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分求助 急需 关于 北宋 冗官、冗兵、冗费的相关数据
宋初内外官不过三、五千员,到景德年间(1004一1007年)就增到一万多;而在景德以后的三十多年,即宋仁宗皇佑年间(1049一1052年),激增为两万多员;几乎每隔三十年,官僚群即翻上一番。宋对官员们的俸禄又是极为优厚的,一般官员除捧钱、禄粟之外,日常所需,无不应有尽有。正如赵甄北所说:“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赵翼)随着官员的倍增,官员们的俸禄也就倍增。
“冗兵”一项尤为惊人。宋太祖时养兵二十二万,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增至一百二十五万,为百分之五百八十。。..
所谓“冗费”,是与“冗官”、“冗兵”紧密地联系着的。官和兵“冗”到什么程度,“费”也就“冗”到什么程度。如郊祀之费,这是皇帝每年祭祀天帝时对官员们的例赏,景德年间为六百万缗,到皇佑年间则为一千二百万缗。官员增加了一倍,“冗费”也增加了一倍。士兵增加了六倍,因而开支尤为巨大。皇佑年间任过三司使的蔡襄,在《论兵十事》中,把当时总数为一百一十八万一千五百三十二人的军队开支,同国家总收入、总支出作了比较,军队岁支总额为四千八百余万,总全国总收入的六分之五。稍后,张载也计算军队开支的情况,称“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不论是六分之五,还是十居七八,军队开支之巨大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宋仁宗庆历以后,每年入不敷支,差三百万缗左右(张方平《乐全集》卷二三,《论国计出纳事》)。宋仁宗时已经无法应付“三冗”所带来的巨大开支。据蔡襄统计:皇佑年间的两税收入,钱四百九十三万二千九百九十二贯,不足额为二千一百八十五万五千五百五十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三千五百九十二匹,不足额为四百九十八万一千九百四十三匹;粮一千八百七万三千九十四石不足额为八百八十七万四百八十一石。
2.宋朝冗兵冗官有多严重
宋朝历来把内患看作比外敌入侵更为可怕的事情,“先平内寇,然后可以御外侮”的主张在高层很有市场。
只要官员不谋反,贪污受贿,吃喝玩乐什么都可以做。宋朝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费,是这种设计的直接后果。
由于宋朝皇帝吸取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特别着眼于牢牢控制军队和官吏,一方面加强对官员的监察,限制官员的权力,另一方面则让官员多多获取做官的好处,甚至宁愿将官员养起来,恩荫制度极滥,官员数目空前庞大,吏治十分松弛疲软。英国人帕金森在《官场病——帕金森定律》一书中指出,官僚制度必定会不断增设机构,增加官员人数,以至机构越来越庞大臃肿,人员越来越冗滥,行政越来越没有效率。
宋代的官僚机构这方面表现得十分典型,官吏多必定衙门多,衙门多又必需官吏多,并在正式机构外设立名目繁多的编外机构,人浮于事,恶性循环,效率低下。官吏的冗滥,为官吏贪赃枉法、卖官买官大开方便之门,官官相护,结党营私,“文官总爱钱,武官多怕死”,成了官场不可遏制的风气和规则。
官商勾结,与民争利,成为社会公害,如赈贷、盐政、漕运、专买、税关、营建、水利工程等,都成为官员大肆敛财的肥差。官员数量尽管如此臃肿不堪,大小职位却还是不够分配,“士十于官,求官者十于士,士无官,官乏禄,而吏犹扰人”成为普遍现象。
总之宋朝的金钱大多花在这上边了。钱从何处来?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个就是向富翁收税,向老百姓收税。
宋太宗说:“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国家征税有了钱再去养冗官、冗兵,往复循环,没完没了。
至此,宋朝“积贫积弱”的现象不呼而出。到宋神宗熙宁年间,国家财政收入为5060万,但开支也达5060万,国库完全空虚(参见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
专制在前,不畸形也难。
3.宋代冗官冗兵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一、形成原因
1、宋代为防止出现唐代“繁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行政效率低下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
2、臃肿是溃烂的开始,宋朝官场十分腐败,效率很低,大量募兵、养兵,却忽视军队训练和将领选拔,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临阵多败,而军队将领调动频繁,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形成积弱局面,导致冗兵。
3、冗官、冗兵造成国用大增,辽和西夏以及后期的金又要大量银绢,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二、宋朝的政治体制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
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
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
扩展资料
宋代入仕途径
一、科举
宋朝制度,礼部贡举设进士及诸科。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乡贡,“诸州判官试进士,录事参军试诸科,不通经义,则别选官考核,而判官监之”。合格者“第其甲乙”,监官、试官署名其下,然后举送。礼部试后有廷试(殿试)。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日趋严密,不受门第影响,较少请托,录取名额又较多,向社会各阶层士子开放。
二、允许士人自荐的“制举”制度
“制举”又称制科,习称大科或贤良。制科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应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
后限制逐渐增多,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布衣要经过地方官审查;御试前又加“阁试”(试场在秘阁,及格为“过阁”)。
御试即殿试,内容要求更严(试策一道,三千字以上,当日完成),考试成绩分五等,上二等向来不授人,第三等与进士科第一名相当。有官人均升转或蒙拔擢。制科非常选,但它给士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入仕机会。
三、照顾高级官吏子弟的荫补制度
宋朝对官吏子弟的照顾,另有荫补制度,荫补的范围比前朝扩大。高级官吏,文臣自太师至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而且可以荫及门客;武臣自枢密使至观察使、通侍大夫,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
遇国家大礼,臣僚亦可荫补。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宰相、执政则可荫“本宗、异姓、门客、医人各一人”。宋朝优待大臣的这些作法,对巩固统治阶级队伍固然有一定益处,但也是促成宋代官吏冗滥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官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冗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庆历新政
4.宋朝 政治家写了一首什么诗
文学家之中的政治家
北宋朝,历代封建王朝中积弱积贫的一个时代。当是时,在外有辽国,西夏等强
敌伺机侵扰,在内,政事处理繁琐,政体机构互相掣肘,冗官冗兵在耗掉大量的财
银的同时又兵战不力,屡战屡败。然而就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却滋生了如繁星闪烁般
的大量文学人才。唐宋八大家其中的六位就出自这一时期,而其中一位以其独特的文
学底蕴和政治风格灿亮一方。
这位文学家和政治家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宋神宗时两次
为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在推行变法的同时,受到守旧派的极力的罗列历史反对变法,在当时朝廷人事风
云变幻的时候,王安石作《读史》一诗。此诗显示了王安石看待历史的观点过人之
处,又作为对守旧派的辩驳。
读史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黯黮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诗句中说出“糟粕所传非粹美”,因此岂可以“独守千秋纸上尘”?虽然没有华丽的词
藻,但却以直抒胸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不赞同循故守旧,主张因时而变的思想。
散文和议论文是王安石在文学上的另一主要成就,其文寓意深刻,说理透彻,言
简意赅,择录一篇《读孟尝君传》,从中可以比较其历史观与传统史评之间独特之
处。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
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一般传统的史评认为孟尝君能礼贤下士,连有偏技之长的人都投奔他,而他也正
依靠他们的帮助才度过难关,孟尝君广结天下士的做法终得到好报。而王安石却认为
孟尝君并非能得真士,不然以齐国的强盛,有真正有识之士相助,大可以使秦国臣服,何
必依靠这些鸡鸣狗盗的人呢,正是因为这些人在他门下出入,真正的有才能的人就不
投奔他了。
这样的看待历史观点展示了王安石作为治国安邦的政治家高明之处。
散文雄健峭拔,诗词遒劲清新,是王安石在文学上的杰出之处,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在政治上立志强国,锐意改革兴邦的壮心。虽然他的变法最后失败了,但他的作为
将永载史册。苏联革命先驱列宁曾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5.宋朝会出现冗兵,冗官,冗费是什么意思
冗兵,冗官,冗费中的冗都是"多余的"
冗兵:多余的士兵(闲散无事的军队)
冗官:多余的官员(无专职而备执行临时使命的官吏)
冗费:多余的费用(无用的滥费)
宋官僚机构中的怪事之一是本官常常不管本职事务,“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与朝政,侍郎、给事不领有职,左右谏议无言责,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执记笔之事,……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究其原因,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前两项为空头衔,而这样的高官充斥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
宋朝有识之士很早就看出了机构臃肿、用人太滥的弊端。叶适说“自古滥官,未有如此之多”,宋祁则说,“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
臃肿是溃烂的开始,宋朝官场十分腐败,效率很低。照理说宋朝涌现的人才数量不少但其效能不是被埋没,便是在官僚机构中被销蚀。由于吏治腐败和人才政策的失误,使宋王朝积贫积弱,显示出封建王朝末路的本色。
6.宋朝的冗兵冗官在后世是怎么解决的
宋朝时期经济文化已经到了封建时期的顶峰,但是对外先有辽国,后有西夏,吐蕃等,对外一直示弱,对西夏,辽国都要进贡,对外因为战事不利大量招兵养兵造成了大量的冗兵冗官,其根本原因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称帝,所以重文轻武,武将武官任职调换太勤,兵不知将 将不知兵造成了大量的冗兵冗官,而且宋朝武将相对文官地位低下,有一条律法 不斩士大夫 ,所以好多人都弃武从文,自狄青出事之后,更是没人愿意领兵。
明清方面确实不比宋朝强大,但是武将武官待遇比宋朝好,根本原因就是宋朝对武将疑心太重,狄青和岳飞都是名帅,可都没有好下场。解决办法就是一句话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