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人传信方式的诗句

1. 古代的传信方式有哪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

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在历代长城修筑过程中都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据险致塞”。

一是根据地型来构筑工程。二是充分利用地理天险防御敌人。

长城以垣墙为主体,包括了城障、关隘、兵营、卫所、墩台、烽堠和观察、通讯等综合功能,形成了古代最为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其中,设于长城内侧的烽火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

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

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至1976年在居延通过发掘获得了汉代木简三万余枚,并发掘了烽燧遗址,对我们了解汉代烽燧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据木简可知两汉时代,从河西四郡(今甘肃省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直到盐泽都有烽燧设置,而且规模很大,管理极严,号称“烽燧万里相望”,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举放烽火,昼夜不同,白天放烟,夜晚举火。

此外,还采用各种不同的暗号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敌人在五百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在五百里以上的放两道烽火等等。在出土的《塞上烽火品》中记载了当时朝廷制定的临敌报警和举放烽火的条例,即“联防公约”。

该条文规定了在匈奴侵扰的不同部位、人数、时间、意图、变动以及天气异常等情况下,各塞举放烽火的类别、数量、传递方法以及发生失误如何纠正等细则,就连燧长有病请假都要经上级批准。这种信息传递方法,对防守边疆、抵御敌人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烽火传递信息是非常快速的,在公元前119年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几十万大军分路出击,以举放烽火作为进军的信号,仅仅一天的时间,这一信号就从河西传到几千里外的辽东。由于烽燧报警的迅速及时,直到明、清时代仍然沿用不衰。

山东省的烟台市就是因为明朝在那里设置狼烟台,以防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烽火传递军情固然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表达深刻复杂的军事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依靠畜力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形成了传递官府文书的更为严密的驿传制度和烽燧报警配合使用。

西周时期,为了适应周王同诸侯之间联系需要,在大道上每隔30里设一个驿站,备良马周车,专门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来往官吏和运送货物等。孔子曾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意思是说,他所提倡的道德学说,比邮驿传送命令传播得更快。可见当时的邮驿通信不仅已相当完备,而且速度也已相当快了。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

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

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

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

2. 古人的传信方式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特定借代物 (1)结绳。

结绳记事是一种常见的原始信息传递方法,我国古代社会结绳记事的做法在史书中多有描述,《周易》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庄子》载:“昔者容成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北史》也提到:“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结绳法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应用广泛且年代久远。台湾高山族人记录约会日期,就按天数打若干绳结,每过一夜即解开一结。

西藏珞巴人则是每过一天用刀割一结,直割到最后一结就表示到期,绳结解完表示赴约之日。云南独龙人单独出远门,往往要在腰间系一麻绳,走一天打一结以记录走出天数。

瑶族在二人发生纠纷时常在头人面前获得裁决,其方法是,争执者各执一绳,谁诉说一理由即打一绳结,直至说完为止,绳结多者胜诉。在阶级社会里,结绳的传统也被商人继承下来,并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变化。

在店铺、酒店肆、茶楼及行商的摊位上,各种各样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饰以各种饰片,用绳串缀,下缀幌绸、五彩条状织物、各种料珠或排穗,也有许多造型独特的幌子,由粗麻绳打结编织而成。在这里,绳节成为传递广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刻木。刻木为另一种符号语言。

史书上也曾记载我国各地刻木记事的历史事实,如《后汉书》载,“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以为信”,虽无文字,亦不敢违。《岭外代答》也载:“瑶人无文字,其要约以木契合二板而刻之,人执其一,守之甚信。”

《云南腾越州志》也提到:“夷有风俗,一切借贷赊用、通财期约诸事,不知文字,唯以木刻为符,各执其半,如约酬偿,毫发无爽。” 刻木为记的习俗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则演变为官工的铭刻或名人商品的标记,即在所售商品上打上官工的名字或名人的名字。

如果往前追溯,刻木甚至可以视为商品商标和标记广告的源头。 (3)狼烟。

我国春秋时期,就有用火光烽烟传递军事警报的记载。秦始皇以后,在万里长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台,用干燥的狼粪做燃料,点燃之后,火光烟雾腾空,可把紧急警报传到很远的地方。

古诗“平沙落日大漠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之句,正是这种原始信息传递法应用的真实写照。这种传播媒介在古代社会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时期,都有夜行的商队、马帮“举火为号”的记载。

(4)鼓。原始的信息传递法既有作用于视觉的,也有作用于听觉的。

作用于听觉的信息传递主要借助于音响传播工具来进行,其中以信号鼓最为常见。我国基诺族的牛皮木鼓,也是把一段粗树木的两端凿空,再缚以带毛的黄牛皮,悬在树上用木槌敲击,每逢年节,一听鼓声即男女老幼云集,唱歌跳舞。

(5)竹号。我国怒族在丧礼时用竹号传播信息,通过吹奏不同数量的竹号来向全村报丧。

竹号的数目按死者的身份而增减:未婚死者吹一个竹号,已婚者吹两个,老人和首领吹五六个。部落成员闻讯随即赶到死者家里,送来鸡蛋吊唁。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行商坐贾的分化,行商走街穿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吹、拉、弹唱等信息传播工具,如汉代商人就有吹箫卖贻糖的记载。 (6)音响器具。

我国新石器时代庙底沟遗址出土的陶钟、陶埙,姜寨遗址的三孔陶埙都具有音乐发声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声响广告的形态日益丰富多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器物都有可能成为声响广告的传播媒介,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碗、盏、盆等,与娱乐相关的箫、琴、瑟、鼓、锣等,也成为了广告信息传递的工具。

出于广告宣传的需要,许多商人还专门制作了表现行业特征的响器器物,比较典型的就有货郎的拨浪鼓,剃头理发者所用的镊叉,磨刀匠所使用的铜制拍板等。 特定借代物的广泛使用,说明广告传播的方法、途径有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传播活动的频繁和传播技术的进步,人们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工具或物件更有效、更富有针对性地传递广告信息。媒介形态的丰富,使人类的广告传播在更宽泛的地域内进行,并传递着更为丰富的思想、文化及商业信息。

2.生活借代物 (1)草标。也称之为草芥。

本是自然生长之物,但当其插在所售或待售物品上时,便有了标识意义。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贫困人家因饥寒出卖儿女,均使用草芥。

《水浒传》里曾多次提到草标,最为有名的是关于杨志卖刀的记载:“杨志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上市去卖。”这里的草标便具备了广告媒介的功能。

(2)谷穗、笊篱、柳条。多出现在乡村郊野的食店门前,随意挂在门前或栏栅上,不仅能起到标识作用,还能显示出店家的朴素、好客,小小的笊篱和柳条能马上拉近店家和顾客、商家和路人的距离,也是一种制作成本低廉但传播效果极佳的广告媒介。

(3)瓶瓢、草帚。草帚也称为“草刷儿”和“草杆儿”、“帚杆”。

宋代以后,打破市坊限制后,店铺不仅可以开设在居民区内,而且集市、乡野均可以开设店铺进行经营。草帚作为广告标识多出现于酒肆茶楼,宋代文献资料对这些事物的记载较多,宋人洪迈。

3. 古人传信方式有哪些

一、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二、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凶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凶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三、鱼传尺素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四、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五、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七、风筝通信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八、竹筒传书

竹筒传书的故事,得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0年)说起,那年十一月,南方各地纷纷发生叛乱,为了平定叛乱,稳定江山,隋文帝紧急下诏,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

杨素率领水军渡江进入江南,……一面指派行军总管史万岁率领军队两千人,翻山越岭穿插到叛军的背后发动进攻。……一日,史万岁站在山顶临风而望,看到前面茂密的竹林正波浪状随风而舞,忽有所悟,立即派人截了一节竹子,把写好的战事报告装了进去,封好后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几天后,有一个挑水的乡人看到了这个竹筒,便打捞起来打开一看,发现了史万岁封在里面的报告,便按报告上的提示将它送到了杨素手中。……然后,杨素率领大部队,继续乘胜追击反隋散兵,没用多久,就彻底平定了叛乱。

4. 古代人传信的方法

你好!

古代人怎么传递消息?

击鼓:在我国和非洲古代,击鼓传信是最早最方便的办法,非洲人用圆木特制的大鼓可传声至三四公里远。

烽火台: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军事通讯设施,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飞鸽传书:将信息捆绑在鸽子腿上,通过信鸽将信息传送到目的地。

骑马:通过驿站传递。驿站:亦称“置邮”,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车马的处所。据>;记载,中国周代就在交通要道上设置馆舍,为过往官员和驿使提供食宿,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

5. 传信方式(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古人传递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主要有飞鸟传(飞鸽传书、鸿雁传书、飞雁传书),驿传(快马加鞭),烽火,狼烟,旗语、灯光(三打祝家庄、孔明灯)等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有《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的信》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有《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的信》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古代人传信方式的诗句

诗句

关于亿人月夜的诗句

阅读(45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亿人月夜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夜的诗句,有关夜的诗句,有关夜的诗句。王维 【相和歌辞·班婕妤三首】 玉窗萤影度,金殿人声绝。秋夜守罗帏,孤灯耿不灭。 李白 【相和歌辞·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

诗句

关于夸赞朋友的诗句

阅读(47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夸赞朋友的诗句,内容包括赞美朋友的诗句,赞美朋友的诗句,有没有关于赞美朋友的诗句啊。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

诗句

关于祝贺毕业的诗句

阅读(41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祝贺毕业的诗句,内容包括求祝福朋友毕业前程锦绣的诗句,写给朋友的毕业祝福诗词,有关毕业的句子。(1)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真诚地奉劝你(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

诗句

关于植物和动物的描写的诗句有哪些

阅读(42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植物和动物的描写的诗句有哪些,内容包括带有动物和植物的诗句,描写动物植物的诗句,描写动物和植物的诗句有那些。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宋·徐俯《春游湖》 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

诗句

描写春天关于雨的诗句古诗大全

阅读(43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写春天关于雨的诗句古诗大全,内容包括描写春天雨的诗句古诗,描写春天雨的古诗(全首),描写春天的雨的诗句。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

诗句

关于夏季瀑布的诗句

阅读(40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夏季瀑布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夏季瀑布的诗句,关于夏季瀑布的诗句,描写瀑布的古诗名句。《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

诗句

关于黄的诗句的赞美

阅读(40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黄的诗句的赞美,内容包括赞美黄色的诗句,赞美黄色的句子,形容枯黄的诗句。黄衫飞白马,日日青楼下。 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

诗句

七月关于风诗句

阅读(47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七月关于风诗句,内容包括关于七月的诗句,关于风的诗句,描写七月的诗句。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

诗句

关于令堂大人8o寿星的诗句

阅读(72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令堂大人8o寿星的诗句,内容包括描述寿星的诗词,关于“五十岁女寿星”贺寿诗词,关于寿星的诗词。七十阳春岂等闲,几多辛苦化甘甜。 曾经沧海横流渡,亦赖家庭内助贤。 连日凝神新墨劲,五更着意旧诗鲜。 如今但祝朝朝舞,当信

诗句

关于视死如归的诗句有哪些

阅读(51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视死如归的诗句有哪些,内容包括视死如归的诗句,关于视死如归的诗,杜甫的视死如归的诗句。《登高》算不算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

诗句

关于陋室铭的诗句有什么

阅读(43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陋室铭的诗句有什么,内容包括陋室铭古诗,刘禹锡,《陋室铭》全诗,陋室铭全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斯是(3)陋室,惟(4)吾德馨(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19)谈笑有鸿儒(6

诗句

五个字关于水的诗句

阅读(54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五个字关于水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描写水的诗句,5字的,5个,关于描写水的诗句,5字的,5个,带有水字的诗句(最好五个字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

诗句

关于生日宴的诗句

阅读(51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生日宴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过生日的古诗词,哪首名诗歌适合生日宴会上朗诵,生日诗句经典。生性高雅显风范,日子惬意体康健。快意人生知音伴,乐娱生日尽开颜。生诞正逢雪迎春,日新年新万象新。快意真心谁若懂,乐邀同游共凡尘

诗句

关于珍惜机会的名言诗句

阅读(467)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珍惜机会的名言诗句,内容包括关于珍惜机会的名言警句,表示珍惜机会的名句,表示珍惜机会的名句。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培根2、一个人既有成算,若不迅速进行,必至后悔

诗句

关于亿人月夜的诗句

阅读(45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亿人月夜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夜的诗句,有关夜的诗句,有关夜的诗句。王维 【相和歌辞·班婕妤三首】 玉窗萤影度,金殿人声绝。秋夜守罗帏,孤灯耿不灭。 李白 【相和歌辞·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

诗句

关于夸赞朋友的诗句

阅读(47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夸赞朋友的诗句,内容包括赞美朋友的诗句,赞美朋友的诗句,有没有关于赞美朋友的诗句啊。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

诗句

关于祝贺毕业的诗句

阅读(41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祝贺毕业的诗句,内容包括求祝福朋友毕业前程锦绣的诗句,写给朋友的毕业祝福诗词,有关毕业的句子。(1)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真诚地奉劝你(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

诗句

关于植物和动物的描写的诗句有哪些

阅读(42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植物和动物的描写的诗句有哪些,内容包括带有动物和植物的诗句,描写动物植物的诗句,描写动物和植物的诗句有那些。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宋·徐俯《春游湖》 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

诗句

描写春天关于雨的诗句古诗大全

阅读(43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写春天关于雨的诗句古诗大全,内容包括描写春天雨的诗句古诗,描写春天雨的古诗(全首),描写春天的雨的诗句。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

诗句

关于夏季瀑布的诗句

阅读(40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夏季瀑布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夏季瀑布的诗句,关于夏季瀑布的诗句,描写瀑布的古诗名句。《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

诗句

关于黄的诗句的赞美

阅读(40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黄的诗句的赞美,内容包括赞美黄色的诗句,赞美黄色的句子,形容枯黄的诗句。黄衫飞白马,日日青楼下。 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

诗句

关于抵抗侵略者的诗句

阅读(621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抵抗侵略者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反抗外族侵略的名言诗句,关于反抗外族侵略的名言诗句,抵抗外敌侵略的名言警句。1. 1.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躯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