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宋代.明清.诗人关于月的诗句
一、“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边塞苦寒苍凉悲壮 杜甫的月诗有很多是反映战争,关注“安史之乱”的,揭示了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及〈北征〉等都是这类的代表作。“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后出塞五首〉其二)在那空旷寂寥的边塞,明月高悬的深夜,本应是人马安歇,进入甜美梦乡之时。
事实却否,在胡笳的悲鸣声中,在寂寥高挂的明月之下,在军令严肃的氛围里,士卒不敢放肆,不能懈怠,只能默然惨然,听凭战争的摆布,没有丝毫的自由可享。这样低沉雄浑,意境疏阔的场景,使人如临关塞,飒然一振。
《北征》可以说是杜甫“史诗”的典型代表。全诗篇幅宏大,一百四十句,七百字,为杜甫五言古诗最长的一首;安史之乱、国破家亡、时代变换、个人命运尽收诗中;全诗感情丰富复杂,思往昔、叹现实、想未来,驰骋宏阔,被人称为千古绝唱。
其中“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诗人深夜经过嘶杀拼夺的战场,在一弯凄清的寒月映照下,那累累白骨,正在诉说着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悲剧,控诉着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不尽的灾难。
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着国家复兴的愿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从而表达了普通人民的愤懑情绪。“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宿江边阁》) 杜甫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安危,他写过许多不同情态下的不眠之夜,透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关怀民生的壮阔情怀。
那翻腾在波浪中的一片孤月,在鹳鹤争飞、豺狼争食的混战中,更显得凄寒,与末二句在不眠之际,诗人忧思重重,却又无力回转乾坤的悲怆之感相呼应,因此孤月不仅是单纯的水月之景,同时也是诗人悲凉心境的写照。如上述反映凄凉边塞的诗篇还有很多,“水静楼阴直,山昏塞月斜。
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遣怀》)清人仇兆鳌在《杜诗详注》说:“句句是咏景,句句是言情,说到酸心渗骨处,读之令人欲涕。”
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怀乡思亲情深意切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这方面的代表作是《月夜》和《月夜忆舍弟》。
自古以来,月亮是最基本的母性情结,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诚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把妻儿家室安置在鄜州,八月太子在灵武即位,消息传来,杜甫一人从鄜州奔向灵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半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
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鄜州的妻子。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
此诗的突出特点在于诗人本意是要表达自己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但却用曲笔从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写,让思念从彼岸飞来,愈见得杜甫的思念之深切。诚如明代诗评家王嗣奭所言“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
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鬓湿臂寒,看月之久也。
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见此老钟情之至。”
(《杜臆》)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朦胧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绵长的深情、时空的转移和卓越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诗成为杜甫五律中最杰出的代表,也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年以来望月怀人的典范。
杜甫不仅对妻儿思念情切,对自己的弟妹也关爱倍至。动荡的时局,艰难的生活,更加激起他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同在战乱威胁之下,杜甫牵系诸弟,在白露节之夜的月光之下与孤雁声中写了以上诗句。天下本是同一轮明月,但因时、地、心情的不同,月明程度也有差异,兄弟离散的孤寂使秦州月自然无法比拟手足相聚的温暖的故乡月,露与月的夜景中蕴蓄着无限深情。
全诗以清新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处在国破家亡遭遇中的痛苦之情,表达了他与诸弟深挚纯洁的友情,可谓是字字传情,句句达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此外,杜甫还有一些怀念友人的咏月名句名篇,如“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梦李白二首》其一)表达诗人对老友李白的前途、生死的关切,念念不忘的深情。
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怀才不遇悲情绵绵 杜甫一生不管处在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条件下,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人格理想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远大抱负。尽管他长期受到压抑而无法施展,但他时时不忘。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抒怀》) 在一个凄清的月夜,诗人。
2.唐代.宋代.明清.诗人关于月的诗句
一、“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边塞苦寒苍凉悲壮杜甫的月诗有很多是反映战争,关注“安史之乱”的,揭示了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及〈北征〉等都是这类的代表作。“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后出塞五首〉其二)在那空旷寂寥的边塞,明月高悬的深夜,本应是人马安歇,进入甜美梦乡之时。
事实却否,在胡笳的悲鸣声中,在寂寥高挂的明月之下,在军令严肃的氛围里,士卒不敢放肆,不能懈怠,只能默然惨然,听凭战争的摆布,没有丝毫的自由可享。这样低沉雄浑,意境疏阔的场景,使人如临关塞,飒然一振。
《北征》可以说是杜甫“史诗”的典型代表。全诗篇幅宏大,一百四十句,七百字,为杜甫五言古诗最长的一首;安史之乱、国破家亡、时代变换、个人命运尽收诗中;全诗感情丰富复杂,思往昔、叹现实、想未来,驰骋宏阔,被人称为千古绝唱。
其中“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诗人深夜经过嘶杀拼夺的战场,在一弯凄清的寒月映照下,那累累白骨,正在诉说着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悲剧,控诉着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不尽的灾难。
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着国家复兴的愿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从而表达了普通人民的愤懑情绪。“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杜甫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安危,他写过许多不同情态下的不眠之夜,透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关怀民生的壮阔情怀。
那翻腾在波浪中的一片孤月,在鹳鹤争飞、豺狼争食的混战中,更显得凄寒,与末二句在不眠之际,诗人忧思重重,却又无力回转乾坤的悲怆之感相呼应,因此孤月不仅是单纯的水月之景,同时也是诗人悲凉心境的写照。如上述反映凄凉边塞的诗篇还有很多,“水静楼阴直,山昏塞月斜。
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遣怀》)清人仇兆鳌在《杜诗详注》说:“句句是咏景,句句是言情,说到酸心渗骨处,读之令人欲涕。”
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怀乡思亲情深意切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这方面的代表作是《月夜》和《月夜忆舍弟》。
自古以来,月亮是最基本的母性情结,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诚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把妻儿家室安置在鄜州,八月太子在灵武即位,消息传来,杜甫一人从鄜州奔向灵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半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
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鄜州的妻子。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
此诗的突出特点在于诗人本意是要表达自己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但却用曲笔从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写,让思念从彼岸飞来,愈见得杜甫的思念之深切。诚如明代诗评家王嗣奭所言“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
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鬓湿臂寒,看月之久也。
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见此老钟情之至。”
(《杜臆》)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朦胧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绵长的深情、时空的转移和卓越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诗成为杜甫五律中最杰出的代表,也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年以来望月怀人的典范。
杜甫不仅对妻儿思念情切,对自己的弟妹也关爱倍至。动荡的时局,艰难的生活,更加激起他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同在战乱威胁之下,杜甫牵系诸弟,在白露节之夜的月光之下与孤雁声中写了以上诗句。天下本是同一轮明月,但因时、地、心情的不同,月明程度也有差异,兄弟离散的孤寂使秦州月自然无法比拟手足相聚的温暖的故乡月,露与月的夜景中蕴蓄着无限深情。
全诗以清新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处在国破家亡遭遇中的痛苦之情,表达了他与诸弟深挚纯洁的友情,可谓是字字传情,句句达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此外,杜甫还有一些怀念友人的咏月名句名篇,如“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梦李白二首》其一)表达诗人对老友李白的前途、生死的关切,念念不忘的深情。
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怀才不遇悲情绵绵杜甫一生不管处在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条件下,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人格理想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远大抱负。尽管他长期受到压抑而无法施展,但他时时不忘。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抒怀》)在一个凄清的月夜,诗人孤独一。
3.明清诗词七言绝句
绝句杜甫bai两个黄鹂鸣翠柳,du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前西岭zhi千秋雪,门泊东吴万dao里船。屋外杨柳呈现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柳枝迎风飘舞。
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悦耳的歌声。诗人给逗乐了,于是写出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一有声有色的诗句。
再把视线投向天空,看到成行的白鹭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这很自然地会使诗人产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感受。
这两句由近及远,视野辽阔。诗人的眼睛好像摄影机的镜头一般,又转向对面的西岭(即岷山)。
这巍峨的西岭,尽是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横亘西部。
西岭虽大,但这个小小的窗口却能把西岭的雪景尽收眼底。诗人用“窗含”句来概括所看到的这幅积雪图,气势非凡。
接着诗人的目光又由山落到门前的岷江上,看见沿河停泊着许多商船。这些商船是经常往来于蜀地和长江下游吴地的。
草堂附近有个合江亭,由蜀到吴去的人都由此登船。据历史记载,三国时费伟出使东吴,孔明曾在此为费伟送行。
他对费伟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后人把附近的一座桥称为“万里桥”。
杜甫当然熟悉这些掌故,于是把眼前景物与历史事实熔铸入诗,就得出了“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
4.唐宋元明清的诗
只有一万字的输入空间,这里写不下。
芙蓉楼送辛渐 盛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品评】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 寒雨连江夜入吴 ”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 连 ” 字和 “ 入 ” 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 “ 平明送客楚山孤 ” 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 “ 孤 ” 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 “ 清如玉壶冰 ” (《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 “ 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 ,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之中。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
“ 尽谢炉锤之迹 ” (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花非花 中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品评】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 “ 花非花 ” 却颇有些 “ 朦胧 ” 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 “ 无题 ” 。首二句应读作 “ 花 —— 非花,雾 —— 非雾 ” ,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 非花 ” 、“ 非雾 ” 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
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 “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 (《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
但是,从 “ 夜半来,天明去 ” 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 “ 夜半来,天明去 ” ,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
但从下句 “ 来如春梦 ” 四字,可见又不然了。 “ 梦 ” 原来也是一比。
这里 “ 来 ” 、“ 去 ” 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 夜半来 ” 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 “ 来如春梦几多时? ”“ 天明 ” 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 “ 去似朝云无觅处 ” 。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
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 “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 ,贺铸《青玉案》的 “ 一川烟。
5.【唐宋元明清的诗人的描写水的诗词】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6.宋代王安石诗七言诗四句有哪些
庚申正月游齐安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
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 一作:自缘)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日》
柴门照水见青苔,春绕花枝漫漫开。
路远游人行不到,日长啼鸟去还来。
《梅花》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孟子》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春夜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1]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2]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2-4]
7.唐宋元明清的著名诗人及其著名诗词曲
唐: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宋: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雨霖铃(柳永最负盛名的一首词)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元: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滚绣球]
关汉卿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明:
咏石灰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唐宋明清诗人关于竹枝七言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