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杨靖宇的诗句
(一)抗日英雄杨靖宇,河南确山李湾里。
少年立志报华夏,一杆旗帜日月辉。少年失孤,家境贫寒,好成绩尊师重友,立志报国,赢赞誉接受马列,投身运动,誓如归辗转各地,发动起义,抗日伪(二)东北山好高,江畔地辽阔。
黑土遭蹂躏,铁蹄遍野篙。山高水长黑土地东北三宝天下一水深火热家失去忍饥耐寒,抗击日伪,壮烈殉国凄壮美( 三)少年英雄杨靖宇,立志报国开天地。
胃中皮带和棉絮,日寇长跪不愿起。发动工人,组织起义,化名张贯一敌进我退,优势兵力,乘敌之虚,各个击破,打破僵局七七事变,牵制敌人,夺去丢失根据地一杆旗帜,日月生辉,紧跟党走,用行动谱写壮美曲。
2.关于琅琊的诗句
1、昔者琅琊子唐陈子昂 《赠赵六贞固》2、骋望琅琊台唐李白 《古风其三》3、耻学琅琊人唐李白 《邺中赠王大 (一作邺中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4、师友琅琊邴曼容唐杜牧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5、昔者琅琊子唐陈子昂 《赠赵六贞固二首》6、高高琅琊台唐储光羲 《贻王侍御出台掾丹阳》7、沂山北走琅琊县唐储光羲 《登戏马台作》8、琅琊山也宋黄庭坚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9、端不减、琅琊秀宋严仁 《水龙吟·翼然新榜高亭》10、卖琅琊产宋刘辰翁 《沁园春·笑贡生狂》11、临波似染琅琊草唐刘禹锡 《吐绶鸟词》12、物外琅琊溪唐孟郊 《和皇甫判官游琅琊溪》13、琅琊得稻租唐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14、琅琊冷落存遗迹唐李建勋 《游栖霞寺》15、琅琊山色最清雄元高士谈 《朝中措·琅琊山色最清雄》16、梦到琅琊台上元元好问 《木兰花慢·赋召魂九辩》17、有个琅琊唤元马钰 《苏幕遮 别子》18、一似琅琊树元燕公楠 《摸鱼儿 答程雪楼见寄 附见雪楼乐府内》19、东限琅琊南北朝谢朓 《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20、行藏谩似琅琊客宋陈普 《呈江主簿及茗源诸公》21、何但琅琊不是亲宋陈普 《咏史下·王导》22、琅琊山亭酿泉酒宋方回 《醉翁亭图引为赵达夫作》23、深蔚似琅琊宋洪咨夔 《九州山僧房》24、琅琊失孤岫宋胡融 《琼台》25、君看琅琊酿泉上宋晃冲之 《送一上人还滁州琅琊山》26、琅琊失遗迹宋蒋堂 《飞来山》27、勿嗟已卖琅琊田宋毛滂 《刘秀才明仲当赴礼部试从县令毛某乞诗聊作一》28、琅琊谷口泉宋梅尧臣 《寄题滁州醉翁亭》29、乃至琅琊闻醉翁宋梅尧臣 《重赋白兔》30、回首琅琊山不见宋潘柽 《自滁阳回至乌衣镇》31、不是琅琊宋释法薰 《偈颂六十八首》32、琅琊令不虚行宋释法薰 《偈颂六十八首》33、琅琊之伯宋宋高宗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34、邑录古琅琊宋陶弼 《宾州二首》35、琅琊山青让泉白宋王洋 《和张文潜输麦行寄滁守魏彦成》36、琅琊山下醉翁吟宋王洋 《听琴赠远师》37、琅琊世谱今乃识宋薛绍彭 《秘阁观书》38、秀拔独琅琊宋叶甲 《句》39、琅琊石篆新有名宋曾巩 《奉和滁州九咏九首·琅琊泉石篆》40、琅琊石泉清照人宋曾巩 《奉和滁州九咏九首·庶子泉》41、远自琅琊台唐徐浩 《宝林寺作》42、琅琊倚天色苍翠宋富弼 《寄题醉翁亭》43、往年客遗来琅琊宋梅尧臣 《蔡君谟示古大弩牙》44、琅琊筑城穿厚壤宋梅尧臣 《蔡君谟示古大弩牙》45、琅琊名父子宋王禹偁 《五哀诗故尚书兵部侍郎琅琊王公》46、知是琅琊幕府山宋杨备 《幕府山》47、琅琊初址未完牢宋叶适 《寄吕巽伯换酒亭》48、琅琊自此添颜色宋虞俦 《同舍饯新滁阳使群范子由寺丞于成均芳润轩分》49、虽未及琅琊宋赵孟坚 《尤美亭》50、老奴谩泣琅琊柳元高明 《题支离叟》51、廓落正类颜琅琊明黎民表 《肖甫送至天雄故城因观宋大观五礼碑同赋》52、何曾得葬琅琊草明李东阳 《九折阪》53、有客从琅琊明汤显祖 《答丁右武稍迁南仆丞怀仙作》54、秘诀乃授琅琊君明王叔承 《东海游仙歌简王学士元驭王中丞元美》55、笑倩琅琊问南斗明王叔承 《东海游仙歌简王学士元驭王中丞元美》56、琅琊山在乱云中明吴宽 《分题丰乐亭送文宗儒太仆》57、琅琊奈可栖明姚旅 《琅琊道上》58、琅琊遂东来明袁凯 《题葛洪移家图》。
3.乘犊牛从立卒
原句:乘犊车,从吏卒译:(我鲁肃)能乘坐牛车,有吏卒跟随原文节选: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原文对译:鲁肃说:“刚才,我观察众人的议论,只是想贻误将军,不足以与他们商议大事。现在,像我鲁肃这样的人可以迎降曹操,但将军却不可以。
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我在迎接曹操,曹操一定会把我交给乡里父老去评议,以确定名位,也还会做一个下曹从事,能乘坐牛车,有吏卒跟随,与士大夫们结交,步步升官,也能当上州、郡的长官。可是将军迎接曹操,打算到哪里去安身呢?希望将军能早定大计,不要听那些人的意见。”
孙权叹息说:“这些人的说法,太让我失望了。如今,你阐明的策略,正与我想的一样。”
4.关于李清照,林黛玉,陆游,李白,陶渊明
一、写李清照的乍暖还寒的时候,凭着史册上残存的注释,我把你读成西风中一株黄花的模样,你的客船远航千年,却早已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迟到的我,手捏一张过期的船票,在摆渡的口岸守望。
今夜,南北少年飞扬的心灵暂离多愁的躯壳而跨越历史的天海云波。 在秋水会睁的花季,你着紫衫蓝裙,在紫丁花前荡秋千,正香汗淋漓呢!风流倜傥的赵公子摇扇而来,于是,天上的朝霞立即把你的香腮染成娇艳的桃红。
你“心如惊鹿,含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桃嗅”。 请原谅我偷看了你上锁的心事,但后人已确实领略了你当时心跳的感觉。
在你哀愁的一生中,少许的欢乐只是悠长悲歌主曲中的一个小小的音符。仔细回味你后半生最好的慰藉,你本过着踏雪寻梅、采茶自煎的宁静生活,自从金人挥师南下之后。
离人便如哀鸿四散。从此,你浅浅低吟的只是些伤心的句子。
在溪亭日暮惊起一滩鸥鹭的那些兴致便成为美好的回忆。 数点笛声,把你梅心惊破,浓愁吹动,萧萧疏雨,又催下你千行热泪。
赵郎人去楼空,肝肠寸断与天下谁同?你恨天恨地,茫茫天地,谁是知己?生生死死与谁相依?旧时的天空,你着旧罗衫,只有一腔情怀大异于旧时呵! 楚楚可怜的你学会了饮酒,完全是为了消解千古忧愁。但你却忽略了借酒消愁愁更愁。
在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点点滴滴反衬出你的孤寂。这心情,三杯两盏淡酒又有何用?!孤灯相伴直到夜已深深。
香炉里,香料早已燃尽,一屋子静悄悄,空荡荡。惟有楼前流水淙淙声响,念你终日凝眸,但在凝眸处又添了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新愁。
一剪梅花,绽放在阴晦的冬季。北燕南飞之后,月满西楼。
山花开败了,随无情水东流。你轻解罗衫独上兰舟,用哀怨的眼睛仰望,云中谁寄来一页锦书?可望断肝肠也总是一春鱼雁,无消息,愁绪才下眉头又堆上心头。
泪水洗掉了脂粉。你缓缓走过小重山,千万遍地唱蝶恋花,“易安,时空横阻,我半方揩泪的素绢无法寄达,空留你夜雨剪刀花!!” 你三面临水的住所竹墙瓦顶,又是秋色又是寂寞的时令,庭院萧条更兼斜风细雨。
种种天气令你烦恼,天黑盼天亮,天亮盼天黑,只有你才知道夜有多长。用破一身心所成的诗赋,皆因万千征鸿尽而独自收藏。
你更加憔悴了,青丝冷霜,怕在夜间出,只躲在帘儿底下,倾听他人的欢声笑语。 曾记否?早年元宵佳节,正是融和天气。
中州盛日,你闺门外停放着香车一样的热闹。如今这样凄凉,影悄悄月依依,人在何处?永夜恹恹难忘可。
一个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怎的不凄凄惨惨戚戚! 千年以后,海棠花依旧开得绿肥红瘦,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拾起人间你留下的唱词,我感动得欲雨泪先流了。
而今天,我虽然把你读成凄苦的模样,但我又怎么能诠释你那颗饱浸血泪、千疮百孔的心!守望地等待你,必会让岁月的风霜染黑发。而悲欢离合所造成的伤口,飞针的巧手又怎能缝合?但我仍甘愿化作一只啼泣的高原鸟,飞落于你雕花的窗台上,聆听你让人低吟让人感动的诗词,苦苦盼守你摇摆不定的归期!二、写林黛玉的该死的林黛玉 ——误入大观园之我见“黛玉之死” 我爱《红楼梦》,痴狂邻人闻。
十岁入园去,一梦到如今。 曹公花十年时间为我们做了一场《红楼梦》,我用等量的时间啃下了《石头记》。
十年时光,恍然若梦,弹指即逝。只是紧抱着《红楼梦》的我抱出了些须心得,没见过名家大言,更没见过“脂批”,所以我也不知道这心得是正是误。
大家权且当“贾语”、“误解”来看罢。 误入大观园,误读《红楼梦》…… 啃了十年的《石头》是一百二十回的曹高合著本。
前八十回的曹公原著其妙自不必多言,且说这高氏续本。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就艺术手法还是前后衔接而言,高氏续本最精华的部分应是“黛玉之死”——如曹公所写的“元春省亲”前的“秦钟之死”,如省亲中的合家泣涕——以喜衬悲到了极至。
特别是在宝玉成婚的那一刻,在合家喜庆中,黛玉留下的那句未完的话:“宝玉,宝玉,你好——”这“好”字的后面是什么呢?是“好好过”?是“好狠”?是“好自为之”?乍一看,都是;细一想,又都不是。想来,此刻的黛玉对宝玉该是又恨又爱的。
恨他,是今日的糊涂、是今日的背叛;爱他,是素日的情分终不能相忘。高鹗的一个未完的“好”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黛玉临死时的复杂情感,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每读到此处,我更深刻觉得: 林黛玉该死! 宝玉、宝钗二人天赐的“金玉良缘”理应美满,只叹多出了一株绛珠草来搅和。来搅和还不算,竟拉着老太太一起搅。
请看六十六回的开头,兴儿(贾琏小厮)给尤氏姊妹介绍贾府中的一段话:“只是他(指宝玉)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
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口,那是再无不准的了,”看看,贾母的意思明显到连一个寻常家人都看得出来! 就算家人的话不大可信,那么凤姐呢?凤姐可是荣、宁两府里第一机灵人,把贾母的心摸了个透亮。凤姐也不只一次地“明示”了贾母的意思。
二十五回中间,他们姐弟中邪前,凤姐在宝玉房里同黛玉开玩笑:“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家。
5.三国演义里舌战群儒的古诗
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
二人在舟中共议。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
孔明曰:“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
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闻鲁肃回,急召入问曰:“子敬往江夏,体探虚实若何?”肃曰: “已知其略,尚容徐禀。”权将曹操檄文示肃曰:“操昨遣使赍文至此,孤先发遣来使,现今会众商议未定。”
肃接檄文观看,其略曰: 孤近承帝命,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
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 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鲁肃看毕曰:“主公尊意若何?”权曰:“未有定论。”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
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
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 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
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
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
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 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
众人皆可降曹操,唯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 “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
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
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肃曰:“肃至江夏,引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在此,主公可问之,便知虚实。”
权曰:“卧龙先生在此乎?”肃曰:“现在馆驿中安歇。”权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见。
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肃领命而去。
次日,至馆驿中见孔明,又嘱曰:“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
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以言挑之曰: “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 “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
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
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
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
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时,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
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
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
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
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É羸已极之时也。
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¾、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
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
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
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座间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
6.谁能告诉我点比较常用的古文诗句代词和翻译好吗
一、人称代词 1、自称——第一人称 【吾】·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我) 【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 【予】·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我的) 【余】·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我的) 【卬】·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卬,读如昂,第一人称代名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船夫摇摇把船摆,旁人过河我等待。旁人过河我等待,等个人儿过河来。)
——以上为自称代词,⑴用在动词前面作主语,相当于“我”。⑵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相当于“我的”。
⑶单独用以表示复数,相当于“我们”。 【吾辈】·三湘登眺还吾辈,千古江山独此楼。
(我们) 【我辈】·我辈本无流俗态,不教离恨上眉多。(我们) 【吾侪】·文王犹用众,况吾侪乎?《左传·成公二年》。
(我们这些人) 【我等】·像此种字简意深之例,通文比比皆是,看我等动辄洋洋数万言,才知其贵重也。此为我等后学当学之一也。
——以上为自称代词后面加“侪”、“等”、“属”、“曹”、“辈”等字,表示复数,相当于“我们”。 【朕】·“朕为始皇帝”。
(朕 我,我的。中国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后汉书·和殇帝纪》(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屈原《楚辞·招魂》。
(朕,古人自称之词,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 【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资治通鉴》(孤,孤家,人君谦称) 【寡人】·秦王谓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战国策·魏四》(寡人,古代君王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以上为帝王自称。
【对己称名】·项王(项羽)曰:“不然,籍何以至此?”(籍,项籍自称)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腾王阁序》(勃,王勃自称) ——谦称的另一种特殊表示法,古人对尊长说话,直呼自己的名字,以示自谦,相当于“我”。
2、对称——第二人称 【若】·是非若所知也。(你) 【乃】·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汝】·吾与汝毕力平险。(你们) 【女】·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尔】·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你的) 【而】·吕后真而主矣。
(你的) ——以上为对称代词,,⑴用在动词前面作主语,或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相当于“你”。⑵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相当于“你的”。
⑶单独用以表示复数,相当于“你们”。⑷⑺⑹⑸ 【若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 【汝辈】·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你们) 【汝曹】·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你们) 【尔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们) 【尔等】·使尔等片帆不返。
(你们) ——以上为对称代词后面加“侪”、“等”、“属”、“曹”、“辈”等字,表示复数,相当于“你们”。 【上】·上使外将兵。
(皇上,指秦始皇) 【君】·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指项羽) 【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指齐威王) 【大王】·大王来何操? 【陛下】·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您) 【阁下】·阁下以为如何? 【足下】·足下事皆成,有功。 【将军】·将军岂愿见之乎?(指刘备,您) ——以上为对帝王将相的尊称,其作用相当于对称代词,有时可译为“您”,有时也可不译。
【君】·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你) 【卿】·卿欲何言? 【公】·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子】·子何恃而往? 【夫子】·夫子固拙于大用矣。 【先生】·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 【左右】·左右不明,卒从吏讯。
【执事】·若亡郑而有利于君,敢以烦执事。 ——以上为对一般人的尊称,其作用相当于对称代词,有时可译为“您”,有时也可不译。
【对人称字】·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意。
·冀君实或见恕也。 ——以上为尊称的另一种特殊表示法,对人说话,讳其名而称其字,以示尊敬,相当于“您”。
3、他称——第三人称 【之】·我见相如,必辱之。 【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彼】·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夫不恶女乎? ——以上为他称代词。
⑴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⑵用在动词前面作主语,(“之”除外),或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相当于“他”、“她”、“它”。
⑶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之”除外)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⑷表示复数时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4、复称和旁称 【自】·宁信度,无自信也。 【己】·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其】·余亦悔其随之。 【身】·于其身也,同则耻师焉。
——以上为复称,反身自称,相当于“自己”。 【他】·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己歌。
【人】·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以上为旁称,指称别的人,相当于“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