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楞严经的里面的一个句子
【注释】 “诸善男子”:这是包括了与会的四众,而以“善男子”为代表。
“色、心、诸缘”:“色”,为色法,有十一种。“心”,即心法,亦即八识心王,有八个。
“诸缘”,指心的生起所必需的四缘:亲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又名次第缘)、所缘缘。 “心所使”:亦即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一个,其中包括遍行心所(五个)、别境心所(五个)、善心所(十一个)、根本烦恼心所(六个)、随烦恼心所(二十个)、不定心所(四个)。
这五十一个心所法,因是受心王所驱使者,所以称为“心所使”。 “诸所缘法”:指“心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个,这二十四法不属于色、心二法,且为与“心法、心所有法、以及色法”不相应之有为法的聚集(分位假立)。
依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说法则为:在色法、心法及心所有法之外,另有与心不相应之“实法”,其体系有为法,又为五蕴中之“行蕴”所摄,故称心不相应行法。经部及唯识等则主张心不相应行法乃于色心之分位所假立者,并非实法,非有实体。
这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为: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唯心所现”:以上所举之心法、色法、心所有法、及心不相应行法,即是有为法,亦即唯识五位百法中的前四位,此百法即代表一切法,此一切法,皆是真心所现之法。
“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妙明”,指真心于凡位时,虽在暗而常明,故称妙明。“真”,真实不妄。
“精”,纯一无杂,《圆觉经》所谓:“无坏无杂”,全体皆真,故称“真精”。“妙明”与“真精”都是形容词,形容下面的“妙心”。
“妙心”,此真心因能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不可思议,故称为“妙心”。 “认悟中迷”:自错认而妄取常觉心性中的一点迷情。
“晦昧为空”:这句是开示众生是如何遗失本妙的心性,而将本无迷悟、内外、身心世界的一真法界,转为身心、九界具足之法界的:那是由于最初一念妄动,迷于本性之本明,而成无明,以是无明故,其相变成“晦昧”暗澹。由于这晦昧暗澹的无明力,便转原本灵明通彻之“真空”,成为冥顽昏昧之“虚空”。
这就是《起信论》所说的“业相”,也就是从真起妄之相。 “空晦暗中,结暗为色”:在“业相”的顽空中,本来亦无一物可见,但自心又以无明力,而欲有所见,因此就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见分”,这就是《起信论》所说的“转相”(转本有智光为能见分),既有能见之见分,欲见则见,于是在“顽空”中变现所见之“相分”;其方法为:瞪以发劳、而结顽空之暗境成为色;所以本经云:“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暗境一结为四大之色,于是变起山河大地等依报之世界。这就是《起信论》所说的“现相”(依“见分”而变起所见之“相分”)。
这就是本经下文中所说的:“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以上所说的“业相、转相、现相”三者合起来,就是“三细”,也就是阿赖耶识之业用。
以上所说的色、空等法,迷人皆误认是心外实有之法,而不知乃是本识阿赖耶所变现。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色”,就是上面所说结暗所成的四大之色。
“妄想”,亦即妄心。“想”,就是上面的妄想心;“相”,就是上面的妄色。
以妄想心取少分四大妄色,色心相杂、色心和合而变起正报之内色,此即“想相为身”。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
昏扰扰相以为心性”:“聚缘”,积聚能缘的气分,此即《圆觉经》所云:“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于妄身之中,内缘五尘落谢的影子,计度分别,摇动不休,这就是第六识的“独头意识”,内缘法尘而起活动,故称“聚缘内摇”。
“趣外奔逸”,第六识之“五俱意识”同时又向外缘取五尘境界,明了分别,奔逸不息。“昏”,聚缘内摇故昏。
“扰”,趣外奔逸故扰。这就是由上面的三细——“以无明不觉生三细”,再以“境界为缘长六粗”。
也就是《圆觉经》所说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一旦迷于内聚集的“能缘之气分”,以为那就是自心,就决定会迷惑心是在色身之内,而一切万法皆在心外;这就变成“心外见法”,也就是七处徵心所要破的第一计:计心在身内。
此为凡外共计,为凡夫之最大颠倒,与正遍知正好相反。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此心本来广大,尽虚空,遍法界,譬如澄清的百千大海,众生竟弃而不顾。
“唯认一浮沤体”:“浮沤”,水泡,或水上的聚沫,白泡泡。 “目为全潮,穷尽瀛渤”:“瀛”,海也。
“渤”,海之旁出者。“瀛渤”即代表一切海,承上,却把这个大海上的一个水泡,当作是整个大海的所有潮水之全体,且计此小水泡已涵盖了一切大海及小海湾之水。
【义贯】佛言:“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法、“心”法、亲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等“诸缘”、以“及”五十一“心所使”法,二十四个“诸所缘法”(心不相应行法)等诸有为法,乃至无量一切世出世间诸法,皆非他物,“唯”是汝自“心所现”之法。是故“汝”现前之“身”及“汝”之识“心”,。
2.楞严咒经典句子
楞严咒咒心 此咒是释迦牟尼佛顶上十方诸佛说的。
诚心念此咒,会有佛、菩萨、护法神前来保佑。持诵此楞严咒者,火不能烧,水不能淹,所有恶鬼、邪魔及其一切毒虫、毒物,皆不能侵害。
尚能消除淫欲心及诸多业障,以至于获得出世功德。 楞严咒心咒是楞严咒的功德汇聚,修持楞严咒达到楞严三昧的境地,随口随心而诵此咒,就等于念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心法,不仅仅能够破除邪魔外道一切邪法,更能增进菩提信念,使自己修为障碍破除。
故而楞严咒咒心是楞严咒之心咒,是诸佛之心法,是众生之心佛!念咒佛随,咒法动天地,一切鬼神惊。
3.<楞严经>最精髓的经文是哪句
一、《楞严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
二、该经字字珠玑,所谓“见性成佛”,所谓“直指本心”,所谓“明心见性”。..所以,修炼者当前修悟的一句就是最精髓的一句。
三、重要经文如下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是大妄语”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报圆,空所空灭,生灭既寂,寂灭现前。”
“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所见不同,见性不变。”
4.佛经中的经典句子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问曰:“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问曰:“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
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5.佳句赏析“圣空法师开示:怎样念愣严咒才能起
【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什么叫佛之威神?智慧的威神之力开始发挥作用性了,楞严的威神之力开始发挥作用性了。很多人问我:师父,怎么念楞严咒才能起作用?就这样念。
经没有毛病,咒没有毛病,毛病出在哪里?出在你的知见和习气上。你从这两个地方去下手,从六根去下手,你再去念楞严咒,全身舍利,即咒即心,心咒一如,整个身体全是楞严咒,你到哪里就是楞严咒在发挥它的作用性,谁敢靠近你?
《楞严经》上讲只有一种人——发心修行楞严、想成就的人才能靠近你,不然的话,想捣乱你的,全都在十由旬之外呀。那你怎么越修楞严越拉倒,越修楞严业障越现前?你不是这样来修的!
诵咒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咒语代替咱的心,别没事找事,有事就把事干好,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诵咒语、念经干啥呀?念佛干啥呀?就是咱没事的时候,别找事、别立知见,一立知见,我执就开始;别动心意识,把心安在咒语上、安在经典上、安在佛号上、安在拜佛、庄严佛净土上;有事的时候,就一心地去干事;没事的时候,就干这事。
6.楞严咒里的句子说的是不是都是鬼神的
楞严咒功德简介: 此咒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诚心念此咒,会有佛、菩萨、护法神前来保佑。持诵此楞严咒者,火不能烧,水不能淹,所有恶鬼、邪魔及其一切毒虫、毒物,皆不能侵害。
尚能消除淫欲心及诸多业障,以至于获得出世功德。——摘自《朝暮课诵白话解释》等资料。
大佛顶·首楞严:是佛经名,现在简称《楞严经》(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就出自《楞严经》中。
因此咒语,力量大、效验大,故而称之为神咒。要远离一切魔事,必诚心读诵此神咒。
佛曾经用此神咒派文殊菩萨解救阿难。 宣化上人曾在《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说:“在佛教里,所有的经典,都很重要,但是楞严经更为重要。
凡是有楞严经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严经没有了,就是末法现前。
楞严经是佛的真身,楞严经是佛的舍利,楞严经是佛的塔庙。所有的佛教徒,必须拿出力量,拿出血汗来拥护这部楞严经。”
楞严咒乃《楞严经》之主体,没有楞严咒的因缘就没有《楞严经》。楞严咒是咒中之王,亦是咒中最长者,这个咒关系整个佛教的兴衰。
世界上只要有人持诵楞严咒,就是正法存在! 楞严咒是无比殊胜的,所以恭敬心最为重要,念诵楞严大咒时,天上地下过路鬼神等,听到后皆会驻足恭敬聆听,直到念诵完毕才敢通过,所以念诵者务必要诚敬,以免引起鬼神嗔怒。念诵前要净手漱口,忌食葱蒜荤腥。
念时要心念耳闻,相继不断。既不考虑咒语是何意,亦不理会妄念纷扰,要通身放下,只把此心,此语(此身),此耳完全投入这咒语的念诵中。
楞严咒可做护身符。不会有危害。
7.求佛经经典句子.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8.佛经经典名句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觉悟世间无常。
国土危脆。四大苦空。
五阴无我。生灭变异。
虚伪无主。心是恶源。
形为罪薮。如是观察。
渐离生死。 ----<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