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语故事【权宜之计】
【拼 音】quán yí zhī jì 【典 故】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后汉书·王允传》 【释 义】 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用 法】作主语、宾语;用于事情 【结 构】偏正式 【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近义词】 缓兵之计、权宜之策 【反义词】 百年大计 【押韵词】积思广益、拿粗夹细、不可移易、多才多艺、赦事诛意、百业凋敝、鸿都买第、冰天雪地、局天促地、顾名思义、。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军阀董卓废汉少帝另立9岁的汉献帝,掌握朝政,胡作非为。司徒王允献美女貂蝉,利用吕布杀死董卓,王允见祸害已除,做事也不循权宜之计,同手下人渐渐疏远,结果让董卓的部将李傕等杀回长安,赶走吕布,杀死王允。
2. “权宜之计”是什么意思
“权宜之计”是一个成语词,意思是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或者事件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权宜之计”读音:quán yí zhī jì
●造句:
(1)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这都是权宜之计。
(2)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将长期坚持下去。
(3) 修那座小桥只是权宜之计,将来在那里还要修一座大桥呢。
(4) 李自成建立娘子军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往后怎么办,他还没有想好。
(5)改革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关于“权宜之计”的诗文:
1、魏兴之初,与蜀分隔,疆场之戎,一彼一此。武帝徙武都氐于秦州,欲以弱寇强国,扞御蜀虏,此盖权宜之计,非万世之利也。——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五
2、六月,庚戌,大理少卿蔡仲龙言:“创建小学,须早为权宜之计,以系天下之心。”——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七十
3、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后汉书·列传·陈王列传
3. 权宜之计是什么意思
权宜之计
【解释】: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出自】:范晔·南朝《后汉书·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译文】:以及在机会,每次缺乏温和的颜色,打正慎重,不循权宜之计,因此群臣不太依附他。
【反义词】:百年大计、长久之计、长计远虑
扩展资料:
1、百年大计
【解释】:大计:长远的重要的计划。指关系到长远利益的计划或措施。
【出自】:清·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数月之间,而其权力已深入巩固,而百年大计于以定矣。”
【译文】:几个月的时间,而他的权力已深入到巩固,而关系到长远利益的计划已确定了。
2、长久之计
【解释】:计:计划,策略。长远的打算。
【出自】:刘向·战国《战国策·赵策》:“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译文】:这难道不是长远打算,有子孙相继为王吗?
3、长计远虑
【解释】:指长远打算。
【出自】:宋·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然古之人君,所以为子孙长计远虑者,类皆如此。”
【译文】:古代的君主,用来为子孙长长远打算,都像这样。
4. 权宜之计是不是成语
是的权宜之计quán yí zhī jì[释义] 权:姑且、暂且。
宜:适宜。计:计谋、办法。
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语出] 《后汉书·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正音] 之;不能读作“zī”。[辨形] 计;不能写作“记”。
[近义] 缓兵之计[反义] 百年大计[用法] 多用于某件事;最方便的办法。一般作主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例句] 改革开放不是~;而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军阀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废掉汉少帝,另立9岁的汉献帝,窃居相位,权势烜赫一时。董卓有一个部将名叫吕布,精通武艺。
2 人专横跋扈,任意杀戮朝臣和百姓,弄得民怨沸腾。 司徒王允见董卓祸害日深,曾几次秘密召集几个大臣商议诛杀董卓,决定用计策动吕布来杀死董卓。
公元192年4月,汉献帝久病初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董卓命令吕布等带领卫队护卫。
这时候,王允设下的伏兵,突然朝董卓冲杀过去,董卓从马车上掼下来,大声疾呼:“吕布在哪里?”吕布怒喝一声:“皇上下令诛杀你这个逆贼!”喊声刚落,一戟将董卓刺死了。 董卓被杀死后,王允认为大患已除,天下太平,做事就不因时因事而采取变通办法(原文是“不循权宜之计”),所以好多部下对他逐渐疏远了。
不久,董卓的旧部郭汜、李傕攻入长安(这时汉献帝已西迁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后来,郭汜、李傕又争权夺利,互相火并起来,关中地区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