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结发夫妻》
是这个吧?也是从网上找的别人的,希望对你有用!
留别妻
诗人:苏武 朝代:汉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留别妻古诗赏析
【注释】
①苏武(? - -60) 西汉名臣。杜陵(治在今西安东南)人,字子卿,苏建之子。少以父任为郎。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数以威胁利诱,劝其投降,但始终不屈,被迁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处牧羊,历尽艰辛,仍不弃汉节。在匈奴被扣长达19年,昭帝始元六年(前81)汉匈和亲,才得返汉朝,官拜典属国。宣帝时,赐爵关内侯。神爵二年(前60)病卒,甘露三年(前51),被宣帝列为当世十一名臣之列,画像于麒麟阁。
②结发:洞房诸礼中属于结婚正礼范畴内的一道重头戏是“合髻”,也称作“结发”,其象征意义就是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先秦、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正是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结发”、“合髻”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表示夫妻间互敬互爱的意义重大。
【译文】
自从我们的头发编结在了一起,我们的生命也就融为了一体,两颗心永远也不分离。你的爱永不变,我的爱永不移!然而,我就要走了,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今晚我还能陪着你和孩子欢笑嬉戏,共享天伦之乐,明天却不知身在何乡?珍惜这一晚美好的时光吧!给孩子们讲讲故事,拍拍他们入眠,亲亲他们的小脸儿;我俩相偎相依,什么也不用说,听听你的心里的千言万语,看看你美丽的眼睛,亲亲你光洁的面颊,抚摸你柔顺的秀发……我肩负的是国家的使命,我不能让国家失望!多年的征战让多少人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战争的酷烈你没有见过啊,那沙场的累累白骨,哪一个不是春闺梦里人啊?如今战火终于可以熄灭了,我要去那里播撒下和平的种子,让老人不再失去儿子,让妻子不在失去丈夫,让孩子不再失去父亲。我听见外面的鸡叫了,或许我真的该走了?天就要亮了,我真的要走了。此番出使,路途茫茫,且匈奴向来反复无常,凶吉难以预料。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在轻声地问自己。亲爱的,再让我握住你的手!今日分别,或许今生再难相见。分别是如此的让人肝肠寸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珍惜美好的年华,不要因为思念我,整日柔肠百结,以泪洗面;不要因为牵挂我,整日饮食无味,容妆懒整;不要因为思念我,整日独依栏杆,肠断白萍洲。你们要快乐的活着,你们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幸福。,整日独依栏杆,肠断白萍洲。你们要快乐的活着,你们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幸福。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即使爬,我也要爬回家,和你们团聚。如果我不幸死在异地,我将永远怀念你们,我在天堂为你们祝福!我的灵魂也将化作归雁,飞回故乡,来看望亲爱的你和孩子们……
【赏析】
我如果还活着,就一定会回来,如果不幸死去,也会永远地想念你。
这两句最能道出恩爱无妻那份生死不渝的深浓爱情。
无有怨,无有求,不管现实环境如何压迫阻隔,一心一意,此心此情,身在情长在。即使远离千山万水,满身伤痕,历尽千难,也一定要赶回来与心爱的人儿见面,一定回来永相厮守,长伴年年。万一不幸死在异城,此情此意的铭心刻骨的思念,亦当永伴黄泉。人生最美的,有情人所憧憬追求,就是这样的有情人,情深意重,誓死相寻,永生不灭不改。
2. 结发夫妻的典故
结发夫妻指的是元配夫妻。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一 [编辑本段] 在浙南有关于“结发夫妻”有“束发托身”与“投丝慰情”的民俗。所谓“束发托身”就是元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
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女方回庚帖时,附上一束头发,用红头绳扎着,作为定情托身、以身相许之物,以示结发同心,百年好合。
而“投丝慰情”则是结发之夫妻,男人溺水死亡,尸体寻找无着时,妻子得剪下一束头发,缚在石头上,投入出事的地方,借此慰藉结发之情。结发夫妻的习俗,相传这是古时有个皇帝登基时留下来的。
说是皇帝登基的头一夜,为担心胡子太短,无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
次日皇帝登基时,手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真龙天子”!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成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二 [编辑本段] 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合卺酒,又称交杯酒。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结发夫妻” 一词由此而来。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编辑本段] 我们常听到“结发妻”这个词,“结发”的原意是:“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
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
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我们国家有许多地区把未成年的女子称“丫头”,在古人写的许多小说里也可以看到这个称喊。
另外在旧时也有称“丫头”是大户人家的婢女丫鬟。“丫头”也含有亲昵的成分,有长辈们笑着这样称喊晚辈的:“你个死丫头,连一点小事也做不好!”在古时候,丫头的真正意思是指女子的一种头发梳理样式,这在今天的电影和电视里常常可以看到,譬如在电影《红楼梦》里侍奉主人的丫鬟们的发型样式,把头发分别梳成左右对称的双髻翘在头顶上,就象是个分叉的丫字那样,古代程宗洛的《扬州竹枝词》里有:巧髻新盘两鬓分,衣装百蝶薄棉温。
等到女子长到十五岁,就会给她行笄礼,也就是“笄簪子礼”,指的是女子十五岁谓之成年。笄字: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现在可以头发盘起来,然后再用“笄”簪好,古时谓之“及笄之年”。
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龄,按古代的说法也就是指他们可以结婚成家了。 古人在进行冠礼和笄礼的时候,是非常庄重严肃的事情。
只所以有“结发妻”这个词,意思指原配妻子。结发又称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
结发又含有成婚的意思,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一对新夫妻在洞房花烛之夜时:“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
意思是:两个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然后再把这两缕长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古往今来,虽有那“一寸同心缕”绾结同心和“百年长命花”的美好想往,然世事多舛,生活里难免会有象古时候的闺怨词里说的那样:本是结发的欢娱,怎做了彻骨儿相思?女人们总是把她们的爱情期盼、美好心愿都小心翼翼地缠绕到发丝里,拥有满头乌黑闪亮的秀发,再加上她们巧手梳理的发型样式,在一定意义上讲,那是赢得爱情幸福的期盼和保证。
在这“结发”词里用的“结”字是最蕴涵妙意的,在今天,我们每个家庭的客厅里大概都会悬挂着几个“中国结”,在新婚的洞房里也会看到火红色的“同心结”。结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结合、结伴。
古时候,“结”通“髻”,意思是总发。髻,挽发而结之于顶。
唐代女诗人晁采写有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
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我国汉代时期,那时候举行葬仪有这样一个风俗,如果结发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会把他们结婚时用的梳子掰开分为两半,在上面还留存着妻的青发几缕,把另外一半随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结发之妻,纪念结发之恩爱情深。
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写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虽然这首诗写的是以封建家长制度为背景的悲剧故事。
那时候彼此相爱的情人,如果女子们把她自己的一绺青丝送给男子作定情物,则形同她已经把身体交给男子那样的重要信物了。可有时候,情人的一绺青丝却象唐诗人李白说的那样。
3. 古代为什麽叫夫妻叫结发夫妻
两种说法: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一 在浙南有关于“结发夫妻”有“束发托身”与“投丝慰情”的民俗。所谓“束发托身”就是原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女方回庚帖时,附上一束头发,用红头绳扎着,作为定情托身、以身相许之物,以示结发同心,百年好合。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二 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合卺酒,又称交杯酒。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结发夫妻” 一词由此而来。
4.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诗句是谁写的,全诗详细帮肋解释一下谢谢
留别妻 诗人:苏武 朝代:汉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留别妻古诗赏析 【注释】 ①苏武(? - -60) 西汉名臣。 杜陵(治在今西安东南)人,字子卿,苏建之子。
少以父任为郎。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奉命出使匈奴,被扣。
匈奴数以威胁利诱,劝其投降,但始终不屈,被迁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处牧羊,历尽艰辛,仍不弃汉节。在匈奴被扣长达19年,昭帝始元六年(前81)汉匈和亲,才得返汉朝,官拜典属国。
宣帝时,赐爵关内侯。神爵二年(前60)病卒,甘露三年(前51),被宣帝列为当世十一名臣之列,画像于麒麟阁。
②结发:洞房诸礼中属于结婚正礼范畴内的一道重头戏是“合髻”,也称作“结发”,其象征意义就是夫妻和睦,永结同心。 “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
先秦、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
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正是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结发”、“合髻”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表示夫妻间互敬互爱的意义重大。
【译文】 自从我们的头发编结在了一起,我们的生命也就融为了一体,两颗心永远也不分离。 你的爱永不变,我的爱永不移!然而,我就要走了,不知何时才能回来。
今晚我还能陪着你和孩子欢笑嬉戏,共享天伦之乐,明天却不知身在何乡?珍惜这一晚美好的时光吧!给孩子们讲讲故事,拍拍他们入眠,亲亲他们的小脸儿;我俩相偎相依,什么也不用说,听听你的心里的千言万语,看看你美丽的眼睛,亲亲你光洁的面颊,抚摸你柔顺的秀发……我肩负的是国家的使命,我不能让国家失望!多年的征战让多少人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战争的酷烈你没有见过啊,那沙场的累累白骨,哪一个不是春闺梦里人啊?如今战火终于可以熄灭了,我要去那里播撒下和平的种子,让老人不再失去儿子,让妻子不在失去丈夫,让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我听见外面的鸡叫了,或许我真的该走了?天就要亮了,我真的要走了。
此番出使,路途茫茫,且匈奴向来反复无常,凶吉难以预料。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在轻声地问自己。
亲爱的,再让我握住你的手!今日分别,或许今生再难相见。分别是如此的让人肝肠寸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珍惜美好的年华,不要因为思念我,整日柔肠百结,以泪洗面;不要因为牵挂我,整日饮食无味,容妆懒整;不要因为思念我,整日独依栏杆,肠断白萍洲。
你们要快乐的活着,你们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幸福。,整日独依栏杆,肠断白萍洲。
你们要快乐的活着,你们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幸福。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即使爬,我也要爬回家,和你们团聚。如果我不幸死在异地,我将永远怀念你们,我在天堂为你们祝福!我的灵魂也将化作归雁,飞回故乡,来看望亲爱的你和孩子们…… 【赏析】 我如果还活着,就一定会回来,如果不幸死去,也会永远地想念你。
这两句最能道出恩爱无妻那份生死不渝的深浓爱情。 无有怨,无有求,不管现实环境如何压迫阻隔,一心一意,此心此情,身在情长在。
即使远离千山万水,满身伤痕,历尽千难,也一定要赶回来与心爱的人儿见面,一定回来永相厮守,长伴年年。 万一不幸死在异城,此情此意的铭心刻骨的思念,亦当永伴黄泉。
人生最美的,有情人所憧憬追求,就是这样的有情人,情深意重,誓死相寻,永生不灭不改。
5. 结发夫妻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结发夫妻指的是元配夫妻。在浙南关于“结发夫妻”有“束发托身”与
“投丝慰情”的民俗。所谓“束发托身”就是元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
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女方
回庚帖时,附上一束头发,用红头绳扎着,作为定情托身、以身相许之物,
以示结发同心,百年好合。而“投丝慰情”则是结发之夫妻,男人溺水死亡,
尸体寻找无着时,妻子得剪下一束头发,缚在石头上,投入出事的地方,借
此慰藉结发之情。结发夫妻的习俗,相传这是古时有个皇帝登基时留下来的。
说是皇帝登基的头一夜,为担心胡子太短,无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
短衡量人的学识的)。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已的头发,仔细地接
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次日皇帝登基时,
手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真龙
天子”!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成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6. “结发夫妻”的“结发”是什么来历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古代婚礼仪式之一。《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缨是五采丝绳,女子许嫁以后用它来束发。郑玄注:“著缨,明有系也。”就是说,缨是许嫁的标志,表示这一女子已经有了对象。这条束发丝绳,直到成婚的当夕,才由新郎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说的:“主人(婿)入室,亲脱妇之缨。”故缨始终是夫妻关系的信物。结发本指女子许嫁时的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夕的夫脱妇缨。这就是古诗中所说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诗)、“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别》)。对结发的另一解释,即传统解释是: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分别举行冠礼和笄礼,都要把头发绾成髻,以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文选》苏武诗注云:“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有时也代指年少之时,例:《李将军列传中》,“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
结发也指新婚夫妇须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苏武就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