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讽谏的俗语
话中带刺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借古讽今 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败军之将 打了败仗的将领。
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补阙灯檠 阙:缺;灯檠:灯架。
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吹大法螺 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
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等因奉此 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也常用来讽刺只知道按章办事而不能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贵人多忘事 高贵者往往善忘。
原指高官态度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于讽刺人健忘。 滑天下之大稽 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
荆人涉澭 荆人:楚国人。澭:澭水。
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金口玉言 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冷嘲热讽 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溜之乎也 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
沐猴而冠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袍笏登场 原指官员打扮,上场演戏。现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讽刺之意)。
旁敲侧击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曲折地加以讽刺或抨击。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
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窃钩窃国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
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钦差大臣 过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
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 乞儿乘车 讽刺官职提升得快的话。
三旨相公 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 三寸鸟,七寸嘴 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
有时含讽刺意味。 之乎者也 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
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郑人买履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主文谲谏 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正人君子 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拜赐之师 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大人先生 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
有时带讽刺意味。 夹枪带棒 指言语中暗藏讽刺。
仁人君子 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
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伤言扎语 方言。
谓说讽刺话。 太平无象 谓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
《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
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后以“太平无象”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 俨乎其然 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
带有讽刺意味。 以宫笑角 宫、角,均为古代五音之一。
拿宫调讥笑角调。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讽刺、否定别人。
援古刺今 引述故事古义以讽刺今事。 者也之乎 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
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
郑人实履 郑人:春秋时期郑国人。履:鞋。
郑国人买鞋。比喻只相信书本,不相信客观实际。
多用以讽刺教条主义者。 话里带刺 〖解释〗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同“话中带刺”。 话里有刺 〖解释〗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同“话中带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解释〗指空前绝后。
亦用作讽刺。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解释〗指空前绝后。
亦用作讽刺。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解释〗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
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 身在林泉,心怀魏阙 〖解释〗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
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解释〗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八抬大轿 八个人抬的娶亲大花轿,旧时的结婚讲究明媒正娶,由夫家用轿迎娶是其主要内容。
现在多用来指请的态度诚恳,仪式隆重;摆架子。多含讽刺意味。
如果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面的“采纳答案”按钮,送咱一朵小红花鼓励下吧!新年快乐!!!如有不懂,可继续追问。
2.关于讽谏的成语故事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大树的根本是根基,国家的根本是道德,如果皇上以德为贵,并且从简避奢国家可以垂拱而治。
晏子:齐景公的时候,有一个人使众人生气,齐景公命令割下他的四肢,并且说:“有敢于求情解救的人处死。”晏子左手握着那个人的头发,右手握着刀问齐景公:“自古以来英明的君王,分割人的四肢这种酷刑是从谁那里开始实行的?”齐景公立刻说:“放了他,这是我的过错。”
东方朔:汉武帝要杀死自己的奶妈,奶妈着急地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皇帝正发怒,别人再来劝,你死得更快了。你临刑时,只要屡屡回头,我会想办法刺激他。”奶妈按照他的话去做了,东方朔在汉武帝身旁对奶妈说:“你应该赶快去死,皇帝如今已经长大了,怎么还会记得你当初给他喂奶时的恩情呢?”汉武帝受了感动,赦免了奶妈的死罪。
黄幡绰:唐玄宗问黄幡绰:“什么样的儿子让人喜爱?”黄幡绰回答:“自己家的儿子让人喜爱。”当时杨贵妃在中宫受宠,称安禄山为义子,肃宗做东宫太子,地位不稳。玄宗听了幡绰的话,低头沉思好久。
3.关于芳菲的诗句
1、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宋代 向子諲《秦楼月》
释义:暮春时节,芳菲飘落,登高遥望故国,内心悲伤痛切。
2、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宋代 欧阳修《玉楼春》
释义:洛阳春浓花满城,姹紫嫣红香正浓。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代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释义: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4、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代 韩愈《晚春二首·其一》
释义: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5、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唐代 贺知章《采莲曲》
释义:别说春天已经结束花草都凋谢完了,另有人在水流中央采摘菱叶和荷叶呢。
6、芳菲歇去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5653934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宋代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释义: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7、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隋代 卢思道《从军行》
释义: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
8、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宋代 陈亮《水龙吟·春恨》
释义:可恨这繁华似锦的世界,游人还未欣赏,却全都交给了黄莺和飞燕。
9、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清代 曹雪芹《葬花吟》
释义: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10、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宋代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释义: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
4.跟推敲有关的诗句
一、《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 ,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最后选顶为“绿”.“绿”字描述了江南绿草茸茸、生机勃勃、春意 然的景象.
二、“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诗句中的“挂”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地描绘出远望瀑布的景象,“挂”字正好应验了“遥看”,使瀑布景色分外壮观,虽似长垂不动,却正说明了流速之快.
三、“非六直下三千尺”中,一个“直”字让人感受到了近看瀑布的恢弘气势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应该是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从远处往下看,从底处往上看,此句省略了五个谓语的多姿多态.五、宋祁的《玉楼春》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个“闹”字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杏花争艳图,尤其是那满山遍野的杏红让人目不暇接,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便原来平面的画面有了动感,它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部都点染出来了.这“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唐代诗人贾岛去探访友人李凝,结果李凝不在家.贾岛不远万里而来,一心想见到李凝,并想从他那里得到回来的盘缠.这个时候的贾岛,大家一定猜得到,心情极度沮丧,不但扑了个空,而且还可能冒着沿街乞讨的危险回去.幸亏贾岛是个聪明人,于是他很快凑了几句诗,打算找几个识字不多又极度崇拜诗人的文学青年骗点银子花.当时贾岛骑在驴上,想起了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又觉得不好,想改成敲,又觉得不好.便在驴背上作“推敲”之状,不觉一头撞在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上.韩愈问他缘由,贾岛说出了自己的疑虑.韩愈问他:“你说那和尚为什么半夜回来呢?”贾岛道:“前一句已经交代过了,他在池边树旁刚犯了色戒(详情参照影片《色戒》,著名艳星钟丽缇勇敢出演)然后兴冲冲的就回来了.如此说来,应该用推啊,因为他不想被师父知道自己夜不归宿么.”韩愈说:“非也非也,如果偷偷摸摸回来,更显得行止不端,惹人怀疑.如果是个聪明的和尚,就一定会若无其事的敲敲门.”贾岛赞道:“好见识!”然后找出一张纸,把这首诗写了下来,又特意让韩愈在一旁注明:“此处用敲好!韩愈”又表达了滔滔敬仰之情,这才拜谢离去.
次日,贾岛于路边高声叫卖:“京兆尹韩愈先生亲笔签名啦!”终于安全回家.推敲二字遂成佳话.后人便把认真切磋学问叫作“推敲”.
5.关于咏秋的诗句
本人的最爱三首
把秋天写的最传神的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把秋天写的最深情的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暗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把秋天写的最壮志豪情的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多谢指教!
6.与讽谏有关的成语
话中带刺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借古讽今 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败军之将 打了败仗的将领。
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补阙灯檠 阙:缺;灯檠:灯架。
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吹大法螺 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
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等因奉此 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也常用来讽刺只知道按章办事而不能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贵人多忘事 高贵者往往善忘。
原指高官态度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于讽刺人健忘。 滑天下之大稽 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
荆人涉澭 荆人:楚国人。澭:澭水。
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金口玉言 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冷嘲热讽 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溜之乎也 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
沐猴而冠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袍笏登场 原指官员打扮,上场演戏。现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讽刺之意)。
旁敲侧击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曲折地加以讽刺或抨击。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
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窃钩窃国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
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钦差大臣 过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
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 乞儿乘车 讽刺官职提升得快的话。
三旨相公 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 三寸鸟,七寸嘴 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
有时含讽刺意味。 之乎者也 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
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郑人买履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主文谲谏 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正人君子 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拜赐之师 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大人先生 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
有时带讽刺意味。 夹枪带棒 指言语中暗藏讽刺。
仁人君子 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
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伤言扎语 方言。
谓说讽刺话。 太平无象 谓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
《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
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后以“太平无象”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 俨乎其然 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
带有讽刺意味。 以宫笑角 宫、角,均为古代五音之一。
拿宫调讥笑角调。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讽刺、否定别人。
援古刺今 引述故事古义以讽刺今事。 者也之乎 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
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
郑人实履 郑人:春秋时期郑国人。履:鞋。
郑国人买鞋。比喻只相信书本,不相信客观实际。
多用以讽刺教条主义者。 话里带刺 〖解释〗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同“话中带刺”。 话里有刺 〖解释〗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同“话中带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解释〗指空前绝后。
亦用作讽刺。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解释〗指空前绝后。
亦用作讽刺。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解释〗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
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 身在林泉,心怀魏阙 〖解释〗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
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解释〗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八抬大轿 八个人抬的娶亲大花轿,旧时的结婚讲究明媒正娶,由夫家用轿迎娶是其主要内容。
现在多用来指请的态度诚恳,仪式隆重;摆架子。多含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