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小故事短篇(创业小故事200字)

创业感人小故事大全精选

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创业感人小故事。 创业感人小故事1:90后男孩微信创业 打拼近一年干出名堂帅气的王旭喃,年轻而不失稳重。在成人眼里,他是个孩子,在同龄人眼里,他又过于成熟。当许多应届毕业生还在为找工作发愁时,他们的同龄人王旭喃已经走在创业的路上。2013年12月,王旭喃出资5万元创建抚顺微时代营销策划工作室。 没有隆重的开业典礼,办公室也很简陋,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王旭喃放开手脚赚取人生第一桶金的信心。他说:“草创阶段,一切低调进行。” 成长是一笔私人财富 很多人谈及成长,都会有不堪回首的无奈。在有关青春的日子里,王旭喃有过叛逆,有过彷徨、有过随波逐流。用传统的眼光看,王旭喃并不是一个好学生。上小学时,他经常逃课去游戏厅打游戏,常常被父亲揪出来一顿数落。上了初中,他逐渐领悟到学习的要领,并且由班级的倒数几名冲到了前列。接着自然而然考上了重点高中和大学。王旭喃说,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思考。王旭喃认为,思考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是一笔宝贵的私人财富,是任何人都无法强灌输进去的。 敢于挑战的拓荒者 大学毕业后,在金融机关当干部的父亲和做生意的母亲想为王旭喃找一份稳定工作,而一心想挣脱父母束缚的王旭喃选择了沈阳一家网络公司。 半年时间,王旭喃费尽心力拉来的客户遭到同事觊觎时,多少有些无奈。智者善于发现商机,王旭喃看中了微信宝中潜在的商机。“作为微信公众服务第一品牌的微信宝,将通过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来实现客户的需求,开创微信营销的新模式,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机遇,抓住机遇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岭。王旭喃代表公司“开除”自己,回抚创业。 将理想化为现实,“最后一公里”则显得十分漫长。王旭喃说:“创业是很艰苦的事情,尤其是年轻人创业,对于市场风险往往考虑得比较简单,而自身的各方面储备也不够。”而在他创业之初,抚顺真正单独做微信营销策划的就他一个,几乎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他就到沈阳、杭州等地取经。 在过去的300多个日子里,当老板的王旭喃品尝了很多同龄人没有尝到的酸甜苦辣。为了推销软件产品,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和知名度,王旭喃精心设计名片,制作设计精美的产品推广企划书;手机24小时开机,接到客户“召唤”就匆匆打的赴约。“为了满足一个客户对于软件的要求,我们曾经连续忙了三个通宵,单独为他制作了一套软件。”如今,他一边恶补有关推销技巧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类书籍,一边要花费大量时间为客户服务,并且已经发展了30余个固定的客户。 经历远比金钱重要 无数人问过王旭喃,人脉和金钱在创业中哪个重要?王旭喃的回答通常是:虽然在商业领域中,人脉更广意味着生意更大,生意更大意味着钱会更多。但在他看来,经历更重要。 曾经,王旭喃无数次硬着头皮到各个企业推广软件,接受企业老板“教育”,竭尽所能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前期服务,培养潜在客户。从一开始的茫然无措到现在的轻车熟路,如今他在谈合同时腔调里也慢慢有了点老手的味道。“这些经历会影响我的未来,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思考的方式。一个人创业,需要的是胆量和勇气,没有足够的胆量和勇气,那么就很难走出第一步。王旭喃庆幸自己走出了第一步。”王旭喃说。 吃了很多苦,最终坚持下来,这是王旭喃最大的收获。目前,王旭喃和他的团队正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路上,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创业的路程。他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创业感人小故事2:温州2对聋哑夫妻诚信开店卖 生意火爆卤肉卷的摊主是40岁的南东平与34岁的万晓霞。他们的摊位上,贴着“残疾人为人民服务”的字样。这是“刚哥卤肉卷”的加盟小摊,招牌左侧写着食谱:招牌卤肉7元,香辣牛肚8元……足足有20种,右上角有“加虾饺3元”、“加火腿1元”等字样,辅料共有7种。右下角有一句提示:“顾客:本人是聋哑人,需要什么口味请指出来”。在小摊的操作台上,有个大锅,里面有热乎乎的卤蛋、卤肉、卤牛肚等。万晓霞的主要任务是煎饼,煎好饼递给老公南东平。南东平则在饼上抹上酱料,再加上黄瓜条、顾客所点的卤货,卷好装在纸袋里,再套上塑料袋递给顾客。 南东平用纸笔和我们交流。他“透露”,他是乐清市柳市镇三宅村人,妻子是重庆万州人,两人是在长沙打工时认识的,有一个4岁的儿子。有一次他们在长沙吃到美味的卤肉卷,就拜师学艺并成为这个品牌的加盟商。2013年5月起,他们在柳市摆摊。 南东平夫妇每天7点起床,到菜场买各种食材,并做前期准备,包括揉好面团醒发、炖好卤肉等。10点半他们准时摆摊,晚上7点左右打烊。“为什么不晚点收摊多赚点钱?”面对这个问题,南海平写道:“我们忙一天,能赚300到400元,一个月有1万多元收入,已经很不错了。能靠双手养家糊口,平平淡淡过日子就好,把身体累垮就不划算了。”我们注意到,10来分钟里有5名顾客上门。南东平说,每天中午12点左右和下午3点多,顾客最多,他们要不停地煎饼、卷饼。 今年40岁的李方谊是乐清乐成人,37岁的沈海平是乐清蒲岐人。李方谊读了8年书,会修理摩托车、机床等,以前在龙湾打工。今年9月初他在丹霞路上摆了个煎饺摊,生意还挺红火的,但执法人员常常来劝导,告诉他不能在街上占道摆摊。他的父母就将出租的店面收回来,让儿子开煎饺店。 6月底,李方谊的“李氏煎饺”店正式开业。昨天,李方谊和记者通过纸笔交流。他“说”:“做生意靠的是诚信,是物美价廉,我的饺子馅用的是上好的韭菜、前腿瘦肉,还加入了红萝卜、芹菜和荸荠。饺子皮也是专门订购的,加工费每公斤比别人贵了好几角钱,但质量真的很好。” 煎饺店并不大,只有3张桌子。一名30多岁的男顾客说:“这里的饺子最让人放心。他们都是当着顾客的面拌料,现包现煎。韭菜头部被切掉将近一寸,荸荠都是现削现切拌入馅中的,煎制用的油也好,我最近的中饭都在这里解决。 我们注意到,李方谊的抹布有三条,一条抹操作台、一条抹顾客的桌子、一条抹包饺子的桌子,每条毛巾都是雪白的。提及抹布,李方谊笑了,他比划着“说”,店里用的纸巾都是从超市买来的,质量比较好;每双筷子都配有一根牙签,“东西卫生、味道好,顾客才会常来”。创业感人小故事3:90后女孩候柏新爱上种草药 创业做品牌“小时候,父母常带我去乡村田地里玩儿,从小我就喜欢在田里、草甸子、树林里玩儿。挖野菜、采蘑菇,晚上看星星,特别有意思,大自然让我觉得亲切。”柏新说。长大以后,随着学业加重,她和大自然的接触渐渐少了。 没想到,读研让她重拾了儿时的快乐。“本科时经济管理类专业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从小的兴趣还在,我还是喜欢接触大自然。”这次,她毫不犹豫地跨专业选择了园艺专业。经过努力学习,2014年,柏新以全班专业课第一名的好成绩如愿考上研究生,还得到了5000元的新生奖学金。 入学后,她选择了“大庆本地观赏、药用野生植物药材调查”这一课题研究,专门研究起野生中药材。 早年,柏新的父母就在我市春雷农场包下了一块地,只养了些羊,种了些农作物,保护着地里的原生植被,其中就包含了少量中草药。 柏新的课题研究就这么开始了。与学术和实验类的研究不同,柏新这个研究生日常不泡实验室,也不呆在温室和大棚里,而是在田间地头到处搞调查。 柏新发现,在春雷农场区,有许多独特的草药植物,在其他地方是没有见过的。比如,有清热功效的玉竹类、有像竹子一样的叶片、灯笼一样的白花。 类似的发现,为柏新的毕业论文选题《大庆市春雷农场主要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种子特性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论据,也激发了她更加大胆的想法——中草药既能观赏又能药用,所以价值会更高,她决定在自家地里种植中草药! 几乎在柏新考上研究生的同时,她的爸爸因为突发周围神经炎,无法走路。 父亲突然病倒后,柏新和柔弱的母亲一同照顾父亲,可是地里的作物不能就这么扔下,她想替这个家分担,决心将中草药当作产业做起来。 柏新就这样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她真的开始种起了中草药。“不知不觉中就迈出了这一步,接触这样一个行业,我觉得这是上天对我的考验。” 2015年春天,柏新正式投身到自己的中草药产业中。为了让一切有个好的开端,让家人放心,柏新做着多方面的努力,抓住各种创业培训机会,参加市里组织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周末参与学校组织的创业培训课程,这个1992年出生的女孩,一点一点地学着如何创建企业,如何将一切做好。 做中草药产业,究竟可不可行?柏新前期做好了大量的产业调查研究,繁琐的工作丝毫没让她退却。 “一直以来,我们大庆很少有人愿意去了解、关注中草药,我希望让很多人了解中草药,这值得我去坚持。”柏新说:“爸爸特别支持我,把中药材产业做出来,不是我一个人的梦想。” 2015年春天,柏新开始接触地里的中草药种植工作,地里原来种了十几年的作物全不种了,羊也一只不养了,全部改为种草和种植驯化的中草药,培育、研究野生中草药成为了她的事业。 爸爸用柏新的名字给她的中草药培育园取名“柏园生态科技农场”。2015年12月,柏新终于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大庆市阳利新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她告诉记者,“阳利新”三个字取自一家三口的名字。经过一个春夏,园里已经有了130种野生中草药,不求量多,但求种类多,尤其是半野生中草药。 “桔梗、细叶百合和地榆一样,对身体很好,我会种很多。”作为一个农学研究生,柏新很喜欢研究这些草药。“渐渐发现,实践是最重要的。”她常常在地里一蹲就是小半天,对着植株翻来覆去地看,遇到问题就去查资料。 守着自己的花花草草,柏新一边学一边实践。一个夏天,顾不上晒黑,她长在地里,始终研究怎样才能把中草药养好。“原来看到草药,会觉得这花真好看,现在会想,这花是什么?有什么药用功效?非要搞清楚。”她说。 柏新告诉记者,夏天到了花期,地里很美,由于今年还未到花期,记者只能通过她手机里众多照片欣赏中草药的美——开阔的平地、树林的间隙,到处是绿绿的草药叶,成片绿处夹杂着高低错落的黄色、紫色的花团,因为它们代表着各种地道的药材,在不同的时期,带着“药、食、赏”的价值绽放。“最爱地里的香气,让我很留恋,也是我不愿意离开它的一个原因。”柏新说着,抿了抿嘴唇。 起初,每每有不懂的地方,柏新就会在电话里问爸爸。因为爸爸是个有想法的人,受爸爸的影响,渐渐地,柏新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常与爸爸一起商量、研究。 不想走曾经传统的老路,不想单独只种药材,想要加入一些附属产业。不久前,柏新有了“新点子”。“我已经申请了那种林下经济产业,结合水陆空的立体生产模式。”说到实际问题,柏新向记者介绍。 柏新想养蜂,这样能给中药授粉,药材能更好地适应本地的生长环境,药性会更好。 柏新把林下的地方圈起来,养些森林鸡,这样药材不仅有了农肥,鸡觅食时地里的杂草、表层害虫也能除掉,林下的野生药材、半野生药材就会长得比较好。鸡吃了野生中草药,对自身还有免疫作用。 “现在已经在树林里给蜜蜂提供了家,林地放养蜜蜂相当方便了。”柏新开心地说:“我还想在地里的鱼池里养泥鳅和林蛙。” 2015年,柏新的主要精力在于对草药进行培育繁殖,保护珍稀野生草药植被。今年,已经培育繁殖了上千亩驯化野生药材,种植了一百多亩板蓝根。 柏新说:“经过这两年的锻炼,自己也成长了不少,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更多了责任感。原来地里的活儿一点也不懂,曾经只是踏青似的游玩,真正接触到这个行业后,才体会到父母是多么不容易!” “我和父亲很像朋友,从小父亲就很疼我,我也很爱父亲。”父亲病重时,柏新“抱”了瘦弱的父亲一年,每天数次上下轮椅,晚上在医院走廊里坐着睡觉,日夜陪伴。“父亲身体的逐渐恢复,让我懂得是家人相互支撑的力量。”柏新说。 那一年,柏新和妈妈一起陪爸爸住了10次医院,一直在转院,柏新就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父亲,尽管经常因为照顾父亲错过课程,但是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生活中的柏新,原本就是个自立、懂事的女孩,家里各种日常的活儿她全包了。她洗衣服、买菜,唯独把做饭的活儿留给母亲。在她眼里,母亲同样需要女儿的照顾和陪伴。 大学四年,柏新一天宿舍没住过,宁愿每早6时换乘3次公交车赶往学校上课,晚上换车3次回家住。她很节俭,从不打车,一切只为了陪妈妈,她代替工作忙碌的父亲陪伴妈妈,不让妈妈觉得孤单。放假时,陪妈妈散心,走到哪儿都带着妈妈。她说:“不想让父母受累,能做的我都去做。”每次父亲住院,她都要负责叫救护车、办住院手续。 柏新的爸爸说:“这孩子这两年一下子成熟起来了,原来觉得只是个小孩。” 现在,柏新每日仍穿梭于学校、家、地里三点,忙着论文,忙着答辩,忙着研究。 “我很珍惜现在的生活,有了自己的事业,父亲身体也在照顾中逐渐恢复,无论怎样,一家人在一起很满足,很幸福。”柏新说。 柏新说,自己赶上了好时候,作为大学生,创业难免遇到各种困难,但是创业的机会很难得,要感谢来自市林业局、萨区农业局以及春雷农场等部门的政策、资金扶持。 除了免费的创业培训,市林业局防火科为柏新的农场提供了免费的防火器材。遇到不懂的养殖技术问题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会为她答疑解惑。在萨区农业局的帮助下,柏新的林下经济产业项目正在申请补贴。 柏新喜欢看书,经常向成功的创业典型学习。“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自己能学习、利用的地方,总结我这里适合哪种经营模式、生产模式。”短短两年多时间,柏新已经在自己的创业路上越走越自信了。 她告诉记者,接下来,地里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等着她去做,备种、选肥,安排人员,还要把一年没用的设备检修一下。 除此之外,柏新今年打算直接把药材卖给药厂商,不再像从前那样仅批发给药材中间商。另外,因为已经有了一些附属产业,柏新今年打算开发一些新客户,出售森林鸡和蜂蜜。 柏新告诉记者,通过这些方式,她希望今年可以把产业做得系统化。过一段时间,她打算把房子翻修,增加供人休息的地方,如果能和旅行社合作,可以当作药材养生线路来做,相信自己今年会做得更好。 现在,柏新依旧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完成学业,不断学习的同时,只要得到项目的通知,就去各处跑,做出自己的日常计划图表上交,其余的时间就在照顾父亲或者在地里。 4月27日,柏新作为萨区唯一代表,到哈尔滨参加了2016年度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合作大会。她说:“参会的只有我一个大学生,这个会议让我对现在做的一切有了新的想法,决定更好地投身我的事业。希望以后能把这份产业做出来,做属于大庆人自己的地道的中草药品牌。”
创业感人小故事大全精选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 1 邓锦宏一亩田的创业故事:12个月交易额从50万到100亿 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三个月前,记者第一次走进一亩田的办公室,那时公司只有1300人,正在大量招人。 大家拥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甚至连洗手间门口,也放了个屏风,搭建出了个临时工位。来拜访和谈合作的,只能在过道里放两把椅子将就一下。公司唯一的会议室员工基本预定不上,每天都有一些县考察团来这里参观。 三个月后的今天,记者再次走进一亩田的时候,他们的办公区域扩大了好几倍,在隔壁一个大厦租了好几层的新办公室。员工突破3000人。 这就是互联网速度。有圈内人士感慨,上一次互联网行业出现如此高速增长的公司还是团购行业兴起时候的美团网。 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1985年出生,大学毕业后,两次创业失败,两度进入百度。最后创建了一亩田。7月10日,他在极客公园的一次演讲里说:你们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亩田提供的。 试错了五个方向 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 2009年,正好百度市场部在做一个乡村信息化的项目,没有人愿意接手,我就接下来了,并把它做成了百度当时最成功的一个公益项目。 这个项目持续两年,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大量了解和接触农村社会后发现一个现象:我四岁之前在农村长大,但没想到20年过去了,我儿时印象里的农村,跟现在的农村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我记得小时候农村还是有很多青壮劳力,现在几乎只剩老人和留守儿童,空巢现象严重,在中国70万个自然村中,不少村庄甚至消失了。 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不应该是这样的。城市里的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的技术,以及越来越丰富的生活,农村却成了一个被遗忘的世界。 于是2011年我离开百度开始创办一亩田,决定开始在农村市场创业。 之所以叫一亩田,是有一次在阳台上仰望星空想出来的,很多人老是记成一亩地,其实田和地有很大区别。地让人想到种植,但田,除了土地,还能让人想到田园,更诗意一点。 当时创业就3个人,我们尝试了六个方向,五个都失败了。 第一个是帮农民团购饲料。现在有很多农资团购网站,当时我做得早了点,农民、经销商和资本的意识没到,大家合作积极性不高。 第二个方向是鼓励农民在我们网站上填写养殖档案,我们给他发虚币,有两万多个农户填写了档案,但依然难以撼动当时的流通体系。 三是帮农民卖东西给贩子;四是找大学生村官合作,每个村搞一个网站,让村官来编辑内容,做农村社区;五是帮批发商把农产品卖给饭店的后厨。 这五个项目都失败了,我们总结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当时还没有到来,很多农民都是在早上七点到九点上一亩田,然后就是晚上登录,白天有12个小时农民基本不在网上。但买家恰恰是白天活跃在网上,两批人像平行的轨道,永远碰不到一起。 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当时我们这块业务只有一个人在兼职维护,但每个月能带来10万元的收入,主要是会员费和广告费。 2011年到2013年9月份,一亩田主要靠这个农产品的“去哪儿”模式生存,即提供信息服务,比如用户搜索白菜价格,就能看到一些买家和卖家发布的白菜价格信息。做了几个月之后,我发现每天有好几万人登录我们网站,很多人还提出要委托我们销售或者采购农产品。这就让我们开始思考:除了信息平台定位外,我们能否提供更多的服务? 当时也没有国外的模式可以参考,国外不存在这种信息鸿沟。于是我就开着车去农村调研。 以前在百度,我们去乡下出差都是当地市长、县长接待,住在县里最高级的酒店,吃最好的东西。自己创业后,我每天在农村都是跟农民就着花生米喝点小酒,跟农民吃住在一起,呆了两三个月。每天教他们怎么上网。农民真的都很好客,包吃包住,拎包入住的那种。 让农业交易精准匹配 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 2013年年底,我发现一个很让我兴奋的数据:每天访问一亩田的用户里三成是通过手机登录的,农民白天在田间地头,也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一亩田了。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撮合农民和买家进行交易了。 2014年6月,我们正式尝试做线上+线下的交易撮合模式,直到今天,公司有3000员工,线下团队就占了2500人,这些人八成是从本地招聘,过去他们都在当地卖房子和快消品,我们给他们远高于当地工资水平的薪水。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下到田间地头,教育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和种植大户去使用互联网工具,教他们怎么用我们的产品跟全国各地的买家聊天和交易。另外,就是当有买家来跟农民做生意的时候,我们的员工帮买家看货,锁定货源。 现在中国大概有70万个自然村,我们已经覆盖了3万多个村庄,未来我们希望线下团队是1万人,到时候将覆盖10万个村庄。我认为这是一个临界点。覆盖10万个村子,一亩田的品牌就会让种植大户主动使用我的服务。未来,我们会加大从应届毕业生里去招聘线下人员,国家现在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这恰好也是我们想要的。 2014年7月,我们一个月只有50万元的交易额,现在一个月已经达到100亿元。日交易额突破3亿元。目前活跃在我们平台上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供应方,包括散户、大户、合作社、经纪人、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另一类是采购方,包括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批发商、饭店、超市、深加工企业和出口型企业。 之前,这两类人发生交易主要是通过很多中间人和经纪人来完成。很多时候甚至连中间人也找不到货。我们的出现消除了所有人的信息不对称,就连中间人和经纪人也是受益方,因为中国大部分农业生产都是散户,都需要经纪人去做工作,才能实现大宗交易。 一亩田正在让农业交易的所有环节变得更加高效。假如今天全国有一万个人要买白菜,以前是通过很复杂的多对多的关系完成交易,我们出现后,通过系统的算法,包括价格、品质、规格、距离、天气和信誉等级等,实现双方交易的精准匹配。 以前投资人对我们不了解,后来找上门来,我们基本是被动融资,连PPT都没有做过,只给他们看了后台数据。当时很多投资公司在抢。先后有六七家机构投资了我们,我们可以说不差钱了。很多机构错过我们,因为每个月我们的价格都在涨,很多人接受不了。也有很多投资人不太了解农业,他们投资别的电商有代入感,因为自己就是消费者,但对于农产品没有代入感,他们就算用我们的App,也提不出优化意见。 在撮合交易环节之后,我们还会做订单农业和技术输出。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以前是生产之后找需求,以后是按需生产。这就要求我们更深入地介入农业生产,比如我们要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 现在一些从台湾进口农产品的贸易商也在使用我们的服务。过去这些贸易商要通过多个层次的中间商才能把台湾的农产品卖到大陆。但他们缺乏一亩田这种瞬间把货铺到全国所有批发市场的速度优势。要知道,速度就是农产品流通的生命,延迟一天损耗就很大。 挖掘农业大数据 它会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 8月底,我们会跟中国气象局和农业部、农科院等机构合作,推出一个真正的农业大数据产品,主导这个产品的是我们从加拿大挖过来的一个技术团队。这个产品买卖双方甚至是记者都能用上。它会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这对政府的物价调控会有帮助,过去政府稳定本地菜价的菜篮子工程主要是靠补贴,未来不用补贴了,只需要调控好供给关系就行。 媒体也可以从中提前知道哪个城市可能某个农产品要脱销,哪个地方的农产品滞销。对于脱销和滞销都可以做出预警。 其实我们做的就是三件事,一是用大数据来建立一个信用体系,二是用互联网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用规模来制定行业规则。 目前公司还处在亏损状态,最大的成本是人力。但公司每个月的收入都在增加,主要来自广告、金融、大数据和物流。其中,广告是卖家和买家投放的。金融是我们跟地方银行比如一些地方邮政储蓄合作,给信誉好的批发商做贷款,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大数据是跟地方政府做一些合作。物流是通过交易大数据解决货车空跑的问题。未来我们还将在农产品的分级和行业标准制定上做许多尝试。 我们不会去赚农产品差价,也不想赚这笔钱,这些收入应该属于农民。我们的模式是C2C里的B2B,每个用户都是个人,但交易额又非常大。淘宝的一笔交易都是几十几百,我们一单是几万元。 我们也不会去做B2C,这些生意让给其他公司去做吧。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很多餐饮企业、B2C网站、微店、超市和淘宝店从我们这里进货。比如乡村基,以前是从经销商进货,现在是从合作社产地发货,一笔订单就要省几百万元。 我们也不担心巨头进入,基因不对,模式也不同。别的电商进农村,走的工业品下乡路线,目的是寻找原有模式的新市场。他们也尝试做一些农产品上行的工作,但效果不明显。 一亩田只做一件事:就是农产品上行工作,我们只帮农民轻松买卖农产品,让农民赚更多的钱,让菜不要烂在田里,不要扔在沟里,不要花费过多的物流成本,也不要花费太多的交易时间。农民有了钱,他们才会去别的电商平台购买工业品。 十年后才有回报 这几年农业电商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产品流通效率,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提,但现在有互联网和风险投资进入,国家突然有了抓力,政策有了附着点。其次是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小户的土地流转到大户,我们只需要对接大户就行了。 现在很多大的农场主已经在用无人飞机施肥,用摄像头监控了。尤其是很多现代农业合作社的现代化程度,超出我们想象。最后就是冷链运输行业和批发市场的建设,高速公路的修通和物联网等投入应用,各方面的资源都在加码这个市场。我们只是其中一股力量而已。 目前这个市场发展的最大阻力依然是用户的习惯。很多农民还是不太相信我们,我们让他们下载我们的App,他们觉得我们是骗他们流量,不相信能通过手机这个小屏幕把10亩地的产品卖掉。就跟15年前很多人不敢在网上买衣服一样。 很多农民依然习惯找经纪人,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过,一旦他通过一亩田赚钱后,他就会彻底成为我们的粉丝。我们的愿景是创造新农业文明,简单说就是让流通更高效,让生产更科学,让食品更安全。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是生产环节的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利诱机制和农业规则的重塑解决。比如订单农业,就能让食品安全更加可控和可追溯。 尽管国家提出鼓励农业电商,推动互联网改造农业,但一些地方政府的一把手理解这个事情还是需要时间。一些县长希望我们去投资建个大楼,拉动下GDP和就业,然后产生税收。他们更关心硬实力的提升,对于互联网这种软实力提升不感兴趣。 我们很多员工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设计了一种比较大方的利益共享机制,我是大股东,全体公司员工加起来的股份占到了公司第三大股东。我希望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人,能比较迅速地在一亩田实现经济自由,然后再去回报他们走出来的村庄。 现在围绕农民、农民和农业的创业者很多,除了我们这种模式外,还有的创业者在农资产品、农业技术、农民服务和乡村建设等方面做尝试,甚至有一些很细分的创业项目出现,比如有的专门做穆斯林市场、东北市场和西藏市场的农产品电商。但要真正让沙漠变成绿洲,就要看大家有没有耐心了。我们已经走了四年,但我们觉得至少要过十年才会有回报。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 2 云南2007年高考状元放弃上海高薪工作回乡创业炒香辣蟹 最近,昆明的地产圈和餐饮圈被一篇题为《一个上海交大毕业生的自白:我为什么回昆明炒香辣蟹?》的文章刷屏。文章讲述了开远2007年理科高考状元晏溪回昆明创业的故事。 “高考状元炒螃蟹卖?!”“放弃上海的高薪工作回昆明创业?”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想法有点疯狂。而晏溪并不这么认为。他说,他只做自己喜欢的事。 追求极致,爱玩爱生活 “我是一个外向、冲动的人,头脑一热,想到什么就去做了。”晏溪这么评价自己。 他做过的疯狂事儿还挺多的。 比如高考。2006年,晏溪以超过一本线80多分的的成绩被四川大学录取。而他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好,不顾家人朋友的劝阻复读了。2007年,晏溪以675的成绩成为当年我市的理科状元,被上海交大录取。 比如骑行。大二的暑假,晏溪和大学室友决定从上海骑自行车去北京。虽然没有长时间骑行的经验,但是凭借着坚定的意志,晏溪和室友骑行了1500公里,历时11天,完成了之前的既定计划。 比如跑步。大三那年,晏溪先后参加了上海马拉松和杭州马拉松,完成了对半程马拉松和全程马拉松的挑战。 再比如工作。毕业后,晏溪进入上海的房地产公司工作。工作第一年,晏溪所在的团队连续3个多月没有休息一天,创造了多个销售奇迹:碧桂园十里银滩项目开盘销售35亿;恒大海上威尼斯项目开盘销售20亿。 除了满腔热情,晏溪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坚持。他说,“其实就是开头难些,随后就会发现没什么大不了,就像跑步一样,起步很难,但跨过线后发现跑得快跑得慢都总能跑完。” 尝试创业,身累心喜悦 在上海工作期间,晏溪尝遍了上海的'美食。南翔小笼包、小杨生煎、蟹粉豆腐……但是,他却怀念起家乡的味道。为什么?这个云南吃货总结了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不辣! 晏溪开始自己做带有“辣味”的饭菜。江南水乡以蟹出名,晏溪第一次做的菜就是辣螃蟹。虽然喜欢清淡口味的上海人无法品味这股辣味,但他却因此爱上了做辣螃蟹,也萌生了做餐饮业的念头。 在上海工作一年后,晏溪回到了昆明,仍然从事房地产销售业。但做餐饮的念头,一直挥之不去。工作期间,晏溪和结识了一名地产圈的朋友——广西人陈杰进,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向餐饮业进军! 晏溪和陈杰进利用工作的业余时间,到云南各地州拜师学艺、寻找原料。螃蟹一开始就敲定了四季皆有、肉厚质嫩,适合炒制的缅甸蟹。为了让辣椒的香与辣融到鲜美的蟹肉中,调出让云南人满意的味道,他们采购了上百种辣椒,最后精选出了6种辣椒调料及4种辣椒组合;在熬制过程中不断对酱料进行改动,调出了原料和各种大料最佳比例的酱料。 他们把厨房变成了实验室,在用掉了85斤螃蟹和上百斤配料,准备了1年多后,去年10月份,“蟹沧海·香辣蟹”应运而生。 最初,晏溪和陈杰进采用的是顾客通过微信和电话订餐,他们在家中将炒螃蟹送到顾客家中的方式。虽然一个人炒一个人送,每天送出去的份数不多,但用秘制炒成的香辣酱一“出生”便被贴上了“专属私房味道”的标签,受到了顾客的欢迎,回头客很多。 渐渐地,爱吃“蟹沧海”的顾客越来越多,一人炒一人送已经满足不了顾客的需求,晏溪和陈杰进这才招募了工作人员,加快了扩张实体的线下体验店的步伐。 2015年1月15日,位于春城路165号的“蟹沧海·香辣蟹”的线下体验店开业,以线下体验店为中心,辐射昆明,全城配送。 现在,店里除了晏溪和陈杰进外,还有4名工作人员,炒螃蟹已经成为一个标准化流程。最新鲜的螃蟹、最好吃的作料,“蟹沧海”来势汹汹,甫一“出道”就被《都市时报》评为昆明名小吃20强之一。 继续前行,做喜欢的事 创业的过程中,晏溪还将新思维运用于其中。线下体验店开业后,他利用互联网的O2O(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前台的模式)模式,将《一个上海交大毕业生的自白:我为什么回昆明炒香辣蟹?》这篇文章在微信上发布,短短几天就达到了8000的阅读量,进一步提高了“蟹沧海”的知名度。 家人一开始反对他做餐饮业,认为既辛苦又不体面;也有朋友对他的举动不理解,说他是“负能量”。“我是香辣蟹‘CEO’,我享受着每一份香辣蟹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晏溪说。 合伙人陈杰进已经辞职管理“蟹沧海”,晏溪仍然在公司上班,过着白天公司、晚上店铺,没有休息日的生活。他觉得,为了自己的喜欢的事情,这点辛苦不算什么。高考状元只是他昔日的光环,他要做的,是一个为自己喜欢的事业不断拼搏的年轻人。 问到他今后的打算,晏溪表示,首先把公司和“蟹沧海”的工作做好,后面也许还会有一些新尝试,但“只做自己喜欢的事”的这个理念不会变。就像“蟹沧海”这个名字,取自他喜欢的《笑傲江湖》,刀光剑影里的情仇荣辱,不如青山幽谷中传来的沧海一声笑。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 3 从月薪八百到身价千万,80后夫妻的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80后创业故事:从月薪八百到身价千万! 已经或者接近而立之年的80后们,如今已成为商界一支新崛起的力量。他们中有不少人是靠着自己的打拼,创造一个个传奇的。 就业,在吃苦中培养责任心 来到位于无锡新区工博园的天创佳成文化创意公司,记者立即被公司墙上装饰的多幅油画作品和各种艺术品所吸引。这些油画几乎都出自董事长田成之手。这个1982年出生在连云港的小伙曾把油画当成自己的理想。可现实是:2003年,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毕业后,他考上了中央美院,可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在朋友介绍下,他来到无锡一家电动车生产企业担任企划工作。 当他的同学们月收入1500元起步时,他的月工资仅有800元,而且工作、生活条件都很艰苦——8个人一间宿舍,没有空调。“夏天到外头上个卫生间,能被蚊子给抬出来。”田成说,那段时间早上6点多起床,晚上12点睡觉,经常累得来不及洗就睡了。“凌晨两三点听到打雷,他们都从床上跳起来跑到院内,淋着大雨给放在室外的纸箱和货物盖上帆布。”田成说,自己原有的一点傲气、棱角逐渐被磨掉,同时培养起了责任心。 工作一年后,比他低一届的女友即将毕业,田成想回苏州,但女友不同意,她甚至放话说:“你连这点苦都吃不了,我看不起你!”田成爆发了,他一声不吭离开工厂回苏州。几天后部门领导打电话来说要罚款,他回应说“你要罚就罚吧。”第二天,总经理打电话来说要加工资,田成却说“加工资我也不要。”第三天,老板一句“明天来上班。”他就回到了工厂,“我安慰自己,只要我能在这样的公司多呆一天,以后在别的单位就能多呆三天。”一年后,公司壮大了,田成升任企划主管,月薪涨到了5000元。 创业,第一笔生意就做砸了 2005年女友研究生毕业,田成想要让女友一起来公司工作。但公司认为,他俩在一个部门不好管理。于是,他让女友到公司附近开了一间图文工作室。田成有空就去女友那帮忙,因而在公司里遭到同事非议,2006年初,他离开电动车公司,和女友一起创业。 白手起家并不容易。“我分析了一下,光无锡的图文制作公司就有上千家,我没有任何背景和资源,很难超越他们。但当时电动车工业设计公司全国不到十家,我做这行有优势。”于是他决定转行。但几个月下来,夫妻俩一个月收入才1800元。 “我们给客户设计一款贴花才30元。我发现,不能再做纯设计,便找工厂代加工设计产品。”田成说,自己接到的第一单印刷品生意共八千多元,但客户发现有质量问题,他向客户解释是工人生产时弄错了。“客户对我说,‘没本事当老板就不要做,没见过出了问题把责任推给员工的。’我恨不能找个洞钻下去。”田成给客户全部重做,第一笔生意虽然赔了,却让他懂得了很多。 经验:有创意并坚持才会有机会 凭着自己在电动车行业的从业经验,他快速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不仅做设计,他还给客户提供超值服务,“我为他们产品提优化建议,满足个性化需求。如在车身上安装反光贴花,让车在几十米外就能被看到;座椅上装3D网,可以防晒防积水。我为客户策划营销的点子,我的出发点不是我的利润,而是帮客户挣钱。如果客户赚到钱,不怕我没有利润。” 2010年,当他的公司在全国电动车行业外观装饰市场占7成份额时,他把目光转向了汽车工业设计。没有任何经验和渠道,起初给4S店做品牌展车,以此来吸引关注。没有广告经费,他想了一个办法,不花钱让自己在淘宝的搜索排名第一位。“汽车车身贴纸一套市场价是四五百元,但是我的每套标价在8000元—10000元。大型的汽车生产商在搜索时是价格从高到低排序,因此我的公司一定排在最前面。对方看到我的价格远高于市场价,就很好奇会问,你的为什么这么贵?当然,我会说工艺特殊之类的,还有这是一套单卖的价格,如果你们大量定制的话,我们也只要四五百元。”此举吸引了汽车生产商的眼球,接下来,在悦达起亚举行的全国车身创意大赛里,5款得票最多的产品,有4款是田成设计的。 如今,公司已成立了3家子公司。今年计划销售上亿元,田成的身家也超过了千万元。 作为成功的创业者,他对如今的应届大学生提的建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且坚持下来。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

5个有趣创业小故事

创业 故事 ,既是讲述创业者的经理,也是告诉大家创业当中的技巧,经验和点子,让后来者学习和借鉴,针对自身情况,来进行结合或者借鉴达到创业目的。创业故事可从资金、年龄、学历、名声等各个方面进行讲述。下面是我整理的几个创业故事案例,欢迎大家借鉴于阅读: 创业小故事1:寂寞变成好生意 2007年,有个叫郭家齐的小伙子坐在台北车站前的星巴克。窗外人人擦肩而过,也许这辈子再也不会相遇。突然,他像被苹果打到头:如果有个网站让大家记录今天去了哪里,也许回家上网,会发现彼此下午3点曾在同一个地方。 一个月后,他开始架设想象中的网站。这个命名为“地图日记”的网站有点像群体博客,他与“谷歌地图”合作,以地图为主轴,网友依照不同的地点写上日记、放上照片。例如,你在这个网站上输入你家住址,会出现你家地图,并有住在周遭网友的文章。不用说,这个网站拉近了都市里冰冷疏离的邻里关系。不到一年,网站每天便拥有数十万浏览流量,每月广告营收十几万元。 【创业感悟】:这世上觉得寂寞的人大有人在,可不是每个寂寞的人都能像牛顿一样被苹果砸到,然后顿悟了。这位仁兄很牛,寂寞了没去把妹,而是把寂寞变成了一门生意。你能吗? 创业小故事2:这份报纸只为你服务 英国有一个名叫丽贝卡的23岁女孩,她创办了英国首家个性化报社——“你上报了”有限公司。在这张“私人报纸”上,刊登的不再是其他报纸上所登的那些肩负着社会道义的传统新闻,而是纯粹属于个人的消息。客户们不仅能把名字等个人信息刊登在报纸上,还能把个人的新闻故事、照片登在头版头条。除了有圣诞节、生日庆祝等普通主题,更多的是年轻人喜欢的搞怪内容。 这种“比那些平民真人秀更能吸引年轻人,帮普通人轻松实现明星梦想”的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青睐。目前,该公司每周能印刷出一万份客户们预订的报纸,月营业额达到了45000英镑。 【创业感悟】:这些年纸媒日渐没落,但这个英国女孩的点子着实够巧,把公众的报纸变个人的报纸,并且一炮而红。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标新立异,这种近于“反叛”的思路,实在对口! 创业小故事3:与其追随潮流,不如另辟蹊径 19世纪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黄金,出现了淘金热。有一位17岁的少年来到加州,也想加入淘金者的队伍,可看到金子没那么好淘,淘金的人很野蛮,他很害怕。这时,他看到淘金人在炎热的天气下干活口渴难熬,就挖了一条沟,将远处的河水引来,经过三次过滤变成清水,然后卖给淘金人喝。金子不一定能淘到,而且有一定危险,卖水却十分保险。他很快就赚到了6000美元,回到家乡办起了罐头厂。 这人就是后来被称为美国食品大王的亚尔默。成功者往往都是有独到见解的人,他们总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能不断产生创意,发现新的需求。不仅要看到市场需求什么,还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创业感悟】:一件事许多人在做,即使看起来利润非常可观,也要慎重介入。创业也是如此,与其追随潮流,不如另辟蹊径。 创业小故事4:专注是金 日本有一家只有7个人的企业,其产品是有些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哨子。可你千万别小看这小玩意儿,一年竟创造了7000万元的利润。原来这家企业的产品特别“专一”——只生产哨子,他们聘用了300多名科技人才专门研发哨子,最贵的哨子卖了2万美元一个。在世界杯足球赛上,所有的哨子都是出自于该厂。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哨子的种类达到上千种,有给美国警察生产的专用哨子,哨子让他们给做绝了。 【创业感悟】:许多国人去小日本采购产品,看重的就是质量好。但质量好的背后,则是日本人普遍存在的一种专注的匠心精神。也正因为此,现在小米、华为等一窝蜂地学习“匠心”。创业做产品一定得专注,这没得商量。 创业小故事5: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时,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我的成功都看得十分自然和顺理成章。时刻长了,他发现,在国内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我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我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 之后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正因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正因上帝赋予你的时刻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亚汽车公司的总裁。 【创业感悟】:其实不光是当时的韩国人,许多中国人一样存在把取得成功的困难过分夸大的嫌疑。这跟小马过河一个理儿,是深是浅一试便知。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重要的是你要用心去做,并且全力以赴。
5个有趣创业小故事

成功人士创业小故事

小成功靠自己,大成功靠别人。靠别人的支持、理解和帮助!改变世界之前先改变自己。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成功人士创业小故事,欢迎阅读。 成功人士创业小故事一 1987年,43岁的任正非集资2.1万元,在深圳创立了华为公司;次年,任正非出任华为公司总裁。随后28年间,任正非凭借持续创新创业的精神,引领华为不断创造商业奇迹,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如今,华为从一家立足于中国深圳特区的民营企业,稳健成长为年销售规模超过2880亿元人民币的世界500强公司。华为的电信网络设备、IT设备和解决方案以及智能终端已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成为中国杰出的企业家之一,曾两度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他:“任正非是一个为了观念而战斗的硬汉。” 年逾不惑的创业者 有句话说,“25岁到35岁为创业最佳期,40岁已经相当迟,40岁以后则是例外中的例外。”言外之意就是说,一个人创业时越年轻,也就越有更多尝试的机会、更大的冲劲和实力。相比之下,任正非的成功更像是例外中的例外:创业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43岁从零开始,这谈何容易? 但是,即使到了这个年岁,任正非依旧保持着年轻人的冲劲和锐气。创办华为公司后不久,任正非即决定走一条自主创新之路。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作为研制程控交换机的场所,50多名年轻员工跟随任正非开始了充满艰险和未知的创业之路。虽然环境艰苦,但是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怀着勇往直前的干劲,任正非几乎每天都到现场检查生产及开发进度,开会研究面临的困难,分工协调解决各类问题。 任正非就是用这种精神弥补了当时公司物质极度短缺的劣势,使得大家都为一个美好的明天而齐心协力。10年后,华为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公司总部搬到了深圳龙岗坂田华为工业园。华为熬过了创业的艰苦岁月。 “假设”未来的思考者 在过去近30年的发展历程里,华为始终保持着快速的前进步伐,创造着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商业神话,将一个个历史悠久、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对手甩在身后。华为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任正非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决定性作用。 正是一种无时不在的危机感,默默引领着这个庞大的通讯帝国披荆斩棘。华为内部不时传出任正非“泼冷水”的声音,比如,“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华为的冬天”,甚至要求员工们坚持对自己、对今天、对明天作出批判以及对批判的批判等。 “这不是危机意识,这就是假设,假设未来的方向。我们是假设个危机来对比华为,而不是制造一种恐慌危机。”任正非曾幽默地称他在华为最大的权力就是思想权,而思想家的作用就是假设。他进一步阐述了假设之于思想的重要性:“只有有正确的假设,才有正确的思想;只有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方向;只有有正确的方向,才有正确的理论;只有有正确的理论,才有正确的战略……”这种忧患意识的假设,让华为员工戒骄戒躁,奋斗不息。 同时,华为做任何事情,都以客户为中心,全力以赴,甚至不顾个人安危——生怕做不好让客户产生不满情绪。这种思想理念正是华为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这句广告语无形中为华为的持续高成长做了最好注脚。 “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通过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华为不仅输出了优质产品、行业标准和先进的管理制度,更输出了思想。事实上,任正非的企业理念在中国企业界乃至其他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任正非说,华为需要一批各方面的统帅人物,需要在管理、研发等领域造就出一批战略家,也需要一批仰望星空、假设未来的思想家。 放眼全球的战略家 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当下,互联网以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信息沟通、交流以及海量的信息资源传送、呈现、挖掘和共享,正在颠覆传统经营模式,并对越来越多的行业造成巨大影响和冲击。互联网思维开始盛行,甚至颠覆、超越以往的工业科学管理模式。 2015年10月,任正非接受了《福布斯》杂志专访,畅谈了对中国创新、“互联网+”、“工业4.0”等热门话题的看法。任正非认为,互联网只是工具,我们的目的是发展实业,解决人们的生存、幸福问题。实业是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这中间,保护知识产权对于创新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国家要踏踏实实迈过工业化才行。另一方面,云计算正在摧毁基于卖产品和卖服务的传统IT业,包括软件、硬件、网络设备和传统IT服务厂商等。云计算的颠覆性有可能是IT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革命。 面对这样的形势和挑战,任正非对云计算和大数据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认识,并吹响了坚定的冲锋号角。“当前4K/2K/4G和企业政府对云服务的需求,使网络及数据中心出现了战略机会。这是我们的重大机会窗,我们要敢于在这个战略机会窗开启的时期,聚集力量,密集投资,饱和攻击。扑上去,撕开它,纵深发展,横向扩张。我们的战略目的就是高水平地把管道平台做大、做强。”2016年1月13日,任正非在华为市场工作大会上表示。 任正非以“纵深发展,横向扩张”为核心,分析了华为如何立足主航道,在已发现的战略机会上聚集能量,迅速做大。他提出,终端业务要在5年内超越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企业业务要抓住成功的部分,先纵向发展,再横向扩张。智慧城市、金融行业的IT正向云架构转型,电力行业转向数字化,政府和企业扩大对云服务的需求,这些都是重要的战略机会。华为要敢于和大数据、云计算的科技巨头博弈,以迎来新的历史转折,实现更好发展。 近年来,华为在运营商业务、终端业务和企业业务三个方面,齐头并进,步入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但是,对于华为来说,最大的变量,也是更具战略性和颠覆性的,还是云计算技术,这关系到华为的立身之本以及未来生死。这一次,任正非再次表现出高涨的创新创业热情,向世界水平高科技发起冲击。 “未来将是一个全联接的世界。”这是任正非领导下的华为孜孜以求的信念。20多年来,华为抓住中国改革开放和ICT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基于客户需求持续创新,赢得了客户的尊重和信赖。华为坚持聚焦战略,对电信基础网络、云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等领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以客户需求和前沿技术驱动创新,使公司始终处于行业前沿,引领行业的发展。华为在构建高效整合的数字物流系统,促进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互联和交融等方面一马当先,推动了行业和社会进步。 成功人士创业小故事二 2014年05月18日,快递巨头顺丰速运已正式在全国铺开名为“嘿客”的便利店,首批共518家,从而大举杀入国内火热的O2O市场,这一模式将对国内电商格局产生较大影响,也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首批开业的顺丰“嘿客”总计518家,除青海、西藏以外,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覆盖。“嘿客”便利店,除可以提供快递物流业务、虚拟购物外,还具备ATM、冷链物流、团购预售、试衣间、洗衣、家电维修等多项业务。 与传统实体店不同的是,顺丰“嘿客”店内的海报、二维码墙放置虚拟商品,顾客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选择包罗万象的各类服务,其模式与英国最大的O2O电商Argos十分相似。“嘿客”除试穿试用的样品外,店内不设库存,极大地节约了成本,预计将对多行业实体店均产生冲击。 商业界激烈残酷、然而日新月异的过招,已经不由得人们不去认识低调的王卫了——顺丰快递的神秘掌门人。王卫创业18年未接受任何采访,但所有的人都在找寻他;他低调不张扬,但却令香港狗仔队卧底数月一睹真容。他不引入战略投资,但却令花旗银行开价1000万美元中介费用只为求得一个合作机会。 顺丰不打算上市,但众多PE与VC趋之若鹜,50万元只为和它的掌门人王卫共进一顿晚餐。顺丰曾与电子商务保持距离,但王卫却令马云两次相约并称为最佩服的人。顺丰快递,是仅次于EMS的全国第二大快递企业。王卫便是缔造这个“快递王国”的掌门人。在电商与物流矛盾重重的当下,有人说:给你3年30亿元,你也砸不出一个新的.顺丰。 王卫,在外人看来似乎过于神秘。“有一次,国家邮政局领导都递话了,他还是委婉拒绝。”一位行业报主编说。就连顺丰的企业内刊《沟通》出版7年来,也从未出现过这位掌门人的面孔。“倒是有那么几次刊登了王卫的照片,不过都是背影或者极其模糊的侧面照”。 迄今为止,王卫只在媒体上出现过一次。这看似是一桩充满戏剧性的经验。2010年春天,王卫花3.5亿港币购买了香港九龙塘喇沙利道的一块地皮,自建两栋4层楼高的独立屋,附带独立泳池。这桩打破同区地产价格纪录的买卖引起了香港《壹周刊》记者的注意。 敬业的狗仔队不仅在顺丰深圳总部的写字楼前守候王卫数日,还混进顺丰香港的分部,做了一整天的快递员,终于拍到王卫的照片,文章以《水货佬做到买屋仔,买757飞机》为题发表。现在,互联网上还能够搜索到这篇文章,但是王卫的照片已经找不到了。 寻找王卫的可不只是媒体,投资银行的经理人们也在找他。他们可不只是出于八卦或者好奇心,而是明明白白地嗅到了金钱的味道。早在2004年,FedEx策划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就曾经接触过王卫。传闻中,FedEx希望以40亿元~50亿元价格收购顺丰,但被王卫拒绝了。那一年,顺丰的销售额是13亿人民币。 1993年,王卫仅22岁,这位只有高中学历的上海人起初是在顺德做印染,这时珠三角区域常常会需要香港的货物。看到这一商机的王卫做起了码头捎货的“快递”。机会多了,顺丰就此诞生。 原始资金是王卫向父亲借款的10万元,王卫用这笔钱在香港太子兰街租赁了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地方作为公司。在市场的需求之下,很快顺丰便以顺德为起点,将自己的触角延伸至广东各地,以合作和代理的方式开始了“快递王国”的蓝图扩张。 在快递行业发展之初,规模的扩张,网点的建设是所有快递公司“占领地盘”的实质。每建一个点,就注册一个新公司,分公司归当地加盟商所有,这使得顺丰在几年的时间内,便将珠三角一带的快递市场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在这样疯狂的扩张下,到1997年,王卫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通港快件。 据悉,当时行驶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货运车有70%属于顺丰的业务。香港回归时,海关甚至婉拒了国企中铁前来分一杯羹的请求。这时的王卫,不过26岁。 王卫信佛,在他的办公室里面摆有6尊佛像,就连他的企业管理也渗透着佛学理论。但他像一个矛盾的化身一般,在享受着佛学带给他的平静之外,越野车和极限自行车运动DOWNHILL也是他的心头所好。 这样喜欢冒险的性格在其创立顺丰的历程中,也有明显的体现。1998年,顺丰在订立下差异化管理目标后,开始强势爆发,但这一不可控性的发展模式为这个成长中的企业带来了致命性的麻烦。王卫曾提到:“一个承包网点就是一个小王国,根治这些问题,压力非常大。” 一些顺丰的加盟商擅自在货运中夹带私货,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的王卫从1999年开始了大力的收权行为。有传言,王卫曾经因此被香港社会追杀。直到现在,如若有人有幸遇上王卫,会发现这个穿戴极其平凡的中年男人身边常常会有4-6个彪形大汉相伴左右。2002年,王卫收权成功,顺丰顺利从加盟制转为直营制,并在深圳设立了企业总部。 恰巧在2003年,为日后顺丰江山奠定地位的契机出现。这一年,“非典”肆虐,王卫将眼光瞄准了因“非典”而陷入低谷的中国航空领域,与扬子江快运航空签订了5架包机的协议,第一个将快递行业带上天空,并完成了全国200多个网点的布局,进入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约20年的发展,直营模式、高端定位以及航空运输,成为了顺丰成功的三驾马车。 直到最近几年,顺丰董事长王卫才在媒体吉光片羽的专访中露出一些端倪,王卫有段最知名的话说:“我信佛,我认为,人的成就和本事是没有关系的,成就是与福报有关系,所以有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拥有本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赚到钱只是因缘际会而已。” “所以我认为,个人事业上的一些成绩不值得渲染。低调一点对于管理企业也有好处,没有员工认得出你来,你才可以深入到基层去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我认为,做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我是想做成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可以实现我的价值和理想。” “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是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是不利的。” “我做企业,是想让企业长期地发展,让一批人得到有尊严的生活。上市的话,环境将不一样了,你要为股民负责,你要保证股票不断上涨,利润将成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这样,企业将变得很浮躁,和当今社会一样的浮躁。” “所以,作为企业的老板,你一定要知道你为了什么而上市。否则,就会陷入佛语说的‘背心关法,为法所困’,可以说,顺丰在短期内不可能上市,未来也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为了圈钱而上市。” “员工是因,企业是果” 王卫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也在最近成为商业媒体上广传的内容:“在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顺丰的基层管理者是需要承受很多压力的。这也对这个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基层管理者,要非常理解公司的价值观和我们所面对的就业群体以及我们所从事的这个行业。” “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才能都是天生的,而且,公司在发展,我们也不能等待他们慢慢成长,所以我们必须从公司层面来帮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成长。比如我们正在努力将基层管理岗位的需求更加清晰化,并配套设置相对应的技能培训,然后建包传授给基层管理者,包括教会他们如何驾轻就熟地工作,如何服务好一、二线员工和客户,同时还要学会如何使用我们配套的管理工具,并将这些知识发挥到价值最大化。” “随着我们对每个管理岗位需求了解的清晰化,一些相对应的认证和课程会出台。到时,只要你具备了晋升的基本条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去选择学习相对应的课程,并获得相关的管理资格认证。当你达到了岗位发展所需要的业绩之后,公司将通过绩效面谈,考核你是否符合我们的价值观。” “结合这三方面,并根据内部不记名投票考评来衡量你是否符合你所申请的管理岗位要求。在顺丰,个人的成长是不靠关系的,自己的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里。员工是因,企业是果,又有员工们成长了企业才能够成长,而在员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还要做到让最好的员工最快地成长。”
成功人士创业小故事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四篇

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在企业新创期获取资源的现象值得专门进行理论分析。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一 吴春媛:出生于武进马杭的吴春媛毕业于常州卫校,瑞声声学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及主要股东,集团创办人之一,于1996年与他人共同成立美国瑞声,其后成为该公司财务总监,先后于1998年与他人共同成立深圳美欧、于2000年成立常州美欧及于2001年成立YEC Electronics Limited。 丈夫:潘政民,瑞声科技首席执行官,也是该集团的创始人之一,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指导,负责该集团战略目标和业务计划的制定、实施。1996年潘政民与他人共同创立美国瑞声,并且获委任为美国瑞声的总裁兼行政总裁,1998年与他人在深圳共同创立美欧电子。创业经历:1992年,吴春媛陪着丈夫潘政民一起从常州来到深圳创业,决定在深圳组建公司,进行研发和生产,于是成立深圳远宇。1993年,瑞声公司在深圳天安工业村只是一个很小的工厂,他们与员工一起租了四套房子,夫妇两人一起经营基本微型声学器材。1996年潘政民与他人共同创立了美国瑞声,并担任公司的总裁兼行政总裁,之后,他分别在1998年和2000年创立了深圳市美欧电子和常州美欧电子。从1993年开始创业,13年光阴,潘政民、吴春媛夫妇终于在声学专业领域打下了一片属于中国人的天地,缔造了一个手机喇叭为主的微型声学器材王国。由潘政民、吴春媛夫妇创办的AAC声学科技于2005年9月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05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同比04年上升了37%。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行事低调,直到2006年10月11日和11月2日先后发布的2006胡润百富榜和福布斯2006中国富豪榜公布,AAC声学科技公司的潘政民、吴春媛夫妇一举超过茂业集团的黄茂如,成为新的深圳首富。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二 左笑萍:广东联塑科技集团副总裁兼执行董事,负责集团采购及物流,并在塑料管道行业拥有14年经验。2013胡润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排名第21位。丈夫:黄联禧,广东联塑科技集团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也是集团的创始人,负责集团的整体战略策划及业务管理,在塑料管道经营与管理方面拥有14年经验。创业历程:左笑萍、黄联禧夫妇1996年起创办顺德联塑实业有限公司,开始生产、销售“联塑”牌塑料管道及管件产品。现在,联塑集团已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塑料管道及塑料配件生产设备的制造企业之一,2010年6月,联塑集团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三 张静:1969年出生,深圳茂业集团创始人黄茂如的妻子,祖籍山西太原,2006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高级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丈夫:黄茂如,1965年出生于潮州,祖籍揭阳市惠来县周田镇前湖村,硕士学历,1992年,黄茂如与其妻张静成为伯利兹公民。现任深圳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据媒体报道,黄茂如持有茂业集团99.999%股份,而张静则持有其余的0.001%股份。创业经历:黄茂如、张静夫妇1992年从房地产开发获得第一桶金后,1997年涉足百货业务。1995年创建茂业集团,是深圳最早参与城市运营的地产商,在深圳房地产开发量已超过150万平方米。2008年分拆旗下百货业务茂业国际上市,其财富也增长了300%。茂业国际在中国内地8个城市经营15家商店,包括8家茂业品牌店及7家成商品牌店,收入主要来自特许专柜销售佣金。2007年总收入15.67亿元,净利润4.17亿元。黄茂如夫妇获得的成功,被认为是源于茂业集团特别的“地产+商业”模式。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四 李彬兰:女,1962年出生于广东梅州,一个果敢决断、忘我投入并且很难“对付”的铁娘子,中国著名的新一佳超级市场的总经理。创业经历:李彬兰1995年在深圳宝安开设第一家新一佳超市。在高端商业密集的广东等地,她坚持走差异化的平民路线,并且用精细化的运营和管理手段,以贴近民生的战略实现自身的快速成长。该公司2003年在拥有50多家分店、50多亿销售额,为广东第一、中国第十二大的商业连锁公司。2007年,新一佳销售额将近168亿元,位居广东省零售业第二名。2010年,新一佳集团营业额达到174亿元,位居全国商业连锁企业第22位。李彬兰曾作为广东省核电投资公司掌门人参与投资万佳百货,后通过深圳法兰西施公司与广东核电集团合作投资新一佳,广东核电2003年出让新一佳49%股权。新一佳现在全国开设了100多家连锁店。2009年3月,原金蝶软件总裁何经华出任新一佳CEO,希望通过信息化改造新一佳,实现3年内上市。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四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创业小故事短篇(创业小故事200字)

诗句

打破冷场的幽默句子(打破群里冷场的幽默句子)

阅读(800)

买个小礼物(最好是他平时有需求的东西),放在他的床头或他最容易看见的地方,再附上一张纸条,写几个幽默的句子。看到你这么用心,再铁石心肠的男人也会心软吧?更何况,还是自己心爱的她,没有理由不找你和好的哦。...

诗句

表示友情的名言警句(人和动物友情的名言警句)

阅读(261)

7、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华盛顿 8、我们要能多得到深挚的友谊,也许还要多多注意自己怎样做人,不辜负好友们的知人之明。——邹韬奋 9、如果说,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

诗句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30首(中秋节有关的古诗)

阅读(303)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释义: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

诗句

爱情古诗词经典名句大全(爱情诗词经典名句大全)

阅读(692)

古诗词中的爱情名句 1 佚名 诗经·唐风·绸缪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2 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3 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4 文廷式蝶恋花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

诗句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简介)

阅读(596)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快乐学校”的概念,意在打破传统学校中存在的灌输式知识教育和说教式道德教育。他主张一切教育都应该以情感为基础,让充满爱心的教师和情感丰富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真正结合到一起,利用德育的享用功能完善...

诗句

情话最暖心短句十字(情话最暖心短句给女生)

阅读(320)

短句情话十字以内暖心1 1、你需要我,我就在你能看到的地方。 2、吵不散,骂不走的才是友情。 3、我们一起疯疯癫癫到老。 3、寂寞时,我才感觉到你的好 4、真心又怎会在口齿之间。 5、愈怕伤害,愈要谈恋爱 6、男人的无心,...

诗句

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践行)

阅读(961)

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感恩心态做人,以敬业心态做事。做人做事要内圆外方,智圆行方,才能游刃有余,倍受欢迎。那么,在做人做事方面,需要始终牢记并灵活运用以下二十条原则。1、...

诗句

稳重大气签名(稳重大气签名雪)

阅读(517)

成熟稳重的男生个性签名(集锦)1、事到万难须放胆,人处逆境须从容。2、别人在忙着改变,而你在忙着埋怨。3、生命太短,没留时间给我们每日带着遗憾醒来。4、人生是条无名的河,是深是浅都要过。5、宽恕不是忘记,也...

诗句

关于尊严的经典句子(男人尊严气质经典的句子)

阅读(293)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尊严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尊严是一个人的人格,是国家民族的灵魂,尊严是无形的更是无价的。 2、“尊严来自实力”,这句话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真理,对于一个学科,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都是真理。 3...

诗句

关于奉献的名人事例(有关奉献的名人名言)

阅读(491)

无私奉献名人事例:1、白求恩 白求恩不仅医术精湛,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一次,从前线思念过来一名伤员,伤员失学太多,需要输血,但是卫生员却一脸愁容地向白求恩汇报:“这位伤员需要的O型血已经用完了。”旁边的一位伤员一听...

诗句

学生励志名言短句激励八字(初三励志名言短句激励)

阅读(1146)

1、金榜题名,衣锦还乡。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一息若存,希望不灭。5、勇于亮剑,高三辉煌。6、厚积薄发,志在必得。7、勤学乐思,奋发向上。8、不鸣则已,一鸣惊人。9、把握机遇,...

诗句

思念的诗句 心上人(思念的诗句 心上人五字)

阅读(753)

思念心上人的唯美古诗词句子1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佚名《关雎》 3、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4、玲珑...

诗句

孟婆汤奈何桥伤感视频(奈何桥孟婆汤小视频)

阅读(1036)

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名曰孟婆的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此...

诗句

十句安全警句格言(十句安全警句格言图片)

阅读(939)

1、漫漫人生路,安全第一步。2、劳保用品穿戴好,遇险可把生命保。3、红线管理高压线,切莫靠近防“触电”。4、寒霜专打无根草,事故爱找偷懒人。5、宁可千日不松无事,不可一日不防酿祸。抓基础从大处着眼,防隐患从...

诗句

创业小故事短篇(创业小故事短篇幼师)

阅读(439)

小故事二:彩绘冰棒棍无本万利 谁会在意一根被丢弃在垃圾箱里吃过的冰棒棍呢?然而在北京南锣鼓巷的一家小店里,记者惊异地发现,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废弃冰棒棍经过妙手彩绘,竟然变成了令人爱不释手的手机链、小挂件和装饰品,它们售价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