瓮牖桑枢没有差别待遇。地面上的坑穴洼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全都罩在天公抛下的一件鹤氅之下。
雪就是这样的大公无私,装点了美好的事物,也遮掩了一切的芜秽,虽然不能遮掩太久。 雪最有益于人之处是在农事方面,我们靠天吃饭,自古以来就看上天的脸色,“天上同云,雨雪雰雰。
……既沾既足,生我百般。”俗语所说“瑞雪兆丰年”,即今冬积雪,明年将丰之谓。
不必“天大雪,至于牛目”,盈尺就可成为足够的宿泽。我自己也有过一点类似的经验,堂前有芍药两栏,书房檐下有玉簪一畦,冬日几场大雪扫积起来,堆在花栏花圃上面,不但可以使花根保暖,而且来春雪融成了天然的润溉,大地回苏的时候果然新苗怒发,长得十分茁壮,花团锦簇。
我当时觉得比堆雪人更有意义。 据说有一位枭雄吟过一首咏雪的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出门一啊喝,天下大一统。”
俗话说“官大好吟诗,何况一位枭雄在夤缘际会踌躇满志的时候?这首诗不是没有一点巧思,只是趣味粗犷得可笑,这大概和出身与气质有关。我们这位枭雄的咏雪,应该算是很出色的一首歪诗。
乃就路边草棚买食,主人飨我以挂面,我大喜过望。但是煮面无水,主人取洗脸盆,舀路旁积雪,以混沌沌的雪水下面。
虽说饥者易为食,这样的清汤挂面也不是顶容易下咽的。从此我对于雪,觉得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苏武饥吞毡渴饮雪,那另当别论。
7.名家散文中的名句10句
1、朱自清《荷塘月色》片段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旳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旳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旳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旳舞女旳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3、陈从周《说园》片段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4、梁实秋《雅舍》片段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下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浓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
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
8.梁实秋的《下棋》精美句段点评
读了鲁迅先生的杂文,只知道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后来读到他的散文集,才知道“上海的教授”之头衔并不是靠资本家的恩赐得来的。梁实秋先生对社会观察之细致,对生活体验之深刻,语言之流畅、之生动、之诙谐,令人叹服。其文学成就和地位虽不能与鲁迅先生相提并论,但也堪称散文高高手也!
《下棋》是梁实秋散文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细致入微地写出了下棋、观棋和悟棋的独到而深刻的感受。下棋的最大乐趣在于自己局势有利时,静静地欣赏对方痛苦不堪的种种窘态。梁实秋先生一口气用了七个“或”字,把对方的窘态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列举出来,使人如临其景,如闻其声。而“太有涵养的人”偏偏在重创面前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使人不禁“索然寡味”。无奈之中,只得在被对方所窘时以牙还牙,“努力做出不介意状”,“消极地减少对方的乐趣”。观棋的描写也同样细腻。人说“观棋不语真君子”,而事实上大多数人难于做到,梁实秋先生也不能免俗。然而脱俗的是,他居然用一句近似格言的警句写出这种感受:“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为什么?两难呀!不出声是万万做不到的——“喉间硬是痒的出奇,思一吐为快”;出声也难——说得中肯,一个人骂你“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说得不中肯,下棋的两个人会一起嗤之以鼻,同样挨骂。梁实秋先生能写出这种“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极为深刻细腻的感受,启示我们要写出好的散文,就必须从深入观察和体验生活入手。
《下棋》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语言流畅、生动、诙谐、风趣。细细体会,可以发现散文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手法:一是抓住典型细节进行漫画式的勾勒。例如描写一个人观棋时怎么也憋不住要说,挨了下棋人的耳光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实在令人忍俊不禁。又例如写一个人要悔棋,另一个人不许悔时,他们“在门后角里扭做一团,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车呢。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种认真的态度憨得可爱”,寥寥几笔,形神毕现,趣妙横生。二是准确地运用了对比、类比、排比、比喻、顶真等修辞手法。对七种下棋时窘态的描写,以棋观人时列举的种种类型的人等等,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说下棋时欣赏对方的窘态,与“猎人追逐一只野兔”的感觉相似,这是类比;说对方受窘时“红头涨脸如关公”,这是比喻;说两个人下棋时先是神情潇洒,“如神仙中人”,后棋势吃紧,便剑拔弩张,“如斗鹌鹑”,这是对比兼比喻;说悔棋之争时“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是顶真。以上种种手法的灵活运用,平添了散文流畅、生动、诙谐、风趣的语言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