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王充的诗词
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生平】
家族显赫
王充祖籍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系元城王氏之后。元城王氏在西汉时期极为风光,自开基始祖王贺始,王氏一门内外,上有皇后、宰相、下有列侯、将军及各级官吏,一时间,元城王氏势齐云霄,荣耀非凡。到了王莽时候,废汉自立新朝,元城王氏走向顶峰,成为天下第一家族,但也随着王莽政权的消失,地位一落千丈。
2.关于成才的诗句
一、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处:汉·汉乐府《长歌行》
译文: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出处:清·赵翼 《论诗五首·其二》
译文: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三、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出处:唐·孟郊《劝学》
译文:意思是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四、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处: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出处: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译文: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3.王充论衡围绕真诚的诗句
《程材》所论,论材能行操,未言学知之殊奇也。
夫儒生之所以过文吏者,学问日多,简练其性,雕琢其材也。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成德也。
材尽德成,其比於文吏,亦雕琢者,程量多矣。贫人与富人,俱赍钱百,并为赙礼死哀之家。
知之者,知贫人劣能共百,以为富人饶羡有奇余也;不知之者,见钱俱百,以为财货贫富皆若一也。文吏、儒生有似於此。
皆为掾吏,并典一曹,将知之者,知文吏、儒生笔同,而儒生胸中之藏,尚多奇余;不知之者,以为皆吏,深浅多少同一量,失实甚矣。地性生草,山性生木。
如地种葵韭,山树枣栗,名曰美园茂林,不复与一恒地庸山比矣。文吏、儒生,有似於此,俱有材能,并用笔墨,而儒生奇有先王之道。
先王之道,非徒葵韭枣栗之谓也。恒女之手,纺绩织经;如或奇能,织锦刺绣,名曰卓殊,不复与恒女科矣。
夫儒生与文吏程材,而儒生侈有经传之学,犹女工织锦刺绣之奇也。
4.10条关于如何成才的名人名言
致知之途有二:日学,日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王夫之
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有之也。
——王充
趁年轻少壮去探求知识,它将弥补由于年老而带来的亏损。
——达·芬奇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毛泽东
黑发不改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刘开
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
——培根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华罗庚
自学成才的要素:第一对所学习的功课一定是要适于自己的兴趣。第二学习要专注。第三学习要自信。
——杨贤江
名人名言,不只是说给人听的,是他们自身实际应用,并获得成功验证的方法论.不是虚无的,华丽的,供人们欣赏的,而是指导你去做的.假如看了,想了,却放到一边不用,就实在是让成功者耻笑的.
——王路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梁启超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王充的成才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