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才难得感慨万分的诗句
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周文王善于求贤的记载:“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见《诗经·大雅·文王》)周文王尊贤礼士,身边贤才济济,在位五十年,国势强盛。
战国时期,燕昭王筑台招贤的佳话屡屡入诗:陈子昂《蓟丘览占》诗云:“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李白《古风》:“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可谓求才若渴:“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培养人才要放手在实践中去锻炼。《离骚》中屈原以香草为喻,寄寓了广育人才的理想:“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希望“冀枝叶之峻茂”,主张“举贤而授能。”
柳宗元则以树木为喻,对人才的缺乏培养表示忧虑,他在《行路难》中说:“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
陆游对人才的培养和放手使用是直抒胸臆:“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宵战风雨。”(见《苦笋》)他主张对人才要在实践中培养。
要善于在一定的环境中识别人才。唐太宗《赐萧踽》:“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以及白居易的《放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主张时间考验人才。
左思《咏史》:“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主张从民间发现人才。
在用才上要扬长避短、量才适用。屈原《楚辞·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其喻意是人才各有长短,在使用上不必求全。
清代顾嗣协《杂兴》:“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以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扬长避短,因才适用。
2.与人才有关的诗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 (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科学使用人才。)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 孙中山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管仲
长才靡入用,大厦失巨楹。 —— 邵谒
古人相马不相皮,瘦吗虽瘦骨法奇;世无伯乐良可嗤,千金市马惟市肥。 —— 欧阳修
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 康熙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 胡瑗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 孙中山
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 刘向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 杜甫
这些够不。
3.诗经子衿是招揽贤才的诗吗
不是。
《国风·郑风·子衿》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为先秦时代郑地的华夏族民歌。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
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
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之作,其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是千古名句。
“青青子衿“是到曹操的短歌行里才成了招揽贤才的意思。
4.短歌行中表达自己会像周公哪样礼遇贤才,使得天下人心都归于自己的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贤才齐聚于此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