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伏天"是怎样推算的,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据《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查考可知:今年是阳历公元2005年,阴历乙酉(鸡)年。“三伏”是:7月15日,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又叫头伏);7月2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从阴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后一天(阴历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后正好四十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
2.三伏中医用药
冬病夏治重在预防
冬病夏治是祖国医学中很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伏天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泄,此时贴敷,药力更易直达脏腑,而可达到激发正气的目的。对于哮喘、慢支等寒冷季节发病加重的疾病而言,冬病夏治是指通过夏季提前的预防和治疗,将这些冬天好发、阳气虚弱的疾病,在阳气旺盛而未发病的夏季,通过中药敷贴等方法进行治疗和调理,以减轻在冬季发作时的症状和病情,从而促进其康复。
像哮喘病(中医所说的哮喘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是指临床上所见到的哮、咳、痰、喘等症状的综合征)这样的既是常见难治病,又属心身疾病的病症,增加中医敷贴外治法,可以显著地提高临床疗效,延长缓解期,减轻医药费用,促进康复。冬病夏治消喘膏是最近几十年来既继承了历代中国传统医学的特色,又在实际运用中得到发展和不断创新的一种有效方法。
■适应症与禁忌症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此类患者常见症状有:咳、喘反复发作,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怕寒,冬季及受寒后症状明显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滑。
需要注意的是,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孕妇禁用冬病夏治消喘膏;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要慎用冬病夏治消喘膏。
■贴敷时间与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消喘膏贴敷时间为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时期(7月15日是今年头伏第一天);三次为一个疗程,每年贴1—2个疗程,连续3年;每次间隔7—10天左右。
消喘膏贴敷首先要注意贴敷时间成人不超过6小时,少儿及敏感者应酌减。如果患者属体质敏感者,或既往用药曾出现起疱等反应,应缩短贴药时间至2小时左右(成人),或在有感觉后及时取下药物。
药物贴敷后,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切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注意防止药膏污损衣物;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发疱现象。
最后,如背部有红、肿、刺、痒等症状,或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疱,属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或局部涂抹哈西奈德乳膏止痒、防止渗出;如果水疱较大或有少量渗出,可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水疱,用消毒棉球吸干水疱中的渗出液,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渗出液体较多,可使用2‰的黄连素溶液冷敷患处,待渗出减少后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水疱体积巨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中医敷贴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另外冬病夏治消喘膏是防治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所以治疗后的效果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据临床统计,冬病夏治消喘膏有效率可达70%左右
3.三伏天:养阳气治疾病的好机会,一年就这一次,这几点
三伏天到了,进入了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了。
同时,也到了养阳气治疾病的最佳时期。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相通应的,三伏天的时候,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也就是自然界中阳气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人体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阳气来补养自身的阳气,有的患者阳气不足,比如脾胃阳气不足,肾阳不足等等疾病,这些由于阳气不足的疾病,都是可以通过在三伏天的保健来保养的。
都说“春夏养阳”“冬病夏治”,三伏天里,人体内的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肌肤腠理开泄,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因此,冬天手脚冰凉、畏寒喜暖者在夏季治疗最有效果。
现在比较流行的三伏贴,也是运用着三伏天去养足阳气的原理,治疗由于阳气极度缺乏导致的疾病。除了使用三伏贴之外,还可以吃羊肉、做三伏灸、刮痧等,皆有效用。
不过并非人人都适合,需根据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疗法。 伏天若怕热,可以喝常温的凉白开,朴素养身。
养成洗热水澡的习惯,可以祛湿邪。空调宜开26度最为合适,两三个小时后需要开窗透气。
都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入伏后是吃姜的最佳时机。夏天炎热,体内阳气空虚,温热的姜汤既能补体内阳气之虚以温中,又能借助阳气发散排毒。
炎炎夏日更适合“轻运动”,即体能消耗少、技术要求低、时间要求松的运动养生方式。以半个小时的运动量为宜,快步走、瑜伽、轻体操、太极拳、跳交谊舞都是不错的“轻运动”。
不要因为天气很热,人也感觉很燥热,就去吃冷饮,吃凉菜,吃很多中伤阳气的食物。 也不要过于喝藿香正气水。
它并不是万能药,它也不能够治疗中暑。对于过敏及重度中暑者、老人、孕妇、婴幼儿都不适合喝藿香正气水。
切勿胡乱服用。 上等的养生保健就是人与自然相通应,这个中医叫做天人相应,能够做到这一点,身体自然不会出大问题。
利用好这个时间不算长的三伏天,养足自身的阳气,在冬天的时候,就能免除由于阳气不足导致的疾病。
4.介绍一下三伏贴吧
三伏贴,是一种膏药,如银行卡大小,一般四个为一组使用。
在夏天特定的农历日期贴在后背一些特定部 位上,据信可以治疗预防冬天发作的某些疾病(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等),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四片膏药一起贴在后背的不同位置,保持八小时即可揭下。[1] 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所以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当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错过了第一天也会有满意的疗效。
敷贴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3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发病的症状。
5."三伏天"是怎样推算的,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据《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查考可知:今年是阳历公元2005年,阴历乙酉(鸡)年。“三伏”是:7月15日,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又叫头伏);7月2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
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从阴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后一天(阴历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后正好四十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
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
6.三伏天的三伏指的什么
所谓三伏天灸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其具体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法来推算的,以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7.摘抄好词好句写批注
盛夏季节 酷暑季节 酷暑盛夏 盛暑炎夏 溽暑酷夏
溽暑盛夏 炎炎盛夏 五黄六月 时值六月 正值三伏
热在三伏 盛夏三伏 三伏暑天 三伏盛暑 大暑酷去
伏梢末尽 已是夏末 多雨季节 阴雨季节 夏收季节
春种夏收 夏收夏种 夏收大忙 夏阳酷暑 六月炎暑
夏日炎炎 夏日可畏 太阳毒辣 太阳毒热 烈日中天
赤日炎炎 夏日炎热 盛暑炎炎 夏意正浓 夏山如碧
夏树苍翠 夏水汤汤 暑月蝉鸣
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 。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2、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饥饿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受的人一定进步快。
3、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分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4、柔和的阳光斜挂在苍松翠柏不凋的枝叶上,显得那么安静肃穆,绿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脚步是那么轻起轻落,大家的心中却是那么的激动与思绪波涌。
5、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它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浪花飞溅,时而巨浪冲天……人们在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强。
6、当你身临暖风拂面,鸟语花香,青山绿水,良田万顷的春景时,一定会陶醉其中;当你面对如金似银,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时,一定会欣喜不已。你可曾想过,那盎然的春色却是历经严寒洗礼后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却是接受酷暑熔炼后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