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普陀山的诗句和传说故事
康有为
观音过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
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
七律·游普陀山(辘轳格)
万里涛声绕翠微,干宵青嶂白云飞。
千年普济香烟袅,百尺莲台佛像巍。
登石磐陀观夕照,入林紫竹浴朝曦。
风光旖旎媲三岛,大士当年不肯离。
七绝·赞普陀山
普陀胜迹岂寻常?四海行人远敬香;
佛顶山高云托月,梵音洞古雾成祥。
松风慧解如来意,法雨禅修大道场。
暮鼓晨钟化愚顽,观音苦海作慈航。
七律·普陀山颂
普陀佛国独无双,碧海金沙映石幢。
姑子羞惭舟上待,观音婉转谢东洋。
二龟听法参禅道,三寺传经醒世氓。
古刹千年香不断,江山万代永和祥。
2.关于蒙山大佛的诗句
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头部早在元代就已经崩落,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去了原有的风采。由于寺毁阁倾,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山坡泥石里,仅现胸颈部分。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剩下的还需清理发掘,无怪乎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峨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已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附近,主峰高1325米。蒙山为古太原县八景之一,故有“蒙山晓月”之称。史籍记载这尊大佛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始凿,经五个皇帝二十余年,至后主高纬时凿成。《北齐书》记载在《后主恒纪》中:“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所以称为“晋阳西山大佛”。《北史》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宫”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据有关部门测量,晋阳西山大佛现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一说66米,一说70多米,比乐山大佛略高),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Bamiyan)大佛”(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3至7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时值6世纪。如按“巴”佛凿于“7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年)早162年。据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传说李渊做太原留守时曾参拜蒙山大佛,当晚就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起兵决心。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于显庆五年(660年)幸晋阳瞻拜(此寺及南十余里的龙山童子寺瞻礼二寺大佛),次年又派专使赐大佛袈裟,以“五色光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并州。晚唐晋王李克用再建大阁,五年用工三十万。五代后晋时,北平王北京留守刘知远,重修庄严阁,共五层一百三十间。北汉刘继元在蒙山顶造避暑宫,开化峪内设御驾桥。宋时又在蒙山开化前寺建连理二塔。元末(1368年),寺毁阁倾,大佛头部脱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晋恭王朱??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从此便埋没六百余年。
大佛往下不远,就是开化寺,遗址在一片桃花林中,除连理二塔外,只剩一堆残砖败瓦。可谁又曾想到这很不起眼的寺院就是东魏高僧昙鸾弘修的净土法门,东魏孝静帝“勒令住并州大寺”,日本净土真宗经籍载为“并州大岩寺”,北齐高洋赐额“开化”寺,曾是佛教净土宗的早期道场。仰望着大佛,大佛头颅毁损崩落,不知踪迹,腹上岩石大部分早已风化崩落,胸下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一幅惨败不堪的情形,实属千古遗憾。站在大佛臂上,古晋阳城尽收眼底,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只觉往事越千年,倏忽间沧海桑田,海枯石烂。
3.关于“普陀山”的古诗词有哪些
1.七律·游普陀山(辘轳格) 万里涛声绕翠微,干宵青嶂白云飞。
千年普济香烟袅,百尺莲台佛像巍。 登石磐陀观夕照,入林紫竹浴朝曦。
风光旖旎媲三岛,大士当年不肯离①。 2.佩文诗韵五微、四支 注:相传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回国,经过普陀莲花洋时,突然海上遍是铁莲花,船不能通行,慧锷以为观音不肯去,于是把圣像留在普陀山,从此 普陀便成了专门供奉观音的道场。
3.游普陀山七律(之一) 云霓明灭涌灜洲,海上仙山梦里游。 绿掩瑶台浮玉塔,云飘广宇绕琼楼。
莲池赏月依歪柳,石岸听涛傍扁舟。 更访八仙奇渡处,遍勘神巧品****。
七律·游普陀山(二) 玉树琼枝万象欣,寻经问道拜观音。 知因济困生千手,解悟扶危顾万民。
不慕仙瀛轻渡海,甘同黔首共融心。 轰传巨塑开光日,又显佛轮万道金。
4.七律·游普陀山(三) 海生明月月生辉,祝寿滩头共举杯。 浪滚彰分明与暗,潮淋不讲是耶非。
睡花应解谁如我,醉月原知我是谁。 倦望槐荫怜夜鹊,无枝可倚尚翻飞。
5.七绝·赞普陀山 普陀胜迹岂寻常?四海行人远敬香; 佛顶山高云托月,梵音洞古雾成祥。 松风慧解如来意,法雨禅修大道场。
暮鼓晨钟化愚顽,观音苦海作慈航。 七律·普陀山颂 普陀佛国独无双,碧海金沙映石幢。
姑子羞惭舟上待,观音婉转谢东洋。 二龟听法参禅道,三寺传经醒世氓。
古刹千年香不断,江山万代永和祥。 6.七律·访普陀山四首 一、观南海圣境 咬破千山向海陬,百川不悔水东流。
磐陀石影红尘落,涯洞潮声世事留。 涛涌莲花观自在,波生海印渡心舟。
名山佛指听梵语,却道人间好个秋。 说明:普陀山景点甚多,大多与观世音菩萨有关,著名的如磐陀石、潮音洞、梵音洞、莲花洋、海印池、观音巨像等等。
二、访海天佛国 粒粒纤尘万里埃,跋山涉水渡洋来。 千般宏愿凝香烛,一片虔诚聚佛台。
善恶无疑今日事,情仇少怨旧时胎。 晨钟暮鼓心中响,自有莲花不断开。
三、瞻观音巨像 观音妙像显天姿,常应人间苦难时。 倾耳恭听如众愿,寻声释解化顽痴。
手持法印施无畏,心转金轮念有词。 脚踏莲花神韵出,眉弯新月叫人思。
说明:普陀山南海观音巨佛铜像立于当年日僧彗锷留“不肯去观音”之新罗礁上首龙湾岗墩,像高33米,1997年10月30日开光落成。 四、谒不肯去观音 观音不肯去东倭,驾乘莲花上普陀。
慧锷禅心从佛愿,梵僧度牒谒迦罗。 一花觉悟灵山笑,满目慈悲世事歌。
人叹红尘缘未了,即挥千手渡心河。 说明:据传,公元863年,有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观音像归国,舟至莲花洋受阻,数番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建寺供奉,人称“不肯去观音”。
普陀山是印度话的简称,具足称是普陀洛迦山、补怛罗迦、布怛落伽等,中国话叫做小白华山。普陀洛迦原为一山之名,因为中国人习性好略,或称普陀或单呼洛迦,久之遂成为两个山了。
考普陀山之成为观世音菩萨道场的原因,在佛教经典上也有明文,当时印度就有几个补怛洛伽等之说。 我们在华严经第六十八卷读到如下一段经文:“瑟鞞胝罗居士告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3393735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时善财童子(中略)渐次游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石上(今金刚石俗称说法台,石与陀石同在山之西面),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中略)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中略)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
或以音声,或以威仪而为说法,或为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就。(中略)愿令一切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
这就是有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十八参,参观世音菩萨于此山中,所闻法要,大抵如是。再说观世音菩萨乃过去正法明如来,早成正觉,因与我们娑婆世界有大因缘,所以他老人家才倒驾慈航寻声救苦。
三十二应,普门示现,无非是要令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而登彼岸而已。 一传,观音菩萨在说法台上讲经说法,东海龙王知道以后派了他的两个龟相来听经,没想到两相听得入了迷,不愿再回龙宫,龙王知道后非常生气,就将他们化为了石头。
二传,这是雌雄两只乌龟,因在圣地戏闹而被惩罚变成了二龟。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4.关于佛祖的诗句
赠琴僧
太古清音发指端,月当松顶夜堂寒,
悲风流水多呜咽,不听希声不用弹。 --雪窦重显
送僧之金陵
胜游生末迹,杳自狎时群。卷衲消寒木,扬帆寄断云。
曙瓶花外汲,午磬浪边闻。别后石城月,依依远共分。 --雪窦重显
·送宝月禅者之天台
春风吹断海山云,别夜寥寥绝四邻,
月在石桥更无月,不知谁是月边人。 --雪窦重显
忘惶
方春不觉来朱夏,秋色蝉鸣翠影斜。
夜来风急柴扉破,满地霜铺落叶花。 --投子义青
颂投子答月圆未圆
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
咋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 --投子义青
白云与我最相知
白云与我最相知,我住山时它亦随,
侵早和风辞嶂外,晚来依旧护柴扉。 --湛然圆成
雪里梅花初放
雪里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飞来,
正对寒灯独坐,忽将鼻孔冲开。 --憨山德清
半窗松影半窗月
半窗松影半窗月,一个蒲团一个僧,
盘膝坐来中夜后,飞蛾扑灭佛前灯。 --石屋清珙
憨山德清
底事分明在已弓,不须向外问穷通。
但能角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
颂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
寒 山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常伴白云闲。
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好鸟关关知我意
午窗定起书沉沉,触目虚拟一片心,
好鸟关关知我意,尽情啼破绿杨阴。 --大歇仲谦
行看流水坐看云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了庵清欲
山 居
林麓结茅屋,澹然称所居。松风惊破梦,涧水静涵虚。
春老花犹媚,秋残叶未疏。良宵无限意,东岭月初生。 --丹霞子淳
统一
聂鲁达(智利)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朵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
五祖的佛谒
身是菩提树,身如明镜台
时时勤扫佛,何处惹尘埃
六祖的佛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过崆峒山
凿破云根一径通。禅栖远在碧霞中。岩穿雪窍千峰冷。月到禅心五蕴空。
顽石封烟还太古。斜阳入雨洒崆峒。山僧不记人间事。闻说广成有道风。
五台山
名山胜概自天开。一万菩萨住五台。积雪千年僧入定。祥云一朵□初回。
奇哉金色清凉界。乐也曼殊智慧才。前后三三是多少。喜师行脚不徒来。
夜泊洱海
数年不作海天游。今夕乘风一泛舟。似箭灵槎穿巨浪。如霜皓月映高秋。
钟鸣断续隋唐寺。渔唱沧浪芦荻洲。欲问前朝争战事。恐惊波底老龙愁。
寄妙岩同参
岁使人归说大名。始知驻锡在杭城。廿年契阔音书杳。两地想思感概增。
禅友同参皆老大。离群索处费经营。何时再集东林寺。重把诗文仔细评。
梅开在冬至后一日
天道循环岂数哉。一阳初复透三才。梅花早布人间信。葭管时飞琴上灰。
按候应知阴已往。占云可决泰将来。这般默露天心处。独有禅翁预解怀
厦门虎溪与会泉上人夜话
溪连海气逼虚空。一道悬崖小路通。山色重重图画里。人家隐隐雾烟中。
鹭江水静月铺白。雪岭枫高霜染红。更感会公多雅意。烹茶相对话无穷。
5.提及四大佛教山任意一个名山的的诗文
刘禹锡 九华山在池州青阳县西南。
九峰竞秀,神采奇异。昔余仰太华,以为此外无奇;爱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秀。
及今见九华,始悔前言之易也。惜其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故歌以大之。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
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仙。云含幽兮月添冷,日凝晖兮江漾影。
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长在无人境。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计临东溟。
乘累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君不见敬亭之山广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
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藉甚乎人间! 送童子下山 释地藏(金乔觉)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滕学士九华山书堂 梅尧臣 处山方畏浅,曾慕结深庐。
要与云峰近,宁将野客疏。涧苗来入俎,林鸟或窥书。
何时轻兹乐,而从出塞车。 郡楼望九华 杜牧 凌空瘦骨寒如削,照水清光翠且重。
却忆谪仙诗格俊,解吟秀出九芙蓉。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三上九华,为九华之灵山秀水、奇峰异景所动,欣然赋诗作文,九华山即由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诗篇而得名,此后历代文人骚客接踵而来,酬唱赠答,留有诗词、文章千余首(篇)。
这里仅摘录历代著名诗人数首佳作: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 李白等 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
事绝古老之口,复缺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
时访道江汉,憩于夏候回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李白)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 积雪曜阴壑,飞流贲阳崖。
(韦权舆)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 李白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宿化城寺阁 王安石 白云如驱羊,满谷不可量。散作兜罗锦,中藏宝月光。
山窗夜闲静,时闻叶鸣廊。僧房杳清寐,佛炉篆余香。
吟猿递空壁,宿鸟惊飞霜。起坐四面顾,芙蓉蔚苍苍。
人生始得饱,岂必二顷粮。金地黄粒米,当味斋厨香。
描写普陀山的诗句 慧锷禅心从佛愿,梵僧度牒谒迦罗。 七律·游普陀山(三) 海生明月月生辉,纪寿滩头共把酒。
二、访海天佛国 粒粒纤尘万里埃,翻山越岭渡洋来。 四、谒没有肯去观世音 观世音没有肯去东倭,驾乘莲花上普陀。
佩文词韵五微、四支 注:传说纪元916年,阿曼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世音圣像回国,通过普陀莲花洋时,骤然肩上遍是铁莲花,船没有能通行,慧锷认为观世音没有肯去,此外把圣像留正在普陀山,从此 普陀便成了特地供奉观世音的道场。 。
注明:普陀山南海观世音巨佛铜像立于今年日僧彗锷留“没有肯去观世音”之新罗礁上首龙湾岗墩,像高33米,1997年10月30日开光落成。 七律·访普陀山四首 一、观南海圣境 咬破千山向海陬,百川没有悔水东流。
古刹千年香一直,江山万代永和祥。 七律·普陀山颂 普陀佛国独无双,碧海金沙映石幢。
描写普陀山的诗句 康无为 观世音过次没有肯去,肩上神山涌普陀 。 登石磐陀观夕照,入林黑竹浴朝曦。
七绝·赞普陀山 普陀胜迹岂平常?四海行人远敬香; 佛顶山高云托月,梵音洞古雾成祥。 名山佛指听梵语,却道世间好个秋。
轰传巨塑开光日,又显佛轮万道金。尼姑惭愧舟上待,观世音委婉谢西洋。
莲池赏月依歪柳,石岸听涛傍小船。 千年普济风烟袅,百尺莲台佛像巍。
景色锦绣媲三岛,大士今年没有肯离①。 脚踏莲花韵味出,眉弯朔月叫人思。
暮鼓晨钟化固执,观世音苦海作慈航。 涛涌莲花观自由,波生海印渡心舟。
倾耳恭听如众愿,寻声释解化顽痴。 浪滚彰清楚与暗,潮淋没有讲是耶非。
知因济困生千手,解悟扶危顾万民。 善恶无疑昔日事,情仇少怨旧时胎。
晨钟暮鼓心中响,自有莲花一直开。 七律·游普陀山(绞盘格) 万里涛声绕翠微,干宵青嶂乌云飞。
人叹红尘缘未了,即挥千手渡心河。 松风慧解如来意,法雨禅修小道场。
没有慕仙瀛轻渡海,甘同黔首共融心。 游普陀山七律(之一) 云霓明灭涌灜洲,肩上仙山梦里游。
睡花应解谁如我,醉月原知我是谁。 三、瞻观世音巨像 观世音妙像显天姿,常应世间灾难时。
楼阁上下二百寺,恐龙轰卷繁多波。 一花醒悟灵山笑,满目慈善尘世歌。
注明:据传,纪元863年,有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观世音像归国,舟至莲花洋碰壁,数番无奈如愿,遂信观世音没有肯东渡,乃建寺供奉,人称“没有肯去观世音”。 二龟听法参禅道,三寺传经醒世氓。
磐陀石影红尘落,涯洞潮声尘世留。 注明:普陀山新景点甚多,大多与观音菩萨相关,出名的如磐陀石、潮音洞、梵音洞、莲花洋、海印池、观世音巨像之类。
倦望槐荫怜夜鹊,无枝可倚尚翩翩。 七律·游普陀山(二) 桉树琼枝万象欣,寻经问津拜观世音。
绿掩瑶台浮玉塔,云飘广宇绕琼楼。 手持法印施恐惧,心转金轮念有词。
更访八仙奇。
6.关于乐山大佛的诗词
1、《定风波 乐山大佛歌》近现代:王引
原文:
城郭全非斧烂柯,独参宝像礼巍峨。
一夜石头齑与粉,随份,后人还有后人磨。
译文:城墙内外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独自参拜巍峨的大佛像。石头经过一夜的混杂变成了粉末,后人还会有后人继续磨。
2、《成都行 其九 乐山大佛》近现代:何永沂
原文:
巍巍大佛立唐朝,孕得三苏堪一骄。
佛自慈祥山自翠,船头词客自逍遥。
译文:巍峨的大佛修建于唐朝,孕育了苏洵、苏轼、苏辙三位才子。大佛慈祥山峰翠绿,在船上的诗人非常逍遥。
3、《嘉州淩云寺谒乐山大佛》近现代:熊盛元
原文:
谁谓成功自古无,一龛高接九天隅。
云崩蜃灭三江涌,忍见苍生泪眼枯。
译文:谁说成功不是从古就有的,供奉佛像的小阁与九天相接。 云崩蜃龙灭亡三江翻涌,为了天下苍生眼泪都干涸。
4、《乐山大佛》近现代:刘梦芙
原文:
孰挥郢匠斤,凿岩竟成佛。
一千数百载,世变阅飘忽。
译文:古人纯熟、高超的技艺竟然把岩石凿成了佛像。经过了千百年世事沧桑变化。
5、《乐山大佛》近现代:幻庐
原文:
芸芸人如蚁,俨俨佛如象。
属气度岷峨,闲神坐霄壤。
译文:众多的人好像蚂蚁一样,恭敬的佛像如巨象一般,气魄威震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