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腊月二十三的诗句
关于腊月二十三的诗句有:《庚子送灶即事》鲁迅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小年》文天祥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祭灶词》(节选)范成大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拓展资料: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传统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
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2.腊月二十三的诗句
1、祭灶诗
又逢腊月二十三,敬送灶王回皇天,
备妥豆秸供马用,融化灶糖把唇粘,
嘱告上天言好事,祈求下界保平安,
三十夜里众神会,莫忘准时返灶前。
2、过年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过小年,
腊八粥,喝几天,一晃到了二十三,
二十三,祭灶官,饺子灶糖装满盘,
二十四,扫房子,干干净净迎大年,
二十五,炸豆腐,放在嘴里软绵绵,
二十六,炖大肉,撑的肚子溜溜圆,
二十七,宰公鸡,吓得母鸡泪水涟,
二十八,把面发,香馍馒头大如盘,
二十九,去灌酒,老头乐的脸朝天,
年三十,事最多,贴完门神贴对联,
大锅小锅蒸包子,萝萝饺子数不完,
三十晚上最热闹,半夜放炮接神仙,
一盆猪头灶前贡,迎接灶君回人间,
接完神仙围桌坐,阖家共食午夜餐,
吃完夜餐伸出手,大人都给压。1、祭灶诗
又逢腊月二十三,敬送灶王回皇天,
备妥豆秸供马用,融化灶糖把唇粘,
嘱告上天言好事,祈求下界保平安,
三十夜里众神会,莫忘准时返灶前。
2、过年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过小年,
腊八粥,喝几天,一晃到了二十三,
二十三,祭灶官,饺子灶糖装满盘,
二十四,扫房子,干干净净迎大年,
二十五,炸豆腐,放在嘴里软绵绵,
二十六,炖大肉,撑的肚子溜溜圆,
二十七,宰公鸡,吓得母鸡泪水涟,
二十八,把面发,香馍馒头大如盘,
二十九,去灌酒,老头乐的脸朝天,
年三十,事最多,贴完门神贴对联,
大锅小锅蒸包子,萝萝饺子数不完,
三十晚上最热闹,半夜放炮接神仙,
一盆猪头灶前贡,迎接灶君回人间,
接完神仙围桌坐,阖家共食午夜餐,
吃完夜餐伸出手,大人都给压岁钱,
除夕一夜不睡觉,除夕过后是新年,
大年初一扭一扭,姑娘媳妇街上欢,
初二开始把年拜,一拜拜到大初三,
初三回家拜生母,大盘大碗往上端,
拜年拜到大初四,剩饭一天要吃完,
拜年拜到初五六,吃完包子吃肉丸,
初七初八接连拜,锁上大门不回还,
拜年拜到大初九,鸡鸭鹅犬叫的欢,
初十拜年算完了,老婆孩子跟我玩,
十一十四慢慢过,一天抓俩大贪官,
元宵佳节在十五,高脚观灯品汤圆,
大个元宵甜又热,到此大年算过完,
过完大年做美梦,美梦复兴梦梦圆,
百姓怀念毛主席,光辉思想耀皓天。
3.农历腊月二十三,四小年 关于小年的诗词有哪
1. 《雨夜南堂独坐》
年代:宋 作者: 陆游
老夫眼暗牙齿疏,七十未满六十余。 故人欲尽谁与娱?独坐默诵小年书。
北风日夜吹雨急,空村泥深屋茆湿。 凤皇览德乃下集,可怜飞萤常熠熠!
2.《鹊桥仙 自寿二首》
年代:宋 作者: 刘辰翁
轻风澹月,年年去路。谁识小年初度。桥边曾弄碧莲花,悄不记、人间今古。吹箫江上,沾衣微露。依约凌波曾步。寒机何意待人归,但寂历、小窗斜雨。
3.《旅舍偶题》
年代:宋 作者: 陆游
野店山桥策蹇驴,浩然聊喜遂吾初。 童颜几岁已辞镜,胎发今朝还入梳。
小瓮漫营秋社酒,断编闲理小年书。 白云可笑犹多事,常向人间耐卷舒。
4.《冬夜读书》
年代:宋 作者: 陆游
茂陵病后非平昔,瘦骨竛竮短发疏。 红烛悔从长夜饮,青灯喜对小年书。
圣贤亲见生非晚,忿欲俱空死有余。 破屋颓垣君勿笑,更阑弦诵满吾庐。
5.《古寺老松》
年代:唐 作者: 齐己
百岁禅师说,先师指此松。小年行道绕,早见偃枝重。
月槛移孤影,秋亭卓一峰。终当因夜电,拏攫从云龙。
6.《观项信水墨》
年代:唐 作者: 方干
险峭虽从笔下成,精能皆自意中生。倚云孤桧知无朽,
挂壁高泉似有声。转扇惊波连岸动,回灯落日向山明。
小年师祖过今祖,异域应传项信名。
7.《使东川·汉江上笛》
年代:唐 作者: 元稹
小年为写游梁赋,最说汉江闻笛愁。 今夜听时在何处,月明西县驿南楼。
8.《遣行十首》
年代:唐 作者: 元稹
惨切风雨夕,沉吟离别情。燕辞前日社,蝉是每年声。
暗泪深相感,危心亦自惊。不如元不识,俱作路人行。
十五年前事,恓惶无限情。病僮更借出,羸马共驰声。
射叶杨才破,闻弓雁已惊。小年辛苦学,求得苦辛行。
徙倚檐宇下,思量去住情。暗萤穿竹见,斜雨隔窗声。
就枕回转数,闻鸡撩乱惊。一家同草草,排比送君行。
已怆朋交别,复怀儿女情。相兄亦相旧,同病又同声。
白发年年剩,秋蓬处处惊。不堪身渐老,频送异乡行。
塞上风雨思,城中兄弟情。北随鹓立位,南送雁来声。
遇适尤兼恨,闻书喜复惊。唯应遥料得,知我伴君行。
暮欲歌吹乐,暗冲泥水情。稻花秋雨气,江石夜滩声。
犬吠穿篱出,鸥眠起水惊。愁君明月夜,独自入山行。
七过褒城驿,回回各为情。八年身世梦,一种水风声。
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更悲西塞别,终夜绕池行。
褒县驿前境,曲江池上情。南堤衰柳意,西寺晚钟声。
云水兴方远,风波心已惊。可怜皆老大,不得自由行。
见说巴风俗,都无汉性情。猿声芦管调,羌笛竹鸡声。
迎候人应少,平安火莫惊。每逢危栈处,须作贯鱼行。
闻道阴平郡,翛然古戍情。桥兼麋鹿蹋,山应鼓鼙声。
羌妇梳头紧,蕃牛护尾惊。怜君闲闷极,只傍白江行。
4.腊月二十三以后的谚语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间有谚语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割大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对联贴门口,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它是中国整个农历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扩展资料:各地民间流传歌谣和顺口溜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
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
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同时还有许许多的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 漓漓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饼 卷鸡蛋。
5.赞美腊月的诗句
“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这是清代文人蔡云描写腊月二十2113四扫尘的风俗;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5261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这是晚清诗人罗昭隐描写祭灶的风俗;
“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一夜腊寒4102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这是宋代诗人朱淑真描写除夕守岁的风俗.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满阶红1653。纷纷灿烂如星陨, 喧逐似火攻。”这是元代诗人赵孟 描写“岁旦”燃放爆竹焰火专于庭前的风俗。
杨巨元的“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
孙一元的“元日狂歌倒竹樽,东风昨夜到柴门”属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陆游),
春来更有好花枝”(陈献章)
6.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俗称“小年”
谁牵着我的手,这新年的兽
在原野的狂风中游走
塬上浑厚的钟声一点点地把我敲进大地的苍茫
我的脚步尽量轻轻
怕惊醒那些深虑的伤痛
我的远眺不胜岁寒
在风车硕大的叶片上
裁出沉寂良久的弧线
一次次地站起来,在料峭的春寒里
竖直忧郁的目光
此刻,我纯粹如一首世俗挤压下的小诗
三三两两的文字
在一月的阳光里千里辗转奔袭
我的目的浩如明月,并最终把自己的旗旌
插上沸腾的鼓楼
阳光一米的距离,用心呵护冬夜无眠
红红的炉火点燃欲望的火苗
这新年的兽,大把大把地吞噬掉我的青春
只剩下睡梦中的一呼一吸
梦魇再次缚紧现实的窘迫
谁能挽住我的手
和这新年的兽竞走
大红大红“福”纸裹着的我
鲜艳的祝福包围着的我
使新年的兽望而怯步
我是这新春最初的炮仗
谁能拉响我伸长的引线
如果一方干涸的田园
需要用鲜血来浸染
欲放含苞的春天就做了十字架的底盘
我将第一个走上新春的祭台
一点点,一点点地
融入初夕腾空而起的
轻烟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腊月二十三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