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鄱阳话,怎么说
鄱阳话即鄱阳赣语 ,它保留了赣语的诸多共性,同时也不乏自身的特色。鄱阳素称“富饶之地”、“鱼米之乡”,是全省置县最早的县份之一。通过鄱阳方言,往往能帮助你了解鄱阳地域文化的另一个侧面。地处鄱阳盆地一隅的鄱阳,由于远离战乱,居民长期相对稳定,再加上安土重迁的意识强烈,离乡背井的机会少,因而方言中至今还残存着不少古音韵、古词语和古形式。
赣语是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亦为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门声调语言,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是该些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使用赣语的人口大约在6000万,约占中国人口的6%左右。鄱阳赣语保留了赣语的诸多共性,同时也不乏自身的特色。鄱阳素称“富饶之地”、“鱼米之乡”,是全省置县最早的县份之一。通过鄱阳方言,往往能帮助你了解鄱阳地域文化的另一个侧面。地处鄱阳盆地一隅的鄱阳,由于远离战乱,居民长期相对稳定,再加上安土重迁的意识强烈,离乡背井的机会少,因而方言中至今还残存着不少古音韵、古词语和古形式。
2. 鄱阳话,怎么说
鄱阳方言如“寒婆捡柴”、“问客杀鸡”、“打发打发”(对打碎物品的禳解或安慰)、“牛马归栏”(指婚俗黄昏到婆 家)、“顺眼跳财,反眼跳灾”、莲湖人吃鱼不能“翻边”等,都是典型的例子骁勇”、“作揖”、“打醮”、“早晏”、“邪(读qia)子”“乌焦巴弓”;称“你”为“侬”或者汝,称“他”为“其”;两指长为“一拃(zha)”,两臂长为“一庹(tuo)”;轻推作“(song)”,猛推作“搡(sang)”;还有民间创造的来历较远的词,如“跌鼓”,形容丢脸,据说是明清时期流行说书和鼓词,说书人的鼓从架上跌落下地,很失面子。
如“杌槛”,因农家门槛多当凳坐而得名;“顸(han)篙”是老粗老长的竹木篙。如“搛(jian)菜”、“擤(xing/sen)鼻涕”、野(或夜)(读ya)、老婆(公)“(kuai)竹篮”、“挦(xian)鸡毛”,如“戳闪”,指毫不留情地数落;“叩螺蛳”,意思是勾起中指,用像螺蛳壳一样硬的指关节骨打人,都很有表现力。
又如,光针线活就有一系列动词:“绱(shang)鞋”、“缉(ji)袜底”、“缲(qiao)鞋带”、“扌寨扣子”、“绗(hang)棉花”。有些形容词也很有意思,如“捂神拌鬼”、“涩牙板齿”、“笑得转筋”、“乌皮瘦壳”等。
鄱阳人骂人有雅有俗,如“祸蔸”、“陋馊”、“脓包”等;又如取笑老人时说“老颠董”,骂小孩为“憨皮头”(含有亲昵味)。记得小时候在田畈放牛时,忽见翻滚的乌云由南向北大规模地推进,小树被风吹得直不起腰来,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这时,有个久晴盼雨的强壮农夫,一边往回跑,一边屏住呼吸,扯开嗓子高喊一声:“唷——嗬嗬!”这类似井冈山上那个“哟嗬嗬咳”、兴国山歌“哎呀嘞”的一声吆喝,惊天动地,是我听到过的音量最高、拖音最长,也是最为铭心刻骨的一句简单方言。
3. 描写鄱阳湖的句子,急
情深意切的鄱阳湖
作者:吴敏
鄱阳湖,现实中烂漫的圣地之一,我的爱情在那方天地里栖息。。
鄱阳湖,生命中诗意的梦境之一,魂牵梦绕的远方。。
鄱阳湖,记忆中美好的名词之一,从来不曾亵渎过心灵家园。。
爱的天堂
记忆是刻骨铭心的,第一次牵着过手的女孩,是一个来自鄱阳湖的女孩。读大学期间,第一次有勇气牵着女孩的手,青涩的年华泛起青春的悸动,生命是一次完美的邂逅,便和鄱阳湖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虽然,那段情感如今已经封存在记忆里,那个女孩,也不过是生命中的一个短暂的偶遇,一个匆匆而过的过客,但是,我与鄱阳湖的不解之缘开始了。
至今,我还没有这么幸运拥抱过鄱阳湖,因为身为江西人,没有真正意义踏入鄱阳湖景区,感悟那大自然的伟大力作,确实很遗憾。
但是现在我每天都能幸福地牵着一个来自鄱阳湖女孩的手。又一次和一个来自鄱阳湖的女孩相恋,似乎是一种天意的命中注定。曾经沧海桑田、山盟海誓只不过是别人故事里的描画,而今童话里我也成为主角,那些对白成为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我是一个来自鄱阳县的女孩”
“那你们那里有很多藜蒿吧?我很喜欢吃藜蒿炒腊肉”
这句话成为我和一个来自鄱阳湖的女孩的经典对白。“鄱阳县里还有个鄱阳镇”“藜蒿是一种水草”等等,渐渐地,我从女孩子口中“打听”到一些消息,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对话,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女孩那种气质——善良、美丽——让我无法忘却,深情地喜欢上她。
之前听说鄱阳湖是候鸟的天堂,因为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中国的一湖清水。来自全球各地的候鸟会选择在这里栖息。自然就成了一个鸟的天堂,双宿双飞、繁育、寻觅成为天堂里最迷人的画面。而我也在那方水土中寻找到了真爱,就不是简单的鸟的天堂,更是我的爱的天堂。
回过头来,很是感慨,缘分就是那么凑巧,一次一次地,我的爱,在鄱阳湖生根发芽,而那一湖清水,正是孕育和浇灌它成长的重要条件。也许,这就是由于鄱阳湖的那一种静谧和浪漫,让我爱上了那水、那湖、那人。
梦的彼岸
我有一个梦,一个和文字有关的梦。曾经我疯狂地恋上文字,那种把真情作为一种寄托,把理想作为阶梯的梦,那就是就是文学。诗歌、散文、小说,年少的日子里,我所珍藏的所有便是那一本本爬满书卷的心情脚印。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江西人,我们都很自豪地说是赣鄱大地的儿女。从小我就接受这种在感恩教育,一路走来,阅读过不少关于鄱阳湖的诗文,美丽的风光、旎旖的景色成为了我文学的启蒙。喜爱诗歌的我曾经多次描写心中的某个场景,尽量用诗意的画面、用隽永的文字去构筑我的向往之地。
梦想,曾经在同学录中我是这样写到的:和文字结缘,出一本自己的书,当一位出色的记者。一直来,我朝着这个目标行走着。大学我如愿地上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机遇从来不眷顾没有准备的人,我想我的梦可以起航看。于是,顺势而行,新闻、记者,这些被我摆放在很崇高的位子的名词渐渐变得清晰而亲近起来。
大学三年来,我一直不断参与校园媒体的工作,通讯员、校园记者、校报编辑、主编,一步一个脚印,虽然这个离梦还很遥远,但是我一直踏实地向前行走着。
媒体当然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热点,校园媒体也不例外。我的学校曾经叫南昌水专,水文化特色十分鲜明。鄱阳湖,这个因水而名的地理概念,使得我在学校校报宣传工作有了某种关联和贴近。从2008年开始,在校报做编辑时,出于某种职业敏感,就开始关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相关情况。并且在校报《水文化坊》栏目先后撰写了《廊桥梦呓》《鄱阳湖,中国的一湖清水》《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文章。鄱阳湖战略批准后,亲自策划了三期专版特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学校发展大家谈》,采访学校的水利生态领域的专家学者,争做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力军和先行者。这些栏目文章因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又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指引性,出版发表后受到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所以,正是因为鄱阳湖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才给了我真正在新闻天地上挥毫泼墨,海阔天空、任鸟飞翔。是鄱阳湖让我开始知道什么才是新闻敏感,什么才是新闻事件报道,什么才是新闻策划等等。是因为鄱阳湖,让我插上了梦想的翅膀,有了放飞的勇气;是鄱阳湖,让我踏实新闻事业的征程,有了执着的动力;是鄱阳湖,让我的文字之梦乘风破浪,重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