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所有《老子》中含“道”的句子
好多的,比如: 道可道,非常道 下面是《老子》的全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
2.求所有《老子》中含“道”的句子
好多的,比如:道可道,非常道下面是《老子》的全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
3.关于道的古诗词
请问楼主说的是关于道德的诗还是道教的诗呢?以下是关于道教的:治百万人仙可待, 善治病者勿欺给. 乐莫乐乎长安市, 使人寿若西王母, 比若四时周反始, 九十字策传方士. (虽然这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口诀, 但作者已注意用韵, 似为七言诗的雏形) 真人至妙, 若有若无. 仿佛大渊, 乍沉乍浮.岁月将欲讫, 毁性伤寿年, 形体为灰土, 状若明窗尘.白虎倡导前兮, 苍液和于后; 朱雀翱翔戏兮, 飞扬色五彩.六一合和相须成, 黄金鲜光入华池. 名曰金液生羽衣, 千变万化无不宜.据《钦定词谱》 称,《凤凰台上忆吹箫》 词牌本于《列仙传拾遗》 所载故事. 据载: 萧史擅长吹箫,能吹出鸾凤之音. 秦穆公女弄玉也善于吹箫. 秦穆公将女嫁给他, 他就教弄玉学凤鸣. 经过十多年, 凤凰飞来止宿. 秦穆公为此修建凤台, 供萧史夫妇居住. 以后弄玉乘凤, 萧史乘龙飞升. 又如始于温庭筠的《女冠子》 , 因咏女冠(道姑) 情态而得名. 词曰?quot;含娇含笑, 宿翠残红窈窕, 鬓如蝉. 寒玉簪秋水, 轻纱卷碧烟. 雪肌鸾镜里, 琪树凤楼前. 寄语青娥伴, 早求仙. "其他如《解佩令》《望仙门》《献仙音》《金人捧露盘 》《迷仙引》《潇湘神》《月宫春》等等, 莫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有牵连. 从内容上看, 宋代许多词作具有鲜明的 道教蕴含. 不少大作家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神仙词. 诸如柳永、韦骧、晏几道、苏轼、李之仪、范祖禹、了元、丁仙现、黄裳、黄庭坚、晁端礼、秦观、仲殊、晁补之、周邦彦等都有此类题材的词作. 这类作品常常把仙话典故同神游的心绪相糅合. 例如柳永一阕《巫山一段云》 ?quot;清旦朝金母, 斜阳醉玉龟. 天风摇曳六铢衣, 鹤背觉孤危. 贪看海蟾狂戏, 不道九关齐闭. 相将何处寄良宵. 还去访三茅. "9 该词先写朝夕朝拜西王母之事, 接着笔锋一转, 引入了求仙人穿着又轻又薄的六殊衣, 随着天分摇曳, 骑在鹤背上升太空的情景. 作者着意刻划了求仙人在鹤背上的心理状态, 写出了居高俯视下界的孤危之感; 又以贪看仙人刘海蟾"狂戏"而耽误了行程, 结果因天门齐闭, 不得不从太空中还回, 到曲句山访问三茅真君去了. 道教的玄歌变文别具一格. 所谓"玄歌"也就是"玄道"之歌, 其源盖出于《老子》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不过, 它不是专以演述玄理的散文或韵文, 而是通过对道教神仙奇异故事的讲述来宣传道教的信仰. 从形式上看, 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中的唱词之类. 为了吸引听众, 玄歌作者往往以第一人称手法叙述故事. 例如《老子化胡经》卷十所收的《化胡歌》第五首: "我昔化胡时, 西登太白山. 修身岩石里, 四向集诸仙.乐女担浆酪, 仙人歌玉文. 天龙翼从后, 白虎口驰 . 玄武负钟鼓, 朱雀持幢幡. 化胡成佛道, 丈六金刚身.时与决口教, 后当存经文. 吾升九天后, 克木作吾身. " 1 0 这里的"我"代表老子, 作者以叙事的口吻, 描绘了老君修道场所的仙家景色, 讲述了"化胡成佛道"的故事, 具备了叙事诗的基本特征.在《老子化胡经》 中还收有《老君十六变词》 十八首, 此即属于道教湮闹词唷K ?quot;变文"是演述神变故事囊恢中问健?quot;道教变文"即演述道教神变故事的一种体式. 适应说唱的需要, 变文往往是韵散结合.当然, 就具体篇目而论, 有的以散文为主, 有的以韵文为主; 有的则纯粹是韵文, 如《老君十六变词》 便是纯韵文. 从描述老君神变的特点看, 《老君十六变词》也和"玄歌"一样, 具备了叙事诗的基本品格. 作者按照方位的变更来组织情节, 其场所转换亦依据"易"的九宫八卦方位. 八卦代表八方, 轮转两周, 便有十六变词. 最终两首, 套用晋代丁令威歌, 以示一世(五百年为一世) 终了, 二世还归之意. 除了上述种种, 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仙歌道曲是一种配乐演唱的道教诗词. 它的产生与道教斋醮仪式的建立与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为使仪式的进行更加隆重, 道人们便将赞歌与歌咏结合起来, 于是有了各种唱词的出现.《无上秘要》 卷二十引《道迹经》 称: 西王母为茅盈作乐 , · · · · · · 命侍女于善宾、李龙孙歌《玄云之曲》. 其词曰 : "大象虽云廖, 我把九天户. 披云泛八景, 倏忽适下土. 大帝唱扶宫, 何悟风尘苦. " 尽管西王母为茅盈作乐事乃出于道教传说, 但从《道迹经》 的描述不难看出魏晋间"仙歌"已在道门中流传. 《无上秘要》 卷二十尚录有仙歌若干首. 其中 有"上元无英帝君"所唱"上元洞门变真内章之曲; "中元黄老帝君"所唱"中元洞化内真章曲; "下元白元帝君"所唱《下元洞虚化真章句》 以及《阳歌九章》《阴歌六章》等等. 从体例来看, 《无上秘要》在摘录这些"仙歌"时都略加说明, 指出其来历及何位仙人所唱.其体裁皆为五言, 句数不一. 表现了早期道?quot;以诗为词"的创作特点.仙歌相蓖美的是道曲. 其主要体式有步虚词、赞咏词、道情. 步虚词是乐府文学形式之一. 唐吴竞《乐府古题要解》 谓: "步虚词, 右道观所唱, 备言众仙飘渺轻举之美. " 由此可知, 步虚词之缘起, 历来传说不一. 晁公武《读书志》尝云: " 《步虚经》一卷. 右太极真人传左仙公. 其章皆高仙上圣朝玄都玉京, 飞巡虚空之所讽咏, 故曰步虚. " 所谓"太。
4.关于道的古诗词
最后一个字是道的古诗
《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作者:李隆基
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直为经过行处乐,不知虚度两京春。去年余闰今春早,曙色和风著花草。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自从关路入秦川,争道何人不戏鞭。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远看骊岫入云霄,预想汤池起烟雾。烟雾氛氲水殿开,暂拂香轮归去来。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
《洛阳行》 作者:张籍
洛阳宫阙当中州,城上峨峨十二楼。翠华西去几时返,枭巢乳鸟藏蛰燕。御门空锁五十年,税彼农夫修玉殿。六街朝暮鼓冬冬,禁兵持戟守空宫。百官月月拜章表,驿使相续长安道。上阳宫树黄复绿,野豺入苑食麋鹿。陌上老翁双泪垂,共说武皇巡幸时。
《野田》 作者:张籍
漠漠野田草,草中牛羊道。古墓无子孙,白杨不得老。
5.关于"道"的句子、
【仙凡天录 之 仙道经】
人道渺渺。仙道莽莽。鬼道乐兮。
当人生门。仙道贵生。鬼道贵终。
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凶。高上清灵爽。
悲歌朗太空。唯愿仙道成。不愿人道穷。
北都泉曲府。中有万鬼群。但欲遏人算。
断绝人命门。阿人歌洞章。以摄北罗酆。
束诵祅魔精。斩馘六鬼锋。
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剑圣:魔非魔,道非道,善恶在人心 。情非情,欲非欲,姻缘由天定
酒剑仙:道——是由自己走出来的.
酒剑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剑圣:道常在,并不如你所想,是由人走出来的,就算没有人,道也在.
蜀山弟子:人道渺渺,仙道茫茫;鬼道乐兮,当人生门;仙道贵生,鬼道贵终;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凶;高上清灵美,悲歌朗太空;唯 愿天道成,不欲人道穷;北都泉苗府,中有万鬼群,但欲遏人算,断绝人命门;阿人歌洞章,以摄北罗酆,束诵妖魔精,斩或六鬼锋,诸 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酒剑仙:忘情就是道,放弃就是道,牺牲就是道,出卖就是道,荒废就是道,破灭就是道,反就是道,错就是道.
希望帮到你o(∩_∩)o
6.老子的道德经里的名句有什么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括性的描述: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道, 即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虽然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远人,这里只是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之道的差异性,并且阐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与根基性。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进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会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转而论述人的行为规范。德与法都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约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认为,上德的本质与道之德的本质同于一,因此上德源自于“道” 。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于常人所言之德。
扩展资料: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7.道德经的名言和注释10条就好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道德经》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道德经》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道德经》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道德经》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道德经》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道德经》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8.河为道
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
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道德经》中的“道”“道”字见于道家最早的著作《道德经》。
不可言说《道德经》第一章一开始就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王弼氏对此的解释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
故不可不道,不可名也。”一般来说,这里第一个、第三个“道”字解作“终极真理”;第二个“道”字解作“言语,说话”。
意思大概是:“可以用言语解释妥当的‘道’,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若果我们给予‘道’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也肯定不能把‘道’形容妥贴。”由于人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所说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无法窥见道的全貌,故无法反映道的本质。
例如我们说这是一张桌子,可那是我们的说法,它是什么呢?是一堆木头,还是一堆原子,都只反映了它的一个侧面。正因为“道”本身是不可言说,所以老子在《道德经》后来写道:“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也就是说:“这个‘道’字虽然不肖,但我(老子)还是先把这个终极真理叫作‘道’好了。”衍生万物《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意指“道”是宇宙运行,自然变化的法则,是事物的规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编辑] 道在万物之中《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人的法则在地里头,地的法则在天里头,天的法则在道里头,而只有道的法则是自在的,本源的。道也是道路的意思。
是事物发展路径。路径是事物规律的外在体现。
因此,道理与道路就统一了。[编辑] 《庄子》中的道《庄子》是道家另一部经典作品,里头也有述及“道”的概念。
无处不在《庄子》外篇《知北游第廿二》中,有这么一段:东郭子问于庄子曰:“ 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旡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曰:“ 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
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旡乎逃物。
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尝相与游乎旡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旡所终穷乎!尝相与旡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
物物者与物旡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
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庄子在此回答东郭子问“道是什么”,大意是说:“‘道’是无始无终,无所不包,无处不在。
人要学道的话,当看鼻涕虫,当看屎尿便溺,所有事物都不放过,才能观见‘道’的法则与伟大。” 《周易》中的“道”《周易》是中国古道占卦筮卜之书。
《周易》起源相当早,相传“文王居尔演周易”,所以坊间认为西周初年由文王所著,因此较春秋时代的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为早。其实,现今多数学者均认为,《周易》七卷书中最早的《易传》,应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阴阳就是道(老子认为阴阳可能不会不是道的一部分,因为道可道,非常道)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天之道,曰阴与阳。”
并引用孔子的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说儒家认同:道者,阴阳变化之理也。道,即宇宙运行,自然变化的法则。
道的衍生与变化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的“太极”与“道”字相通,正因为万物由“道”所生,因此万物变化均由太极,化成两仪、四象、八卦。
所以易经的卦象才能盖括所有变化,成为筮卜的依据。《吕祖明道说》对“道”字的解释《吕祖明道说》认为“道”字从“首”从“辵”,“首”指“先天一炁”;“ 辵”义为乍行乍止。
“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圆,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
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说。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
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为造化之迹,而为二气之良能者,亦此道也。”
“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义也;辵者乍行乍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