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刘彻统一天下的诗句
梅妃
柳叶双眉久未描,
残妆和泪湿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
何必珍珠慰寂寥.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镇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妾薄命
李白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长门怨
陆游
寒风号有声,寒日惨无晖,
空房不敢恨,但怀岁暮悲.
今年选后宫,连娟千蛾眉;
早知获谴速,悔不承恩迟.
声当彻九天,泪当达九泉,
死犹复见思,生当长弃捐.
2.统一天下有没有诗句
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刘邦《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曹操《短歌行》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朱元璋
天如罗帐地如毡,日月星辰陪我眠。
一夜不敢伸足睡,惟恐蹬倒太行山。
洪秀全
一张天榜蔑古贤,文王武王皆是犬。
屈指盘古迄明世,风流数我洪秀全。
毛泽东《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五句关于心怀天下的诗句
有以下五句心怀天下的诗句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 1、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句诗的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 这句诗出自盛唐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的译文为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
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
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诗的意思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这句诗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为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篇记的译文为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岳阳楼记》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而范仲淹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
4.关于描写《天下》的诗词
大一点气势的词像岳飞的满江红,就是贴近真正意义上的天下····
满江红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蹄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这个好像是歌词,也不知符不符合你的要求。但我一看到天下就想到这个了····
狼烟起 江山北望 龙起卷马长嘶 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二十年 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 长刀所向 多少手足英魂埋骨他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 忍叹息 更无语 血泪满眶
马蹄南 去人北望 人北望 草青黄 尘飞扬
我愿守土复开疆 堂堂中国 要让四方来贺。
或者这个,这是货真价实的古诗····好像是陆游的《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八千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前面两句很有感觉吧····
或者这个···
太师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经典又直白的···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关于描写《天下》的诗词有哪些
有以下五句描写天下的诗句: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注释】
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3.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出自南宋陆游的《示儿》,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意“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4.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 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
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 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5. 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全诗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首诗并不是出于国机二院的某著名引用,而是作于一八四二年(壬寅年)八月,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口占留别家人。林则徐还作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诗中表明了林则徐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
6.形容天下统一的成语
一统天下、天下为笼、一齐天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一统天下【yī tǒng tiān xià】: 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多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构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也泛指为少数人所霸占的某一领域。
【出处】:《公羊传·成公十五年》:“王者欲一乎天下。”
天下为笼【tiān xià wéi lóng】:旧时比喻为世事所束缚
【出处】:《庄子·庚桑楚》
一齐天下【yī qí tiān xià】:齐:治理;天下:指全国。指统一全国。
【出处】: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三》:"今陛下临制海内,一齐天下,口虽未言,声疾雷电,令虽未发,行化如神。"
万众一心【wàn zhòng yī xīn】: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出处】: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后汉书·朱携传》
众志成城【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大家齐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
【出处】:《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7.隋唐演义中的诗句天下一统归大唐
唐朝统一战争,是唐朝建立后,对隋朝末年在中国各地建立的割据政权进行的统一战争。
武德元年到武德二年(公元618年—619年),李世民率唐军打败金城的薛举、薛仁杲父子。又以反间计俘虏了李轨,不费刀兵便尽有河西之地。[1-2]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军民反击,消灭了刘武周,恢复了对代北的统治。经过三次军事政治活动,唐朝不仅关中根据地巩固了,而且扩大了地盘,势力得到发展,可以集中力量经营中原和江南,实现统一目标。[1] 同年,瓦岗军已瓦解,山东大部分郡县已降唐,打败了中原地区的王世充和窦建德,后又镇压了刘黑闼、徐圆朗、高开道,唐朝在河南、河北、山东地区确立了自己的统治。[1] 武德四年又将两湖地区岭南并入唐朝版图,武德七年灭杜伏威部将辅公祏,江南平定。[1] [5] 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除朔方的梁帝梁师都以外,唐朝已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梁师都依靠突厥贵族的庇护,才得以割据朔方。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乘突厥衰乱,派兵攻灭了梁师都。[1]
最终唐朝得以扫灭群雄,重新统一天下。李世民在此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位后又开创了“贞观之治”,造就了唐朝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