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带"或"字的文言句子 或者诗词
1-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2-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也。”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选自《孟子》)
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
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愈精妙。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6-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7-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好啦,想不起来啦!
2. 初中文言文中带“于”字的所有句子
于:
(一)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译作“在”“从”。
例: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二)表示动作的对象
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例: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三)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
译为“被”。
例:“受制于人”的“于”。
(四)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译作“比”。
例: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五)表原因
译为“由于”“因为”。
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3. 10句含有“之”的古文 4句含有“于”的古文 并且翻译这些字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②“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4“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5“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之”是助词,的,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6“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7“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8何陋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9马之千里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10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
青,取之于蓝, 从
而青于蓝 比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
4. 之做无意用法,和带之的无意文言文句子
之作为音节助词时,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康熙字典》说:……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请注意这里说的“华章”。华章是指辞藻华丽的文章,如楚辞、骈文、诗章、赋及其所有讲究格律、对仗、声韵的文章,在这样的文体中,有不少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如前面的“华章”《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我们学习文言文时,必须很在意古代散文和“华章”的区别。古代散文一般不追求词藻华丽,没有实际意义的字词很少见。即便很多人认为没有意义的“之”,也有一定的意义。如:《赤壁之战》中“顷之,烟炎张天。”可以理解为“顷”:一会儿;也可以解释为:“顷刻之间”,这里的之字有意义。
5. 找20个含"其"字的文言文句子
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
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夫,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
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书不可不成涌,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依其义,所得多矣。
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且人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
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践行,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
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