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分水岭的诗意
《过分水岭》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此诗写的是作者在过分水岭时与溪水的一段因缘及其感受。唐诗中还有一首同名诗歌,是许棠创作的七言律诗《过分水岭》。
【名称】过分水岭 【年代】晚唐 【作者】温庭筠 作品原文 过分水岭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译文 溪水本是无情,但入山这三天里,得到了它的同行,前边就是分头之处了,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作品鉴赏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
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
这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
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
“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
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
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
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读者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
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
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
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看到过这条溪水的旅人,何止万千,但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平凡景象中发现美,发现诗。
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这里,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
化无情为有情,前提是诗人自己有情。 【名称】过分水岭 【年代】晚唐 【作者】许棠 【体裁】七言律诗 【出处】《全唐诗》卷604-35 作品原文 过分水岭 陇山高共鸟行齐,瞰险盘空甚蹑梯。
云势崩腾时向背,水声呜咽若东西。 风兼雨气吹人面,石带冰棱碍马蹄。
此去秦川无别路,隔崖穷谷却难迷。[1]作者简介 许棠 唐代诗人。
字文化。生卒年不详。
宣州泾县人。公元871年(咸通十二年),登进士第,授泾县尉,又尝为江宁丞。
集一卷,今编诗二卷。[1]。
2.赞美泾县的诗歌
只看过一次昙花的开放,那种感觉,凄美而壮烈,。
一共五盆,排在大厅的一旁。
圆筒形的主枝,傲然直立。分枝多,呈放射状,枝上巍巍然挂着即将灿烂开放的花蕾。
我和朋友,坐在厅里,喝茶、谈心。
茶原本是甘醇的,话原本是投缘的;但是今晚,整颗心,都去了昙花那儿,心情有点儿焦躁、有点儿兴奋,又有点儿不安。所以,入口的茶,变得无味;入耳的话,变得单调。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聊着,最后,索性闭口不语了。
等。
在全然的寂静中等。
子夜过后,还是完全没有动静。
意识渐渐地陷入半朦胧的状态中。忽然,响起了一种很轻微、很轻微的声音:[啪啪啪、啪啪啪]好像蝴蝶振翼欲飞时所发出的声响。迅速睁开眼睛,盆里的昙花,灿烂地、绚丽地、快活地、五羁地开放了。
花,很大很大;色,非常非常白;味儿呢,浓郁强烈。
我看,我闻,我惊叹。
立在枝头上的昙花,顾盼生姿,得意非凡。
它尽情的享受人间蜂拥而来的爱。
然而,就在[旖旎风光无限好]的时刻,鸡鸣声起,它的大限到来。不作无谓的留恋与挣扎,它迅速萎谢。众人齐声叹可惜。
独我,羡慕它。
它辉煌而来,辉煌而去。
生命最短,不曾浪费一点一滴。
3.闲云野鹤的诗句
闲云野鹤的诗句
1、《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
唐·李群玉
仙翁归卧翠微岑,一夜西风月峡深。
松径定知芳草合,玉书应念素尘侵。
闲云不系东西影,野鹤宁知去住心。
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琴。
2、《沁园春·呜鹤余音卷三》
元·冯尊师
旷劫威音,顿悟之时,
不假外缘。
任腾腾兀兀,天涯海角,
闲云野鹤,岂管流年。
月下风前,逍遥自在,
兴则高歌困则眠。
回头处,落花飞絮,
远水轻烟。
本来无说无传,
道乃□强名岂有禅。
这桃红柳绿,自然消息,
何须扭扞,击竹拈莲。
大相无形,真空非有,
论甚纤毫与大千。
石狮子,敢胡言貉语,
说地谈天。
3、《九里山中·其三》
元·王冕
九里溪头晚雨晴,松风瑟瑟水泠泠。
绝无过客问奇字,只有闲云到野亭。
每笑盛名传坎壈,岂陈虚语说零丁?
老年恰喜精神爽,合得仙人相鹤经。
4、《华山南望春》
唐·朱景玄
灵岳多异状,巉巉出虚空。
闲云恋岩壑,起灭苍翠中。
皓气澄野水,神光秘琼宫。
鹤巢前林雪,瀑落满涧风。
春尽花未发,川回路难穷。
何因着山屐,鹿迹寻羊公。
4.李白送别泾县桃花潭体现送别之情的诗句
送别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1.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8.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2.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5.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诗文解释】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词语解释】 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
【诗文赏析】 公元七五五年,李白因受排挤离开长安,十年来游遍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广泛交结朋友,汪伦就是其中一个。这首诗写于诗人与汪伦离别之际。
汪伦脚踏地打着拍节,为李白送行。看到这种场面,李白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当场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作为感谢。
这首小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赞颂了真挚、深厚的情谊。妙处在于结句的比物手法的运用,将无形的情谊转换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自然而耐人寻味。
5.有关芦荻的诗句
1、荻花芦叶满溪流
唐
曹邺
《碧寻宴上有怀知己》
2、故垒萧萧芦荻秋
唐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3、芦荻浦、雁先闻
宋
秦观
《木兰花慢·过秦淮旷望》
4、故垒萧萧芦荻秋
唐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5、芦荻编房卧有风
唐
白居易
《初到江州》
6、芦荻晚汀雨
唐
马戴
《客行》
7、芦荻花多触处飞
唐
杜牧
《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
8、已映洲前芦荻花
唐
杜甫
《秋兴八首》
9、沙高芦荻黄
唐
司空曙
《下武昌江行望涔阳》
10、马惊入芦荻
唐
王建
《早发金堤驿》
11、刺棹穿芦荻
宋
苏舜钦
《水调歌头·潇洒太湖岸》
12、两岸萧萧芦荻林
宋
王质
《长相思·山青青》
13、红蓼岸、芦荻萧飕
宋
沈瀛
《满庭芳·柳外山光》
14、芦荻江边
宋
沈端节
《喜迁莺·暮云千里》
15、两岸荻芦青不断
宋
刘学箕
《临江仙·人在空江烟浪里》
16、芦荻汀洲霜满首
宋
陈允平
《木兰花/玉楼春》
17、故垒萧萧芦荻秋
唐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18、萧萧芦荻花
唐
许浑
《送客江行》
19、芦荻古波声
唐
刘得仁
《病中晨起即事寄场中往还》
20、芦荻晚汀雨
唐
马戴
《客行》
21、荻浦芦湾是要津
唐
杜荀鹤
《登灵山水阁贻钓者》
22、维舟芦荻岸
李中
《寒江暮泊寄左偃》
23、长汀芦荻花敕蔌
唐
徐光溥
《题黄居寀秋山图》
24、轻摇过、芦荻沙堤
元
沈禧
《风入松·一溪新水绿涟漪》
25、芦荻暗江湍
元
沈禧
《风入松·溪山如洗雨才乾》
26、披雪冲开芦荻
元
丘处机
《无俗念 蓑衣 *溪皆呼蓑衣先生景金本注云,》
27、芦荻暗江湍
元
沈禧
《风入松·溪山如洗雨才乾》
28、江上秋风芦荻声
宋
陆游
《病思》
29、日落风生芦荻洲
宋
陆游
《和周元吉右司过弊居追怀南郑相从之作》
6.关于桃花潭的诗句古诗
1、《赠汪伦》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蕲州送别易副使》
年代: 明 作者: 周忱
江头柳花白如雪,江上行人正催别。
欲把长条赠远行,荡扬花飞不堪折。
今年花飞犹去年,此时一去何时还。
含情再诵江淹赋,如在桃花潭水边。
望君重来在旦晚,愿君不道蕲州远。
君看柳絮若无情,犹自随风去还转。
3、《赠别郑秋蕃兼谢惠画》清 梁启超
桃花潭水兮情深千尺,长毋相忘兮攀此繁枝。(节选)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百度[引用时间2018-1-16]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泾县汀溪九里岭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