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关于赞美共同青团的诗歌
1、《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
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
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
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
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2、《中国共青团 》
无须充满激情的语言
一棵麦穗已足够说明你的辉煌
血染的旗帜飘扬着先烈们的风采 铁铸的长城便是你坚强不屈的力量
史书上依旧燃着你的生平 那是长夜漫漫的泥泞之路上 血与火的考验
而你和母亲一起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用无私的爱
铸起历史、时代与文明的钢铁熔炉
炼出刘胡兰的不屈、张海迪的坚强、潘星兰杨大兰的勇敢
你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多少青年在你面前 庄严地举起右手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青团
3、《团结在共青团旗子下》
团旗、方向, 青年、希望,
朋友们, 无论当你申请入团的时候,
还是当你在团旗下宣誓的时候,
无论当你戴上光闪闪团徽的时候,
还是当你即将离开敬爱的团组织的时候,
你都会深刻体会到,
共青团—这座学校 是多么充满活力,
是多么神圣, 是多么令人向往。
我们知道, 火红的团旗, 浸满了无数先烈的鲜血,
她展示着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
她宣告着中国革命的胜利,
她象征着青年一代,
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在党的领导下 迈向共产主义的奋斗征程!
火红的团旗,
使我懂得了人生的含义;
使我爱上了这片青山绿水,
爱上了自己的岗位。
在这里,
我可以说,
广大青年团员,
在平凡的岗位上,
每迈出可喜的一步,
无不浸透着团组织的心血,
每取得一点成绩。
无不闪耀着团旗的光辉。
每当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时,
胸中就会象大海一样,
涌起阵阵波涛。
2.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古诗大全
清明节的诗句1、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
——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2、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3、清明时节雨声哗。
潮拥渡头沙。——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4、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5、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清明节的古诗《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扩展资料传统食物1、蒿饼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
农村中有蒸制蒿饼的习俗。蒿饼类似江南的青团,制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与米粉融和成一体,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作馅,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
蒿饼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2、青团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3.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4. 清明的习俗和古诗词有哪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关于清明古诗词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习俗
郊外踏青
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涵。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敬天法祖传统文化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虽然清明节日的禁火与寒食习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为全国民间习俗,但清明节扫墓祭祖、礼敬祖先习俗早已有之。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踏青、扫墓之外,在历史发展中还吸收了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节俗传统自古持续不断,就是到了当今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墓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等,又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祖先的追念。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扩展资料: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于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节气是上古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
清明时节,吐故纳新、生气始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经历史发展演变,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5. 形容艾叶的句子
【第1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
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夏》:“端阳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黄栀花插瓶中,谓之端五,辟除不祥。”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五朋朔,家家悬朱符,插蒲龙艾虎。”
而在我们的家乡至今还流传着端午节用红绳在门鼻上拴艾草的习俗。【第2句】家乡的艾叶草,在田边地头,坡坡道道最多,一丛丛,一片片,长在我记忆之中。
川北多丘陵,土地湿润,水草丰茂,艾叶草长势很好,在那片黄土地里,它总在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不落俗套,形成了鲜明的特性。【第3句】追着桃花开放的声音,我漫步在春风中,只见郊区的道旁,一丛丛、一蓬蓬挂着银霜,鲜鲜嫩嫩的艾草,婷婷玉立了起来。
随手掐下一支艾叶,顿时那种特有的醒脑的香味就弥散了开来,激活了大脑中还在沉睡的许多细胞…… 【第4句】老家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叫艾草的植物,一丛丛,一簇簇,随处可见,它对生存环境要求不高,只要是向阳排水好的地方就能生长,它可食用可入药。五月是艾草茂盛的季节,端午到,艾叶香,家家户户门前插艾叶,用以驱瘴避邪,艾叶煮蛋、艾叶洗澡,能健身祛病。
【第5句】艾草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绒毛。在我的家乡,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房前屋后,随处都能见到它苍绿色的身影。
艾草的生命力极强,割去一茬,新的一茬很快又会长出来,即便是秋后秆叶枯萎,到了来年的春天,它又会顽强地冒出一片新绿,并且疯狂地长成一片蓬勃的葱郁。【第6句】艾叶草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散发一股浓烈的清香,在旁看着、闻着,感官知道它存在的同时,将它的形态和气味留在了记忆的深处,直到今天也没有遗忘。
艾叶草和乡里人,就像是生活中的朋友,总有点离不开的样子。它是很好的中药材,可散寒止血,也可解决皮肤搔痒问题,用火点燃备干的艾叶草,让它熏灸人体筋络穴位,能减轻风湿痛症,它的用途很广,可煮熟鸡蛋,也可驱蚊蝇辟邪气。
【第7句】掐下一片艾叶,放到鼻子边。顿时,那种特有的艾草味儿一下就钻进了肺腑,馥郁的香味激活了大脑中许多沉睡了许久的细胞,蠕动着,把思绪拉到很远很远。
【第8句】艾草其实是一种草药,能理气血,通经脉,逐寒湿,趋冷痛。在我国,艾叶预防瘟疫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好像从南方到北方,大都有种植艾草的习惯。在有的地区,人们甚至用艾叶制作食物。
然而,端午节挂艾草则是一种文化现象。据说,重五的日子不吉利,在门上挂艾草可以辟邪。
【第9句】每年惊蛰前后,百虫出洞之时,艾芽苗也蠢蠢欲动,顶开头顶上的厚土,迎接春风的洗礼,春雨的淋浴,在阳光下舒展开蜷缩在一起的叶瓣,散发出馥郁的芳香。最有意思的是,百虫即出,艾草即生,而且它常长在人们生存空间的附近,即不去闹市,也不去深山,像是卫士,守护着一方的平安,让毒虫不敢肆意地祸害人类。
【第10句】艾草除了具备驱除蚊蝇,毒虫的功效外,还有诸多的用途。艾草阴干压制成艾条、艾柱,能治病驱蚊;艾草煮的鸡蛋,也酥香可口,有清火消炎的功效。
艾草还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等作用。记得小时候,不论我和弟、妹风寒感冒了,母亲会用晒干的艾叶熬荼,连续喝上几天,感冒便不日而愈。
【第11句】家乡的艾叶草,我有好几年没有见着了。它们在家乡的土地还长得好吗。
你看这城市的小店铺里,在端午节前几天,到处都卖有,见了很能触动人的思绪。和家乡的做法一样的,与菖蒲捆扎在一起;不同的是,得花一二元钱买。
花钱不重要,只要能见着艾叶草,拿在手里往出租屋走,一路看看闻闻,能了思乡之情,很值。门前挂着,进进出出有艾叶草,有回家的感觉。
五月端午节了,我在异乡吃粽子,我闻家乡艾叶草的气味。【第12句】艾草,又称家艾、冰台、医草、艾蒿,属菊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在我们的家乡,田野间、农家院落里到处都有艾草生长。《本草纲目》记载,艾草“用于灸百病,也可煎服。”
其实艾草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第13句】关于艾草消灾辟邪的传说,在很多朝代都有记载。
汉晋时,端午节家家必插艾以应节景,唐以后更添以菖蒲,民间为“蒲龙艾虎”。京有以艾束为人形者。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
今人又有斗百草为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注:“今人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第14句】小时候,我种过艾草。好像艾草的生长是不用管理的,平时也没人去注意它。
端午节到了,需要采集艾草,才发现它已经蓬蓬勃勃,就像我今天无意间发现它一样。记得老祖母喜欢用艾草编制绳子,晒干后用来驱逐蚊子。
漫漫的夏夜,氤氲的艾草香一直伴随着我,听老祖母在艾香中讲屈原,讲为什么吃粽子。【第15句】每逢端午之际,我都会去药店买些艾草条,不为驱蚊,也不为避邪,只是喜欢那种苦香味。
6. 关于春节 端午 中秋 清明 的诗句和对联
中秋: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ms我们高考时考过的,所以记得,后两句很好;
对联:二仪含皎洁 四海尽澄清;
尘中人自老 天际月常盈
端午: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今年佳节倍多情,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
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
几人湮没几垂名。
中间两句比较好~~~~~~~~
对子: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 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
清明:最有名的就是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改一下就是对联:清明时节雨 杏花村中酒。其他的还有:寒食雨传百五日 花信风来廿四春
春节就有很多了:《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单句的话就取最后一句好了
风卷雪花辞腊去
香随梅蕊送春来
五岳红梅开盛世
九州瑞雪兆丰年
以上是我自己能想到的
如果不够就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