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朝的亡国诗词
宋徽宗赵佶被金俘虏后写的,
在北题壁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影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望断天南无雁飞。
九叶鸿基一旦休,猖狂不听直臣谋。
甘心万里为降虏,故国悲凉玉殿秋。
眼儿媚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
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遶胡沙。
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醉落魄
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
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
今年华市灯罗列,好灯争奈人心别。
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
2.古代惋惜国家灭亡的诗句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文天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泊秦淮
杜甫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形容亡国的诗句
夫子曰:
泊秦淮
作者: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宋代】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满江红·写怀
[作者]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北宋灭亡前李清照de 词
一、李清照在婚前和新婚期[de]情感与心境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土,济南章丘人。
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de]散文家,苏门“后四学土”之一,时任北宋后期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亦善文。
这样[de]书香门第之家无疑会给李清照以较高[de]天赋和极好[de]家庭熏陶,为她[de]文学创作之路奠定良好[de]基础。另外,她[de]家庭气氛也比较宽松开明,因而造就了她率真自然[de]性格和心灵,奠定了其独立自由[de]文学创作风格。
李清照自幼聪慧,少女时代就已开始了她[de]文学创作生涯,并初步崭露了过人[de]文学才华。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她[de]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de],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
下面这首《点绛唇》则比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是一幅多么生动有趣[de]行乐图啊!图中那位天真活泼而又聪慧[de]少女,不就是李清照早年[de]自画像吗?你看她没有忧虑也没有烦恼,在天真活泼之中又带着几分顽皮羞涩。我们还可以从李清照另外几首早期词中进一步窥探到作者这一形象,例如《浣溪沙》中那个“绣面芜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de]多情少女;那个在《如梦令》中叫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de]率性女孩;还有那个唱着“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de]快乐女孩;那个“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de]爽性女孩,这一幅幅生动[de]画面,无一不在显露她率真、率性、爽快而多情[de]个性!透过她[de]词,我们还可以得知她并不是一个一味贪玩、不知所静[de]女孩,她也会在“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里,做甜甜[de]梦;她还会“倚楼无语理瑶琴”(《烷溪沙》),独自一人默默地暗想心事。
但这种沉默转眼即逝,很快就被新婚[de]欢愉替代了。你看,她又现出了从前[de]活泼俏皮相:“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在另一首《渔家傲》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相似[de]情调: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这两首词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词人在新婚时期,还处于花好月圆、轻松浪漫、和谐无忧[de]氛围之中。
然而,正如人们常说[de]“花无百日好”,李清照在婚后第二年就遭到了一系列[de]家庭变故。首先遭遇不幸[de]是李清照[de]父亲李格非,他在朝廷[de]“新旧党争”中被罢官并遣返原籍。
受此牵连,李清照也被迫随父还乡,饱尝了恩爱夫妻[de]离别相思之苦。一个“愁”字悄悄地来到了李清照[de]词中。
二、李清照在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de]情感与心境 让我们先来看两首脍炙人口[de]词: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 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两首词中,词人一改往昔那活泼俏皮、不知忧虑[de]少女形象而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绵绵[de]思妇,你看她出去划船已不似昔日那样“惊起一滩鸥鹭”,而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她已不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而是要去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你再看她[de]等待有多么长久,多么辛 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种相思之情又是多么难排?多么难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又是多么深切?多么惆怅?“薄雾浓云”, “愁之昼”,这种相思又是如何地折磨人啊,它已使我们[de]女词人“人比黄花瘦”了。
这两首词真是把一个思妇[de]相思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在饱尝了两年多[de]相思苦后,李清照又回到了她日夜思念[de]丈夫赵明诚[de]身边。
这自然会给词人带来一时[de]喜悦,一首,《小重山》抒发了她此刻[de]欢愉心情:“春到长门青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匝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另一首《庆清朝慢》则通过咏牡丹委婉地表达了她继承父志、光耀书香门庭[de]意愿:“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带东君。” 仍然好景不长,厄运又一次降临这个家庭。
赵明诚[de]父亲赵挺之也不幸在朝廷争斗中败下阵来,并撒手西归。越明诚三兄弟则不仅被罢官,而且遭人诬陷入狱。
这个结局无疑又使词人“柔肠一寸愁缕”(《点绛唇》)。愁肠满怀[de]词人,在屡屡尝试了朝廷争斗[de]苦果后,对其已是痛恨不绝:“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怨王孙》)。
她也替赵明诚[de]出仕感到悔悟:“多情自是多沾惹”()。她在“恨萧萧无情风雨” (《多丽·咏白菊》)[de]同时,也自明本志:。
5.【描写兴盛转为衰败(灭亡)的诗句,越多越好.指的不是国家,是一个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释】 朱雀桥:在朱雀门外秦淮河上.今南京城外. 花:此为开花之意.作动词. 乌衣巷:对朱雀桥,晋王导、谢安居处. 王谢:具体指东晋时王导和谢安,左右朝廷的两姓豪门望族. 【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下面具体介绍一下王导与谢安:王导是 东晋初年的宰相,权势显赫,威震朝野,当时有“王与马(指晋帝司马氏)共天下”的歌谣.成语中有“新亭对泣”,表示思念故国的意思,就是说的王导的故事.一次王导与北方逃难过江建立 东晋的同僚在南京郊外新亭(又名劳劳亭)饮宴.座中周侯岂页叹息地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发出了山河沦陷的感叹(当时北方领土沦陷在匈奴人刘曜之手),于是在座的宾客都 相视流泪.王导见此情景,愀然变色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勉力国事),克复神州(收复中原失地),何至作楚囚相对(何至于那样没有出息作当年被俘的楚国囚犯那样相对哭泣呢)?”王导 的话慷憾激昂,批评了在座同僚消极悲观的情绪.虽然只有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却把王导为人鹤立鸡群,见识不凡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事见《世说新语》). 诗词中提到的“谢”,就是 谢安,别名安石,他是晋孝武帝的丞相,人称谢太傅,功勋卓著,曾一度辞官退隐浙江会稽东山,当时曾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足见他的威望之高.后复出主持大局,因此又有“东山再 起”的成语,表示免职以后再度掌权的意思.后秦符坚扬言投鞭可使长江断流,率领大军进驻淝水北岸,威逼东晋,朝野震恐.谢安时任征讨大都督,他从容调度,终于大破符坚、是为军事上以 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据说他侄儿谢玄从前线送回报捷书信,可是谢安得信后面上却了无喜色,对弈如故.及至下完棋返回内室,终于压不住内心喜悦,鞋后跟过门槛时折掉,他高兴得竟然没 有察觉,其镇静自若,儒雅风流,在历史上一直传为佳话. 王导、谢安与书法都大有渊源,两人都是东晋的大书法家.王导是王羲之叔父,擅长行草,《书断》称他的书法是“风棱载蓄,高 致有余,类贾勇之武士,等相惊之戏鱼”.意思是说他的草书写得既饱含棱棱风骨,又高雅而有韵致;既有武士的雄伟,又如戏鱼般的灵活娇曳.王羲之书法得以成名,与王导指点是有关系的. 在东晋书坛上,王导不仅是政治上的领袖,身居丞相职位,而且在书坛上他也是名列前矛.他闲下来就喜欢弄弄笔头,挥毫不止,他学的是钟繇、卫笔法,即使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王 室南渡时刻,王导也没有忘记把钟繇的《尚书·宣示帖》藏在衣带里带到南方.足见他对钟繇书法的爱好了. 至于谢安,他是参加王羲之兰亭集会的一员,平日与王羲之诗酒唱和,书法切磋 .据《书断》所述,谢安学写正、草书体就是就教于王右军.《述志赋》称谢安“善草正,方圆自穷”.谢安的草书在东晋是很有名气的,有副对联写道:“谢草郑兰燕桂树,唐诗晋字汉文章” ,其中的“谢草”,看来就是指的谢安草书,又如宋代词人、书法家姜夔曾说过:《兰亭记》及右军诸贴第一,谢安石(即谢安)、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由此可 知谢安书法、尤其行草书的知名度是仅次王羲之的了.。
6.北宋灭亡对南宋诗歌创作的影响
北宋亡国使得南宋的爱国诗人们都有一种心中有抱负和理想,但是受制于南宋统治者的软弱和个人私利而无法实现的尴尬境地。他们不停地呐喊,通过诗歌来抒发感情,希望王师北上,收复故土。这不仅仅是故土情节。而且是因为古代中国都以中原为中国的核心。北方的大片河山沦落于异族之手。这些诗人受到孔孟的儒家思想熏陶,所以这种情节就表现的尤为明显。代表人有陆游,辛弃疾,姜夔等。他们创作的诗词主题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爱国,收复国土等,而不再像北宋时期诗人那样题材广泛却少有爱国此类的作品。是大环境影响了诗人们创作的风格和内容。
仅供参考。
7.请用简单的句子描述北宋和南宋的建立和灭亡
916年 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1005年 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元灭南宋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宋朝灭亡的诗句(宋朝的亡国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