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课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反问的语气)?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ǔ)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编辑本段译文 开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物,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孙权说:“难道我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泛览一下,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天下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气的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对别人另眼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离别了。
2.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十五课的名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是《古代诗歌四首》. 依次是《观沧海》曹操(P66)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P67)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P68)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P68)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3.七年级下册 语文 15课
[编辑本段]一、原文 初,权谓 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 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编辑本段]二、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
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1,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六十六;《资治通鉴》是司马光(1019~1086)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通体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权:指孙权,字仲谋。 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你。
4,当涂掌事:当涂,当道。涂,通“途”。
掌事,掌管政事。 5,辞:推辞。
6,务:事务。 7,孤:古时诸侯王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春秋》《礼》等书。
9,博士: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位职称。 10,邪(Yé):通“耶”,语气词 11,涉猎:粗略地阅读。
12,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13,乃:于是,就。
14,及:到了…的时候。 15,过:到。
16,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7,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8,非复:不再是。 19,更:重新。
20,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见事:认清事物。
23,但:只,仅。 24,孰若:哪个像。
25,谓:对……说。 26,就:从事。
27,遂:于是,就 28,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离别几日。三,代词,指一些日子。
29,何:为什么。 30, 即 :重新 31.初:原来,本来。
32,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编辑本段]三、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人)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
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
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编辑本段]四、人教版教参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
4.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次 15课【心声】 求两句侧面描写的句子 急
1、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2、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
第一个句子,写眼泪落在讲义上的声音都能够听见,声音那么响,连自己都被吓了一跳,极言环境(教室) 之安静,第二个句子,直接点出教室之安静,静得只能听见赵小桢的抽泣声。两个句子都从侧面表现京京在表情朗读时感情非常投入,其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感染了在座的同学和听课教师,从而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
5.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十五课的名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是《古代诗歌四首》. 依次是《观沧海》曹操(P66)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P67)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P68)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P68)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课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反问的语气)?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ǔ)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编辑本段译文 开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物,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孙权说:“难道我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泛览一下,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天下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气的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对别人另眼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离别了。
7.有关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孙权劝学的三个问题
1.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也就是说,孙权是从两个方面劝学的,①提出学习的必要性“当涂……”,须“见往事”②指出读书的好处“常读书”“大有所益”2.写鲁肃结友,表现鲁肃敬才爱才,从侧面反映出鲁肃对吕蒙的才略大增所折服,以及孙权劝学的成效和吕蒙的惊人长进。
8.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的五首古诗
共4首古诗:七年级上册15课4首古诗1)【观沧海】 东汉 曹操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 dàn),山岛竦峙(sǒngzhì)。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zaī),歌以咏志。2)【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4)【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9.语文7年级下册15课孙权劝学的句式有哪些
《孙权劝学》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
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七下语文第十五课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