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关于广州的诗词
1. 《归雁》
唐:杜甫
闻道今春雁,南归自广州。
见花辞涨海,避雪到罗浮。
是物关兵气,何时免客愁。
年年霜露隔,不过五湖秋。
杜甫作此诗时,正逢战乱,大雁南归广州,一定要经过那些战乱的地方;诗人因战乱无法回乡,便将乡愁寄托于大雁。
2.《啰唝曲》
唐:刘采春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这是一位女诗人写的,五言绝句短小精悍,却把对远在广州的丈夫浓浓的思念寄托诗中。
3.《闰三月二日发船广州来归亭下之官宪台宋》
杨万里
诸人政坐爱闲游,天遣南游天尽头。
到得广州天尽处,方教回首向韶州。
这是宋代杨万里一首宦游诗,将自己宦游生涯苦中作乐蕴含其中。
4.《中秋广江驿示韦益》
唐:李群玉
莫惜三更坐,难消万里情。
同看一片月,俱在广州城。
泪逐金波满,魂随夜鹊惊。
支颐乡思断,无语到鸡鸣。
中期佳节,诗人望着那片月,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中秋始于唐代,盛行于宋朝,成为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本诗便是在中秋夜所作。
5.《约同人游拾翠洲》
袁崇焕
春风十里五羊城,拾翠洲前绿草生。
君若来时须并马,一尊同去听流莺。
拾翠洲就是现在的沙面岛。当年袁崇焕(生于广东东莞)从这里去北方抗金,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袁崇焕回家了,会见亲友,游览山水。诗,回忆这段经历,诗写得很悠闲,也很潇洒。表明这个时候袁崇焕的心情很好,体现了袁崇焕的乡情和亲情。
2. 谁有关于陈家祠的名人诗词
1, 道缵太邱,星聚一堂昌后世;德令广雅,风培百粤振斯文。
陈瑞焘撰陈家祠首进大厅格扇(楹柱联),此联挂在陈家祠首进大厅格扇档中两侧柱子上。
上联大意为:沿着太邱祖所走的道路走下去,把贤德之士集于一堂切磋学问,使后代更加繁昌。下联大意为:与德高望生的广雅书院为邻,用良好的学风培养我百粤子弟,举拔优秀人才。
2,文范仰先生,依然东汉德星,有光祖庙;孙谋诒后嗣,长此南天耀日,继照吾宗。
陈炳章等撰陈家祠后殿大堂(楹柱联)
上联大意为:景仰太邱祖立行置言的典范,要像这位文范先生一样做个贤士,为宗族增光。下联大意为:把先祖创立的好德行、好家风传给后代,使它长此像南方明亮的太阳,继续照耀我宗族。
3, 光先绪于东都,立德立功,观往昔之勋名,同昭日月;裕后昆于南国,俾昌俾炽,庆今兹之享祀,永荐春秋。
三邑镇南陈边房光裕堂祀孙等撰陈家祠后殿大堂(楹柱联),此联为挂在陈家祠后殿的大堂楹柱上。
上联大意为:发扬我祖在都城开拓的世业,立德立功名,看我陈氏往昔的功名与日月同光。下联大意为:后世子孙在祖国南疆发扬光大,兴旺发达,祝愿今天的祭祀,世世代代、年年岁岁永远举行。
4,发祥溯东汉之年,文范炳千秋,仰征士风高,群贤星聚;启宇在南天门外,秀灵钟百粤,看石门返照,珠海回澜。
陈景奎撰陈家祠后殿大堂(楹柱联)
上联大意为:我陈氏发源于东汉时期的道德典范照亮了千秋万代,为学习太邱祖令人敬仰的高风亮节,我族贤士有如灿烂群星汇集一起。下联大意为:在岭南开办书院,集中全省优秀子弟到广州进德修业,羊城美景石门返照也为我献瑞,珠海回旋的澎湃波涛也为我讴歌。
5,衍绪溯胡公,历周秦汉晋以迄于今,代有伟人,门闾大启;敬宗详戴记,统远近亲疏而系之姓,谊关一本,畛域何分。
陈源堂撰陈家祠后殿大堂正中(楹柱联),此联为挂在陈家祠后殿正中的大堂楹柱上,是了解陈氏来历的一副重要楹联。
上联大意为:陈家的渊源和功业起源于胡公,经过周代、秦代、汉代、晋代直至今天,代代都有伟大的人物出现,陈氏的门户大大地发展了。下联大意为:敬奉祖宗礼法详尽地记载在《大戴礼记》这本书中,不论远近亲疏的族人都联系到一个陈字,彼此的情义都是通到本族世系一条根上,有什么门户之见、地域之分呢!
扩展资料: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
陈家祠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陈家祠的建筑雕塑饰件多达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砖雕41件、铜铁铸和壁画13件。陈家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家祠
3. 谁有关于陈家祠的名人诗词
陈家祠对联 仙岩生玉女; 佛井吐甘泉。
——佚名撰陈氏书院西院“姑婆屋”陈列室联 过去时代,封建礼法苛严,不少女性不甘受虐待,矢志不嫁,或与女伴相互扶持以终老,约自明代中后期起,相继产生了自梳女和不落家的特殊习俗。由于蚕丝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这些习俗在封建礼法压迫下,得以相沿300余年,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于高潮,直至本世纪30年代以后,才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和战乱的影响而渐趋消歇。
过去女子出嫁,须由母亲束髻,立心不嫁者则履行一定的仪式自行束髻,称“自梳”。仪式通常在自梳女及不落家妇女聚居的“姑婆屋”内举行,当事者预先购备新衣鞋袜妆镜头绳及香烛酒肴,以黄皮叶煮水沐浴,设供拜观音,立誓永不婚嫁,然后由年长的自梳女将其辫子梳成发髻,更换新衣新鞋,向其他自梳姐妹一一行礼,经济宽裕的,还须摆酒宴客。
履行仪式后,该女子即为“梳起”,正式成为“自梳女”,终生不得翻悔。“自梳女”平日可继续居住母家,采桑缫丝,自食其力,闲时常到“姑婆屋”与众姐妹聚会,在生活上互相扶持,亲如家人。
年老或病危,必须移居“姑婆屋”,绝不能在母家去世。不落家是自梳女子的一种假婚习俗,为遭父母强迫嫁人抗争无效所采取的折衷办法,过门行婚礼而拒绝同丈夫寝处,三朝回门后即长居母家不返,故称“不落家”。
道缵太邱,星聚一堂昌后世; 德令广雅,风培百粤振斯文。 ——陈瑞焘撰陈家祠首进大厅格扇(楹柱联) 此联挂在陈家祠首进大厅格扇档中两侧柱子上,上联大意为:沿着太邱祖所走的道路走下去,把贤德之士集于一堂切磋学问,使后代更加繁昌。
下联大意为:与德高望生的广雅书院为邻,用良好的学风培养我百粤子弟,举拔优秀人才。在这副对联中,陈氏族人极力渲染陈氏书院与广雅书院为邻,欲借广雅之德、广雅之风以培育百粤之陈姓子弟。
南国名祠,济济人才酬祖国; 广州胜境,绵绵宗祠遍神州。 ——新撰陈家祠首进大门轮换挂联(1) 颍川贤裔同心,六院八廊祠永润; 南国精工翘指,千姿百采艺长春。
门额:陈氏书院 ——新撰陈家祠首进大门轮换挂联(2) 九百年派溯英州,故土常怀绳祖武; 七十县宗联穗石,德星再聚蔚人文。 ——南海致远堂撰献陈家祠后殿大堂(楹柱联) 上联大意为:九百年来宗族分支上溯到颍川时代,要时常怀念生我育我的故土,继承祖先的行迹前进。
下联大意为:七十县(为对仗采用整略概数修辞,实为72县)同祖所生的族人在羊城联合了贤德之士聚首一堂,使我族礼教文化的发展更加繁荣茂盛。 文范仰先生,依然东汉德星,有光祖庙; 孙谋诒后嗣,长此南天耀日,继照吾宗。
——陈炳章等撰陈家祠后殿大堂(楹柱联) 上联大意为:景仰太邱祖立行置言的典范,要像这位文范先生一样做个贤士,为宗族增光。下联大意为:把先祖创立的好德行、好家风传给后代,使它长此像南方明亮的太阳,继续照耀我宗族。
院聚名贤,杰构冠于岭南,一百周星迎庆典; 馆藏博物,巧艺矫然宇内,万千气象祝吉祥。 ——佚名题陈家祠(楹柱联) 光先绪于东都,立德立功,观往昔之勋名,同昭日月; 裕后昆于南国,俾昌俾炽,庆今兹之享祀,永荐春秋。
——三邑镇南陈边房光裕堂祀孙等撰陈家祠后殿大堂(楹柱联) 此联为挂在陈家祠后殿的大堂楹柱上,上联大意为:发扬我祖在都城开拓的世业,立德立功名,看我陈氏往昔的功名与日月同光。下联大意为:后世子孙在祖国南疆发扬光大,兴旺发达,祝愿今天的祭祀,世世代代、年年岁岁永远举行。
发祥溯东汉之年,文范炳千秋,仰征士风高,群贤星聚; 启宇在南天门外,秀灵钟百粤,看石门返照,珠海回澜。 ——陈景奎撰陈家祠后殿大堂(楹柱联) 上联大意为:我陈氏发源于东汉时期的道德典范照亮了千秋万代,为学习太邱祖令人敬仰的高风亮节,我族贤士有如灿烂群星汇集一起。
下联大意为:在岭南开办书院,集中全省优秀子弟到广州进德修业,羊城美景石门返照也为我献瑞,珠海回旋的澎湃波涛也为我讴歌。 衍绪溯胡公,历周秦汉晋以迄于今,代有伟人,门闾大启; 敬宗详戴记,统远近亲疏而系之姓,谊关一本,畛域何分。
——陈源堂撰陈家祠后殿大堂正中(楹柱联) 此联为挂在陈家祠后殿正中的大堂楹柱上,是了解陈氏来历的一副重要楹联。上联大意为:陈家的渊源和功业起源于胡公,经过周代、秦代、汉代、晋代直至今天,代代都有伟大的人物出现,陈氏的门户大大地发展了。
下联大意为:敬奉祖宗礼法详尽地记载在《大戴礼记》这本书中,不论远近亲疏的族人都联系到一个陈字,彼此的情义都是通到本族世系一条根上,有什么门户之见、地域之分呢! 祖德厚流光,帝王将相道学神仙垂于后昆,丕焕堂基隆享祀; 工师何有力,欂栌侏儒椳闑扂楔成兹寝庙,惟勤涂墍壮观瞻。 ——陈瑞昌撰陈家祠后殿大堂(楹柱联) 上联大意为:先祖道高德厚影响深远,留传至后世伟人辈出,建筑如此规模宏大、光彩夺目的大殿堂,以隆重祭礼祭祀祖宗先辈。
下联大意为:工匠师傅的手艺何等精巧,用木石砖泥精雕细刻建成的这座书院,惟有勤加粉饰修缮,才能雄伟壮丽的。
4. 描写广州沙面四季的作文
我的家乡——常熟是江南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虞山是这颗明珠上一个夺目的亮点。
虞山它有悠久的历史,也有远扬的名气,更有壮美的景色。虞山延绵十里,四季常青。
无论在城里,还是在乡下,都能看见它的俊影。如果你站在高处,辽望着远处的虞山,你会觉得它既像一条卧龙,又像一条巨蟒,十分壮观;来到近处,你又会看见一番林茂草丰的景象,那不计其数的绿树几乎占据了你的视野。
踏上石阶,走不了多远,一阵阵美妙的声音就会萦绕在你的耳边,原来是山泉。山泉使虞山增添了无穷灵气,它仿佛是虞山的嘴巴,不停地给这里的一切生灵歌唱。
经过漫长的攀登,当你登上了虞山,呈现在你的眼前的又是另一番景象。你会看见一个规模很大的建筑群,那就是藏海寺。
藏海寺是虞山上著名的寺院,每年都有上千人来这里参拜。当你进入藏海寺时,也就是进入了一个记载着虞山悠久历史的博物馆。
你会看到在一个个大型的花坛里,种着一棵棵参天大树,这可都是十分古老的树木。几十年,近百年的随处可见,几百年近千年的也很多。
还有的因为太大而无法搬迁,连寺庙里的建筑物都要让着它们。这时,你又会被悠扬而又凝重的钟声所吸引,会情不自禁地走进佛殿,在钟声的陪伴下欣赏起那色彩鲜艳的,惟妙惟俏的佛像,你的思绪会不由得想起善男信女们参拜的场面。
啊,虞山,你的壮美,你的悠久,你的名气,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人们走进你的心田。建议:语句通顺,用词优美,但对于这么一座内涵相当丰富的虞山来说,你写得好像过于肤浅了点儿。
5. 广州沙面有哪些来历
在广州,有一片天地,它是喧嚣中的安逸,是骚动中的静谧,是无序中的秩序,是广州城的浪漫诗篇。
在落日的余晖中,漫步于广州沙面,随着教堂钟声的悠扬,使人仿佛置身于远离尘世的一个童话世界。沙面是中国最富有欧陆风情的地方之一,位于广州荔湾区珠江白鹅潭北岸,是一个椭圆形的小岛,面积为0。
3平方公里。 广州沙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最早的时候叫做拾翠洲,大概因为岛上有很多鸟才有这个名字。
在唐代,广州的南面都是海,只有一些小沙洲浮出水面,沙面是其中之一。到了唐代末年,这里应该是一个北方来的官员停船的地方,有诗句说“侯吏多来拾翠洲”。
在鸦片战争之前,这里也是花艇停留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广州水上红灯区,这种状况在沈复的《浮生六记》里有记载。100多年前,沙面是与沙基相连的沙洲,仍叫拾翠洲。
在广州十三行 “一口通商”时期,是行商人的仓库区。公元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向 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广州民众出于对侵略者的愤恨,烧毁了十 三行外国商馆。公元1857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了广州,于是成立了一 个由两名英国人、一名法国人组成的“三人委员会”,控制广东衙门所有 的日常工作,同时逼迫广东衙门辟沙面为租界。
无力抵抗的清政府只好 令两广总督劳崇光与英国领事柏克签订了《沙面租约协定》,从那时起, 沙面便沦为英法两国的租界。 公元1861年,英法殖民主义者“租借”了 沙面,挖沟使它与沙基分开,在四周筑砌花岗石,将沙面西边4/5的地划 为英租界,东面1/5为法租界,规定沿沙面河涌宽90英尺,贴近沙面的 45英尺范围属于沙面租界,不许中国船只靠近沙面的河面,并出卖了部分租界地给外国人。
法租界也于 公元1889年拍卖了部分土地。沙面陆续便设有英、法、美、德、日、意、荷、葡等领事馆及银行、洋行。
至19世纪末,沙面租界已经成为一个拥 有各种公共设施的独立于广州城的城区。租界内各种权力则由英法驻 广州领事直接控制。
英法虽各霸一方,但沙面经营之初即有统一完整的规划,设有完整 的道路系统和绿化区,在南端设置公园等公共活动场所。 它以一条贯通 东西的主干道辅以几条南北纵横的次干道,将沙面(约22万平方米)分 割成大小不等的12个区,其中道路与绿化带占了相当大的面积。
初期的沙面建有警察局、英领事馆、礼拜堂等,现已不复存在。现存 沙面的建筑都是19世纪以后建设的,有领事馆、教堂、学校、银行、洋行、倶乐部、旅馆、小住宅等。
建筑形式有新巴洛克式、新古典式以及所谓殖 民式,但已不再使用砖瓦和木材,而是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新中国成 立后,沙面回到人民的手中。
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沙面时,指示要保 护沙面的原貌和环境。国家曾拨款1000万元测绘和规划保护,拟建立 历史文化保护区。
1996年底,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