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关于树立正确得失观的实例,或者名言或者自身经历都可以,正
☞易得者易失。
佚名☞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 得失名言宋·苏辙《吴氏浩然堂记》。
临乎:面对。本句大意是:面对死生得失毫不畏惧。
这里的“死生得失”,指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如能做到无私无畏,就能置生死于度外,保持崇高的节操。
今天可用以赞扬临危不惧的英雄人物。北宋文学家 苏辙 《吴氏浩然堂记》☞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
佚名☞忧喜塞翁马,得失楚人弓。唐·孙华《闲居写怀十首》塞翁马:即塞翁失马故事,祸福难知。
楚人弓:楚共王出游猎,失掉弓箭,还说:“你们不必找寻了,拾到的反正是楚国的人。”比喻人的祸福、忧喜可以相互转换,坏事可以变为好事。
唐代诗人 孙华 《闲居写怀十首》☞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见唐·杜甫《偶题》。
文章:指著作,作品。寸心:古人以为心只有方寸大小,故称心为“方寸”、“寸心”。
这两句大意是:作诗著文是千古不朽的盛事,其中的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最清楚。在原诗中,杜甫对诗歌的源流发展,作者的成就高下,均作了系统的论述。
这是开头的两句,主要强调了创作的甘苦。可供论述最了解作品的还是作者本人时引用。
唐代诗人 杜甫 《偶题》☞兴衰资于人,得失在于教。 得失的名言隋代文人 王通☞早荣亦早枯,易得还易失。
清代大臣 张廷玉☞爱好文雅,广延诗赋,以知得失。西晋史学家 陈寿☞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见宋·苏轼《策别第十》。舍:舍弃。
宽:宽容。这两句大意是:要有所获取,就一定要有所舍弃;要有所禁止,就一定要有所宽容。
苏轼《策别第十》:“夫事不可以两立也,圣人知其然,是故~。宽之则其禁必止,舍之则其取必得。”
天下事物充满着正反两面对立转化的辩证关系。取与舍,禁与宽也是如此。
凡事不可能尽得,必有所舍弃;正因为有所舍弃,才可以集中精力去获取所要得到的东西。凡事不可以尽禁,尽禁则可能一无所禁;而有所宽又有所禁,则其禁必止。
这两句多用来说明处事要有全局观念,以免失之偏颇。北宋文学家 苏轼 《策别第十》☞眼前得失等云烟,身后是非悬日月。
明末清初 抗清志士 陈恭尹☞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得失名言《经法》 《经法》☞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清代学者 陈奂☞得勿喜,失勿忧。抗之甚高,挤之必酷。
佚名☞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春秋·晏婴《晏子春秋》聪明的人思考一千次,也一定会有一次失误的,愚蠢的人思考一千次,一定会有一次是对的。又称晏子,春秋政治家、思想家 晏婴 《晏子春秋》☞你若得到了一些东西,你就同时失去了一些东西。
得失的名言武侠小说家 古龙 《那一剑的风情》☞霹雳虽然只击倒一人,但更多的人被吓得失魂落魄。古罗马诗人 奥维德☞只要你不计较得失的话,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的?美国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海明威☞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
唐·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前古:前代。
这几句大意是:对于古今大事都经心留意,仔细考察和研究。~运用了双重否定和排比句式,起到了加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可用来描写悉心研究古今大事的政治家或学者。唐代文学家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信用是难得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
日本社会活动家和宗教思想家 池田大作☞把得失之心看开,就不会再有荣辱悲喜的心理,自然不会随便给人眼色。 得失名言中国好声音选手刘欢导师队 袁娅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以铜为镜:古人把铜磨亮作为镜子。
这几句大意是:用铜作为镜子,可以端正衣帽;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代的兴亡替代;用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得和失。这几句用一连串的比喻说明事理,使人易于接受,现在可用于说明要以历史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作为鉴戒。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任贤》☞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虚实篇》。
策:筹算,分析。作:指激动敌人。
形:侦察。角:较量。
这几句大意是:要筹划一下计谋,分析得失利害;激动一下敌军,来了解敌人的行动规律;侦察一下地形,了解哪里有利哪里不利,进行一下小战,了解敌人哪方面有优势哪方面是劣势。这几句是讲对敌的策略。
作者认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因此要多筹划,要了解敌人的行动规律,了解敌人所处的地理形势,了解敌人的长处短处。
为此可以有意地激怒敌人,可以实地考查,甚至可以火力侦察。这几句所说的用兵策略,值得借鉴。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虚实篇》☞当你真爱一个人的时候,你是会忘记自己的苦乐得失,而只是关心对方的苦乐得失的。 得失的名言台湾作家 罗兰☞洒脱:一曰不计较个人得失;二曰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三曰拿得起,放得下,不为别人活着。
报摘☞求则。
2.树立正确的得失观的名人例子
众所周知,大失大得,小失小得,先失后得。
不过也要看是哪种人,什么情况下的得失。关于得失我们可以分为三类:1、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2、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别人的东西还是自己的;3、自己的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也是别人的。
对于第一类人普遍存在,也符合自然规律,芸芸众生,也就不再举例,他们符合众所周知的得失观。对于第二、三类人,也许很多人认为不可思议,认为是另类。
确实,他们不同于常人,但这两类人名人、伟人居多;反之,这两类人未成名成家,则是自认为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往往“英年”早逝。对于第二类人,不管是否是自己的,都想占为己有。
因为他们认为:人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既然芸芸众生都一样,最后什么都不能拥有,那么他自己有生之年,可以拥有众生带不走的一切。
例如:一代伟人毛泽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代始皇嬴政,一代枭雄曹操……要么采用穷兵黩武、南征北战;要么采用顺应民意、推翻旧制;要么采用攻于心计、图谋天下……最终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东西还是自己的,而且冠冕堂皇地认为是自己的智慧与努力的结果。除非是自己不想要的,或者完全得不到的,才不去“窥视”。
对于第三类人,不管是否是自己的,都不认为是自己的。因为他们认为:人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
既然芸芸众生都一样,最后什么都不能拥有,那么他自己有生之年,何必执着追求拥有一切。例如:一代榜样雷锋、一代善人鲁肃、一代哲人尼采、一代教主耶稣……要么做好人好事,不留名;要么做乐于奉献,不求名利;要么只认给予,不想索取……最终自己的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也是别人的,而且冠冕堂皇地认为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将是所有人的楷模。
除非是自己死了,否则奉献不止,给予无限。塞翁失马,比较有名; 在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驻地。
邻居们都为此来安慰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经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邻居们都前来祝贺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良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们都前来安慰他。那个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经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长城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一同保全了性命。
3.正确对待生死的诗句
1、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原文出处
《过零丁洋》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4、《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4.关于正确对待得失的名言和俗语有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出处】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用例】(清·王浚卿《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胆敢又到孝感县境一个大字号店里去,仍照这么一做,这回他却是恶贯满盈,自寻败露了。”
【解说】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释义】① 东隅:指日出处,即早晨,喻初始。② 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我正确的得失观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