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路边野餐》到底好不好看
提前说一下,《路边野餐》是好电影,但不是大众口味的电影。
很正常,就好比前几个月上映的《我不是王毛》,其实导演用的叙事和电影语言比《路边野餐》更加通俗易懂,其实影片已经不错,但终究还是拿不到好票房。
《路边野餐》也一样,即使它拿了再多的奖,也免不了底票房的命运。一者,它是一部太像电影的电影,完全是一部用正规的电影语言砌成的影片,如同教科书一样。二者,导演还没有达到姜文李安侯孝贤那样,即使大部分受众看不懂《聂隐娘》《一步之遥》《一代宗师》,但还是有人会进入电影院买账,这就是名导和大师带来的效应。
而《路边野餐》太过正规、传统、文艺,甚至好多观众出了电影院,讨论的是:导演叫毕什么干?哪个干?
所以《路边野餐》用什么去吸引观众呢?
小的时候我的作文写的特别好(原谅越长大越懒越不会写了),总觉得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写作大师。那时候有个语文老师特别看中我,总是给我的作文高分,并且在整个年段当做范文传阅,也拿了好多奖,县里市里省里。但其实那时我写的作文,现在看起来其实都是为了应试而写的作文,运用大量的排比句、反问句,以及大量华丽的词藻堆砌,看起来就像特别有功底的大师一样。
但其实这样的作文只适合刚学习写作的人去模仿,毕竟要学一样技能必须先打好基础,所以先学习正规军的作文,如果刚开始就去看郭敬明和韩寒的文章,那就完了,地基都打不好,砖都砌不稳开始粉刷,怎么能搭好建筑?
毕赣的《路边野餐》就像是一篇非常值得当教科范文的作文,想学电影,或者懂一点电影语言的人,非常适合把它当做学习的标榜。电影里运用了非常多的电影语言技巧,包括怎样转场,怎么调度,怎么运用光线表达意图,怎样运用长镜头等等,如果拍过电影或者微电影的人,《路边野餐》里的好多场,都非常值得去和导演毕赣请教一番,因为我们在拍摄中常常也会遇到类似的困难和问题。
《路边野餐》的精彩之处是40分钟的长镜头?还是电影如梦如醒的表达方式?其实也说不准。长镜头的确有让人憋尿的效果,但技术失误和瑕疵太多了,为了长镜头而长镜头,为了追求这种效果而暴露过多的失误,我觉得这不能拿经费和资金当理由,如果是小成本,那是不是考虑用其他方式来表达电影的意图?非得长镜头吗?
毕赣导演说他想追求追原始的电影语言,但电影发展到如今,蒙太奇已经是最基本的电影手法了,如果说非得追求原始,那是不是得一镜到底的拍摄一部两小时的电影更加原始?
很难鉴定什么是纯正的电影,我想不然就让观众买账,不然就达到艺术水平,二者其一就是好电影。
2. 怎么评价电影《路边野餐》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 《路边野餐》并不是一部烂俗之作,甚至并不是一部庸作,来自贵州的苗族导演毕赣,他将自我的思绪很好的融入到了这部电影之中,然而导演自己却也仅仅只是将自己沉浸在自我艺术的精神世界,而并没有去透过影像的力量去形成一股大众的共鸣。
《路边野餐》虽然有着颇为出色的艺术表达,电影的美术造诣更是值得肯定,但这部电影却是一部几乎没有完整剧情的作品,它就像是一作维纳斯的雕像,但一部电影却并不可能像一座雕像那样,这种支离的美学反而只是给人一种故弄玄虚之感,举例来说电影本有着一段长达四十二分钟的长镜头,这本事导演煞费苦心之笔,然而它却并没有能去真正调动好观众的情绪,相反只是为人所见导演自身的恃才放旷。
我们透过主人公陈升这一角色,虽然也能看到电影在其中所附加的多条线索,那身陷牢狱过后的悲情冷暖,也有着人性的感思所在,但电影所建立的人物关系却是虚无缥缈的,诸多夹杂其中的线索却难以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渲染,过于灵碎化的拼凑,可以说电影是梦幻的,却也可以说电影是虚无的。
这样一部以艺术为傲的电影竟想表达什么呢?透过陈升寻找自已的小侄子,受人所托将旧物带给旧情人,电影所阐述的其实是一种关乎“过去与未来”的思考,可惜的这种思考与电影自身艺术表达的断层,使电影本自深邃的哲思并没有真的打动人心,其仅仅只是如同一股清新的柔风,给人带来了以一种不同寻常的观影感受。
独特的艺术表达,,使《路边野餐》看到了毕赣身为电影导演的一腔才华,但没有真正历经岁月沧桑的磨合,毕赣的电影仍旧是不成熟的,如此电影最终看来不过是一场晦涩之梦罢了。
3. 《路边野餐》究竟讲了个什么故事
他有着导演费心设计的艺术之处,但即没能去很好的带动观众情绪,但这种表达在影像与情感的断层中是如此的平乏,毕赣的电影仍旧是不成熟的,他还未有如娄烨、侯孝贤那种饱满的情感表达,在亲情与爱情,现实与梦幻的交织里,电影实则做出的是如何面对“过去与未来”的生活禅悟,可以只是沉浸在自我艺术的精神世界,诚然《路边野餐》在形式上达到了一定艺术的高度,在电影美学的造诣上有着较为出色的表达能力,但在这部电影中,这种能力并没有成为真挚的情感共鸣,但情感和剧情的空洞却很难引发大众的共鸣,皆能在电影中欣赏这样一种艺术境界,透过主人公陈升,我们看到了电影所赋加的多条线索,坐牢出狱后的悲情冷暖,也可以说是一种假以文艺的虚无。
4. 《路边野餐》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和很多高口碑小众电影一样,《路边野餐》档期也一改再改。
具体如上面3张海报。原本定档6月3日,因好莱坞大片入侵,不得不发出“你大你先上,我七月再来”的无奈之声。
终于,7月15号,要“一定上映了”。 这是一部观影群体极其分化的电影。
喜欢的会喜欢得不得了,甚至觉得好看到哭,诗意到炸;不喜欢的估计看不下去或直接睡觉,大骂无聊、困顿、乏味等等等等。 讲真,第一遍看《路边野餐》,我有一些地方并没看明白,所以准备二刷。
不是为了装逼,只是因为在我心里,它很值得二刷甚至三刷。 同类型电影口碑好票房却遭遇滑铁卢,这几年在国内并不鲜见。
个例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正因为如此,一些电影人在知乎上发起了观看《路边野餐》的行动,并策划了《路边野餐》票房过千万的营销方案。
(在国产电影动辄上亿甚至数亿十数亿数十亿的当下,这部诚意之作仅要求千万票房即可圆满。顿有一种心酸的感觉。)
虽然我知道这部电影可能会像《万箭穿心》《钢的琴》《心迷宫》《一个勺子》《念念》《闯入者》等一样扑街,但还是要安利。因为,他值得被安利! 《路边野餐》:寻找是为了更好的告别 好看的电影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太大的明星,太炫的技巧。
比如去年的年度良心之作《心迷宫》,成本才200万左右,却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票房也破了千万。再比如好评如潮,拿奖拿到手软的《一个勺子》,其拍摄成本也低到可怜。
这部即将与观众见面的《路边野餐》,同样很省钱(据说成本不到百万甚至只有几十万),很质朴,很草根,却很用情,很现实,也很诗意。和《心迷宫》《一个勺子》一样,它也是一部走心之作,或将成为2016年中国电影的口碑担当。
《路边野餐》的故事发生地,是位于贵州凯里、镇远两个地区之间的一个叫荡麦的地方。影片主人公叫陈升,是一个边区医生,也是一个爱吟诗的歌者。
为完成母亲生前的遗愿,陈升踏上了寻找路:寻找被弟弟“弄丢”的侄儿——卫卫。此行路上,他还肩负着一项神圣使命——帮为情而孤寡一生的医生老太太带一张照片、一件衬衣、一盒磁带给久未谋面的旧情人。
路上,陈升遇到了各种人,也看到了各种事。而他曾经经历、正在经历,以及即将经历的事情,也被渐次展开,交错相织,形成了一幅幅由过去、现在、未来组合而生的时空画卷。
陈升是执着的,甚至有些偏执。为找到弟弟的儿子卫卫,他甘愿倾尽一切,以完成母亲的临终遗愿。
为实现医生老人的嘱托,他不惜跋山涉水,无畏辛劳。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往事被浮现出来。
曾经的记忆,交合着他现实中的步履,甚至穿插着他对未来的感知,架构成了这部《路边野餐》。 这诗歌的朗诵声中,在歌曲《小贝壳》《小茉莉》以及片尾曲《告别》被反复吟唱的过程里,在诗意的镜头语言的笼罩下,在一个个长镜头的捕捉与抒写中,陈升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将他的过去、现在、未来,娓娓道来。
观众的思绪也渐渐融入其中,感悟着陈升的痛和乐,体验着陈升的生与死。这是对伤痕的一次修复,对现实的一次审视,对未来的一次暌违,对人生的一次感验和体悟。
而这一切,都生发于“寻找”之中。 《路边野餐》全程拍摄于贵州荡麦地区,影片从头至尾长镜头的运用,被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台湾金马奖评委赞誉为“了不起的长镜头”。
其中那个长达42分钟之久的长镜头,还实现了水路无缝自由切换。 关于长镜头的使用,坊间有很多说法。
比如,长镜头一共拍了三次,但最后使用的还是第一次的原拍;由于长镜头所使用的机器一次性只能完成30分钟的拍摄。所以,在第30分钟时,所有演员、道具、置景什么的都静止、原封不动。
等机器准备好后,继续长镜头。为什么要使用长镜头?显然不是为了炫技,炫逼格。
个人觉得这只是导演创作时想要表达的一种方式而已。通过长镜头的展示,以陈升为聚焦点的周边处处也都一并被呈现出来,远远近近、虚虚实实,与剧情所织造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时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长镜头的运用,只是为了更好表现陈升“寻找”的每一个细节。随着陈升步频不一的一次次颠簸,一个个的迂回、翻转,观众也瞬间身临其境于荡麦的山山水水中,从而营造出了强烈的代入感与存在感。
在这一组组的长镜头里,贵州的青山、绿草、碧水、雾霭、氤氲、湿气、风土、人文,乃至生活细琐,也都以诗意般的语言,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与陈升的回想、寻找、探求、告别呈呼应之势,进而形成了影片的独特风格,导演个性也呼之欲出。
影片在拍摄时,使不同时空的故事线索平行交织于现实生活中,令陈升的生活景态,精神状态,更加真实,也愈加丰盈。比如,在回忆与亡妻共度的美好时光时,画面上切换的则是他与荡麦地区一家理发馆女子(该女子与其前妻长得一模一样)的偶遇与邂逅。
那赋予发店老板娘身上的素朴的语言,真情的流露,甚至有些不算得体的肢体语言,其实是陈升对亡妻的一次思念。而当他遥望正在读书路上的卫卫时,又情不自禁将其臆想为其寻找路上帮助过他的那个小伙,也叫卫卫。
而且,他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对亡妻的厚重思念,对卫卫的未来造想,一。