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赵括的成语
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言过其实
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也叫马服子,其父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
年幼时在其父赵奢的影响下熟读兵书、能言善辩,却无实战经验。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赵国中copy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上任后便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引兵出击,被秦军包围。期间曾组织多次突围,但均不成功。在被围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40余万赵兵只得投降,后被zhidao秦将白起全部坑杀。此役为著名的长平之战。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
2.形容赵括的成语
形容赵括的成语
夸夸其谈,
纸上谈兵,
言过其实
纸上谈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基本释义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贬义
出 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言过其实
马谡才器过人,喜欢讨论军计,诸葛亮很喜欢他,刘备临死的时候对诸葛亮说:“马谡说话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希望先生注意。” 六年后,诸葛亮出兵祁山,派马谡作了先锋。在街亭(今甘肃庄浪县东南)战役中,马谡被魏国打得大败,部队溃散。诸葛亮失去了依据地,只好撤军,最后不得不依军法斩了马谡,后悔忘了刘备的话。“言过其实”指言词浮夸,超出他的实际能力。《三国志•蜀志•马良传》
言过其实言过其实。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例子: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21章:“他被梁大老汉~的话吓唬住了。
3.赵括纸上谈兵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纸上谈兵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
故事概况相传赵国有一位差不多与廉颇齐名的上将军赵奢,多次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赵奢有1个儿子赵括,也读了许多兵书。
他除了读书,还喜欢在家里向客人演讲兵法。赵括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所以宾客们都赞扬赵括精通兵法,称赞他真是1个将门虎子。
不知天高地厚小家伙,真的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自认为天下第一。连他爸爸也不在他眼里。
当时不少人都夸奖他,可是赵奢却不以为然。他告诫儿子要多务实际,赵括的妈妈问赵奢为什么,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必须以极其严肃诓谨慎的态度去对待,而赵括却把它看得很轻率,这就一定要坏事。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派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于是赵孝成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
两年后,秦国派王龁把上党团团包围。赵孝成王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
于是,廉颇带大军驻守长平,秦国也派大军向长平进攻。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将军廉颇,根据敌我形势,在长平调兵布阵,准备与秦军打一场持久战。
任凭秦兵挑衅,廉颇只是坚守阵地。这一下使秦军犯了难,因为秦军后方的补给线长,运输困难,难以持久。
两军对峙,时间长达三年之久,秦军已经慢慢地显出了疲态,前线的指挥官眼见即将不支,只好如实向秦王汇报。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
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于是,秦昭襄王派间谍携带千金贿赂赵国的权臣,并散布谎言说:“赵将唯马服君最良,其子赵括勇过其父,若使为将,诚不可挡。
廉颇老而怯,屡战俱败,为秦兵所逼,不日将降秦矣!”意思是说:廉颇已经老了,根本不中用了,他哪里还敢与秦兵打仗?因此只会死守,不会进攻!他软弱无能,所以打了三年,还没有打退秦兵。赵国如果要打败秦兵,除非是启用后起之秀赵括。
这时赵惠文王已死,赵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坚守政策早已不满,又听信了谎言,于是撤换廉颇,让赵括接替了廉颇职位。这时赵奢已死,其夫人请求赵王不要派她的儿子去长平。
理由是其丈夫生前嘱咐,说儿子只会吹牛,没有实际经验,把用兵打仗看得像小孩子玩耍一样。而且当他一谈起兵法,就马上目空一切,好像四海之内,只有他1个人会打仗。
这种人不带兵倒也罢了,一旦带兵,一定要打败仗。赵王不信,赵母只好请求赵王,如果将来儿子打了败仗,请不要罪及家族。
公元前260年,赵括统率20万大军,来到长平,廉颇只好交出兵符,自个儿回家。赵括总共率领四十万大军,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
他下达命令:如果秦兵再来进犯,一定要迎头痛击。如果敌人被打败,一定要马上乘胜追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可。
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后,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于是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然而,赵括只知纸上谈兵,不会临阵应变,那边白起故意打了几阵败仗。
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
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可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谈何容易。
最后,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全部覆没。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这段历史后来产生了成语“纸上谈兵。”
“兵”指战争、军事。“纸上谈兵”指仅在纸面上、口头上空谈军事,实际并不懂的人。
用它来讽刺那种喜好空谈、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或者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情形。人物简介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
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篇二 : 千古冤将赵括: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秦赵两国战前综合实力对比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关键战役,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因此威名大振,而赵国的赵括却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成王败寇是历史铁律,作为失败者的赵括背负骂名无可厚非,可历史非身处其中不能感同身受,赵括其实并不是不堪大用的。
4.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缺乏实践经验,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可悲下场
就施行了反间计;赵括打仗 英 文 an armchair strategist <,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用 法 偏正式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 (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解 释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译文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近义词 坐而论道,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
后来赵奢死了。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公元前259年;军书;军事论文;作谓语。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歇后语 军事论文;讲武堂里学打仗 灯 谜 《孙子》,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 armchair strategy>。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be an armchair strategist,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含贬义 示 例 人匀十分讨厌那些只会~,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能健谈用兵之道。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他年纪虽高、宾语、定语,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engage in idle theorizing ,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秦军又来犯; 典 故 战国时期。”
果然,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