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语中有关治国的格言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
翻译: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
翻译: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3、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篇》
翻译: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4、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
翻译: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5、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篇》
翻译: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2. 孔子治国的名言警句,谢谢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3. 孔子 一到五章中关于以礼治国的句子
孔子是鲁国的一名夫子,全天下遍地都是他的学生。
孔子的《论语》教育深刻,因此我们今天去看电影《孔子》。孔子在鲁国当夫子时,就提倡以礼治国,才能使国家强大。
而当时又有用死人平生最珍爱的家奴们活着为死人陪葬,孔子不同意这样的做法,就想废除这条律例,看着电影我也认为这样的做法真是残忍,忍不住想为家奴们申冤。孔子的弟子子路捡到了一个从季平子墓室里逃亡出来的小奴,逃出时他的左手已经被砍断,孔子知道了之后上朝时为小奴申冤。
使得这个小奴留下来,做了他的弟子。后来齐国要与鲁国进行会盟,暗中把鲁君挟持,让孔子到这边来,孔子深思熟虑后用10辆战车和100辆牛车,吓退了齐国的100乘战车,还收回了汶州三城,可所谓是有勇有谋。
但鲁君中了齐国的奸计,使孔子背井离乡,他的弟子也随他一起云游四海。他们先后到了卫国、陈国、蔡国、郑国等地方。
但他没有得到重用,因为各国都在发动战争,各国的君上认为他的那套行不通,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行动不便。这时把他撵走的大司徒心中懊悔,也年老了,齐国攻打鲁国,他想让孔子回来领兵打仗,又怕没面子就先让孔子的弟子冉求回来,打了胜仗后才让孔子回来,孔子的旅游结束了。
他写了《春秋》,终年73岁。看了这些,我想:我们要以礼治国,才能使国家更强大,可是,发动战争是不避免的,但是只要是仁者,就会爱人民,保护人民,为国家兴旺而奋斗。
4. 李氏将伐颛中表明孔子治国思想的句子
从“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可以表明孔子的治国思想。
5. 关于孔子的名言(治理国家的)3句
不患寡而患不均 孔子
含义:不必担心土地少、人民少,而应该担心治理政策方面的不公平。
运用: 用在衡量社会利益的分配上是否公平民主、公正合理。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
含义: 推荐人才不能因为某人口头上讲得好就提拔重用他,也不可因为这人有不足的地方就不采纳他正确的意见,而是要全面评估一个人的才干、品格等各个方面。
运用: 用于说明选拔人才时的正确方法。
民无信不立 孔子
含义: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这样的国家是不能存在下去的
运用: 用在诚信观方面
6. 孔子名言中体现德治的句子
德治与法治
【原文】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注释】
①道:通“导”,训导、引导、领导的意思。②齐:整治 ③免:避免 ④格:至,来,引申为归服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并没有自觉的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治,老百姓就会有自觉的廉耻之心,并且心悦诚服”
【读解】
孔子与卫文子有一段对话,对这里的论述作了发挥。
孔子说:“用礼教来统治老百姓,就好比用缰绳来驾驭马,驾马者只需要握住缰绳,马就知道按驾马者的意思行走奔跑。用刑法来统治老百姓,就好比不用缰绳而用鞭子来驱赶马,那是很容易失去控制,甚至把驾马者甩下来的。”
卫文子问道:“既然如此,不如左手握住缰绳,右手用鞭子来驱赶,马不是跑得更快吗?不然的话,只用缰绳,那马怎么会怕你呢?“
孔子还是坚持说,只要善于使用缰绳,驾驭的技术到家,就没有必要用鞭子来驱赶。(见《论语正义》卷二)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如果我们从实际出发,考察历史和现实,显然还是卫文子德主张比较行的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