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龙应台《百年思索》的精彩片段
有一个年轻人,在长安的街头,夹在人潮里看热闹。
执金吾的车骑盛大壮观,威风凛凛的驶过街市。年轻人暗暗对自己说:“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人潮里另一个年轻人,他也惊诧于车骑的豪华,暗暗对自己说:“这是剥削阶级,有一天消灭它。”哪一个年轻人对呢?任何一个国家的建立,都需要一个“假想敌”来激起自己内部的凝聚力。
对欧盟而言,挟其经济军事优势而四出“侵略”张牙舞爪而又绝对“没有文化”的美国正是一个理想的“暴秦”,可以促进欧盟各国的团结。越往南走,到意大利,文化越倾向于以族群家庭,人情为中心,讲关系,讲感情,越往北走,到北欧,文化越倾向于所谓公民社会,以社群,公益为中心,讲公平,讲纪律。
2.看过龙应台写的《百年思索》的人请进来谈谈你们的感受
心灵的沉重与激越——评《百年思索》
〖江苏〗张晖
著名作家、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龙应台先生,近年来一直倾心于中国百年思想的研究。数月前刚刚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维新旧梦录》一书,影响就非常之大。以前对龙先生的认识也止于此,直到最近看见龙先生的另一本新作《百年思索》(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才知道龙先生关心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一域,因留学美国,侨居欧洲的背景,龙先生对西方的历史、文化都比较熟悉。在这种广阔视野的基础上,龙先生关心的乃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文化与思想。其气象之大,真可以用汉代人所说的“包括宇宙”四个字来形容。
龙应台先生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即凡是存在的,必然有其合理性。她在《对公共厕所的研究》一文中谈到,当他们一行在西安上厕所时,发现厕所非但没有门,而且坑与坑之间只有一堵矮墙。其他人在乱哄哄一阵玩笑之后,很快就把这件事给遗忘了。可是龙先生并不,她说:“对我这个喜欢对文化现象胡思乱想的人却没有过去;在笑话里层一定有一个文化的合理解释,一定有的。”正因为这种理念,龙应台先生才会对小到西安的厕所,大至科索沃战争、德国知识分子的心灵流亡等问题,一一加以精细的研究,给予逻辑谨严、合乎情理的剖析。
龙先生在撰写此书的时候,心灵是沉重的。孔子说写《周易》的人,“其有忧患者乎?”龙先生写这部《百年思索》也是充满着忧患意识的,这种忧患并不是高高在上,满纸空言的爱国爱人民,而是落实在具体生活中的。龙先生是作家,她以作家对生活独特的感悟体会,来剖析社会状态和文化前景。比如龙先生在杂乱吵闹的以色列接触到了许多热情可爱的人们,而在瑞士美丽安静的环境里,却住着冰冷的人们。龙先生不禁发问:“可爱的人与可爱的环境,竟是不可兼得的吗?”她对甲午战争中的报道,抗战时苏州的顺民以及外国人称中国人的为Natives(土著)等都很敏感。她说这一切“可以原谅,不可以遗忘牎”
龙先生的心灵又是激越的。她热烈地呼唤文化多元的到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他在台湾大学法学院演讲时高唱政治人物应该拥有自己的人文素养。“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正因为如此,龙应台先生才要大声疾呼,呼唤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文世界的到来。
龙应台先生还积极地提倡“一切价值的重估”。当代的世界,经济日趋一体,而文化多元、观念多元、价值多元。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各种文化的纷杂观念、纷杂价值进行“重估”的必要。只有“重估”,才能真正确立当代的价值,当代的理念与精神。但龙先生自己也清楚地意识到:“重估价值是多么艰难的任务,必须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或者说,社会里头的人有能力思索,有能力做成熟的价值判断,才有可能担负这个任务。”“重估价值”的道路坎坷艰辛而又漫长,令人欣幸的是,龙应台先生本人正毅然地担负起这个重任。她将在这条荆棘之路上永远地跋涉和探索下去,保持着一颗年轻跳跃火热的心,去拥抱人文世界的美好未来。
《深圳特区报》
3.百年思索怎么样
最先看到关于龙应台的文章是读者上选摘的一篇她写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文章。
除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评判眼光之外,文章也不缺乏文学性。跳出了一般实事分析或政治人物大多枯燥的圈子。
也让我不由得记住了这个名字。后来在书店里看到百年思索和我的不安,就都买了回来。
这部书的内容蕴含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从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到巴以冲突的亲身见闻感想,到德国民族的历史反思,到对世界现存两种社会体制的分析,到人类和自然的冲突与和谐,最后归到作者自己,那些生活感悟,或者仅是一则写月夜景致的散文,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美。
她笔下的耶路撒冷在月夜下散放迷人的光辉,她笔下的哭墙在阴影中沁透了层层泪水,她笔下的拉宾和尼采都同时让人敬佩,她笔下的德国历史和反思那么尖锐真实让人几乎身临其境,她笔下的莱茵河和鲑鱼都充满了哲思,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深深眷念。 这是一本无论在历史、哲学还是文学方面都无可挑剔的书。
你可以不赞同她的思想,但你无法忽视她才华和涵养。如果说野火是龙应台青年时期的尖利锋芒,百年思索就是她中年之后历经世事凝结成的内敛水晶。
沉淀了她所有的思想精髓,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去都晶莹剔透美丽光华。 这样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也值得我们一看再看,更值得我用五星来推荐。
4.百年思索的作品鉴赏
心灵的沉重与激越--评《百年思索》〖江苏〗张晖著名作家、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龙应台女士,近年来一直倾心于中国百年思想的研究。
数月前刚刚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维新旧梦录》一书,影响就非常之大。以前对龙先生的认识也止于此,直到最近看见龙女士的另一本新作《百年思索》(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才知道龙女士关心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一域,因留学美国,侨居欧洲的背景,龙先生对西方的历史、文化都比较熟悉。
在这种广阔视野的基础上,龙先生关心的乃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文化与思想。其气象之大,真可以用汉代人所说的“包括宇宙”四个字来形容。
龙应台女士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即凡是存在的,必然有其合理性。她在《对公共厕所的研究》一文中谈到,当他们一行在西安上厕所时,发现厕所非但没有门,而且坑与坑之间只有一堵矮墙。
其他人在乱哄哄一阵玩笑之后,很快就把这件事给遗忘了。可是龙女士并不,她说:“对我这个喜欢对文化现象胡思乱想的人却没有过去;在笑话里层一定有一个文化的合理解释,一定有的。”
正因为这种理念,龙应台女士才会对小到西安的厕所,大至科索沃战争、德国知识分子的心灵流亡等问题,一一加以精细的研究,给予逻辑谨严、合乎情理的剖析。龙先生在撰写此书的时候,心灵是沉重的。
孔子说写《周易》的人,“其有忧患者乎?”龙先女士写这部《百年思索》也是充满着忧患意识的,这种忧患并不是高高在上,满纸空言的爱国爱人民,而是落实在具体生活中的。龙先生是作家,她以作家对生活独特的感悟体会,来剖析社会状态和文化前景。
比如龙女士在杂乱吵闹的以色列接触到了许多热情可爱的人们,而在瑞士美丽安静的环境里,却住着冰冷的人们。龙女士不禁发问:“可爱的人与可爱的环境,竟是不可兼得的吗?”她对甲午战争中的报道,抗战时苏州的顺民以及外国人称中国人的为Natives(土著)等都很敏感。
她说这一切“可以原谅,不可以遗忘窗”龙女士的心灵又是激越的。她热烈地呼唤文化多元的到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他在台湾大学法学院演讲时高唱政治人物应该拥有自己的人文素养。“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
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正因为如此,龙应台女士才要大声疾呼,呼唤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文世界的到来。
龙应台先生还积极地提倡“一切价值的重估”。当代的世界,经济日趋一体,而文化多元、观念多元、价值多元。
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各种文化的纷杂观念、纷杂价值进行“重估”的必要。只有“重估”,才能真正确立当代的价值,当代的理念与精神。
但龙女士自己也清楚地意识到:“重估价值是多么艰难的任务,必须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或者说,社会里头的人有能力思索,有能力做成熟的价值判断,才有可能担负这个任务。”“重估价值”的道路坎坷艰辛而又漫长,令人欣幸的是,龙应台女士本人正毅然地担负起这个重任。
她将在这条荆棘之路上永远地跋涉和探索下去,保持着一颗年轻跳跃火热的心,去拥抱人文世界的美好未来。同名演讲百年思索 龙应台在台湾,我大概一年只做一次演讲。
今天之所以愿意来跟法学院的同学谈谈人文素养的必要,主要是由于看到台湾解严以来变成如此政治淹盖一切的一个社会,而我又当然不能不注意到,要领导台湾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政治人物里有相当高的比例来自这个法学院。总统候选人也好,中央民意代表也好,不知道有多少是来自台大政治系、法律系,再不然就是农经系,是不是?(笑声)但是今天的题目不是“政治人物”__而是“政治人”__要有什么样的人文素养。
为什么不是“政治人物”呢?因为对今天已经是四十岁以上的人要求他们有人文素养,是太晚了一点,今天面对的你们大概二十岁;在二十五年之后,你们之中今天在座的,也许就有四个人要变成总统候选人。那么,我来的原因很明白:你们将来很可能影响社会。
但是昨天我听到另一个说法。我的一个好朋友说,“你确实应该去台大法学院讲人文素养,因为这个地方出产最多危害社会的人。”
(笑声)二十五年之后,当你们之中的诸君变成社会的领导人时,我才七十二岁,我还要被你们领导,受你们影响。所以“先下手为强”,今天先来影响你们。
(笑声)我们为什么要关心今天的政治人,明天的政治人物?因为他们掌有权力,他将决定一个社会的走向,所以我们这些可能被他决定大半命运的人,最殷切的期望就是,你这个权力在手的人,拜托,请务必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你必须知道什么叫做“价值”,你必须知道如何做“判断”。
我今天完全不想涉及任何的现实政治,让我们远离政治一天。今天所要跟你们共同思索的是:我们如何对一个现象形成判断,尤其是在一个众说纷纭、真假不分的时代里。
二十五年之后,你们之中的某个人也许必须决定:你是不是应该强迫像钱穆这样的国学大师搬出他住了很久的素书楼;你也许要决定,在“五四”一○五周年。
5.《百年思索》中龙应台借亲历的“沙漠玫瑰”的故事,表达了什么观点
心灵的沉重与激越——评《百年思索》 〖江苏〗张晖 著名作家、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龙应台先生,近年来一直倾心于中国百年思想的研究。
数月前刚刚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维新旧梦录》一书,影响就非常之大。以前对龙先生的认识也止于此,直到最近看见龙先生的另一本新作《百年思索》(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才知道龙先生关心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一域,因留学美国,侨居欧洲的背景,龙先生对西方的历史、文化都比较熟悉。
在这种广阔视野的基础上,龙先生关心的乃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文化与思想。其气象之大,真可以用汉代人所说的“包括宇宙”四个字来形容。
龙应台先生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即凡是存在的,必然有其合理性。她在《对公共厕所的研究》一文中谈到,当他们一行在西安上厕所时,发现厕所非但没有门,而且坑与坑之间只有一堵矮墙。
其他人在乱哄哄一阵玩笑之后,很快就把这件事给遗忘了。可是龙先生并不,她说:“对我这个喜欢对文化现象胡思乱想的人却没有过去;在笑话里层一定有一个文化的合理解释,一定有的。”
正因为这种理念,龙应台先生才会对小到西安的厕所,大至科索沃战争、德国知识分子的心灵流亡等问题,一一加以精细的研究,给予逻辑谨严、合乎情理的剖析。 龙先生在撰写此书的时候,心灵是沉重的。
孔子说写《周易》的人,“其有忧患者乎?”龙先生写这部《百年思索》也是充满着忧患意识的,这种忧患并不是高高在上,满纸空言的爱国爱人民,而是落实在具体生活中的。龙先生是作家,她以作家对生活独特的感悟体会,来剖析社会状态和文化前景。
比如龙先生在杂乱吵闹的以色列接触到了许多热情可爱的人们,而在瑞士美丽安静的环境里,却住着冰冷的人们。龙先生不禁发问:“可爱的人与可爱的环境,竟是不可兼得的吗?”她对甲午战争中的报道,抗战时苏州的顺民以及外国人称中国人的为Natives(土著)等都很敏感。
她说这一切“可以原谅,不可以遗忘牎” 龙先生的心灵又是激越的。她热烈地呼唤文化多元的到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他在台湾大学法学院演讲时高唱政治人物应该拥有自己的人文素养。“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
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正因为如此,龙应台先生才要大声疾呼,呼唤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文世界的到来。
龙应台先生还积极地提倡“一切价值的重估”。当代的世界,经济日趋一体,而文化多元、观念多元、价值多元。
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各种文化的纷杂观念、纷杂价值进行“重估”的必要。只有“重估”,才能真正确立当代的价值,当代的理念与精神。
但龙先生自己也清楚地意识到:“重估价值是多么艰难的任务,必须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或者说,社会里头的人有能力思索,有能力做成熟的价值判断,才有可能担负这个任务。”“重估价值”的道路坎坷艰辛而又漫长,令人欣幸的是,龙应台先生本人正毅然地担负起这个重任。
她将在这条荆棘之路上永远地跋涉和探索下去,保持着一颗年轻跳跃火热的心,去拥抱人文世界的美好未来。 《深圳特区报》。
6.求龙应台《百年思索》读后感650字,急
百年思索读后感1.
花了三四天的时间,终于看完了龙应台的《百年思索》。喜欢她的作品,当初还送给朋友一本她的野火集。
初读她的作品是《目送》,写亲情,叙友情,语言温柔婉转,透露出无限的浓浓思情,又恰似“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文笔细腻,展现出女作家的优势。
从今次接触到的书中,发现这时她的写作境界已转往深沉,潺潺叙述中夹杂着细致的描写与生动的对话,更有自己心灵深处的思考。旅遍欧洲,她细心地观察,体会欧洲的文化,历史,现状。在敬佩欧洲举国上下庆祝文化名人冥诞时,或怜惜巴勒斯坦动荡地区生活着的贫困大众时,或惊讶于德国法庭上被告与法官,检察官平起平坐,拥有正当的公民权时,她都会设身处地地反思我们与别人的差距,通过她的视角,读者也开始了百年思索,她如一位引领者,带你走进近代化的这百年历史。
其实龙更适合去当一名驻欧的资深记者,写文化,历史专题,更可以做人物专访,用敏锐的视角,亲和的沟通力,丰富的文化背景,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当然,也可以去当一名政客,作家写出的作品可以影响读者,但只会有一小部分真正深受感染。如果成为一名政客,才可以将个人思想和立场付诸实践,后者才可以使得小老百姓受惠。但人毕竟不是完美的,当好一个知名的作家已经不容易了。
7.求龙应台《百年思索》读后感650字,急
百年思索读后感1.花了三四天的时间,终于看完了龙应台的《百年思索》。
喜欢她的作品,当初还送给朋友一本她的野火集。初读她的作品是《目送》,写亲情,叙友情,语言温柔婉转,透露出无限的浓浓思情,又恰似“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文笔细腻,展现出女作家的优势。
从今次接触到的书中,发现这时她的写作境界已转往深沉,潺潺叙述中夹杂着细致的描写与生动的对话,更有自己心灵深处的思考。旅遍欧洲,她细心地观察,体会欧洲的文化,历史,现状。
在敬佩欧洲举国上下庆祝文化名人冥诞时,或怜惜巴勒斯坦动荡地区生活着的贫困大众时,或惊讶于德国法庭上被告与法官,检察官平起平坐,拥有正当的公民权时,她都会设身处地地反思我们与别人的差距,通过她的视角,读者也开始了百年思索,她如一位引领者,带你走进近代化的这百年历史。其实龙更适合去当一名驻欧的资深记者,写文化,历史专题,更可以做人物专访,用敏锐的视角,亲和的沟通力,丰富的文化背景,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当然,也可以去当一名政客,作家写出的作品可以影响读者,但只会有一小部分真正深受感染。如果成为一名政客,才可以将个人思想和立场付诸实践,后者才可以使得小老百姓受惠。
但人毕竟不是完美的,当好一个知名的作家已经不容易了。
8.16岁的思索好句好词
作者思接千载,眼观古今,巧妙地截取戏曲、丹青、历史三个角度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的思索,对历史的思索,对情与理的思索,对生命真谛的思索①戏曲:婀娜的身段、悠长铿锵的唱腔、肝胆忠义、血泪辛酸、孤枕难眠、戏如人生,人生如戏;②丹青:国画的细腻传神,丹青手泼墨的潇洒。
画中隐寓的意境,画者的喜怒哀乐。真正的画家能把自己的感悟寄托在一笔一画中,一山一水中,一颦一笑中。
他们画竹画松,因为他们刚正不阿;他们画莲画菊,因为他们正直清高;他们画马画虎,因为他们心高志远。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将世间百态幻化在笔下,凝住了中华古老文化的风韵,形成了令人叹服的水墨文化。
我从画中领悟了前人的风骨。画中有情,景中寓理。
③历史·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长河中折射的人性的光芒。项羽失了天下,自刎江边,却引发了千百年后一位女诗人的赞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秦始皇一统天下,却焚书坑儒,终究不算真英雄。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至今催人泪下,而奸臣佞相们将留下千古骂名。
明辨是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