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方法的古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关于学习的诗句
一、立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 杨继盛《言志诗》)
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三、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佚名《昨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 钱泳《明日歌》)
四、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2.有没有关于“方法,策略”的诗句
1,提到策略这类词的。
元稹的《叹卧龙》“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共存盛德,应叹古今无!”
2,对什么是策略进行详细描写的
《诸葛武侯画像赞》(宋。苏轼)
密如神鬼,疾若风雷;
进不可挡,退不可追;
昼不可攻,夜不可袭;
多不可敌,少不可欺。
前后应会,左右指挥;
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合。
人也?神也?仙也?
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3,提出治国方法的诗---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作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4,关于读书方法,唯有勤学一途
劝 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恰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有关强调方法的诗句
1、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2、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3、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4、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5、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6、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7、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8、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9、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10、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
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1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2、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13、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14、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15、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16、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17、月下花影,笑看世间情恨,红尘千丈,诉不尽繁花似锦。
18、铃悬檐下,檐为铃守,铃不知; 风动铃心,铃为风歌,风不解;世人谓, 无情最是如风过; 我谓,檐痴铃傻风何错! 19、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20、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21、桃花之所以寂寞,是因为它为情动之人生长;为伤情之人绽放。 22、凤凰台上凤凰游,负约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江北,万里哀哭。
23、这世界上一旦完全沉寂时,也不知它是在悲哀,还是在伤情。 24、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25、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的铸成一抹哀伤。 26、你离开的这个季节,没有忧伤。
只有无休止的思念在漫延疯长。 27、生能尽欢,死亦无憾。
28、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 29、江水孤寂,两岸墨绿,到处站的都是你的身影。
30、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月,只能遥望那天涯的距离。 31、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32、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
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33、暮霞如烟,浮云千幻,石竹清音枫铃杳; 闲人庄生诗酒仙,借酒一杯任逍遥。
郢都布衣,孤风诗月,去留无意梅梅鸟; 栀子花开土花翠,秋塘寒玉雨荷老。 34、眼前很自然浮现了人生浮沉人世匆匆的迹象,转身以及默然,远山以及流水,红尘以及日记,斑驳以及回忆,都在水墨样的涂染中掩饰 了更多人世的尘缘。
35、北城别。回眸三生琥珀色.西城诀。
转身一世琉璃白。 尘埃落定,洗尽铅华,是谁为她袖了双手倾了天下?又是谁拥得佳人,陪她并肩踏遍天涯? 风吹沙吹成沙漠, 你等我,等成十年漫长的打坐。
与我相遇,注定了你的上穷碧落下黄泉。 36、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37、独坐窗台对镜容颜沧桑,人扶醉月依墙 38、如果真的可以千里婵娟 那又何必与你千里思念 纵是风月千年,万里江山 也不及与你对视的瞬间。 39、谁会真正与谁望断天涯,红颜白发,又或者是沧海奇葩。
40、灯影浆声里 天犹寒 水犹寒 梦中丝竹轻唱 楼外楼 山外山 楼山之外人未还 人未还 雁字回首 早过忘川 抚琴之人泪满衫 41、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 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
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42、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43、红尘初妆,山河无疆。 最初的面庞,碾碎梦魇无常,命格无双。
44、纸张有些破旧,有些模糊。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年万载的思念。
45、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46、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梦里繁花落尽,此情未央,此意难忘,弦虽断,曲犹扬。 47、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
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 48、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49、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50、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51、有缘相遇,无缘相聚,天涯海角,但愿相忆。
有幸相知,无幸相守,苍海明月,天长地久。 52、相见得恨晚,相爱的太慢,进退让我两难 缘过了远分,缘过了聚散,是否回头就能够上岸 53、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54、渺渺时空,茫茫人海,与君相遇,莫失莫忘。
55、如果换我先开口,日子是否还一样细水长流 56、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57、醉眼看别人成双作对,无人处暗弹相思泪。 58、怎知红丝错千重 路同归不同 踏雪寻梅方始休 回首天尽头 59、萧萧扬花落满肩 落满肩 笛声寒 窗影残 烟波桨声里 何处是江 60、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 寻一夥相识,他一会咱一会 那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61、我总是躲在梦与季节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
4.关于用多种方法选人才的诗句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5.苏轼写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法的诗句是什么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想到这首( ̄▽ ̄")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