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教案(怀疑与学问教案学情分析)

《怀疑与学问》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网友来稿)

课后练习一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正如教参(教师用书)有关练习说明中所言:“本题旨在训练学生准确把握论点,理解文章思路的能力。”参阅教参有关课文说明,其中明言:“文章开头引用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了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在练习参考答案中,除了有如上同样的表述外,还加上了“(或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一说,而把“怀疑不仅从消极方面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一句一分为二,作为两个分论点。对上述分析,我个人认为有可商榷之处。其疑一:课文预习提示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开头有什么特点?提出了怎样的论题?显然,这个思考题前者意在使学生明白这篇课文用古人名言开篇这一特色,从而区别于前一单元的课文,后者则显现了它在全文结构中,引起话题、总启全篇的作用。这里,把古人名言作为是一个话题。我们知道,在议论文中,论题和论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预习提示和练习设计本身似有矛盾之处。其疑二:就引文而言,其意固然都谈到了要有怀疑精神,但细品其味,其实两句各有侧重。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是就做学问的方法而言的;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说,前后分句互为因果,强调了怀疑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因此,如果要把引文作为论点的话,相比之下,张载的话意思更简截、更切近。其疑三:不少分析认为,开头的引文既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又是引用名言作论据。这好比是数学中的证明题,拿求证的问题,作为证明的根据,说法更嫌牵强。一、本文课题是《怀疑与学问》,表明讨论的话题是两者的关系问题,即“怀疑”对于“学问”的意义何在?作用究竟多大?因此,如果从正面立论,当在这一方面着眼。事实上,作者在文中正是围绕“怀疑”的作用问题,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上作了具体的阐述,并在行文中间(第六节),对此作了明确的概括。这既是对程、张学说的明确和具体化,也可看作是作者的经验之谈。正是基于“怀疑”对于“学问”的这一重要作用,我们自然可以体会到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向人们倡导一种“怀疑”精神。而开篇引述,即借古代大家之口,以引起人们的敬畏。据此,把引文作为论据,看来更合理一些。二、中心论点,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它既能在内容上涵盖全篇,又是全文结构的总纲,在文章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我们看该篇除开头引启部分外,前后两层就是围绕怀疑对于学问的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试若我们把开头引文去掉,虽然可能使文章稍有逊色,但读来还是完整、清晰的;可是,倘若我们删掉作者的概述,恐怕这“古论”和“今说”之间,就有隙可乘了。三、再从行文的角度看,开篇引文,也是写作的常式。这样写,引文的作用或引出论题,或开启全文,为文章定基调、作引子、造声势;然后接引正文,进入正题。依我看,本文就是这样。另外,如果按教参说明把它作为分论点来理解,也有于理不通之处。所谓“分”当指论点分散于各段各层,如果合在一处,硬地把人家“拆散”,则更是“于情不容”了。当然,文章的写作各尽其妙,不拘一格;个人的理解,也可以是仁者见仁,毋求苟同。但对于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对于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等特殊的对象和关键问题,恐怕不能没有比较合理而统一的意见。因此,本人不避浅陋,以求教大方。绍兴县柯桥中学 周学安邮编:312030e-mail :x_uean@sohu.com2003、9、21 作者邮箱: x_uean@sohu.com下载此教案:.docx(Word 文档)相关信息: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网友来稿)高原 语文的能力无外乎听、说、读、写,本着这一点,只要同学们持之以恒的坚持按照以下的方法去做,多读、多写、多听、多练,多记、多问,抓住一个“勤”字,围绕一个“思”字,积累学问,灵活创新,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的成...(查看全文)浅谈文学作品中情景教学的运用(网友来稿)李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燕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看到如此优美的文字,谁又能忍心置身境外,徒做壁上之人呢?(化身景中)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鸿雁像绅士般滑翔于云间,好像要与天际间...(查看全文)语文课的提问艺术——《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听后随感(网友来稿)河北辛集市乒乓球体校刘彦芬今天,听了这样一节语文课,主要内容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前半部分,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生活的美好感情,并学习作者精彩的景物描写。老师是这样讲的:第一步听读课文...(查看全文)《立足吟诵创设情境》——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网友来稿)舒丽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从小学开始就陆续安排了文言文教学,唐诗宋词中脍炙人口的诗句,历史散文中的佳词锦句、成语,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已内化为自己平日的言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陶冶了情操,...(查看全文)高考作文的拟题及训练(网友来稿)郑黎明一、话题作文的拟题技巧俗话说得好:“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作文也靠题装。这是一个重视包装的时代,像一本精彩的书要有一个好的封面,优质产品要有精美的包装。
《怀疑与学问》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网友来稿)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一、教学活动的要素 教学活动目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活动的层次(难易程度,适合哪个层次的学生) 3.教学活动的步骤(一个活动需要哪些环节或步骤?活动参与者(谁做什么?谁或谁与谁做了什么?活动形式多样变化,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4.明确的目标; 5.在教学内容上,也要把握好它的数量和程度;3所示。从具体的程序来看,比如老师明确的指示,组织方法的选择,时间和角色的分配等具体问题都要考虑。 6.如何设置活动目标 首先,应该明确活动是基于知识还是基于技能,还是结合知识和技能。 第二,这个活动属于你的班级的哪一部分,或者哪一大步。你正在展示新知识的过程中吗?还是在训练部?还是在复习中巩固和完善联系?每个链接的功能是不同的。 呈现新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和理解,自始自终兴趣盎然。 如《变色龙》的教学,如果教师死抱课文,逐段分析,学生就会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但如果抓住一个“变”字,将奥楚蔑洛夫审案,态度前后进行对比。赫留金的手指被狗咬伤,合情合理,狗却依仗人新的语言知识。练习时,应以学生练习为主,具有交替性。如果你正在练习,它的目的是成为精通。如果是复习、巩固和完善的环节,要综合运用。因此,如果有一个活动,它是一个单元的第一课,第一个是展示新知识。如果要求学生掌握任何句型和词汇,目标就太高了。 教学目标写作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取舍;接下来,学会脱颖而出,突出活动,它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实现合理的设计 学习教材、学生的需要、教学本身的要求、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是必要的。讲解时,要明确活动方式、操作步骤、活动时间、学生反馈形式等。什么是正确的时间。 例如,在展示新教材时,老师基本上是一个领导者。他会教一些知识和如何让学生学习,所以这次要号召所有的学生参与,互动。当涉及到学生的实践时,教师应该密切关注他们的表现,并在组织工作后及时调整他们的教学。 当涉及到学生使用这些语言做事情时,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综合情况。错误的上下文在哪里?或不参与?他参与其中有什么困难?我们应该注意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及时调整以弥补,或者在下一节课中弥补。评价和反馈 然后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欣赏学生。作为观众,老师应该坐在观众席上欣赏他们。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去思考。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开始、发展、变化和结束的过程结构。 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过程和社会化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认知过程、心理过程和社会化过程。 扩展资料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课程计划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在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探讨“面向全体,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一 明确教学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明确教学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就无法谈优化。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加强对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的研究,做到三个熟悉: 一是熟悉教学大纲,二是熟悉教材,三是熟悉学生。弄清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知识和能力“训练要求”有108项,初中语文教材172课,课文中“训练点”有185个。在此基础上,要将108项“训练要求”和185个“训练点”落实到每一个学段、每一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文章乃至每节课中,然后分析其中的“训练要求”和“训练点”哪些是浅易、低层次的,哪些是准层次,哪些是难度较大、高层次的。 最后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测试,同时对学生的思想、性格、习惯等进行了解,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有利于根据“训练要求”和“训练点”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十九课《怀疑与学问》的教学目标: 二 激发学习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能动性。因此,激发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是最不受拘束、最生动活泼而又最丰富多彩的学科。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课端激疑。 上课伊始,通过教师的作用,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如同行已探索出的背景介绍式、故事引路式、悬念式等行之有效的课端激趣方法,教学中可灵活运用,同时加以改造。二是课中持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势,安然无恙。“狗帐人势,欺压百姓”的沙皇走狗奥楚蔑洛夫最后裹紧大衣扬长而去。可以说这条“哈巴狗”遇见穷人就狂吠,遇见富人就摇尾。这样就可让学生“窥一斑而全豹”。 从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了解了18世纪末期社会是非颠倒,沙皇统治的反动,社会的黑暗。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三是课尾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 三 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 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弊端,我们根据“目标明确,量度适中,节奏合理,方法得当”的基本要求,吸收目标教学和尝试教学的精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初步探索出“目标尝试式”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适当点拨,或引导学生再探究,寻找到结论,发展智能。 使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向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转变,努力构建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特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操作步骤是: 1.展标定向。即课前出示目标,使师生共同明确教学方向,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个环节一般在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后,可以采用幻灯、小黑板等出示,学生齐读,增强共识。明白这节课要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时间3分钟左右。 2.尝试自学。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难点和知识要点,设计出导学要点(或问题),为学生尝试自学打下基础,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导学要点(或问题)出示后,学生即可尝试自学,通常采用速读法,迅速找出导学问题的答案。时间5--10分钟左右。 3.组织讨论。即根据导学要点及自学体会,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争辩,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因为学生自学理解的知识不一定完全准确、全面,因此组织学生分组(一般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讨论,每人都要充分发表意见,不重复地回答出一个问题。时间5--8分钟左右。 4.答疑解疑。即师生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信息双向交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自学讨论中尚未不能自行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启迪思维,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理性认识。 一般采用初读明文(即学生初步感知教材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精读明理(即在学生感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答疑解疑,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品读明法(即通过慢嚼细咽,弄清作者是任何写的)。答疑解疑一是要坚持教师答疑解疑与学生答疑解疑相结合,可采用全班学生讨论解答,这样训练面大、受益面广,学生都不能回答的再由教师解答。 二是要坚持集中答疑解疑和分散答疑解疑相结合。三是坚持直接答疑解疑和提示性答疑解疑相结合。四是坚持及时答疑解疑和延迟答疑解疑相结合。时间在15分钟左右。 5.检测总结。即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也叫形成性检测),它不仅是巩固知识、信息反馈的过程,而且是查缺补漏的过程。就阅读课而言,形成性检测一般包括:对课题的理解程度、对重点字词句段的理解程度、对整体结构的把握程度以及课文重难点、特点的掌握程度等。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发人深思,余味无穷的结尾。时间5--7分钟左右。 四 渗透学习方法指导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落脚点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掌握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的,如何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是我们“目标尝试式”教学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是协调教法与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矛盾统一体。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既要研究自己“如何教”,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研究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做到“目中有人”,在此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方法,使教法与学法协调同步,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二是加强指导与训练。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特别注意做好示范,与学生一起学习,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方法,同时教师注意学习方法的训练,促使学生动脑,学会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动口,提高表大能力;促使学生动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动眼,提高观察能力。 参考链接:优化课堂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中国教育信息网
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分析和理解《课程标准》、分析教科书、分析学生、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精选教学资源和补充材料、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编排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等环节。 分析和理解《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分析教科书,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分析教科书:不仅要了解每一课的内容和具体的知识内容,还应分析每一课的结构、内容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或地位,每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分析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否采用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教师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设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组织和实施的依据,具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需要设定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三维目标)、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教学重点,亦即重点知识。在每课中均处于核心的地位,具有统领性、代表性、典型性等特点。教学难点需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确定,而非教师的教学角度。是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存在认知障碍、理解困难或实践难度大的知识内容。教学难点的确定,应是知识学习与学习方法、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相结合的最佳契合点。精选教学资源和补充材料:在充分利用教科书材料的同时有必要再精选一些材料,使其起到补充教科书材料不足, 或弥补教科书材料单一、抽象、静态等缺憾,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讲授式,组织研讨活动、探究活动等。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和活动教学过程和活动,是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指教师组织教学的程序和环节,也是学生学习和认知的程序和环节。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讲授式,组织研讨活动、探究活动等。编排教学过程和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和活动,是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指教师组织教学的程序和环节,也是学生学习和认知的程序和环节。常态(常规)的教学过程,主要由导入、内容讲解、组织课堂活动、小结等环节组成。 拓展资料: 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称“班级上课制”。 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优点 班级教学的主要优点是: ①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知识程度的学生编为班级,使他们成为一个集体,可以相互促进和提高。 ②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 ③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教育事业。 ④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减轻学习疲劳。班级教学的出现是教育史上一个重大的进步。 班级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不能充分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又难以充分照顾优、差生的学习和发展。 19世纪末期,特别是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培养人才的需要,为了克服班级教学的缺点,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出现了分组教学甚至个别教学等组织形式。 这样做的结果,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如给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差生的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等。 采用班级教学,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负责,同时对他们因材施教,辅以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课堂教学
1.教学目标设计 充分解读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编者的用意。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借助教材中的文本,图片等信息,基于学情进行设置单元教学目标和分课时目标,并时刻考虑语境与话题的意义,达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 2.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教材主题和教学目标进行设立话题。通过教材原有的语篇,以及其他课程资源,并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内容整合和单元统整,依据话题设计有意义的教学文本和语境。 3.教学过程设计 把教学流程中每一环节目标与教学目标充分匹配。通过教学内容的推进,并有机结合教学活动达到每个教学环节的分目标。并时刻注意任务的语境及话题的意义,最终完成教学的总目标。 课堂教学  百度百科 课堂教学  百度百科 拓展内容 教学设计是作为教者,基于对学生和教学任务的分析,而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进度、课程评估等做出系统设计的一门学科。 教学设计者经常使用教学技术以改进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整个教育教学的基点。当前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体现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统一要求多,反映学生基于自身特点的个体差异少;体现被动式、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多,反映探索式、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少;体现“命令—服从”型的师生关系多,反映“平等—尊重”型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少。这几多几少不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发展。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必须主动地改革课堂教学,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及平时的听课,仅就如何把握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方面谈三点认识。 1、教学过程的着力点 教学过程的着力点应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这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比如在“创设情景”教学环节中要具有建立教学平台的意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时地用“对”、“很好”、“好极了”等话语。给学生更多的关爱与赞美,这样师生之间完全建立起“平等—尊重”型的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起到积极的作用。 2、教学过程的重点 教学过程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而把握重点的关键是如何选择好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课堂教学的接合点。这个接合点,从学科来说,就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从教师来讲,就是“思路、教学、学路”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设计及其在课堂中的艺术展现;从学生来说,就是在探究、思考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知识、思维、能力训练的统一。教师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教路”,给学生指出一条可行的“学路”。 3、教学过程的基本点 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应放在夯实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力求使优等生吃的好,中等生吃的饱,学困生吃的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在于教师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优等生选好“自助餐”,给中等生调好“套餐”,给学困生定好“配餐”。如在“回顾联系”教学环节中,要使教室中人人都参与教学活动,不要出现“被使役者”和“被遗忘者”;在“运用深化”教学环节中,练习梯度要合理、设计科学;在“总结”中要注意知识的延伸,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有事可做,在课外都能主动学习。 总之,一位优秀的教师,要善于教学设计,善于研究教材,能够选择合理的教法。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化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心理过程、社会化过程的复合整体。简介折叠编辑本段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学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中国古代教育家论教学过程折叠编辑本段儒家一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在教师循序引导下,学生学习知识和修养道德的统一过程。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儒家研究了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因素。孔丘有时从唯心论的先验论出发,肯定“生而知之”,但居于主导的思想是主张“学而知之”,并把“学”、“思”、“习”、“行”四者相结合。自孔子以后,孟轲发展了“生而知之”的学说,认为人皆具有先验的"良知"、“良能”,提倡“自得”、“自求”的内心反省,所谓:"求则得之,……求在我者也",认为认识源于主观良知的自我发现, 而不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探求。荀况则发展了孔子"学而知之"的主张,从朴素唯物论的认识论出发,把学习看作是" 闻"、"见"、 " 知"、“行”的统一过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他主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不过他所说的“行”限于个人德行的实践,而不是指社会历史实践。(见《大学》、《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中国古代儒家对学习过程的概括。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和朱熹等人,继承和发挥孟子“自得”和“自求在我”的唯心论的认识论,否认认识有赖于实践,提倡"闭门读书"、“修心养性”。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又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达于天理良心的发现。这种唯心论的认识论和教学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教学实践影响很大。但朱熹等人提出的"为学之道"、"读书之法”、“教人有序”以及“严立课程”等命题,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明代王廷相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论认识论传统,批判程朱理学家的教学思想,主张知识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结合:“圣贤之所以为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结合)而已。”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发展认识能力;“夫心固虚灵(原是空虚而能反映事物),而应者必借视听聪明会于(理解)人事,而后灵能长焉(心灵得以长进)。" 他把荀子"学至于行而止"的观点推进一步,认为“行”中出真知:“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反对“不于实践处用功”的教学过程。王夫之进一步指出:“力行而后知之真也”;同时又主张博学深思,"学愈博则思愈远”,认识领域越是扩展,思考能力越是深入。清初颜元继承了上述朴素唯物论的传统,他强调“习行”,唯重实学。 他说:“今之言致知者,不过读书、讲问、思辨已耳,不知致吾知者,皆不在此",而在于亲手下一番实践功夫,甚至认为“读书愈多愈惑”。这种观点用来批判理学,有可取之处,而作为一般教学思想则过于片面强调经验的作用,是不全面的。欧美教育家论教学过程折叠编辑本段德国哲学家与教育家J.F.赫尔巴特从唯心论出发,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观念的运动,即概念与概念、主要概念与从属概念之间系统化联结运动;至于概念本身并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人类把心灵固有的先验的理性概括,通过沉思默想赋予客观世界的。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4 个阶段:①明了:即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学习新课题的各个要素,达到正确理解为止。②联合:建立新概念与已知概念的联系。③系统:突出主要思想,把知识整理成贯通的系统。④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系统知识进行练习作业。赫尔巴特所强调的是系统的书本知识教学,忽视感性认识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理论脱离实践。他的教学阶段是脱离具体教学内容特点的,带有形式主义性质。但是,赫尔巴特运用心理学来解释教学过程,最早提出和论述了教学阶段问题,明确地把教学当作一个过程来研究,这些是具有一定意义的。以美国教育家J.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儿童个人生活实践或直接经验作为学习的中心,要求围绕特定的生活事务来学习知识,即“由做而学”。杜威把教学过程分为 5个要素构成不同的阶段,这些要素是:①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②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③他要占有知识的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④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⑤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杜威轻视系统的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实际脱离理论的概括与指导。这种教学过程的理论,在许多国家实验的结果,都导致教学质量降低。不过,他重视学生的主动活动及其亲身经验,是针对传统教学的缺点而提出的,这是有一定意义与作用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教学过程理论折叠编辑本段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全面总结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历史,揭示了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认为人类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人类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是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向理性认识逐步上升和转化的过程;认识反过来又能动地指导和推动实践发展,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循环上升的过程。这一规律的阐述,为教学过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学习是以掌握人类已知的文化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为主,经教师的传授和引导,以求在较短时间使年轻一代能达到当代科学文化水平。教学过程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规律,这既可避免唯理论的片面性;又可防止狭隘实用主义经验论的片面性。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教学过程一般经过以下4个阶段: 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折叠包括通过观察、实际操作(如数小棍计算、剪纸认识几何图形)以及实验等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表象,并要求这些表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典型性,以便迅速有效地达于理性认识,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折叠即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达于理解阶段。所谓理解,就是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新概念在头脑中纳入已知概念的系统,由已知概念向新概念转化,即形成新概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概念或规律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愈来愈具有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利用已知概念探索新知识,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的中心环节,是不断形成和发展认识结构的基本条件。 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折叠教学过程的实践形式和一般社会实践形式相比较,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验、实习、实际操作以及美术、音乐和体育活动等等,是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实践形式,其目的在于印证知识或运用知识形成各种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还包括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或必要的社会政治文化活动,以便扩展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运用领域;但这些社会实践形式必须服从教育和教学目的,并且不能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同时要求防止某些错误的直接经验对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干扰作用。学生的技能、技巧的形成,一般是由掌握知识开始,逐步转向半独立作业,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较完全的独立作业。 检查和巩固知识折叠无论在形成感性认识或形成新概念,以及从事实际作业阶段,都包括有合理的检查和巩固工作,而检查和巩固又可构成教学过程相对独立的特殊环节,系统的检查和巩固工作是教学过程继续前进的基本条件之一。检查和巩固是教和学的双方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要教学生学会自我检查和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并善于充分利用意义识记和逻辑记忆来巩固知识、技能和技巧。教学过程的4 个阶段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环节,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不是每一堂课的教学都必经这些步骤,不能作为呆板的公式看待。教学过程既可以由具体到抽象,又可以由抽象到具体;既可以由认识到实践,又可以由实践到认识。 教学过程与全面发展折叠编辑本段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单是传授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学既要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又要尽可能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和谐的、充分的发展,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的同时,促进个性才能的特殊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的规律折叠编辑本段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折叠引起求知欲: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产生了知与不知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 感知教材折叠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则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理解教材: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巩固知识折叠只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所学基础知识,才能顺利吸收新知识,自如运用已有知识。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运用知识折叠 重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检查知识、技能、技巧折叠 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作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教学过程中几种必然的联系折叠编辑本段(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倾向。(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特点折叠编辑本段教学过程具有丰富的特点。1.双边性与周期性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生碰撞、交流和融合。通过碰撞、交流达到融合以后,又出现新的矛盾——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的矛盾,产生新的碰撞和交流,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教学周期的运转导致了教学过程的实现。诸周期的运转可以描述为一个螺旋体,2.认知性与个性化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与人类其它的认识活动相比,它不是为了直接创造社会价值,而是为了实现学生个人的思维创造,即人类的“再创造”,因而,这种认识活动关注认识的结果,但更注重认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发展。学习者必须积极地建构意义,通过对话及思考过程或与他人互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个人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过程会越来越丰富化、生动化和个性化。3.实践性与社会性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教育、教学活动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具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新生一代通过接受、继承和发展上一代传授的文化成果得以生存和发展,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性。 教学过程的功能,是指参照教学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能收到的实际效果。1.育人功能2.发展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但就整体而言,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三个要素。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我们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逐步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研究教学过程,懂得怎样去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前如何设计好一份完善的具体的教学过程计划方案,这对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前,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掌握教学大纲及教材规定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必须精心制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编制教材教法程序,选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科学组织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拟订的设计方案,随时结合现状修正方案并将之实施。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果。数学学科按照大纲要求,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还必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数学能力和体现各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处理好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教师必须精心策划,既要有具体细致的总体设计,还能设想到各个局部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对策。一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的优劣,显然要由最终的智能教学效果和时间效益来评定。如何使教学过程设计更优化更合理?我们在集体备课时,遇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底数幂的除法如何上,我们设想了三种不同的方案:方案一,用实例引入,这种以实例引入新课的方法直观易懂,采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也是一种猜想方法,由此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研究、归纳,从中发现规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当然不完全归纳法的结论也有错误的风险。方案二,由幂的定义出发进行推导这种方法较抽象,概括水平较高,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利。方案三,由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这种方法是在教师的提示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研究,从思维类型来看,这种方法着重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引发的思考。1.如何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以实现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目的?从目前中考改革的方向来看,是逐步加强对能力的考查。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应该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主线,使“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重视解题教学,对新课的引入过程,对新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不够,将好多可以进行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机会放过了,认为课堂教学时间紧,能力培养见效慢,不如“精讲多练”实惠,对如何使用课本进行能力培养的问题,也有模糊认识,认为课本怎么写我就怎么讲,既省时又省事,更省力,这些想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2.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由于同一个内容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说明不同的教学设计一定有不同的考虑,会实现不同的目的。教师在备课时,一般容易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考虑如何掌握所教教学内容为主,对深层次的教学目的考虑不周或不去考虑。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经验只停留在知识内容或方法上,而忽视能力和素质要求,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淡化了过程。1.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我们知道,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好坏,关键在于备课,可以说教学的过程是从备课开始的。因此抓好备课这个起始环节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地、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真正把好备课关。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又要突出能力的地位和作用。为此,我们认为教学过程设计的主导思想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这是教学改革的方向。首先,要分析班级的整体状况。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速度、课堂气氛等都有差异,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考虑能力要求时,应随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所区别。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时所设计问题的大小、难易程度也要因学生而异。如果一个班级基础很差,就很难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由学生讨论、发现、论证的完整的教学环节。相反,若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有良好的发言习惯,又有一批较好掌握论证技巧的学生,最有可能安排设计讨论的环节,引导学生自已归纳推导出某些数学命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总之,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其二,要研究课题特点。 教学内容是进行能力训练的素材和载体,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培养不同的能力,在其功能上会有所差别。例如立体几何有关内容,在培养和训练空间想象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其它问题无法相比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为突出能力培养,一定要从教学的内容出发,研究教材内容与有关能力的关系,充分发挥某节教材内容对培养某项能力的特殊功能,使能力培养落在实处。我们认为任何一段教学内容,任何一种课型都能起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关键在于挖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些教学课题要安排一定时间复习旧知识,有“铺垫”才能讲述新知识,有的则完全可以“单刀直入”,直接进入教学课题,有些课题适宜于用讨论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思维,有些则不然。如讲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证的关键是启发构造一个平角。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添辅助线完成论证,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述和学生活动的设计就很有研究的余地,这是由课题特点决定的。教学中有以讲授概念、定理、法则为主的新知识课,有以巩固知识和技能技巧为主的复习课,有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为主的检查课,也有包含以上几个要求的综合课,总之,必须按照各自的课题特点,灵活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第三,要考虑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阶段与主要步骤。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存在多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体现着一定的教学理论,具有它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不论采用何种结构模式,归纳起来教学过程都大致经历几个基本步骤与环节:诱导学生动机、讲解领会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应用新知识、检查教学效果。当然,具体到某一节课,它就可能只是把构成上述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步骤,或这一步骤的某一方面要求为重点。但若从该节课的本身来看,也同样能具备上述过程的各个步骤。当然这些步骤也并不是总能截然分开,而往往是相互交错紧密联系的,有时也可能免除某一步骤,教师绝不能无视矛盾的特殊性而机械地设计安排。第四,要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一般要依据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教学内容是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教师应仔细分析课题内容是传授新知识还是形成和巩固某种技能技巧,或者兼而有之?知识结构的推理层次是简明具体或是复杂抽象?内容表达是浅显易懂或是较为深奥,教学时间充裕或是紧迫?教学内容适合培养什么能力?方法应随这些考虑作出抉择。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予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探索、发现、创造的过程。长期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采用相应的鼓励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一定可以培养出现数学素养较高的学生和班级。选择教学方法也要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要能灵活、综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的教学过程,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在教学中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第五,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进程。 知识传授的先后顺序安排,例习题的先后使用顺序,及各个知识和教学环节所占用的时间比例的设想等都得仔细斟酌设计。最后,要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 对某一节课而言,选择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又要考虑采用这一方法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在使用发现法教学时,训练有素的班级可考虑多采用启发讨论或小组、大组讨论形式。又如在学习两圆位置关系时可考虑实物模型,或幻灯,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如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开发,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参与,为教学过程现代化创造条件。怎样有效地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构造新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上述几个方面是互相关联的,需要综合设计。当这些方面形成综合的想法后,教学过程的设计蓝图也就基本上绘成了。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案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④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对词语的理解。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二、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三、教学建议 1.课文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几个说理的句子,意义比较抽象,可能比较难读,要多读几遍,读通顺。 初读课文时,要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并不要求学生做出准确的回答,主要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只要能从字面上或者结合具体的事例说说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也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理解。 学生可能会对课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提出疑问,比如,地球是怎么自转的?什么是石蕊试纸?什么是盐酸?对这些科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让知识面广的学生来解答,也可以简单地介绍,不要在科学术语上花太多时间。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习三个具体事例,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再从全文的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进一步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观点。这样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地,深刻地理解课文。 3.课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因此对这三个具体事例的研读,教学中要注意把握重点。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从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三个具体事例涉及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观察,获得直接经验;有条件的话,石蕊试纸的酸碱测试可以在课堂上做给学生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说理论述的句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做形象化的理解。小学阶段学生接触议论文,不宜在文体知识上做过多讲解,要少用“论证”“论点”“论据”之类的术语。 5.课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就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语文学习重点。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所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种写法,还要求学生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教学中可以安排一次小练笔,要重视写完后的交流评议,评议的重点是描述的具体事实是否能证明观点,对具体事实的描述是否能突出重点。 四、教学案例 片段: 在比较阅读中发现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学生默读思考。) 生: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师: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师: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课文中做了批注,发现了这三段话中的很多相同点,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发现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师:大家讲得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他们的相同点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认为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课文读得很仔细,分析得很有条理,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这样,并尝试给每段话划分层次,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生:通过刚才的划分层次,我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会概括。 生:我发现最初的疑问只有一个,但是一下子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很多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一连串的问题,才会有最后的结论,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我们来读读他们头脑中冒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朗读。) 生:我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辛苦。 师:我们来读读描写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的句子。 (学生朗读。) 生:我还发现,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师:是啊,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五、相关链接 1.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还著有《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星条旗下的中国人》《胡乔木传》《马思聪传》等传记。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于2002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10月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2.石蕊试纸石蕊是一种枝状地衣,可提炼出红紫色的结晶粉末,粉末的主要成分是碱性碳酸盐;这种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将粉末溶于酒精溶液等,形成一种混合物,就是石蕊色素染料;把滤纸浸在染料中,干燥后便成了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常用来检定物质的酸碱性。如果将石蕊试纸放入酸性溶液中,试纸就会转为红色;若放入碱性溶液中,试纸则变成蓝色。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④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对词语的理解。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二、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三、教学建议 1.课文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几个说理的句子,意义比较抽象,可能比较难读,要多读几遍,读通顺。 初读课文时,要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并不要求学生做出准确的回答,主要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只要能从字面上或者结合具体的事例说说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也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理解。 学生可能会对课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提出疑问,比如,地球是怎么自转的?什么是石蕊试纸?什么是盐酸?对这些科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让知识面广的学生来解答,也可以简单地介绍,不要在科学术语上花太多时间。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习三个具体事例,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再从全文的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进一步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观点。这样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地,深刻地理解课文。 3.课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因此对这三个具体事例的研读,教学中要注意把握重点。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从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三个具体事例涉及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观察,获得直接经验;有条件的话,石蕊试纸的酸碱测试可以在课堂上做给学生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说理论述的句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做形象化的理解。小学阶段学生接触议论文,不宜在文体知识上做过多讲解,要少用“论证”“论点”“论据”之类的术语。 5.课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就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语文学习重点。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所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种写法,还要求学生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教学中可以安排一次小练笔,要重视写完后的交流评议,评议的重点是描述的具体事实是否能证明观点,对具体事实的描述是否能突出重点。 四、教学案例 片段: 在比较阅读中发现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学生默读思考。) 生: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师: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师: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课文中做了批注,发现了这三段话中的很多相同点,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发现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师:大家讲得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他们的相同点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认为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课文读得很仔细,分析得很有条理,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这样,并尝试给每段话划分层次,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生:通过刚才的划分层次,我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会概括。 生:我发现最初的疑问只有一个,但是一下子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很多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一连串的问题,才会有最后的结论,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我们来读读他们头脑中冒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朗读。) 生:我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辛苦。 师:我们来读读描写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的句子。 (学生朗读。) 生:我还发现,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师:是啊,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五、相关链接 1.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还著有《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星条旗下的中国人》《胡乔木传》《马思聪传》等传记。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于2002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10月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2.石蕊试纸石蕊是一种枝状地衣,可提炼出红紫色的结晶粉末,粉末的主要成分是碱性碳酸盐;这种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将粉末溶于酒精溶液等,形成一种混合物,就是石蕊色素染料;把滤纸浸在染料中,干燥后便成了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常用来检定物质的酸碱性。如果将石蕊试纸放入酸性溶液中,试纸就会转为红色;若放入碱性溶液中,试纸则变成蓝色。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教研与培训中心周宏 ) B案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敏锐 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http://www.xhxx.cn/yw/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15 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有人抄袭我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学构想】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因此,我想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四、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 师生交流: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事实论据比较容易理解,道理论据却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因此,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例如文中说:“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这既是论证的过程,又是道理论据。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和文中所举戴震的事例,就会觉得作者的这个道理论据不但与论点紧紧相扣,而且是很有说服力的。) 3.教师设疑: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相机提出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多了解一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布置作业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学生学习了议论文后,就要引导学生实践写作简单的议论文,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挖掘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本质,提出新颖的见解,以培养创新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从一个角度立论,立论要新颖,有独到之处,从中心论点中分解成几个分论点,摆事实讲道理,把现象或问题的本质逐一剖析,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从学生写作的结果来看,这种尝试达到了预期目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怀疑与学问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网友来稿)

课后练习一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正如教参(教师用书)有关练习说明中所言:“本题旨在训练学生准确把握论点,理解文章思路的能力。”参阅教参有关课文说明,其中明言:“文章开头引用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了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在练习参考答案中,除了有如上同样的表述外,还加上了“(或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一说,而把“怀疑不仅从消极方面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一句一分为二,作为两个分论点。对上述分析,我个人认为有可商榷之处。其疑一:课文预习提示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开头有什么特点?提出了怎样的论题?显然,这个思考题前者意在使学生明白这篇课文用古人名言开篇这一特色,从而区别于前一单元的课文,后者则显现了它在全文结构中,引起话题、总启全篇的作用。这里,把古人名言作为是一个话题。我们知道,在议论文中,论题和论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预习提示和练习设计本身似有矛盾之处。其疑二:就引文而言,其意固然都谈到了要有怀疑精神,但细品其味,其实两句各有侧重。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是就做学问的方法而言的;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说,前后分句互为因果,强调了怀疑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因此,如果要把引文作为论点的话,相比之下,张载的话意思更简截、更切近。其疑三:不少分析认为,开头的引文既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又是引用名言作论据。这好比是数学中的证明题,拿求证的问题,作为证明的根据,说法更嫌牵强。一、本文课题是《怀疑与学问》,表明讨论的话题是两者的关系问题,即“怀疑”对于“学问”的意义何在?作用究竟多大?因此,如果从正面立论,当在这一方面着眼。事实上,作者在文中正是围绕“怀疑”的作用问题,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上作了具体的阐述,并在行文中间(第六节),对此作了明确的概括。这既是对程、张学说的明确和具体化,也可看作是作者的经验之谈。正是基于“怀疑”对于“学问”的这一重要作用,我们自然可以体会到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向人们倡导一种“怀疑”精神。而开篇引述,即借古代大家之口,以引起人们的敬畏。据此,把引文作为论据,看来更合理一些。二、中心论点,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它既能在内容上涵盖全篇,又是全文结构的总纲,在文章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我们看该篇除开头引启部分外,前后两层就是围绕怀疑对于学问的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试若我们把开头引文去掉,虽然可能使文章稍有逊色,但读来还是完整、清晰的;可是,倘若我们删掉作者的概述,恐怕这“古论”和“今说”之间,就有隙可乘了。三、再从行文的角度看,开篇引文,也是写作的常式。这样写,引文的作用或引出论题,或开启全文,为文章定基调、作引子、造声势;然后接引正文,进入正题。依我看,本文就是这样。另外,如果按教参说明把它作为分论点来理解,也有于理不通之处。所谓“分”当指论点分散于各段各层,如果合在一处,硬地把人家“拆散”,则更是“于情不容”了。当然,文章的写作各尽其妙,不拘一格;个人的理解,也可以是仁者见仁,毋求苟同。但对于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对于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等特殊的对象和关键问题,恐怕不能没有比较合理而统一的意见。因此,本人不避浅陋,以求教大方。下载此教案:.docx(Word 文档)相关信息:《故都的秋》名句赏析(网友来稿)内蒙古扎赉特旗一中 李殿林 以“秋”为题材的抒情散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堪称名篇,并一直被选为高中语文教材。尤其是北方人,很少有读了此文不为之感染的。这和作者对北方的求有着深刻的感悟和体味是分不开的。体味之深,...(查看全文)自由童年的亲切象征:浅谈〈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小隐鼠(网友来稿)张宜彪胆,在人体的解剖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位置又相当隐蔽。但它的作用确是不可或缺的。戏剧表演中,也有一些不可或缺的小道具。有时是一面镜子,有时是一件宝贝,。是它们连缀戏文,激发冲突。
怀疑与学问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网友来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怀疑与学问教案(怀疑与学问教案学情分析)

诗句

对婚外情人说的暖心话(婚外情遇到一个渣男怎么办)

阅读(870)

给情人的暖心短句1 1、 能遇到你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你对我一点一滴的关心体贴,都融化在我的血液里,总是在我烦恼苦闷时变成快乐的细胞,爱你!2、 不求我们的爱有多么轰轰烈烈,不求我们的爱有多么缠绵悱恻,不...

诗句

踩空间留言板留言大全(领导留言板留言大全)

阅读(1077)

为了来看你 系统提示我验证码错误1500次 系统繁忙.2000次,没有反应。2500次。最后才显示.请不要在一分钟内重复留言.我用头去撞显示器 结果陪了一千元网吧老板。我穷困潦倒,沿街乞讨了两个月,终于凑够了5块钱。手舞足...

诗句

免费签名设计 姓名(免费签名设计 姓名透明背景)

阅读(279)

名字是:曾琦,求哪位好心人帮我免费设计一下啊!我说的是艺术签名匿名 | 浏览49000 次 |举报 我有更好的答案推荐于2017-12-16 16:02:10 最佳答案 希望可以喜欢啊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举报| 答案纠错 | 评论(39) 724 123 ...

诗句

名人名言孔子(敬学与乐学的名人名言孔子)

阅读(557)

二、孔子人生名言: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诗句

爱国人物故事100字左右(爱国人物故事100字左右近现代)

阅读(660)

1、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到土牢里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 2、陆游:陆游的童年曾经历...

诗句

老子的金句(老子好句)

阅读(270)

老子经典语录1 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诗句

安全警示语顺口溜(安全警示语顺口溜二十字以内)

阅读(618)

更多防溺水相关内容推荐↓↓↓ 防溺水作文300字 关于防溺水的句子 防溺水安全警示语大全 学生防溺水安全知识资料 防溺水顺口溜 1、水中有危险,下水请三思。2、轻轻脚步,勿踏入水。3、安全小事不管,溺水丧生不远。4、安全...

诗句

七夕表白句子(七夕表白句子对女生)

阅读(604)

1、余生不必请教了,都听我指挥吧。2、七夕节我爱你,我心爱的人啊,就是你!3、遇见过眼神,是我想娶/嫁的`人。4、前半生没参与,后半生奉陪到底。5、七夕快到了,我想与你过一个浪漫的情人节!6、爱火燃,宠爱...

诗句

qq个性签名文案(qq个性签名文案原耽)

阅读(877)

20.让自己忙一点,忙到没有时间去思考无关紧要的事。 2022手机qq个性签名文案幽默(篇二) 21.成熟有时就是,你不理我,我也不会多说,你讽刺我,我就一笑而过,你若爱我,我便爱你更多。 22.些欢乐的时光都会被生生地嵌进年轮里,...

诗句

锦句摘抄100句(红星照耀中国好句摘抄100句)

阅读(701)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句话经典的语录100条,大家快来看看吧。 1、君若水上风,妾似风中莲。 2、要看清前方的目标,也要记取来时的路。未来与过去的线索,才会随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3、当想到你和别的男人上床的时候,如果心情...

诗句

毕业离别的话(毕业离别的话简短唯美)

阅读(718)

15、校园荷花几度红,今年离别情更浓;依依不舍互道别,留言短信共祝福;天涯海角不相忘,时常要把短信发;发奋图强互鼓励,励志向上互支持! 16、挥挥手,离别了同窗好友;拥拥抱,祝愿未来更美好;擦擦泪,我的好兄弟姐妹;告告别,铭记我们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