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中的"词"的名词解释】
词:中国诗歌的一种,又别称长短句、诗余、琴趣等.约始唐朝,盛行于宋代.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亦称为曲或曲子词.后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称“倚声”.再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写.自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句长长短不齐的格律诗.词有许多不同的词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如《西江月》、《如梦令》等.不同的词调,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填词时要求严格遵守.按句数、字数的多少,词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小令:一般指字数较少的词.前人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虽无根据,亦多沿用.中调:一般指介于小令和长调之间的词.前人以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后多沿用.长调:一般指字数较多的词.前人以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后多沿用.。
2.古诗词中的"词"的名词解释
词:中国诗歌的一种,又别称长短句、诗余、琴趣等。约始唐朝,盛行于宋代。
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亦称为曲或曲子词。后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称“倚声”。再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写。自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句长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词有许多不同的词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如《西江月》、《如梦令》等。不同的词调,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填词时要求严格遵守。按句数、字数的多少,词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小令:一般指字数较少的词。前人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虽无根据,亦多沿用。
中调:一般指介于小令和长调之间的词。前人以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后多沿用。
长调:一般指字数较多的词。前人以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后多沿用。
3.词的名词解释
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在语言中,其位于倒数第二等。这句话说明了词在语言中的作用,一是说词是能独立运用,二是说在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中,它是最小的。但说到独立运用,实词和虚词有不同的情况。就实词来说,它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词的构成方法是:过程关键字排列法。
词从音节方面看,有单音节也有双音节,还有多音节的,如:山,美丽,语言学,社会主义,电子计算机等。
确定词的一般方法:
第一,能单说。
第二,虽不能单说,但在一般场合能用作句法成分的最小语言单位是词。
第三,把语句中所有作句法成分的单位提开,剩下来的虽然在对话条件下不能单说,但也不能看作句中某个词的一部分,也是词。但一般为虚词,为实词的极少。
第四,隔开法。如海带,中间不能插入字的,是词。
4.名词解释 什么是西蜀词啊
五代时之西蜀(含前蜀、后蜀),有国共计不到四十年。
其文学成就可堪称道者,仅词一种而已。千百年来,以《花间集》为标志的西蜀词,却一直受到不公正的评价,被视为"颓靡"之音。
比如游国恩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即谓花间词人是: 奉温庭筠为鼻祖,绝大多数作品都只能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和体态,题材比温词更狭窄,内容也更空虚。在艺术上他们片面发展了温词雕琢字句的一面,而缺乏意境的创造,花间词人这种作风在词的发展史上形成了一股浊流,一直影响到清代的常州词派。
似乎西蜀词毫无可取,在词史上无地位可言。 人们对西蜀词抨击得最厉者是其内容之"颓靡",但西蜀词中"颓靡"者又到底有几首呢?如果我们把西蜀词中"颓靡"者,同北宋欧阳修、柳永等人所写之"颓靡"者相比较,谁个又更颓靡一些呢?可以这样说,西蜀词中除极少数作品,表现了作者病态的心理外,绝大多数词应属表现健康的至少是无害的情爱。
即便西蜀词在内容上一无可取,又是否意味着西蜀词在词的发展史上毫无地位可言呢?恐怕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如果我们把西蜀词放在词的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考察,就可以发现,西蜀词在词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本文拟就西蜀词在词史上的地位问题,略陈一管之见,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一、西蜀词完成了由乐工词向文人词的转变 文人词,欧阳炯《花间集序》又称之为"诗客曲子词"。从词的初创期唐代来看,词的作者多为乐工,士大夫只是偶而为之。
尽管今天所能见到的乐工词不多,但可以肯定,在唐代,乐工当是词的主要作者,敦煌曲子词的发现即为明证。 文人词今见于《全唐五代词》(张璋、黄畲编,下同)者共计956首,但所收之作,不少都是齐言体,很难说就一定是词。
如果除去这部分齐言体的作品,以及易静以《望江南》词调写成的兵书《兵部望江南》五百首,则唐代真正可视为文人词者,也不过二、三百首。有唐几三百年,仅有文人词二、三百首,可见词在唐代,还未被文人所重视。
文人只是偶而兴之所到,才涉足词的创作,这同唐诗的繁荣兴盛,恰成鲜明的对照,反差十分强烈。故整个唐代,文人词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冷落的状况,当然更说不上形成所谓流派。
温庭筠在词的发展史上是个十分关键的人物。他的词作,既可视为由乐工词向文人词的转变的过渡期,也可视为词由初创期向成熟期转变的过渡期。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温庭筠时代,并没有形成众多的成熟的文人词作者繁星满天的局面。 词发展到西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完成了由乐工词向文人词的转变。
由唐代为数不多的文人零星的创作,向西蜀大量制作"诗客曲子词",的转变。 西蜀词,应包括西蜀人,流寓西蜀之人和成名于西蜀,后流寓他乡者这三部分人所写的词。
《全唐五代词》列入前蜀之词人有王衍、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牛希济、尹鹗:李殉、毛文锡、庾传素、魏承班十一人,列入后蜀之词人有顾复、韩琮、鹿虔戾、阎选、毛熙震、孟昶、花蕊夫人、欧阳炯、欧阳彬、刘保又、许岷、文珏十二人,合计二十三家。 笔者以为,除以上二十三家外,还应将列入荆南之孙光宪,视为西蜀词人。
孙光宪属于成名于西蜀后流寓他乡者。孙光宪为陵州仁寿郡贵平(今四川省仁寿县)人。
据庄学君《孙光宪生平及其著述》(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一文考证,孙光宪生年大约在公元895年略晚,三十岁前,曾任前蜀陵州判官,约于前蜀灭亡之公元925年出川为荆州高季兴之掌书记。素以才学自负的孙光宪离蜀之前,即应是词家里手,并广有影响,故结书于后蜀广政三年(940年)的《花间集》,才将其词作收入六十二首,其数量之多,仅次于占第一位的温庭筠的六十六首。
孙光宪为西蜀词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如果将其摒斥于西蜀词人之外,既是对其本人的不公,也不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 这样,西蜀词人共计二十四家,现存词合计515首。
及花蕊夫人《采桑子》半阕,李殉失调名词之断句一句,西蜀文人词创作之丰,远非唐代文人词所能比。 以上所述是把西蜀文人词,从纵向同唐文人词比较,现在再从横向把西蜀文人词,同五代时其他文人词加以比较。
西蜀词在五代词中又具有特殊的地位。据《全唐五代词》,整个五代,今存词共803首(《全唐五代词》漏收《花间集》张泌《浣溪沙》[枕障熏炉]一首)。
北方之梁、唐、晋、汉、周和南方的吴、荆南、吴越八国,共存词不过73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故整个五代,实际上只是西蜀和南唐才形成两个文人词的创作集团。
西蜀词今存词515首。南唐词却仅有214首,数量不及西蜀词之半。
尽管总体上南唐词的成就略高于西蜀,但其创作数量却无法同西蜀词抗衡。 更为重要的是,西蜀词的创作年代要早于南唐词。
今之西蜀词,大半都收入我国最早的词集,赵崇祚编的《花间集》。《花间集》收入西蜀词人词作共305首,约占西蜀词总数515首的三分之二。
据欧阳炯《花间集序》,《花间集》结书于后蜀广政三年,当前、后蜀的词作者已经形成一个创作集团时,南唐方建国三年,而南唐词作成就最高的李煜年方三岁,冯延巳也未成名。此诚如陈匪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