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初一课文《散步》
23 散步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
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
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
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
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
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
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
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二、问题研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
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 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
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
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
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宠着孙儿的。孙儿呢,见爸爸为人孝敬,自己也听话,你瞧他,不哭也不闹。
这一家多么和睦。孩子长大了,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
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再往深一层想,试看人性,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
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于此,借散步这个题材,宣扬一个伦理原则。
照这个原则办事,一个家庭总是比较和美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妻子的贤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她对婆婆没有不孝顺的表现,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丝毫没有争执。
一般说,婆媳关系更为要紧。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着墨不多,但是隐隐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为人妻,为人儿媳,理当如此。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这篇短文语言很精美,从哪些方面去学它的语言呢? 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
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
“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
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比况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种妙思来自何处呢?就是写甲与乙二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
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例如: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
2. 关于初一课文《散步》
《散步》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阅读这种语言的感受像是背着花篮和作者一同散步,一边交谈,在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花朵。
纵观整个行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除文末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韵的铿锵与连绵,语意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无丝毫的刻意雕琢。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三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我的话”“她的话”,“前面”“后面”,“妈妈”“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思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个“平顺”,一个“有意思”,这分明是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韵感。
“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一“老”一“小”,一个看为“强壮”,一个视为“高大”,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既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
“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3. 形容散步的诗句
1、《春朝闲步》唐代:杨师道
原文:
休沐乘闲豫,清晨步北林。
池塘藉芳草,兰芷袭幽衿。
译文:在休假的时候非常清闲,清晨的时候在北边树林散步。池塘边草木茂盛,兰花在幽静的地方生长。
2、《除草》唐代:杜甫
原文:
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忧。
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
译文: 清晨在树林中散步,江边的美景让人感到忧伤。光芒照在我眼中,还怎么能待到秋天。
3、《春日山中忆崔峒吉中孚(一作寄李舍人)》唐代:卢纶
原文:
延步爱清晨,空山日照春。
蜜房那有主,石室自无邻。
译文:清晨的时候非常喜欢散步,春天的太阳照耀着山峰。蜜房里没有主人,石室自然没有邻居。
4、《海珠寺 其一》明代:冯元基
原文:
长歌游宝地,延步爱清晨。
烟气笼青阁,晴光转绿苹。
译文:在这个宝地放声高歌,清晨的时候非常喜欢散步。烟气笼罩着青色的阁楼,太阳光照射着绿苹。
5、《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4. 将初一散步这篇课文改写成一首诗歌
春,是开启梦的精灵
轻轻的,悄悄的
伴随着第一场雨的飞舞
翩然而至
带来绿的新意
生命的气息
夏,是感受希望的天使
旖旎而神奇
和着白花的绽放
蝴蝶的缠绵
轻快的欢唱着
好似人间的天堂
秋,是转换自然气息的魔法师
绚烂多变的个性
是秋最美的符号
每一片飘零的落叶
都是大自然的奇迹
生命的赞歌
冬,是妖娆妩媚的雪女
纯净中透着清新
纷纷的雪花
是雪女轻舞的彩绫
是浪漫的飞絮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初一课文散步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