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在汝州写的诗词
苏轼在他的《温泉七记》中,记录了汝州温泉的盛况;在游龙兴寺后,写有《子由龙兴寺吴(道子)画壁》一诗,中有“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等名句。
宋元丰十年(1084年)三月,神宗亲书手札,授苏轼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汝州团练副使。苏轼接到任命后,并不急于北上,相反却顺江东下,登庐山,逛金陵,游山玩水,吟诗题字。9月,他在江苏常州宜兴县自己的宅院里,给神宗皇帝上了一个《乞常州居住表》,言明因“资用罄竭,去汝尚远,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申请辞职。经批准后就定居常州。
苏轼虽未到汝州上任,但他一生曾五次到过汝州,在他的著作中也有不少汝州的记载。
1057年3月,他和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过成都、去长安、“骑驴在渑池”,由许洛大道经汝州赴汴京参加礼部秋天的考试,苏轼21岁。
1059年5月、11月、1064年12月,苏轼回四川奔母丧,由汴京赴凤翔上任,又由凤翔回汴京,曾三次经过汝州。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苏轼由定州知州被贬为英州(广东英德市)知州。由定州至岭南数千里,举家远迁,费用浩大,只好再次到汝州找他的弟弟苏辙(汝州知州)筹措路费。住了十多天,苏辙带他游了温泉、龙兴寺、最后又领他到汝州郏城小峨眉山游览。二人站立山巅,北望嵩岳逶迤,南瞰汝水如带,脚下两道山梁“峰峦绵亘,状如列眉”,青山绿水,风景如画,酷似家乡峨眉山。这时苏轼已届58岁,官场失意,便对弟弟说,将来致仕后便来此隐居。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在常州病危,因生前未能如愿来小峨眉享受林泉之乐,苏氏子孙又多散居在郏县、汝南、颖昌、斜川(许昌苏桥)一带,为便于祭祀,临终前他便留下“即死,葬我嵩山下”的遗嘱。苏轼死后,苏辙将他的灵柩由常州运往汝州郏城(今郏县)小峨眉山南麓埋葬。十一年后,苏辙也埋葬于此。后人又从四川找来其父苏洵的衣冠一同安葬,这便是驰名中外的“三苏坟”。
2.渔歌子的古诗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句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内容赏析: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扩展资料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3.渔歌子的全诗
渔歌子,词牌名,词也叫“长短句”,“小令”。可以唱,分为上下两段,两段之间有空格。
渔歌子①
【唐】张志和
西塞山②前白鹭③飞,
桃花流水④鳜(guì)鱼肥。
青箬(ruò)笠⑤,绿蓑⑥(suō)衣,
斜风细雨不须⑦归。
【注释】
①.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②.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③.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④.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 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⑥.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⑦: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译文】
西塞山前有白鹭在飞,桃花盛开,水流湍急,鳜鱼更是肥美。江中的小舟中,有一位老翁带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江面中垂钓。而他久久不愿离去,是因为这里的美景太吸引人了
【名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赏析】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
4.一首渔歌子的诗
网上找的给你看,资源共享嘛,呵呵~
渔歌子 张志和
xī sài shān qián bái lù fēi
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 ,
táo huā liú shuǐ guì yú féi
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 。
qīng ruò lì lǜ suō yī
青 箬 笠 , 绿 蓑 衣 ,
xié fēng xì yǔ bù xū guī
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
作者背景
张志和(约730-约810),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注词释义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古诗今译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名句赏析——“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是西塞山边的景色:空中有白鹭高飞,而山下的小溪边,盛开着丛丛鲜艳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还有那温和的斜风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而春色中的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洒浴在斜风细雨之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为这景色的一部分。这风、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难怪他要流连忘返了。“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去不返。那个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诗人自己。他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溶入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