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雪芹如何描写人物
这里来总结一下曹雪芹写人物外貌的几个特点。
第一点:只点“睛”,不画“龙”。我们通常说“画龙点睛”,作者却不画“龙”,只强调一个人最突出的特点,而所有其它具体的品貌都是要和其特点相呼应的,能够烘托这个特点的他才会写。
比如像薛宝钗,作者强调的是她的那种美艳、雍容华贵的外表,所以在五官中只刻画了眉毛和眼睛。 第二点:形神结合。
也就是说作者是跟据每个人物其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由性格透露出来的气质来配备她自己独具特色的一种美的。比如说薛宝钗,她为人豁达、大方,所以她就被塑造成一种雍容、富态的形象。
而林黛玉的性格是孤傲、风流飘逸的,所以她的外型较瘦弱。基于此气质,作者给林妹妹配了一头松散、飘洒的头发。
试想,若这种头发套在宝姐姐身上,是多么不合适啊!史湘云像个假小子,那么她的外形就应该是高高瘦瘦的。如果是个小个子,美感就大打折扣。
第三点:在缺点中展现完美。有的人会问,既然有缺陷,怎么会完美呢?在曹雪芹同时代有许多才子佳人的小说,形容美人无非用的都是“柳眉细眼,雪肤花颜”,“西施王嫱”……可能读过古典小说的同学都会有这种感触。
一般的作者虽然是想用这样的描写来突出女性的完美,但往往适得其反。笔底下的美女过于脸谱化,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个性,毫无生气。
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很大胆地突出了每个人物在外型上的优缺点,并且分出了层次。这种写法可谓是“鸟鸣山更幽”啊!听到鸟儿鸣叫,却觉得山更幽静了。
比如鸳鸯“脸上微微的几点雀斑”,有了这几点雀斑,你反而会突然注意到她,其实她是很白的。再比如说林黛玉,读者不会因为她的娇弱而觉得有所缺憾。
实际上,林妹妹的美是世间少有的,只有在天界才能找寻。雪芹先生是通过某些缺陷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完美,这种艺术尝试十分成功,实现了现实主义与唯美主义的完美结合。
第四点:融入情节,相得益彰。《红楼梦》中许多人物的外貌描写本身就是小说情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看到有很多古典小说,在人物一出场时就有一大段冗长的场景、外貌描写,在一般读者看来不免觉得累赘,都想跳过去。但是曹雪芹并没有这样去处理。
他是巧妙地把人物的外貌描写融入到情节之中,让人反复回味、把玩。《红楼梦》里有很多人物的外貌描写是无法跳过去的,如湘云立雪,它本身就是情节的一部分,引人入胜。
而那种很集中的描写会给人一种突兀、呆板的感觉。 第五点:通过小说中某些人的眼睛去观察另外一些人。
《红楼梦》中很少有那种完全客观的描绘,绝大多数是小说中的一个人去看另一个人。这种写法有两点好处。
第一:让情节更加紧凑。因为如果作者经常切换到自己的口气的话,容易让情节脱节。
第二:因为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一般读者毕竟不了解曹雪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无法把握美的程度。但是作者如果借《红楼梦》里某些人的眼睛去写,只要你了解这个人物了,就能了解她眼中的世界。
比如,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之人,在她眼中的王熙凤是“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既然在林黛玉眼中是“神妃仙子”,那么王熙凤一定不是平常之人。
第六点:描写有粗有细,有收有放。在很多场景下,曹雪芹都是点到即止,不做深入的发掘,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
他一般只是写能够服务于人物特色的细节,无关的东西就不会去写了。但同时作者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又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比如说一些细节,像晴雯的指甲啊,黛玉的头发呀,鸳鸯的雀斑啦,都能给人一种意外的惊喜。 女性的外型美是一个很难写的主题。
而曹雪芹却很成功地解决了这个艺术难题。《红楼梦》描绘女性之美的成功不光是上述所总结的六点,而应更大程度上归功于雪芹先生自己的审美境界。
在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女儿的美都是要有各自神韵和内涵的。比如尤二姐,单论品貌,应该胜过王熙凤。
但是我觉得曹雪芹在描写时有个倾向,就是尤二姐的美并没有太大的意思。美还是要有内在的气韵去支撑它的。
虽然书上反复说尤二姐更美,但实际上作者却让读者在尤二姐眼里看到王熙凤的美,也就是说作者更倾向于王熙凤独具特色的美。既然美人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气韵的话,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红楼梦》中谁最美?这个问题其实不必过分追究,因为《红楼梦》中女儿的美在总体上很难比较,是不可比的,只能在具体的细节、特点上去比。
例如,你觉得薛宝钗更大度、更雍容华贵一点啊,或者你觉得林黛玉更潇洒、更空灵一点啊!雪芹先生在描写这些红楼女子时,并没有真的要去分出一个高下来。他并不是说让大家去欣赏牡丹,欣赏芙蓉,欣赏海棠,而别的花都不看了。
大观园的春天是要靠各色花木来扶持,共同的相映成趣才能烘托出大观园的万紫千红。所以实际上,《红楼梦》中这些女子的美在相互对照中,并没有彼此把对方给比下去。
她们的美都是在相互的对照中得到共同的升华。曹雪芹著《红楼梦》的原因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位石头谜,他画过石头画,写过石头诗。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石头记》中的主人翁贾宝玉是“神瑛侍者”幻化成的,“大如雀卵,灿若。
2.红楼梦中描写人物的好段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回中描写林黛玉初交见到贾宝玉时,她以少女的敏感与细心,观察了贾宝玉全身的打扮以及容貌、神情:“却是位年轻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真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这是通过黛玉的视觉给宝玉绘制的一幅肖像画。这幅肖像画自然溶进了黛玉的感情色彩——真可谓一箭双雕。
3.描写人物的佳句
1、大门开了,走进来一位年轻的邮递员。
只见他全身衣服湿透了,裤腿卷得高高的,从膝盖到脚全沾满了泥水,好像刚从泥地里爬起来似的。他手里捧着一包用油布包着落邮件,顾不上抹脸上的雨水,对屋里人说:“《儿童时代》来啦!” 2、车厢里,一位高挑个儿的姑娘,依窗眺望。
她结实,健美。微微卷曲的黑发拢在脑后,扎成两绺,轻巧地垂挂着。
深红色的运动衫领子,悄悄地露出深蓝色的外套。可以感觉到,这个姑娘的身上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
3、表姐刚来的时候,身穿一件方格衬衣,补了几块补丁,脚穿一双沾着泥土的白凉鞋,走路说话都不敢大声,我们都说她土里土气。可是现在,我们不敢说表姐了。
你看她穿一件漂亮的上衣,一条紧身牛仓裤,一双锃亮的高跟鞋,脖子上戴着闪光的金项链,肩上披着长长的黑发,显得神气大方。回到家里又说又笑,像生活在蜜糖中一样。
4、说她是阿姨倒不如说她是大姐姐,她顶多不过二十岁,穿一件褪色的素花格上衣,短短的小辫齐到肩头。她总是笑眯眯的,一会儿清晰地报站名,一会儿迅速地点钱、售票,耐心地回答外地乘客提出的种种问题。
她那热情、和蔼的语言,使车厢里充满了春意,这春意温暖着每个乘客的心。5、上身纯白的衬衣微微有些湿,薄薄的汗透过衬衣渗出来.6、红色的衬衣外是一件方格的蕾丝小礼服,白皙的手腕上悬满了漂亮的镯子,小指上还戴了一个没有任何修饰的银戒,一切的装扮都是那样奢华精致.7、一身朴素整洁的衣服外面罩了一件补鞋时用的洗得发白的蓝布围裙。
8、只见门旗开处,数百南蛮骑将两势摆开。中间孟获出马;头顶嵌宝紫金冠,身披缨络红锦袍,腰系碾玉狮子带,脚穿鹰嘴抹绿靴,骑一匹卷,毛赤兔马,悬两口松纹镶宝剑,昂然观望……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0页) 一时湘云来了,穿着贾母给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子大红猩猩毡昭君 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
黛玉先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拿着雪褂子,故意妆出个小骚达子样儿来。”
湘云笑道:“你们瞧我里头打扮的。”一面说,一面脱了褂子,只见他里头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厢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裉小袖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妆缎狐肽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十也穿着鹿皮小靴: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
(曹雪芹 高鹗:《红楼 梦》第611页) 此时六月天气,正是免褂时候。师四老爷下得车来,身上穿了一件米色的亮纱开气袍,竹青衬衫:头上围帽,脚下千层板的靴子;腰里羊脂 玉螭虎龙的扣带;四面挂着粘片搭连袋、眼镜套、扇套、表帕、槟榔荷包: 大襟里拽着小朝烟袋;还有什么汉玉件头,叮铃当啷,前前后后都已挂满。
进门的时候,手里还摇着团扇,鼻子上架着大圆墨晶眼镜。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607页) 他的个子很小,非常小,头上戴着一顶大礼帽,看去活象一条大毛虫。
他淹没在一件又肥又长、其大无比的大礼服里,但裤子又短得还不到小腿肚子。他的上身仿佛是爷爷,两条腿就好象是孙子。
说到鞋子,那 他简直是在陆地行舟了,原来这双鞋子很大,是水手们穿的,和那顶大毛虫礼帽极不相配,就如同把修道院盖在世界博览会旁边一样。 ([菲]黎萨尔:《起义者》第229—230页) 全家人都穿着寒伧的、廉价的衣服,他们一身虽然都很整洁,却到处都让人看出那是些穿得很长远的衣服了。
上校那顶“大礼帽”是脱光了绒毛的,并且因经常磨擦而发亮,可是看它那样子,几乎令人相信那是刚才买来的一顶新帽子一般。他的服装的其余部分也是脱光了绒毛、闪闪发亮的,可是它那神气却显得十分自满,而且怪和善地露出替别人的衣服难过的样子。
([美]马克·吐温,《镀金时代》第58页) 这位朋友是个不出五十岁的可爱的年轻人,穿着钉着光辉闪耀的钮子的浅蓝色上衣、黑裤子和一双皮子极薄的擦得雪亮的靴子。颈子里挂着用一条短短的黑色阔丝带吊着的一副金边眼镜;左手轻轻地抓住一只金鼻烟壶,手指上的数不清的金戒指闪闪发光:衬衫褶裥上闪耀着一只大大的金刚钻的镶金别针。
他还拿着一根柔韧的乌檀木手杖,上面带着沉重的金头子。他的衬衣是最白的、最好的和浆得最硬的那种;他的假发是那种最光亮的、最黑的和最卷曲的。
……他的面部收缩成一种永远的微笑,他的牙齿是如此地齐整,离得很近也看不出哪一 只是真的、哪一只是假的。 ([英]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第590页) 这是一个老女人,脸上长得斑斑点点的,她披着一件披肩,颜色是说不出名堂的混合色的,既不是黄褐色、小豆色、淡红褐色,也不是灰色,这是一种逐渐变成而无法制造出来的颜色;一顶粘渍渍的黑帽子, 仿佛曾在《诗篇》作者的故乡、雨水肥沃的地方戴过的一般,还有一条围裙,当年也曾经白过,这同她别的衣服一比就可以看得出还算是很新的,整个地来说,这女人象在水里浸过的样子,看得出她不是本乡、甚 至不是本郡的人。
([英]哈代:《卡斯特桥市长》第246—247页) 孩子穿得很简单,但衣服的料子很坚固:一件旧的。
4.《红楼梦》描写人物外貌的段落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所创造的《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可以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金瓶梅》的网状结构特点,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
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红楼梦人物 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容百家之长,汇集百科之粹,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红楼梦》在流传初期是通过名为《石头记》的手抄本形式流传,手抄本仅有八十回(根据有些学者的研究,流传下来的手抄本实为七十九回,今存手抄本的第八十回仅仅是第七十九回的后半节,被后人割裂,以凑足八十回的整数;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今七十九回、八十回二回本均为续作混入)。 自乾隆年间始,各种关于《红楼梦》的续作纷纷出笼。
据有关学者统计,《红楼梦》的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如《后红楼梦》、《红楼后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梦补》、《增补红楼》、《红楼》、《红楼梦影》等。(均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
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87版红楼梦贾宝玉剧照(15张)他的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古代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
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
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 2010版红楼梦贾宝玉(小) 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她们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圣洁之美。
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的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
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传统社会的人生之道。
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二、林黛玉 金陵十二钗之首,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87版红楼梦林黛玉剧照(20张)及。
似乎也是一种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舛,其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延、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
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黛玉其实是仙草) 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
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一说: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皎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较大部分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往往对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扬而使主人公几达神化的程度,这就导致人物的塑造脱离了现实生活变得空洞无趣、毫无动人之情了。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
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与幼弱。三、薛宝钗 87版红楼梦薛宝钗剧照(20张)金陵十二钗之一(与林黛玉并列第一),薛姨妈的女儿。
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表面上看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按宝玉的话就是“面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
5.红楼梦前五章描写人物的诗句
第一回:
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癞头和尚)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贾雨村)
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贾雨村)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跛足道人)第二回:
回前诗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第三回:
荣禧堂对联
座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
评凤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西江月.嘲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赞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ズ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ь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第四回:
护官符
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 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 珍珠如土金如铁。由于限定1024个字,后面无法补充,后续补上。
6.红楼梦精彩人物描写片段及赏析
(一)《黛玉入府》赏析 此回借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夫人,宝玉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
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
这也就是脂批所云“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皱染,经过这次皱染,几个主要人物便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了。 在艺术描写上,此回情节也有着许多成功之笔。
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 知是她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这可谓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为人所称道的文字。
(二)《凤姐出场》赏析 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来者是谁,作者没有马上交代;但这一声正好像戏曲舞台上角色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它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者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
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作者接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前十数句关于凤姐衣着和外貌的描写,是细腻的工笔画,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
但作者到此还没有交代这位少妇是谁。接下去我们先是听到贾母的介绍:“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一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爱,但依然使黛玉不得要领。最后众姐妹告诉黛玉:“这是琏嫂子”,黛玉这才想起昔日听母亲说过的情况,而王熙凤这个名字才最终交代了出来。
凤姐一出场,满屋内便只有她一个人的说话声。她先是赞美黛玉“标致”,顺手就恭维了贾母;接着又为黛玉幼年丧母伤心拭泪,以此来讨取贾母的欢心;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些伤心话来招她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自责“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然后又以当家少奶奶的身份,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吩咐婆子们……至此,读者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再知其名,再睹其种种表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王熙凤,自然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
凤姐的出场前后作如许皱染,后文焉得不活跳于纸上! (三)《宝玉亮相》赏析 紧接着凤姐出场之后,又接写了宝玉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环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乍一看,这段描写似和凤姐出场出于同一机轴,都是通过了黛玉的耳中所闻、心中所思和目中所见,都是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
但实际上作者是有意识地把这两个人物的出场加以对比描写,使之“相映而不相犯”(甲戌本脂批),这正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凤姐出场,“一语未了”,黛玉听到的是“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笑语声,这一声可谓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凤姐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
而宝玉出场,“一语未了”,黛玉听到的首先是“外面一阵脚步响”,接着是丫鬟的回话声。“一阵脚步响”,说明来者是个年青的男性(古代女性走路不可能发出脚步响),且是贾母前受宠爱的人(否则不敢如此大胆放肆),这就非常切合宝玉的身分地位;丫鬟的回话声,一开始就点明了来者系谁,这和凤姐出场时直至最后才讲出姓名来正好前后相映。
因此,虽然同是“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但同中又有异,且通过了所闻之声的不同,显示了人物身分性格的差异。如果把这两个人物的出场描写调换一下,凤姐出场是听到“一阵脚步响”,宝玉出场是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笑语声,那就从根本上失却了这两个人物之神。
不仅如此,两人出场时在黛玉心中所引起的反映也不相同。
7.曹雪芹诗词,名句
1、《临江仙·白云堂前春解舞》描写风
清·曹雪芹
白云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
2、《好了歌》
清·曹雪芹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3、《好了歌注》
清·曹雪芹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
4、《红楼梦曲》
清·曹雪芹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
5、《红楼梦曲-留余庆》
清·曹雪芹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
6、《红楼梦曲》
清·曹雪芹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
7、《红楼梦曲》
清·曹雪芹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
8、《红楼梦十二曲——乐中悲》
清·曹雪芹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中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9、《红楼梦十二曲——晚韶华》
清·曹雪芹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
10、《红楼梦十二曲——虚花悟》
清·曹雪芹
将那三春勘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
11、《寄生草·无我原非你》
清·曹雪芹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
12、《警幻仙姑赋》
清·曹雪芹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
13、《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
清·曹雪芹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
14、《南柯子·空挂纤纤缕》
清·曹雪芹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落去。
15、《螃蟹咏》讽刺诗
清·曹雪芹
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16、《琴曲四章》
清·曹雪芹
风箫箫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桂杆兮涕沾襟。
17、《秋窗风雨夕》
清·曹雪芹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18、《唐多令·粉堕百花州》描写柳
清·曹雪芹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
8.曹雪芹人物形象详细介绍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回北京。
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出身豪门 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时任江宁织造的曹顒在北京述职期间病逝。康熙大帝恩旨,以曹顒堂弟曹頫过继给曹寅,接任江宁织造。
是年三月初七,曹頫奏折:“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此遗腹子即曹雪芹,于四月二十六日(公历1715年5月28日)生于南京江宁织造府。
曹雪芹满月后数日,六月初三,曹頫奏折:“连日时雨叠沛,四野沾足。”此即曹雪芹名“沾”的机缘,天时地利人和均占。
“沾”字取《诗经·小雅·信南山》“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有“世沾皇恩”之意。“雪芹”二字出自苏轼《东坡八首》之三:“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家世显赫,有权有势,极富极贵,成为当时南京第一豪门,天下推为望族。秦淮残梦 曹雪芹早年托赖天恩祖德(康熙帝之恩,曹玺、曹寅之徳),在昌明隆盛之邦(康雍盛世)、花柳繁华地(南京)、诗礼簪缨之族(江宁织造府)、温柔富贵乡(西园)享受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公子哥生活,日子过得心满意足,“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只在园中游卧,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
他终生都对这段幸福生活记忆犹新,亲切地呼曰“梦幻”。童年曹雪芹淘气异常,厌恶八股文,不喜读四书五经,反感科举考试、仕途经济。
虽有曹頫严加管教,请了家庭教师,又上过几天家塾,但因祖母李氏溺爱,每每护着小曹雪芹。幸而曹家家学渊深,祖父曹寅有诗词集行世,在扬州曾管领《全唐诗》及二十几种精装书的刻印,兼管扬州诗局。
曹家藏书极多,精本有3287种之多。曹雪芹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很富丽的文学美术环境之中,接受父兄教育、师友规训,博览群书,尤爱读诗赋、戏文、小说之类的文学书籍,诸如戏曲、美食、养生、医药、茶道、织造等百科文化知识和技艺莫不旁搜杂取。
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皆与曹家连络有亲,李煦且兼任两淮盐政(治所在扬州,曹雪芹祖父曹寅生前也曾兼任此职)。曹雪芹小时候走亲访友时多次游历苏州、扬州、杭州、常州等地,对江南山水风物十分钟爱,友人敦诚、敦敏诗作谓为“秦淮残梦”、“扬州旧梦”。
家遭萧索 雍正六年(1728),曹雪芹十四岁(虚岁)。约在年初,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一说父亲)曹頫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抄家(家人大小男女含仆人114口)。
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刚回北京时,尚有崇文门外蒜市口老宅房屋十七间半,家仆三对,聊以度日。可是为了偿还骚扰驿站案所欠银两,以及填补家用,不得已将地亩暂卖了数千金,有家奴趁此弄鬼,并将东庄租税也就指名借用些。
再后来,亏缺一日重似一日,难免典房卖地,更有贼寇入室盗窃,以至连日用的钱都没有,被迫拿房地文书出去抵押。终至沦落到门户凋零,人口流散,数年来更比瓦砾犹残。
曹雪芹为着家里的事不好,越发弄得话都没有了,“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好些”。广交名流 雍正末期,曹雪芹一年长似一年,开始挑起家庭重担,渐渐地能够帮着曹頫料理些家务了。
因曹頫致仕在家,懒于应酬,曹雪芹就出来代为接待,结识了一些政商名流和文坛前辈,在他们的影响下树立了著书立说、立德立言的远大志向,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地淘汰了些,为了家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一度勤奋读书,访师觅友,多方干谒朝中权贵。虎门晨夕 乾隆元年(1736),曹雪芹二十二岁,谕旨宽免曹家亏空。
乾隆初年,曹雪芹曾任内务府笔贴式差事,后来进入西单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旧称“虎门”)担任一个不起眼的小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