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宋克草书杜子美〈〈壮游诗〉〉的背景介绍
《杜甫壮游诗卷》是明初宋克(1327~1387年)杂体草书的代表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中叶书家商辂在卷后作了形象的评论,称其“鞭驾钟王,驱挺颜柳,莹净若洗,劲力若削,春蚓萦前,秋蛇绾后。远视之,势欲飞动,即其近,忽不知运笔之有神,而妙不可测也。”
商辂此论,虽未直接对此卷作具体评识,却指出其“莹净”、“劲力”、“势欲飞动”的特征。在此卷中,可以看到其点画劲健光洁、气势连绵,既有狂草之豪放,又在豪放中增加许多“节奏点”——以章草之波磔增加作品高古生辣的意味,增强了草书的表现力。
这种创作方法在宋克为友人徐彦明作草书《唐宋诗卷》中已见端倪,《杜甫壮游诗卷》在《唐宋诗卷》的基础上增加了怀素的连绵体势和康里子山的奇崛刚毅,强化了字形之变化,使转更为迅疾,点画更为利落。用笔上把章草笔法更为自然地糅进狂草中,在“纵势”中的草法间入“横势”的隶法而了无痕迹,更显雄浑之气。
翁方纲称其小楷“承元人之隽逸,变宋人之雄奇”,其草书亦显此特征。于右任跋此卷称“合章今狂而一之,”又云:“以仲温之天才,决非《月仪》、《豹奴》等帖所能拘束,而欲创为大草,则不得不求材于今狂,此《壮游诗》写法这所由来也。
故此种草,谓之为古今草书中之混合体则可,如谓为章草,则误矣!”于氏所谓“古今草书中之混合体”,表明此卷在草书创作上的大胆尝试,以今草、狂草与章草相融,跳出元人草书樊篱,成为元末明初草书创新之集大成之作。解缙评宋克草书如“鹏搏九万,须仗扶摇”,从此卷确可见此气度。
历史上,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新兴的楷法而形成的草书,它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加强了笔画间的呼应,如张怀瓘所描述:“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并把带有隶意的章草的挑势捺笔完全去掉,这是草书在形体和用笔方面的一大变革,在这种变革中,王廙、王洽、王羲之、王献之等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如虞世南所云:“王廙、王洽、逸少、子敬剖析前古,无所不工,八体六文,必揆其理,俯拾众美,会兹简易,制成今体,乃穷旨奥。”在今草基础上形成的狂草以唐人张旭、怀素最著,其特点是笔势勾连回绕,大小参差,变化丰富,连绵不断。
宋克草书师法二王、王廙,并得力于旭、素之狂草,加之他在章草上的非凡功力,熔于一炉,形成了有创造性的杂体,表现出章、今、狂三草之特征。 书家在创作中,有意将各种书体进行糅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杂体”。
“杂体”有两种情况,一是字与字之“杂”,一是行与行或者段与段之“杂”。宋克的“杂体”,两种情况都有,如其《定武兰亭八跋》多为后者,但在宋克的书法中,更多的是草书中字与字之“杂”,其草书“杂体”是对章草、今草和狂草的笔法加以融合形成的书体。
王世贞曾批评这种创造“波险太过,筋矩溢出,遂成佻卞”,此论或正指出宋克形成的灵动中表现“隶意”、险劲中突出“揖让”的草书特征,责之为“佻卞”,实乃不能认识此体所处之时代特征,宋克草书中的取妍尚姿,乃元以来的时代使然。他在杂体草书中强化波磔,与元代以来的赵孟頫书风拉开距离,这正体现了其在草书上借古开今的戛戛独造。
在宋克的草书创作中,“杂体”意识体现在许多作品中。如《停云馆法帖》卷十所录宋克书《钟繇王羲之二小传》风格介于《唐宋诗卷》和《杜甫壮游诗卷》之间,在《唐宋诗卷》的今草中糅合了更多的章草笔法,显清峻之气,既有今草连绵不断的运笔,也时见章草的波挑笔意,但明显不如《杜甫壮游诗卷》磅礴的气势。
宋克草书《公讌诗》、《七言绝句》、《进学解卷》等,也以瘦劲的笔势对草书进行融合,表现出豪迈淳雅的风格,但都不如《杜甫壮游诗卷》的杂体创作风格那么强烈和鲜明。 宋克的“杂体”对明初中期书家多有影响,但都未能有所超越。
此后的书家创作中也常常有“杂体”意识,并多与篆书有关。如赵宧光在篆书中夹入行书,傅山在行草中杂入篆书,八大在楷书中杂入篆书,郑板桥则更是楷行篆隶相杂等,这些“杂体”的创作与宋克明显不同,更多的是碑学兴起后对古意的探寻 不知道你对这个答案满不满意,宋克是杂体书法家,下面的话也可以用: 《杜甫壮游诗卷》是宋克草书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此卷在《唐宋诗卷》基础上增加了张旭、怀素狂草的连绵体势,并将章草笔法自然融入其中,在迅疾凌厉的纵势中增加了波磔峻发的横向笔势,尽脱前作局促秀嫩之弊。
加之此卷系用狼毫新笔所书,更显骨力劲健而锋芒煞人,一股狂放生辣的豪迈雄强之气扑面而来,足当解缙“鹏搏九万,须仗扶摇”之誉。明代商辂盛赞此卷“鞭驾钟、王,驱挺颜、柳,莹净若洗,劲力若削,春蚓萦前,秋蛇绾后。
远视之,势欲飞动;即其近,忽不知运笔之有神,而妙不可测也。”于右任则认为:“以仲温之天才,决非《月仪》、《豹奴》等帖所能拘束,而欲创为大草,则不得不求材于今狂,此《壮游诗》写法之所由来也。”
是为知言。通观历代草书发展史,此作师古而不泥,创造性地将今草、章草及狂草书体融会贯通,不仅极大地增加了草书。
2.高启的《泊枫桥》古诗意思
1. 意思:
苏州城有无数美丽的桥梁,只有张继写的诗中的“枫桥”最有名。好几次经过这里,都想到了张继,脑海里出现了《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象。
2. 原文:
《泊枫桥》
[明] 高启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3. 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元末明初诗人。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与张羽、徐贲、宋克、王行等十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人称“北郭十才子”。同时,他还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也称作“明初四杰”。虽然同为“十才子”,虽然并列“四杰”,但高启的文学成就要远远超过其他人。
4. 作者图片:
3.岳飞诗词鉴赏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
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
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
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
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
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
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
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
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岳飞《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鉴赏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保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此词为岳飞手书墨迹,见近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照片,词下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 元末谢升孙的跋中,说本词“似金人废刘豫时,公(岳飞)欲乘机以图中原而作此以请于朝贵者”,并说“可见公为国之忠”。
高宗绍兴七年(1137),伪齐刘豫被金国所废后,岳飞曾向朝廷提出请求增兵,以便伺机收复中原,但他的请求未被采纳。次年春,岳飞奉命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率领部队回鄂州(今湖北武汉市)驻屯。
本词大概作于回鄂州之后。 词作上片是以中原当年的繁华景象来对比如今在敌人铁骑蹂躏之下的满目疮痍。
开首二句,写登楼远眺。词人极目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
实际上黄鹤楼即使很高,登上去也望不见中原,这里是表现词人念念不忘中原故土的爱国深情。“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四句,承上“许多城郭”,追忆中原沦陷前的繁华景象。
前二句为总括:花木繁盛,风景如画;宫阙壮丽,气象威严。后二句以两处实地为例,写宫内豪华生活。
“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山,宋徽宗政和年间造。据洪迈《容斋三笔》卷第十三“政和宫室”载:“其后复营万岁山、艮岳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馆不可殚记。
……靖康遭变,诏取山禽水鸟十余万投诸汴渠,拆屋为薪,翦石为炮,伐竹为笓篱,大鹿数千头,悉杀之以?卫士。”“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指代宫女。汴京皇宫内,宫女成群,歌舞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